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我们消化科,黄疸病人很常见,病因多为肝细胞性或胆汁淤积性黄疸,相对应的疾病如大家所熟悉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肝胆系肿瘤等,溶血性黄疸比较少见,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更为少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遗传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大概在十万分之二十左右,本人就于今年遇到了这样一位特殊患者,该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19岁,宿迁高师学生,儿童时期,4岁时发病,主要症状为皮肤巩膜黄染,11岁时因黄疸加重伴有上腹痛,在南京儿童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下段结石、脾肿大,在南医大二附院行ERCP及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仍反复有间歇性黄疸并出现贫血,因病情轻微,患者家长未定期给予查血及继续治疗。4月前,患者因学业任务繁重及同时做兼职工作劳累后,黄疸及贫血加重,并感乏力,活动后伴有心慌等表现,在我院行肝功能检查提示TB 275umol/L、DB 22umol/L,血常规HB 78g/L、RET% 23.3%,至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行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检查见红细胞形态异常,浓染+球形≥20%,红细胞体积缩小,成大小不一状,中央淡然区明显缩小,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初溶及全溶均高于正常值,提示红细胞脆性增高,并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定量、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等溶血筛查试验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追踪家系调查,其母红细胞形态异常,该患者最终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膜的骨架蛋白缺陷所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发生缺陷,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形成球形,容易在脾脏被扣留和破坏,出现溶血反应,如果溶血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就会出现贫血,长期的贫血可使机体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状态,严重的会出现像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果病情继续加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像溶血危象、再障危象,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他的并发症就是容易形成胆石症,由于胆红素的过度排泄,沉积在胆道里,可以造成胆石的形成,本例患者11岁时出现胆囊胆石及胆总管结石,进一步支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本病的遗传特点大部分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染色体显性遗传指的是有缺陷的基因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子女有50%的发病机会,由于基因的缺陷导致红细胞膜的骨架蛋白异常,较多的是第8号染色体短壁的缺失。本病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发病,但在病人出现了过度劳累或者受寒或者感冒,甚至发生情绪激动,会导致溶血加速,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发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间型、重型三种类型,轻型多在儿童时期发病,由于儿童的骨髓代偿能力很强,往往不会出现贫血,中间型占发病人群中的2/3,这一群人多半是在儿童时期发病,常有轻到中度的贫血,并伴有脾脏的肿大,第三种就是重型,一般重型只占少数人群,这种病人往往有很严重的贫血,还可以出现溶血的危象,也就是急性溶血发作,或者是再障危象,造成生命危险。文中提到的女孩就属于中间类型,儿童时期4岁时发病,一直延续至今年,病程长达15年。
针对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补充叶酸、输注浓缩红细胞和脾脏切除的手术治疗,但是输注到人体的红细胞也是有一定的生存期限的,如果溶血没有得到改善,又会回到贫血的状态,补充叶酸及输注红细胞只是对症处理的一个措施,对疾病的缓解不能起到根本作用,它目前的最佳治疗方法是脾切除,脾切除是治疗遗传性的,也就是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当中疗效最好的,因为脾脏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把脾脏切除,虽然病人的红细胞膜的缺陷依然存在,但是减少了红细胞破坏这个过程,改善了临床贫血的症状,90%的病人通过脾切除,病情可以获得明显改善,多数人具有跟正常人一样的寿命,一般做脾切除,年龄要到10岁以后,这样比较安全,该女孩于今年8月份在我院行脾脏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胆红素及血红蛋白均恢复正常,已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菌陈是清肝胆湿热、退黄疸的名药。用“三味茵陈茶”可以更好地除湿热肝胆、退黄,比单味茵陈茶保健效果更佳。
小时候有一年当地流行某种肝炎,所以家家户户去野外、山上挖菌陈。也就从那个时候知道了菌陈对于肝湿的作用,可以利湿退黄。长大了行医在肝胆病方面,我也经常选用菌陈。
