文章
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立场声明 十大建议
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立场声明 十大建议 由 Vedantham 博士(米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介入放射学专家和教授。)等人在《血管与介入放射学杂志》(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23;34:284-299) 发表的关于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 SIR 声明。 更新的证据提示,ETR(血管内血栓清除术)用于急性 DVT(深静脉血栓)时可对一些临床结局产生有利影响,但未产生足够大的长期获益,因此不能在广泛的初次就诊患者人群中常规一线治疗。然而,许多急性髂股 DVT 患者可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随着进一步研究的进行,SIR 相信遵循以下建议将使血管内治疗能够以最优化获益和最小化伤害的方式明智地使用。 建议 除特殊说明外,以下建议适用于成人和大龄青少年,因为他们的凝血系统在生物学上与成人相似,他们的静脉大小接近成人,并且年龄 ≥16岁的患者被纳入了一项相关随机试验。 1. 在诊断 DVT 时应识别髂股 DVT 患者,并密切随访,以确保及时、充分的抗凝、症状控制和功能恢复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强)。 2. 对于急性髂股 DVT 患者,及时进行并维持完全治疗性抗凝至关重要,除非有严重禁忌证 (即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风险高) (A 级证据,推荐强度强)。 3. 在考虑了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症状持续时间、DVT 前的功能能力、合并症和患者偏好之后,对于经过精心选择的急性髂股 DVT 患者,使用辅助 CDT(导管溶栓术) 或 PCDT(药物机械溶栓) (以及抗凝) 是合理的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中等)。 a. 对于急性髂股 DVT 导致急性肢体重度循环损害 (如股青肿) 的患者,建议紧急 CDT/PCDT 以促进保肢,除非患者有导致出血或其他并发症风险高的临床因素 (证据级别 D,推荐强度中等)。 b. 对于初始表现为急性髂股 DVT、无肢体威胁、DVT 前功能状态良好、症状中度至重度且出血风险低的非老年患者,应强烈考虑将 CDT/PCDT 辅助治疗 (与抗凝治疗一起) 作为一线治疗方法的一部分,以加强症状的缓解,降低 PTS(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改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中等)。 c. 对于初始抗凝治疗后仍有中至重度症状或行走障碍的急性髂股 DVT 患者,出血风险低,并且认为血栓形成于过去 14 天内的患者,应考虑采用辅助 CDT/PCDT 来缓解症状和改善行走能力 (证据级别 C,推荐强度中等)。 d. 对于患急性髂股 DVT 的孕妇,ETR 不应常规实施,但应仅限于有令人信服的临床指征的患者,如急性肢体威胁或抗凝治疗后 DVT 快速进展导致的高 PE(肺栓塞)风险 (证据级别 D,推荐强度弱)。 e. 对于患急性髂股 DVT 的儿童和低龄青少年,ETR 不应常规实施,但应仅限于有令人信服的临床适应证的患者,如有急性肢体威胁,或因抗凝治疗后 DVT 快速进展而有无法接受的高 PE 风险 (证据级别 D,推荐强度弱)。 4. 对于大多数 DVT 局限于胫骨、腘静脉和股静脉的患者;有中度或高度出血风险临床因素 (包括高龄) 的患者;以及仅有轻度下肢症状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CDT/PCDT (证据 B 级,推荐强度强)。 5. 血栓内输注纤溶药物时,建议使用传统的输注CDT,而不是 US(超声)-辅助的 CDT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弱)。 6. 当为了实现 PTS 严重程度的长期降低和长期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 PCDT 时,最佳 PCDT 策略尚未确定 (证据级别 E,推荐强度弱)。 7. 为了实现早期症状缓解而进行 PCDT 时,适宜采用流变溶栓 (在初始纤溶药物输入后,或者在血流良好的患者中采用单次 PCDT)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中等)。 8. 对于大多数急性髂股 DVT 患者,不推荐使用 MT(机械性血栓切除术,不使用纤溶药物) (证据级别 D,推荐强度弱)。 9. 对于大多数因急性髂股 DVT 接受 ETR 的患者,建议联合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静脉造影,以改善血栓清除后的静脉评估(证据级别C,推荐强度弱)。 10. 如果血栓减积后在髂静脉内发现血流限制性梗阻性病变,并且腿部静脉有良好的血流流入,则建议置入支架,以降低症状严重程度和再血栓形成风险 (证据级别 C,推荐强度中等)。 11. 在纤溶药物输注过程中,应在临床环境下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密切关注药物的适当剂量 (如纤溶药物和抗凝剂),及时抽血进行实验室监测评估,评估可能提示出血的临床变化,并与治疗医师快速沟通 (证据级别 B,推荐强度强)。 12. 对于接受 ETR 的急性髂股DVT患者,应进行密切的临床随访,以确保抗凝完全有效,监测出血情况,确保良好的症状控制,并能够及时再次干预,以便在症状反复出现的患者中恢复通畅 (证据 B 级,推荐强度强)。 