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别名:萎缩性肌强直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介绍
  • 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临床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等主要特征
  • 可反复发作,无特效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

简介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罕见,全球发病率约为 1/8000,日本的发病率接近 1/10万,欧洲为(3~15)/10 万,台湾为0.46/10万,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30岁以后[2]。临床主要以肌强直(主动或被动肌肉收缩后没有办法做到立即放松)、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可累及眼、心脏、内分泌等多个器官系统。本病起病隐匿,缓慢进展,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30岁以后。本病不可治愈,可反复发作,无特效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如苯妥英钠)为主。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虽不能治愈,但是可控制多数患者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预后较好[1-2]

症状表现:

临床主要以肌强直(主动或被动肌肉收缩后没有办法做到立即放松)、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可累及眼、心脏、内分泌等多个器官系统。

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如家族遗传病史)、典型症状(如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出现连续高频强直放电)、基因检查、肌肉活检(如肌纤维萎缩)、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室扩大)等综合进行确诊。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有哪些类型?

根据分子生物学水平、病情程度不同,本病可分为:

  1. 1型;
  2. 2型[2]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罕见。全球发病率约为 1/8000,日本的发病率接近 1/10万,欧洲为(3~15)/10 万,台湾为0.46/10万,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30岁以后[2]

是否可以治愈?

不可治愈。以药物治疗(如苯妥英钠)为主。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可控制多数患者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预后较好。

是否遗传?

是,本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存在遗传早现现象(即后代发病更早,症状更严重)。

是否医保范围?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需要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先天性肌强直 肌强直及肌肥大,貌似运动员但力弱 无肌萎缩和内分泌改变 先天性副肌强直 出生后就存在肌强直和无力 遇冷后、活动后或叩击时明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致病基因定位在 17q23 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10 岁前起病 迟缓性瘫痪伴肌强直 血钾水平升高、心电图 T 波增高 神经性肌强直 儿童及青少年期隐袭起病,缓慢进展 临床特征:持续性肌肉抽动和出汗,腕部和踝部持续或间断性痉挛

许多

主治医师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4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特点

1.发病年龄及起病形式 30 岁以后隐袭起病 ,男性多于女性 ,进展慢,有肌强直和肌萎缩 ,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少数无症状 2.肌强直 肌肉用力收缩后不能立即正常地松开 遇冷加重, 影响手部动作、行走和进食 叩击时可见肌球,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3.肌无力和肌萎缩 先累及手部和前臂肌肉,再累及头面部肌肉,表现“斧状脸”“鹅颈”呼吸肌常受累,肺通气量下降部分有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足下垂及跨越步态 4.骨骼肌外的表现 病变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包括白内障,内分泌症状,心脏病变,胃肠道症状其他:消瘦,智力低下,听力障碍,多汗,肺活量减少,颅骨内板增生,脑室扩大

许多

主治医师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14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肌肉强直、肌萎缩无力并伴发白内障、脱发等表现的肌病,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 型(经典型)、2 型(近端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三型、性天性及儿童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最常见的为经典型,以经典型为例,介绍此病。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 型(DM1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性疾病,以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为特点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基因位于 19q13.3 区编码 582 个氨基酸残基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 )基因 3’非翻译区(3’-UTR)CTG 重复数的异常扩增是 DM1 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正常人重复数目为 5-35,患者为 50~2000。 DM1 患者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从轻微的秃顶、白内障症状到非常严重的肌肉无力、肌强直和心脏传导阻滞表现,许多重患死于心脏衰竭或呼吸窘迫。DM1 心脏受累可自无症状的心电图异常到心脏猝死。 典型的发病年龄为 20~30 多岁,最常出现的症状为远端肌无力,指长屈肌和足部背屈肌受累,导致与手的抓握力量相关的症状和绊倒的发生率升高。另外,患者可能伴有肌强直症状、白内障、性功能障碍、内分泌症状及心律失常、胃肠道平滑肌功能降低、消瘦、智力低下、冷漠、缺乏主动、日间瞌睡、疲劳、多汗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 DM 的重要方法,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是 DM 的主要肌电图特征。肌活检可见Ⅱ型肌纤维肥大,Ⅰ型肌纤维萎缩,伴大量核内移,可见肌浆块和环状纤维,以及肌纤维的坏死和再生。 此病一个特点就是遗传早现,也就是说遗传呈现出一代比一代重,一代比一代发病早,为患者家族带来很大困扰和经济负担。 目前本病尚无根治措施,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增加力量,减轻肌强直症状,并减轻心脏危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根据临床表现及肌电图、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及产前诊断,避免再次生育有病孩子。

田冉

主治医师

河北以岭医院

10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