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

别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外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家族性息肉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结肠癌家族性息肉病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为我庆祝生日。可当我从医院走出来时,心情却如同被一盆冰水浇灭。医生的话语在我耳边回荡:“你患了结肠癌,家族性息肉病。” 我感到世界在我脚下崩塌,所有的欢乐和期待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击碎。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也曾经因为同样的疾病离开了我们。恐惧和无助充斥着我的内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治疗之旅。每次去医院,看到那些同样在与病魔抗争的人们,我总是感到一阵心酸。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而我也开始理解这种感受。 我记得有一次,医生告诉我需要进行新辅助化疗。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一阵窒息。化疗对身体的副作用我早有耳闻,想象着自己可能会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坚强,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我不能放弃。 在化疗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时候,药物的副作用会让我感到极度不适,甚至连站起来都成了一种挑战。但是,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医生的话:“如果不能做手术,那单纯只能放化疗治疗了。”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下去,否则我可能会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有医生、护士,还有其他病友,他们都给了我无尽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感到温暖和希望,让我知道我并不孤单。 现在,我的治疗还在继续。我仍然会有恐惧和焦虑的时刻,但我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它们。我知道,生命中总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有阳光照耀的那一天。 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的困难,我想告诉你:不要放弃,坚持下去。生命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守护。同时,也要记得,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绿色医疗倡导者

1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18岁少女肠腔内全是大大小小的息肉,这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想和大家谈谈家族性疾病,是因为最近病房见到好几例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而且都还很年轻,小的才十几岁,大一点的也就三十岁左右,这样的病人实在是可怜。 一天下午临下班的时候,一位阿姨拿着一个报告单哭着来到医办室,泣不成声,医生的第一反应是癌症。起身接过她手中的肠镜报告单,一看结果是家族性息肉病,满视野的肠腔内全是大大小小的息肉,内镜下电灼了一部分较大的,取样送病理,看了看年龄,只有18岁。 医生安慰了一下这位阿姨,阿姨擦干眼泪说这孩子太可怜了。医生问到家里长辈还有谁是这个病,阿姨说她自己是,孩子的舅舅也是,她说其实孩子没什么症状,她对这个病有所了解,就想给孩子查肠镜看看,结果没想到孩子也掉进了这个坑里。医生又问道那您现在是什么状况,她说她已经手术治疗了。医生不知道怎么样去安慰她,因为医生和她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个 病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这让我又想起另外一位患者,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她是因为家里有长辈查出了这种病,自己想着做个肠镜看看,结果也没能逃出魔掌,她的姥姥、母亲以及她,最可怜的还有她那少不更事的女儿,我只能祈祷她的女儿能是个例外,能够健健康康。 家族性息肉病,从名字上大家就已经明白了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有高度癌变倾向,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0岁。家族性息肉病不同于一般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结直肠腔内的息肉数目从上百至成千,大小不等,密集排列。 本病不仅仅限于大肠息肉。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或者表现为腹泻、腹痛、贫血等症状。本病治疗上无特异性方法,只能是定期复查肠镜,镜下电灼或钳除较大的或者新生的息肉,待其癌变或者癌变前行全结肠的切除术,术后患者仍要定期复查肠镜。此病患者会很痛苦,但是目前全结肠的切除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方法,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平均生存年龄较低。想到这必然的结局,我顿时心生恐惧。 人们之所以对生活充满希望,那是因为还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限遐想。不论生命长短,我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要享受当下的生活,享受现有的每一天,不辜负自己宝贵的时光。