除了上述建议之外,作者还建议继续遵循已发布的 SIR 指南,SIR 指南描述了提高 ETR 手术期间和手术前后安全性的最佳实践,并总结了下腔静脉滤器围手术期使用的指南。 SIR 免责声明 SIR制定标准,为临床医师提供教育资源,以促进血管和介入放射学的高质量结果和患者安全。标准不是固定的规则,也不是治疗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为了建立合法的治疗标准。这些标准的使用是自愿的,与建议的偏差不应自动被解释为提供的服务不符合标准。标准并非旨在取代专业判断,医师可在个体患者、医疗机构或现有资源的需要下偏离这些指南。其他信息来源可以与这些原则一起使用,以产生一个导致高质量医疗保健的过程。关于任何具体操作或治疗过程的最终判断必须由医师做出,医师应考虑与个人临床情况相关的所有情况。这些指南是“按原样”提供的,SIR 不保证指南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时效性。SIR 不对基于这些指南而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包括但不限于任何阅读这些指南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做出的任何治疗决定,SIR 对因使用这些指南或因任何错误或遗漏而引起或与之相关的人身或财产的任何伤害或损害不承担责任。 附:相关背景信息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患者常合并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肢体症状重,远期临床转归差。虽然及时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 PE 的风险,但许多患者会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PTS) 的晚期肢体后遗症。PTS 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多数患者出现肢体疼痛、沉重感、肿胀、乏力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静脉淤滞性皮肤改变,如皮肤溃疡。2001年,一项大型 (N = 1,149) 前瞻性队列研究(2)发现,急性髂股 DVT 患者的 DVT 复发风险是非广泛 DVT 患者的 2.4 倍。另一项研究详细记录了髂股 DVT 发作后患者常表现出的频繁静脉性跛行、严重静脉生理异常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QoL) 受损。此外,在对 387 例急性 DVT 患者进行了 2 年随访的前瞻性多中心静脉血栓形成结局 (Venous Thrombosis Outcomes) 登记系统中,患髂股 DVT 的患者比患较轻范围 DVT 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 PTS,并且 PTS 的严重程度更严重。在米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急性静脉血栓形成:使用辅助导管直接溶栓清除血栓 (Acute Venous Thrombosis: Thrombus Removal with adjuvant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ATTRACT) 试验中,未溶栓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支持这些观察结果。在 24 个月的随访中,髂股 DVT 患者发生 PTS 的频率 (51% vs 44%) 和严重程度 (平均 Villalta 量表评分高 2 分) 均高于股腘DVT 患者。在所有时间点,髂股 DVT 患者的平均静脉疾病特异性 QoL 均显著劣于股腘DVT患者。 尽管有这些观察结果,但这一人群存在显著异质性,大多数急性髂股 DVT 患者未发生致残性 PTS或静脉溃疡。在 ATTRACT 试验髂股 DVT 亚组的未溶栓对照组中,在 24 个月随访期间,28% 的患者发生了中或重度 PTS, 6% 发生了静脉溃疡。虽然髂股 DVT 患者作为高危人群显然值得特别考虑,但在为特定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时,仔细个体化考虑不同治疗策略的风险获益比仍然很重要。 血管内治疗策略已应用于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患者 25 年。虽然早期转诊至介入放射科和其他血管内治疗专科的患者主要是在初始抗凝治疗后病情进展的重度 DVT 表现患者,但许多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到在 DVT 治疗过程的更早期考虑一线血管内治疗。这一变化可以从米国老年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保险服务中心 (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 受益人最近的一项索赔分析中看出,2007—2017年,因 DVT 接受的溶栓或取栓术数量以每年12% 的速度增长 (从每100,000名受益人接受 4.27 例次增长至 13.40 例次)。 2006年,米国介入放射学学会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R) 发布了研究报告指南、质量改进指南 (随后于2014年更新) 和一份关于血管内血栓清除术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 ETR) 治疗急性 DVT 的立场声明。从那时起,由于更多临床经验的积累,静脉成像和治疗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来自包括关键随机对照试验在内的新研究的证据,该领域发生了实质性的发展。上面立场声明中对已发表的文献和 SIR 对急性髂股 DVT 腔内治疗的现状进行了更新的综述。
吕平