前段时间接诊了一个患者,肝胆湿热黄疸。患者来诊时,病人以身黄、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为主症,并且患者自述胁肋剧痛,痛彻肩背,呕恶严重甚则呕逆胆汁者,位在胆并及于肝,证属胆热瘀结;并且对阳黄进一步辨湿热孰轻孰重。患者以发热重,胸腹热满,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饮,烦渴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红紫少津,苔黄,脉弦数为主症者,为热重于湿。综合黄疸色泽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情况判定,确诊为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采用清肝利胆的治疗措施。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留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药用藿香叶、白豆蔻、清半夏、石莒蒲、生薏仁、菌陈、木通、黄岑、连翘、赤芍药、郁金。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仁、半夏芳香化浊,开泄气机,燥湿畅中,健脾利湿,同时配合菌陈、黄芩、连翘、木通清热利湿退黄。清理上中下三焦湿热同时可清热解毒,赤芍、郁金或营开郁。利胆退黄、方中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轻清宣透之品、宣上、畅中、导下以治中、浊化湿利,热清毒解。本方为治湿热交阻,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清浊混淆,且混热井重或湿重于热证之良方。
肝胆湿热之热重于湿者,极易导致瘀热互结,腑气不通而耗伤阴液,治疗应在清热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时,重视护阴,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参、麦门冬养阴之品;湿重于热者,湿遏阳气易致湿郁而热炽,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湿邪清除。肝胆湿热期以清利肝胆为主,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为法,恢复期养肝健脾和胃为主,现固疗效。
之后,患者治疗一个多月,病愈出院。《黄帝内经》上记载,三味茵陈茶,保肝胆、退黄,所以患者临走前,我建议他平常喝点“三味茵陈茶”来保肝胆、退黄。
三味茵陈茶
原料:茵陈20克、夏枯草15克、车前草10克
制作方法:将茵陈、夏枯草、车前草一起入瓷杯或玻璃杯中,充入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每天一剂,随限随泡
养生功效:清热、退黄、利胆
菌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菌陈茶功效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等有明显效果。
夏枯草行肝气,开肝郁,清肝、散结、利尿;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等,与菌陈、夏枯草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利胆作用。
车前草也是清肝热,利水道的佳品。《本草》中记载,车前草:“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金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这些都阐述了车前草清肝利胆、除湿的作用。
与菌陈和夏枯草同用,可以有很好的清热、退黄、保肝胆、利水作用。适合预防黄疸,或辅治黄疸疾病。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肝胆湿热肋痛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
② 学会配制“三味茵陈茶”来清肝胆湿防、退黄。
很多爱美的人士,对脂肪可谓是望而却步,所以很想要保持良好体型的人,生怕吃多了脂肪让自己变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对脂肪的第一印象是猪油。认为猪油全是脂肪,不敢吃。然而,只是她们对猪油的误解而已。猪油要是能说话的话,肯定会说,“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提到猪油,就想到脂肪,一提到脂肪,就想到胖。这大约的确是一些爱美人士的连锁反应。但是她们并不知道,我们祖祖辈辈大多都是吃猪油长大的,也没多少人胖的不行。尤其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猪油还是一种食疗良药,更是一种治病良药。
在小时候,对猪油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猪油炒玉米饭,那诱人的味道,可能至今难忘。但是那个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到冬天的时候,手上经常裂口,裂口出血后,冷风一吹,有一种钻心般的痛。但是那个时候,爷爷就会取一些猪油,在火上烤热后,擦在裂口上,没过几天就好了。那时候觉得,这猪油可神奇了。
其实,猪油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比较全面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猪油被称之为“豕脂膏”。李时珍认为,猪油味甘,性微寒,无毒,具有“解地胆、亭长、野葛、硫磺毒,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等作用。
猪油尤其对保护皮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猪油“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的记载。在《十便良方》中记载,将猪油炼过,冷却后涂患处,可以治疗冬月唇裂。在《千金方》中记载,用猪油放在热酒中洗手,可以治疗手足皲裂。想必一些爱美的女士,也担心冬天手足皲裂吧,而猪油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护手霜啊!