赵彦鹏医生

151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道内长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普及,结肠息肉的发现率也越来越多了,因此人们不免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人为什么会长息肉?经过医生和科学家们的长期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01慢性炎症刺激 大便中粗渣长期停留、异物、某些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或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02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病变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病变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恶变,如消化道病变、乳腺病变、子宫病变以及膀胱病变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03生活习惯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便秘、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生活习惯可导致息肉发生率升高。 04年龄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05其他疾病 2型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患病风险高。 06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邹常林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44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什么是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即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发病于消化道,集中在结肠、直肠部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概率高于其他肿瘤,约为 5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发病较早,多发于 15 岁左右青少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个严重癌变隐患遗传性疾病,易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并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简称家族息肉病,发于青春期,建议青春期少年每年做电子结肠镜检查,以排除遗传可能性。平时注意观察,是否有便血大便、稀溏黏液、腹痛、大便不规律、大便不成形、伴有营养不良、消瘦发育异常、发育迟缓等临床现象。部分患者伴发肠外临床症状,如眼部疾病、骨骼病变等。需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结合医生丰富临床经验确诊。

刘亚民

主治医师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143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息肉是否会癌变?肠息肉癌变需要多久?

肠息肉是否会癌变?主要看肠息肉的数量、大小以及他的病理性质。一般来说,肠息肉>2cm 以上,是有癌变的倾向,而且肠息肉数目特别多,做肠镜的时候可能发现它的数目可能数十个或者上百个,需要考虑到可能是家族性的一些疾病或者是遗传性的疾病,这种癌变的几率就非常高。所以,一旦发现肠息肉,就要尽可能地进行内镜下的切除,防止部分肠息肉发现成癌。 由于病因不同、个体不同,发生癌变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部分结直肠息肉转变成结直肠癌需要经过 10 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您有足够的时间找到并切除它。当然,前提是您得去找。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稳居前五,且逐年上升。但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5 年生存率是 90%以上。因此定期的身体健康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到由于很多人羞于到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从未进行过结肠镜检查的朋友,您真的需要进行一次尝试,以了解您的肠道情况。

李志刚

主治医师

龙口市中医医院

127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肠息肉

由于息肉是一种未确定病理性质的异常生长组织,因此,不同类型息肉的病因则不同。 一般来说,肿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炎性息肉常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形成。肠息肉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亦可能诱发疾病。慢性炎症刺激大便中粗渣长期停留、异物、某些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或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 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蔡磊

主治医师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104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哪些肠息肉容易癌变?

大肠息肉最常见的从性质上可分为 4 种,下面咱们具体说一说。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基本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腺瘤性息肉:多起源于直肠或结肠,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癌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目前医学界公认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 其中管状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 50 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 1%-5%。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 10 倍以上。再有是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4)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 100%。 由于部分肠息肉有癌变可能,所以临床治疗原则一般是早发现、早切除,定期复查。

主任医师陶琳

87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息肉明明切除了,为啥还是得了大肠癌?只因忽视这个细节

一定要定期复查啊!朋友们! 研究表明,80%-95%的大肠癌是肠息肉慢慢演变而来,及时切除息肉能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可是,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明明切除了息肉,却还是得了大肠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定期复查! 95%的肠癌,都是息肉惹的祸 近10年来,虽然我国癌症的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但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有专家表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结直肠癌有取代肺癌成为癌王的趋势。 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5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 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及时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有效避免肠癌的发生。 一旦发现肠息肉,建议择机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变成癌,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遵医嘱进行复查。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 3)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6)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100%。 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 肠镜检查 是发现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 结直肠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它大多由息肉演化而来,发展迟缓,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发现并切除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人群应从4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也就是说,4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包括: 有肠炎性疾病史; 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史; 有下腹部放疗史;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 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这些人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级亲属在60岁前诊断或2名1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结直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结直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怕麻烦、害怕等理由拒绝结肠镜检查,一时的不在意可能让你错失“自救”的机会! 息肉会复发,切除之后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肠道腺瘤性息肉复发过程很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这么理解:肠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一般认为要到80岁后肠道长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因此,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有息肉,虽然予以切除术,患者千万莫大意,仍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复查! 肠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但息肉的残端可能会复发再长出息肉,局部复发率达10%-35%!为期两年的一项监测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是正常同龄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复发瘤切除后,再次复发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径大于2cm息肉的复发率更高。 此外,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高可能还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明确,手术只是去除了息肉,并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复发; 2. 大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率高。这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医生经验、手法以及大肠的生理结构等影响。 由于大肠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肠黏膜皱襞的遮挡,所以大肠息肉(特别是小的息肉)的漏诊率较高。第二次发现的大肠息肉不一定是新长出来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诊的。 何时复查?如何复查?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情况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者;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预防就是定期做个肠镜 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适当运动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做个肠镜,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早点发现并尽早切除它,以绝后患。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绝大部分大型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切除方式各异,风险也不同。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总之,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具体复查时间,各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