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43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静脉曲张治疗方法的比较——微创手术 vs. 外科手术
静脉曲张治疗方法的比较——微创手术 vs. 外科手术 对于选择何种方法来治疗静脉曲张可能会让很多患者感到困惑,因为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些患者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更别说有信心做出最佳选择了。 下面的内容可供大家参考,将涉及静脉消融,微创静脉切除,静脉剥脱和结扎等方法。 静脉曲张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呈蓝色、膨胀且扭曲成团,其形成原因是原本防止血液倒流的单向瓣膜功能丧失。 当这些瓣膜不再发挥作用时,静脉内的血液会淤积,继而使静脉壁扩张。 静脉壁可能因不够强韧而无法承受其压力,由此导致了静脉曲张。 上面是静脉瓣膜正常工作时的情况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内血液倒流瘀滞 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静脉曲张治疗的目的是使曲张的静脉闭合或去除,从而使血液重新流向健康的静脉。 影响美观的同时,静脉曲张也会导致其他并发症。如果出现以下与静脉曲张相关的问题,要考虑治疗: @腿部沉重感或不适 @足部或腿部肿胀 @腿部灼烧感或搏动感 @曲张的静脉周围有皮肤瘙痒或颜色改变 @出血 @当下或既往有血栓形成 @有溃疡或伴剧烈疼痛,且难以愈合 静脉曲张的治疗 有时可先尝试保守的治疗方法。这些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包括穿弹力袜,抬高患肢,如有超重或肥胖的情况则需要减重, 并定期锻炼。 如果在尝试这些保守治疗后仍有静脉曲张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微创的治疗方法 静脉消融和微创静脉切除术均属于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以下是相关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静脉消融 将一根细管或导管插入曲张的静脉中。利用超声引导,一旦导管的尖端处于合适的位置,由激光纤维或射频波制成的热会施加到静脉内部。其结果是静脉会闭合并最终消失。 微创静脉切除术 这也被称为非卧床静脉切除术。首先在静脉周围的皮肤开个小口,然后由切口处插入一个专门的仪器,并最终插入到受累静脉中,受累静脉随后被切除。该方法常伴随静脉消融,作为整个治疗计划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硬化剂注射治疗 是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将泡沫化的硬化剂直接注射入曲张的静脉腔内,通过化学作用使曲张的静脉管腔闭塞并最终形成纤维条索。 微创治疗方法de优势 @治疗有效 @内镜下静脉消融术有效率达91%-100% @无须住院或住院时间短 @不需要外科缝合 @通常, 仅需局部麻醉即可 微创治疗的不足之处 @有的静脉曲张可能无法通过微创手术治疗 @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 @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感染,静脉炎症 @血栓是静脉腔内治疗的一种很少见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治疗——静脉剥脱和结扎术 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一种治疗的选择并被不断的改进完善,血管外科医生在静脉曲张手术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麻醉专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麻醉方式。医生会在腹股沟和小腿血管的周围做小切口,找到曲张的静脉后结扎,然后剥除表浅的静脉。 外科手术的优势 @被视为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般效果确实而持久 外科手术的不足之处 @选择麻醉的问题 @恢复时间稍长 @较微创手术而言,有较明显的不适感 @仍有一定的五年复发率 @约5%的患者在手术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可采用预防措施,如早期下床活动、应用抗凝剂等 关于静脉曲张治疗方法的选择,医患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 一般而言,静脉曲张在较早期尚未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时,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吕平
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42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腹主动脉瘤瘤颈太短?除了支架开窗还有腔内缝合修复术 ESAR