猪油可谓是对女人格外钟爱,比如对于女性的赤白带下,就有作用。孙思邈认为,用炼猪脂30毫升,酒50毫升,在火上煎煮至沸腾,然后分三次喝下去。还有,妇人产后虚汗,可以用猪油、姜汁、白蜜各100毫升,煮沸十次,每次服用10毫升。而在《圣惠方》中记载,产后胞衣不下,可以用猪油一两,水一盏,煮沸七次,服之当下。
猪油对于黄疸也是母爱泛滥的感觉,对于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等五疸以及五疸导致的水肿,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在《肘后方》中记载,五疸黄汗如黄柏汁,用猪油一斤,炖热后服用。也许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古代中医的眼里,它的确是一种养生治病的良品。
猪油还有治疗小便不通的作用,比如《千金方》中认为,可以用“猪脂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饮之立通”。在《食医心镜》中记载,猪油还可以治疗上气咳嗽,用猪油四两,煮沸一百次,切细,拌上酱油、醋,食用。还有,民间有用猪油涂擦漆疮止痒的验方。
当我们看到了猪油的这么多妙用的时候,是不是立刻会对以前谈之色变的猪油又肃然起敬了呢?其实,猪油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仅食用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防病价值。也不要武断的认为,猪油会导致脂肪增多,从而不敢食用。其实,猪油、植物油,都各有各的好,只要用对了,就没啥问题了!
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出现腹痛的症状,可能是伤口感染、肠黏连、阑尾残端炎等因素导致。
1.伤口感染:如果是在术后早期出现腹痛症状,可能是因为伤口感染而引起。术后不注意伤口护理,导致伤口没有愈合完成,出现感染的症状,进而导致腹痛、伤口红肿等现象。
2.肠黏连:另外,在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环境破坏以及手术损伤、异物等原因,会导致肠黏连。术后如果进食不当,就可能刺激腹部疼痛症状出现。
3.阑尾残端炎: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在切除阑尾时,阑尾残端过长,没有完全清除干净,进而再次出现炎症导致腹痛。
导致做完阑尾炎手术后腹痛的原因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下五大疾病,看你幸运值如何,是全部多开还是不幸中枪呢?
前列腺疾病——常见多发
前列腺疾病已经成为男性最常见的多发病。目前我国已有1.5亿前列腺患病患者。前列腺疾病通常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等。其中前列腺炎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子、在我国15-60岁男性发病率约为8.7%:前列腺增生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并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约为0.001%。
症状临床表现:排尿扰乱: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失禁、尿线分叉、夜尿次数多等。性功能障碍(并发症),包括性欲减退、早泄、射精痛、勃起减弱及阳痿;其他症状尿路损害。
医生建议;前列腺炎、增生等前列腺通病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和恢复,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早治疗。预防前列腺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忌憋尿、忌辛辣烟酒、忌久坐、忌性生活频繁,宜多饮水(夜晚适量饮水)、多运动,劳逸结合。
滴虫性阴道炎通过正规治疗之后可以治愈。滴虫性阴道炎经过积极的用药治疗,患者可以治愈。但是患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月经后复发,且再感染率很高。如果滴虫性阴道炎不进行正规的治疗,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也可间接传染,其治疗主要是药物为主,需要伴侣同时进行治疗,同时避免高危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
建议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应尽快就医,遵医嘱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者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许多人可能分不清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的区别,事实上只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结节都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其实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发病率为3%-7%,而且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甲亢。
发现甲状腺结节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饮食与甲状腺结节发病的研究并不多,我国有研究显示由于碘盐的普及,一般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有所下降,但研究发现饮食过咸的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另外摄入碘的量也会影响结节的发病,中国医科大学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碘超量地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地区,所以碘的摄入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不宜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首先在预防甲状腺结节发生上建议饮食不宜过咸,宜清淡饮食。如果已经出现甲状腺结节,无论是否合并甲亢,都要注意碘摄入不宜过量,不宜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如紫菜、海苔等。
甲状腺结节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
其实发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结节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有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仍有5%左右的结节是恶性的,所以需要先鉴别清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就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其次一些结节过大可能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者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这些结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甲亢时,还会出现如心悸、多汗及手抖等的甲亢症状,这时也需要手术或者抗甲亢药物治疗。
再者,如果结节体积小,如直径小于4cm,医生一般会告诉你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节可能会生长,所以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如果出现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许多人在体检或无意中触摸到都会发现有甲状腺结节,但大多数对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饮食,密切随访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
[2]林林,薛晓凤,吕宏彦.甲状腺结节与饮食习惯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6):II》.