卿笃桔

主任医师

江门市中心医院

53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息肉:常识、类型、治疗及预防

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胃镜报告显示“胃息肉”的情况。这种情况常常引起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误以为自己患上了胃癌。那么,胃息肉究竟是什么?需要如何治疗?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首先,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局限隆起的良性病变,多由胃粘膜异常增生引起。胃息肉最常见于胃的胃窦和胃底部分。根据形态和组织学特点,胃息肉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有蒂和无蒂息肉、单发和多发息肉,以及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需要引起警惕。 胃息肉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根据研究初步提示,胃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多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而产生。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胃息肉可无阳性体征,伴有出血者可以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 胃镜成像清晰,是目前诊断胃息肉的首选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内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明确息肉性质。根据息肉性质决定下一步治疗。 胃息肉是一种公认的胃癌癌前期病变。据统计,约有1-5%的胃镜受检者中可发现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约20%为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高一般在25-50%之间,甚有高达66.5%的报告。胃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息肉的大小、组织学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如发现有胃息肉,在病理结果回报排除癌变后多主张胃镜下摘除,目的是预防息肉癌变。根据胃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一些胃息肉患者,尤其是多发息肉患者,其家族成员也常患有息肉,又叫家族性息肉病。如若发现家人有息肉病,其他成员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癌变。 胃息肉的预防主要包括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不长期饮酒等。因为胃肠息肉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大多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所以,年长者、有家族病史者、以及既往有胃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除遵循以上原则外,需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

全球医疗视野

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肠息肉切除后的随访与注意事项

在进行大肠息肉切除手术后,定期的结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随访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对于那些只有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小于10毫米)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初次随访应在手术后2-3年进行。具体的随访间隔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和医生的选择来确定。 如果患者有3-10个腺瘤,或者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大于等于10毫米,或者存在绒毛结构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那么在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情况下,应在手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 如果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了10个以上的腺瘤,随访间隔应在一年以内,并且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潜在的家族性息肉病的可能。 对于那些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以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如果有疑似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需要加强随访,并对其血缘关系的亲属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的可能性(因为后期大多数癌变)。 对于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要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大肠镜。多发良性息肉的患者,为了保险起见,仍然需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医者荣耀

33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25条记录共3页
快速问医生
推荐医生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三甲
南阳市中心医院
胃炎(534例) 胃肠功能紊乱(477例)
专业擅长:擅长胃炎 腹泻,便秘,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营养不良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率:99% 接诊量:95045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慢性胃炎(9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
专业擅长: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痛、腹胀、腹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打嗝反酸、胆囊炎、胆结石、肠息肉、消化不良、食积、胃下垂、肿瘤预防及康复。对于妇科身心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率:99% 接诊量:1157
郭予斌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

三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转氨酶高(4例) 胃炎(4例)
专业擅长:对幽门螺杆菌感染(HP)、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脂肪肝、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肠息肉、胃息肉、息肉病、消化道肿瘤(早期胃癌、大肠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食管裂孔疝、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Barrett食管)、食管异位胃粘膜、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瘤、食管糖原棘皮症(食管粘膜白斑)、食管乳头状瘤、食管粘膜下肿物(食管肿物)、食管黄色瘤(黄斑瘤)、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便血)、胃黄色瘤(黄斑瘤)、胃粘膜下肿物(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异位胰腺、大肠黑变病、侧向发育型肿瘤(LST)、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结石、胰管结石、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脾大、副脾、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肿瘤标志物升高(癌胚抗原CEA等)、肠梗阻、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常见消化疾病的诊治和胃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等方面的检查和治疗。
好评率:100% 接诊量:1261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