腹主动脉瘤瘤颈太短?除了支架开窗还有腔内缝合修复术 ESAR 当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瘤颈部过短,用于腔内隔绝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由于不能覆盖瘤颈上方的肾动脉开口,这样留给覆膜支架的锚定区就非常局促了,如果勉勉强强将覆膜支架释放置入,覆膜支架的近端部分在动脉血流的冲击和动脉壁的搏动过程中有滑脱至 AAA 瘤腔内的风险,这会导致腔内隔绝术失败。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医学专业人员设计出两种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是覆膜支架开窗术以增加支架锚定区,让覆膜支架膜壁上的小窗口正对着肾动脉开口,即开窗腔内动脉瘤修复术 (fenestrat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FEVAR )。 另一种就是利用现有的短瘤颈,用类似小螺钉样的装置将覆膜支架近端与短瘤颈“铆钉缝合”在一起以避免其滑脱,即腔内缝合动脉瘤修复术 (endosuture aneurysm repair, ESAR )。 与 Heli-FX™ EndoAnchor™ 系统联合使用的 Endurant™ II/IIs 腹主动脉瘤(AAA)支架移植物系统是第一个独立于肾支架的 AAA 短瘤颈解决方案。在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带有 Heli-FX EndoAnchor 系统的 Endurant II/IIs 适用于主动脉瘤颈长度小于 10 mm 至 4 mm 的患者。 当然,要成功植入 EndoAnchor,主动脉瘤颈部必须没有显著的血栓、钙化或斑块。 临床结果 ANCHOR 短瘤颈 1 年和 2 年的临床结果支持使用 Endurant II/IIs 系统+ Heli-FX EndoAnchor 系统治疗短瘤颈。 共纳入 70 例患者 93% ASA III/IV 级 瘤颈近端平均长度为 6.9 mm, (4.06 ~ 9.97 mm ) ANCHOR 登记短瘤颈队列 设计: 上市后、前瞻性、多臂注册和核心实验室分析 纳入:短瘤颈队列中的 70 名受试者在 19 个米国和 3 个欧盟研究中心进行了分析 适合条件:近端瘤颈部长度 ≥4 mm 和 < 10 毫米,由核心实验室测量(瘤颈长度定义为沿颈部的主动脉直径保持在肾下主动脉瘤直径 10%以内的长度)。 主要结局: 1 个月时的 Ia 型内漏率 (核心实验室评估) 12 个月时的 Ia 型内漏率 (核心实验室评估) 12 个月的再干预率 技术成功率| 次要结局: 手术结局、器械相关事件、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测量。 基础解剖特征 (N = 70 ) -核心实验室平均测量 平均测量: 肾下径: 25.7 mm 颈部钙厚度: 1.31 mm 肾下成角: 20.6° 颈长: 6.86 mm 颈部血栓厚度: 0.85 毫米 动脉瘤直径: 57.7 mm 148 分钟: 操作时间 17 分钟: EndoAnchor 植入时间 35 分钟: 透视时间 5.5: EndoAnchor 植入物的平均数量 成功的首次植入手术 总体手术成功率: 97.1% (68/70 ) 研究者报告了 2 例手术失败的病例: 1 ) 未能将主体移植物输送到预定的锚定区,2 ) 持续的 Ia 型内漏。 EndoAnchor 植入物成功精准植入: 92.9% (65/70 ) 研究者评估 4 例患者的 1 枚 EndoAnchor™ 植入物未穿透主动脉壁,1 例患者的 EndoAnchor™ 植入物植入失败。 技术成功率: 88.6% (62/70 ) 至少有 1 例 EndoAnchor™ 植入物未能充分穿透主动脉壁 (N = 4,研究者判定所有 4 次操作均成功)。主体植入锚定区失败 (N = 3,移植物植入锚定区略远; 1 个覆盖肾动脉)。1 例患者的支架锚定区低了,意外覆盖肾动脉,EndoAnchor™ 植入失败。 1 年和 2 年结局良好 Ia 型内漏 1-年 2.0% (1/49 ) 2-年 0.0% (0/32 ) Ia 型内漏相关的二期腔内手术 1-年 1.4% (1/70 ) 2-年 1.6% (1/63 ) 中转开放修复术 1-年 0% (0/70 ) 2-年 0% (0/63 ) AAA 破裂 1-年 0% (0/70 ) 2-年 0% (0/63 ) 改善隔绝后囊腔的消退 Heli-FX EndoAnchor 植入物与 Endurant 支架移植物促进 AAA 囊腔消退 AAA 囊腔直径变化-核心实验室 1-年,N=52 0% 扩张 44% 消退 56% 稳定 2-年,N=34 0% 扩张 65% 消退 35% 稳定 附: ESAR PK FEVAR 米国心血管研究与教育基金会 (Found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FCRE ) 宣布,米国首例手术已在 SOCRATES 随机对照试验中完成,该试验比较了腔内缝合动脉瘤修复术 (endosuture aneurysm repair, ESAR ) 和开窗腔内动脉瘤修复术 (fenestrat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FEVAR ) 治疗有不良肾下瘤颈(如肾动脉下瘤颈部过短)的腹主动脉瘤 (AAA ) 患者。 联合首席研究员 Brant W. Ullery 博士就职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普罗维登斯心脏和血管研究所。Giovanni Torsello 教授、医学博士,也是联合首席研究员。 他们设计了随机、上市后的头对头 SOCRATES 研究,以确定在核心实验室测量的近端短瘤颈 (4 ~ 15 mm ) 和最小肾下封闭区 (8 mm ) 的肾下 AAA 治疗中,ESAR 和 FEVAR 的临床结局是否等效。 SOCRATES 将在全球多达 40 个研究中心纳入约 200 例患者。预设的安全性终点是截至 30 日无主要不良事件 (全因死亡、肠缺血、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致残性卒中、入路相关并发症、手术失血、永久性截瘫或轻瘫、肾脏并发症)。复合疗效终点包括首次手术时的技术成功率、无 IA 型或 III 型内漏、无动脉瘤相关死亡,以及截至 12 个月时无二期再干预。
吕平
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438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