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绍
  • 主要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 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应立即就医处理
  • 容易复发,注意日常监测护理

简介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SAH)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以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即非颅脑外伤引起的SAH,占SAH的85%,多种疾病均可导致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本病病死率极高。不同病因引起的SAH预后不同,总体预后不佳,且容易复发,因此在急救治疗后应积极控制原发病[1]

症状表现[1, 2]

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发病时还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如四肢抽搐、精神症状如痴呆、谵妄等症状。

诊断依据[1]

根据患者突发头痛、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的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可诊断。

是否具有传染性[2]

是否常见[2]

本病常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中国的发病率为2.0/10万人年,远低于西方国家。50岁前男性发病率高,50岁后女性发病率高,总体女性较男性多发,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可能性增高。

是否可以治愈[1, 2]

部分可治愈。部分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及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后可以治愈,疾病预后与病因关系极大。本病病死率极高,近2/3患者在获得专科治疗前死亡,住院病死率约20%。

是否遗传[2]

部分病因可遗传,如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问诊记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它是由于颅腔内脑组织外的血管非外伤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85%-90%的患者出血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颅内血管畸形、烟雾病、动脉内膜夹层、硬脑膜动静脉瘘等。 未破裂的动脉瘤对患者的危害相对较小,但一旦破裂,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首次破裂的动脉瘤死亡率为30%,二次破裂的死亡率为65%,三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90%。诱发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剧烈活动、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约有1/3的动脉瘤破裂发生在休息时。 SAH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动眼神经麻痹等。头颅CT检查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早期检查可以提高阳性率。随后,应尽快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或MRA/CTA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动脉瘤及其特征,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防止再次破裂。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介入微创弹簧圈栓塞术。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开颅手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处理动脉瘤,但手术本身的风险和创伤较大;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但治疗费用较高,且有时难以完全栓塞动脉瘤。 此外,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也可能影响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动脉瘤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过程复杂,时程长,费用高。

医疗故事汇

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解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与预防

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患者常常面临“非死即残”的困境。然而,在脑出血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成年人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完全康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血管壁局部膨隆,类似于自行车轮胎爆炸前局部鼓起。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致残率极高,约有1/3的患者在未就医前即猝死,二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60%-80%,幸存者也常常留下残疾。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时通常不会引起任何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因此,许多患者是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才到医院就诊。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会流入脑组织周围的腔隙内,导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体温升高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 动脉瘤破裂后并非会一直出血。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当发现动脉瘤破裂后,颅内压力会瞬间升高,并调集大量血小板去“封堵出口”。血小板具有凝聚血液的作用,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停止出血,病情逐渐稳定。但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有1/3的动脉瘤患者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60%-80%,幸存者也常常留下残疾。 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治疗。微创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治疗,在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细管放入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这种方法微创损伤小,不需要开颅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开颅夹闭治疗则是通过开颅手术暴露动脉瘤,用特制夹子夹闭瘤颈,防止破裂出血。这种方法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不断进步。

健康驿站

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了解其病因、症状和预后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是一种非外伤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疾病的发病急,症状严重,预后不佳,50%以上的患者可能死亡,存活者中有1/3的人可能生活不能自理。 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SSAH的75%~80%。其他病因包括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变性、Moyamoya病、脑血管纤维发育不良、血管炎、凝血障碍以及药物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但这些只占少部分。 临床表现和体征可能包括头痛、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双侧颞叶偏盲、抽搐等先兆症状。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有些人形容为“平生最严重的头痛”。神经功能缺损和癫痫发作也可能出现。体征可能包括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和眼部出血。 预后不佳,动脉瘤性SSAH初次出血的死亡率在25%~40%,幸存者面临再次出血的风险,而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75%。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方法。

疾病解码者

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冯浩

副主任医师

眼科

三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干眼症(6例) 结膜炎(3例)
专业擅长:眼红,眼痛,眼痒,眼干涩,眼异物感,视物模糊,眼胀,眼睑红痛,视物变形,飞蚊症,眼肿物,近视,重影,视力下降。结膜炎,眼睑炎,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好评率:100% 接诊量:636
刘敬

主治医师

眼科

三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结膜炎(4例) 鼻窦炎(1例)
专业擅长: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前节疾病,小儿弱视斜视,近视防治,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成人斜视,眼球震颤,儿童低视力康复
好评率:100% 接诊量:682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

孝感爱尔眼科医院
结膜炎(604例) 干眼症(350例)
专业擅长:专业的人给您专业的建议! 包括不限于以下疾病! 从事眼科15余年,手术超过6000余例, 擅长角膜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睑裂斑,角结膜炎,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红眼病,病毒性角结膜炎,疱疹性角结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开眼角,角膜移植,双眼皮,去眼袋,重睑,圆锥角膜,眼睑内翻,上睑下垂,倒睫,重症肌无力,内眦赘皮,睑黄疣,眶脂肪脱垂,结膜囊肿,干眼症,干燥综合征干眼综合征,泪道阻塞,泪囊炎,视疲劳,MGD,眼球震颤,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麦粒肿,霰粒肿,睑板腺功能障碍,睑板腺囊肿,脂肪粒,睑黄疣,眼睑肿物,眼外伤,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青光眼,结膜损伤,角膜损伤,泪小管断裂,小儿眼病,小儿眼科,小儿斜视,小儿泪道阻塞,弱视,色弱,色盲,眼睑内翻,倒睫,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睑黄疣,眼睑肿物,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泪道堵塞,慢性泪囊炎,泪小点闭塞,急性泪囊炎,白内障,青光眼,虹膜炎,老花眼,眼外伤,角膜异物,结膜异物,眼底病,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玻璃体混浊混浊(飞蚊症),视网膜脱落,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青睫综合症,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浆,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等常见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手术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近视准分子半飞秒,全飞秒,ICL晶体植入!睑缘炎,睑腺炎,近视,远视,老花,屈光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远视弱视等疾病,螨虫,眼部寄生虫,蠕形螨睑缘炎。
好评率:99% 接诊量:54332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