肚子通常是指腹部,开塞露为缓泻药,可用于便秘的治疗,用开塞露后通常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
用完开塞露后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问题,如胃肠炎、阑尾炎所导致,建议结合医生的意见给予治疗。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或山梨醇,本品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易于排出。药物使用后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不会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腹痛、出冷汗可能是其他因素所导致,如大量摄入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痛、出冷汗。
细菌感染伴阑尾管腔堵塞,导致急性炎症,如果对胃肠道神经造成刺激,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综上所述,用开塞露后出现腹痛、出冷汗等症状,考虑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建议尽早到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诊断,明确原因后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很多平时爱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食物的人,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血脂那一栏的指标较高。对于这种现象,医生讲得很明白,就的要大家平时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食物的摄入,但美食当前,你能忍得住吗?
其实大部分人心里都明白,怎么吃才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但看着面前琳琅满目、香气扑鼻的食物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享受美食。“活在当下”成为了他们的标签的,但血脂也会悄悄飙升,给健康带来隐患。
众所周知,鱼、肉、蛋、奶是我们平时离不开的食物,身体也需要这些食物带给我们的营养,如果直接斩断这4种食物的供应,身体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抗议”症状,所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但这些食物又会增加高血脂的风险,那血脂已经比较高的人,该怎么吃呢?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鱼?
鱼肉是典型的低脂、高蛋白的肉类,所以很多减肥人士在选择肉类是时候,首选就是鱼肉。鱼肉中的脂肪含量极低,而且大部分深海鱼都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平时适量食用,能有效地控制血脂。而且鱼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所以血脂较高的朋友也可以放心吃。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肉?
肉是我们无法舍弃的食物,除非是素食主义,否则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了肉类的“诱惑”,烹饪得当的肉类,会散发出有诱人的香味,让人口水直流。但肉类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脂肪含量较高,不过也有一些肉类是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的,比如鸡肉。
而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中的胆固醇含量及饱和脂肪含量就比较高了,如果平时不注意控制摄入量的话,很容易导致血液内脂肪过多,引起血脂上升。血脂高的人除了要限制红肉的摄入量之外,也要注意避开动物油脂。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鸡蛋?
其实很多朋友平时都是不吃蛋黄的,他们既想得到鸡蛋中的高蛋白,又不想摄入过量的胆固醇,所以每次吃鸡蛋的时候,都会只吃蛋白,扔掉蛋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浪费,也走进了“误区”。想一想,一颗鸡蛋才多少克?蛋黄油只有多少克?即使蛋黄中含有胆固醇,也不足以直接诱发高血脂。
其实,蛋黄中的胆固醇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好胆固醇”,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是“坏胆固醇”,每天摄入一颗鸡蛋,反而能促进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血脂高的人如何喝牛奶?
不论是生长发育期的小孩,还是体质虚弱的女性,亦或是容易缺钙的老年人,都需要补充钙质,而喝牛奶就是补钙最简单的方式。但牛奶中也含有一定的脂肪,让很多血脂较高的朋友望而却步。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这么担心,牛奶中的营养物质能有效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脂肪代谢,所以喝牛奶不仅不会让血脂升高,反而能有效控制血脂,如果大家还担心的话,也可以选择脱脂牛奶。
总结: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高血脂频发的关键因素,为了健康,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预防疾病可比治疗疾病轻松、简单多了!血脂过高的人,管好嘴,是控制血脂的最佳方法。
这段时间,身边“咳咳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婴幼儿容易中招。很多人都以为是感冒,其实很可能是“百日咳”。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通告显示(图1),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百日咳”卷土重来,今年1-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已致13例死亡[1]。
通告一发布,很多人担心起来:百日咳是什么病?怎么判断孩子的咳嗽是不是百日咳?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百日咳伤害呢?
针对大家的问题,京东健康特别整理了一篇百日咳家庭防护和就医攻略。
图1:国家疾控局发布的2024年1-2月百日咳发病数和死亡数
Part 1:什么是百日咳?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很多年轻家长对百日咳比较陌生,其实在百日咳疫苗问世之前,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曾是导致6月龄以下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日咳,它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名字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咳嗽时间特别长,一般来说可持续2~3个月,很不好治。
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月龄以下未及时接种疫苗的婴儿威胁最大。
百日咳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后期。
一般来说,感冒症状通常在一周内逐渐好转,而患了百日咳的婴幼儿一般经过7~10天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剧咳。
剧烈的痉挛性咳嗽常引起反射性呕吐,还可导致面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球结膜出血、面部皮肤出现出血点等表现。
最后孩子可能咳出大量黏液,并由于大力吸气而出现犹如鸡鸣样吼声,昼轻夜重[2]。因此,在古代中医称其为“鸡咳”或“鹭鸶咳”。
也有一部分百日咳患者痉咳期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持续2-4周的慢性咳嗽,特别是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 周以上。
如果有以上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去看医生。
Part 2:百日咳为什么突然间增多?
百日咳很早就被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我国为3月龄婴幼儿免费接种百白破疫苗,自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的发生率已经大为减少。
但近年来,不止我国,全球范围来看,很多疫苗覆盖率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疫情导致了很多地区儿童没能按时、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我国百日咳发病数据来看,百日咳的发病患者群主要是以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的婴幼儿为主。
二是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百日咳鲍特菌MLVA型别变迁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2年,百日咳型别在不断变化:百日咳型由2016年的MT32型、27型到2022年主要转变为MT28型。MT28型在上海首次报道。
MT28型毒力较强,引起小范围的扩散流行。MT28型红霉素耐药率超过80%,和原始的百日咳疫苗组发生免疫逃逸。
监测结果提示:百日咳疫苗保护性抗体降低,现有百日咳疫苗对目前流行的百日咳菌株不耐受[3]。
人类和疾病的抗争是个漫长的过程,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患病病例有增多,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Part 3:婴幼儿打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百日咳?
前面提到,百日咳病毒近年来在不断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个客观事实:百日咳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维持时间不够长,保护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
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由于婴幼儿预防接种时间间隔较长,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完成首剂次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后,保护有效性只能达到45%,如果完成3剂次的基础免疫,保护有效性能提高到98%左右。
建议所有适龄婴幼儿都应在免疫程序里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以远离百日咳感染风险。如果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2]。
需要警惕的是,百日咳不只是一种儿童疾病。
在许多国家观察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的疫苗获得性免疫力已经减弱,导致大量未受保护的人群可能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阵发性咳嗽和百日咳。但在成年人中,症状多少不太典型,难以识别,这大大增加了成年人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Part 4:怎么防范百日咳?
对于婴幼儿,最好的防护办法是及时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成年人的百日咳疫苗,也尚未推荐在成年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为了保护自己,也避免家人感染,不管婴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防范百日咳。
1.及早识别并就医
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感染百日咳后的症状不一,符合以下任一项条件者,应高度怀疑是百日咳,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做百日咳鲍特菌等检查,以排查百日咳[2],然后根据医嘱服药: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2.做好隔离
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许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能使隐性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
因此,需要对百日咳病人进行隔离,以保护婴幼儿等易感人群。
3.日常防护
稍微令人安心的是,百日咳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无需消毒处理。
日常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室内通风,让衣物在阳光下暴晒,对痰液及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勤洗手,戴口罩。
希望所有人远离百日咳,健健康康的享受春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晚期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造成严重影响。以下将详细介绍肝癌晚期常见的几种症状:
1. 肝脏疼痛:肝脏疼痛是肝癌晚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隐痛,有时甚至会出现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上腹部,有时疼痛会向右肩或背部放射。
2. 肝脏肿大:肝脏肿大是肝癌晚期的又一常见症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右上腹部肿块。肝脏肿大是由于肿瘤体积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所致。
3. 黄疸:黄疸是肝癌晚期的重要症状之一,多由癌块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患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伴有尿色加深、食欲减退等症状。
4. 腹水:肝癌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表现为腹部膨胀、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腹水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液体渗出所致。
5. 肠道功能障碍:肝癌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肠道功能障碍,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肠道功能障碍可能与肝脏功能受损、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
6. 出血:肝癌晚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或口腔出血,这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可能导致贫血、休克等严重后果。
针对肝癌晚期症状,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但通过综合治疗,如介入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肝癌晚期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补充维生素,改善营养状况。具体包括:
1. 适量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豆制品等。
2. 适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总之,肝癌晚期症状严重,但通过积极治疗和合理饮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孕妇在孕期食用鹅蛋可以帮助“去胎毒”,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然而,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本文将结合医学知识,对孕妇食用鹅蛋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鹅蛋的营养价值与孕期饮食
鹅蛋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于孕期妈妈来说,适量食用鹅蛋可以补充营养,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然而,孕期妈妈的饮食应该注重营养均衡,不能仅依赖某一种食物。过量食用鹅蛋可能导致尿酸升高,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引发痛风。因此,孕期妈妈在食用鹅蛋时应该适量,并注意与其他食物的搭配。
二、新生儿黄疸的成因与预防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皮肤、黏膜出现黄色,这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7-10天内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新生儿溶血、感染、肝功能不全等。预防新生儿黄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保证孕期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胆固醇。
2. 多喝水,保持水分充足,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4.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吸烟、饮酒等。
5.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三、总结
孕妇在孕期食用鹅蛋并不能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预防新生儿黄疸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产检,才能确保母婴健康。
新生儿胎毒,也就是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婴儿疾病。它主要是由胎便排出不及时、正常菌群的缺乏以及母乳喂养等因素导致的。
首先,胎便排出不及时是导致胎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出生后,胎便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在肠道内积累,引起肝肠循环,导致胆红素堆积,从而引发黄疸。
其次,正常菌群的缺乏也会影响胎毒的形成。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会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粪胆原,然后排出体外。如果肠道内缺乏正常的菌群,就会影响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导致黄疸加重。
此外,母乳喂养也可能导致胎毒。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这种酶可以促进胆红素的转化。但如果新生儿肠道重吸收加强,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加重黄疸。
为了预防和减轻胎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新生儿肠道卫生,保持宝宝衣物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衣液。
2. 适当调整母乳喂养方式,避免新生儿肠道重吸收过强。
3. 孕妇在孕期和哺乳期要注重饮食,多吃清淡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5. 如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胆汁淤积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那么,胆汁淤积黄疸多久能退呢?一般来说,胆汁淤积黄疸需要7~14天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引起胆汁淤积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胆汁淤积黄疸,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如果患儿是由于药物导致黄疸,应及时停药。
对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治疗一般可以用抗组胺类的药物。如果是由于胆石症所引起,应该给予消炎利胆对症治疗。治疗胆汁淤积黄疸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饮食疗法:补充足够的卡路里、维生素、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病情。
2. 药物治疗:对于伴有肝损伤的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等药物可酌情用于保护肝脏。
3. 输血治疗:红细胞受损和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可以通过输血进行治疗,主要适用于溶血性黄疸。
4. 手术治疗:一些黄疸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比如结石和肿瘤阻塞胆管引起的黄疸。
5.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采用光疗,可以改变胆红素的化学结构,使其容易溶于水并从肾脏排出。
除了治疗,患者平时还要注意加强护理,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优质蛋白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此外,还要注意餐具消毒,避免感染病人,注射设备和手术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血液感染。
母乳性黄疸,这一现象在新生儿中并不罕见。它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也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通常情况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这种黄疸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肝脏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新生儿摄入母乳较少,排便量不足时,胆红素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从而出现黄疸。母乳中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这些酶类可以促使肠道中的胆红素重新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进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加重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在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症状会在4-12周内逐渐消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颜色变浅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极少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还可能并发胆红素脑病,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针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通常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当患者的总胆红素浓度小于每升15毫克时,通常无需停喂母乳。如果总胆红素浓度大于每升15毫克,可以暂停母乳喂养三天,改为人工喂养,暂时使用配方奶粉。当总胆红素浓度大于每升20毫克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疗,即通过使用光疗箱、光疗灯、LED灯和光疗毯等设备照射皮肤,使皮肤黄疸消退。
在继续母乳喂养期间,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一旦出现特殊异常,应及时就医咨询。此外,还需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引起感染。母亲可以多与新生儿接触,增加其安全感,有助于减轻其不适。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患儿的黄疸多为中度,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新生儿期黄疸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当患儿出现感染、创伤或劳累时,贫血和黄疸会加重,甚至发生“溶血危象”。除贫血和黄疸急剧加重外,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腰痛、腹痛、四肢无力、脉速甚至休克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发生“再障危象”(多因感染微小病毒B19引起),表现为短期内贫血加重而黄疸不加重。溶血危象和再障危象通常在1-2周内自然缓解。
患儿的肝脏和脾脏多明显肿大,以脾脏肿大为主,可平脐或进入盆腔。新生儿期起病者,黄疸的发生率约为50%,常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并可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期后,黄疸大多较轻,呈间歇性发作,劳累、感染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HS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指标:
对于极少数HS的诊断,可能需要依赖红细胞膜蛋白分析或测定。对于青少年原因不明的脾肿大和胆石症,在感染(尤其是细小病毒B19型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出现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时,应疑有HS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HS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HS患儿应注意以下日常保养措施:
HS患儿可前往血液科、儿科就诊。部分医院设有儿童血液病专科,可提供更专业的诊疗服务。
皮肤和眼睛变黄是我们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肝炎。然而,引起黄疸的原因远不止肝炎,胆管肿瘤也是其中一种可能。
像周大爷这样77岁的老人,皮肤和眼睛突然变黄,家人误以为是肝炎,急忙带他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这种病例并不少见,由于人们对肝炎的认知较为普遍,很容易将黄疸误诊为肝炎。
事实上,引起黄疸的原因众多,肝炎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肝炎,胆管肿瘤、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黄疸。因此,当出现皮肤和眼睛变黄的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胆管肿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出现无痛性黄疸症状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胆管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手术是治疗胆管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胆管癌切除术、肝切除术等。放疗和化疗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积极治疗,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如果发现皮肤和眼睛变黄,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B超、CT等检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之,皮肤和眼睛变黄并不一定是肝炎,也可能是胆管肿瘤等其他疾病。提高对胆管肿瘤的认识,及时就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预防措施。
一、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
胆囊结石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黄疸等。腹痛常位于右上腹部,可向背部和右肩放射,多在食用油腻食物或饮酒后发生。发热多见于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道炎症,如胆囊炎。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二、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导致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含量减少,胆固醇不能被运输,容易形成结石。
2. 胆固醇的异常成核过程:成核因子如糖蛋白、黏蛋白和钙离子等,可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3. 胆囊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差,胆汁容易滞留,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4. 雌激素:雌激素分泌过多,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三、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胆囊结石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其中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临床症状明显,但暂时不愿意手术的患者,可使用抗炎利胆药物、解痉止痛药物等。
四、胆囊结石的预防措施
1. 饮食均衡,尽量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
2. 每天尽量吃早餐,保持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
3. 避免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五、总结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了解其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9月24日,中国大陆地区首家胆道闭锁病友会——“小金人”俱乐部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成立。胆道闭锁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黄疸,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由于患儿皮肤发黄,被称为“小金人”。该病发病率约为1:10000~15000,病因尚不明确,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目前,胆道闭锁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仍需长期管理,包括营养支持、生长发育监测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郑珊教授表示,胆道闭锁患儿术后易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营养不良等问题,需要长期综合管理。然而,由于经济和依从性等因素,许多患儿家长往往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带孩子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小金人”俱乐部旨在为胆道闭锁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互助交流平台,提高家长对疾病认识和重视程度。俱乐部将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多学科咨询、亲子活动等,旨在帮助患儿和家长更好地应对疾病。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胆道闭锁诊治中心还开发了国内首款胆道闭锁筛查软件——“新生儿大便探色器”,方便家长进行自我检测和早期干预。
“小金人”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胆道闭锁诊疗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患儿和家长带来了新的希望。
宝宝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其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色染色。宝宝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因新生儿胆红素产量大于排泄量,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与血型不合、G6PD缺陷、感染等因素有关。
针对宝宝黄疸的治疗,主要方法包括照蓝光、药物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照蓝光可以有效分解胆红素,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药物治疗如葡萄糖、白蛋白、酶诱导剂等,可提供热量、降低游离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心理反应、奶量、活动和排便情况,适当安排宝宝游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排尿和排便次数。此外,加强脐带护理、保持干燥、避免感染也是预防宝宝黄疸的重要措施。
如果宝宝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家长可以更好地照顾宝宝,帮助宝宝度过黄疸期。
以下是一些关于宝宝黄疸的常见问题:
1. 宝宝黄疸多久可以消退?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不超过2周,早产儿不超过4周即可消退。
2. 宝宝黄疸如何判断严重程度?
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黄色染色程度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如果黄疸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
3. 宝宝黄疸是否需要隔离?
生理性黄疸无需隔离,但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宝宝黄疸期间可以母乳喂养吗?
可以母乳喂养,但应注意观察宝宝黄疸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5. 宝宝黄疸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饮食?
宝宝黄疸期间无需特殊饮食,但应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