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主要以药物治疗、病因治疗为主。
治疗目标
改善视神经血管微循环,恢复视力和视野,缓解视乳头水肿症状,视网膜出血吸收,保护视神经功能,预防和阻止疾病复发。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严重视乳头水肿伴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者。早期全身应用,可缓解眼部水肿、渗出症状。常用的激素类药物包括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具体哪种激素遵医嘱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缺钙的人群不宜使用。由于激素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消化道溃疡、感染、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患者用药时应长期低剂量应用;
- 神经营养药物:对各种类型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视神经细胞修复,促进视功能提高。常用药物有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 改善微循环药物: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改善血管痉挛,恢复血管舒缩功能,增加血流量,改善缺血症状。常用药物有樟柳碱,青光眼、严重心脏病、低血压、颈动脉或眼部低灌注患者禁用。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口干、眩晕、意识模糊等;
- 扩张血管药:适合进入中晚期萎缩或者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主要用于扩张神经周围血管,加快血液流速,提供养分。常用药物有妥拉苏林、曲克芦丁,此类药使用时应严格遵医嘱,防止心动过速、恶心、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胃溃疡、皮疹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降低血液粘稠度:适用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视神经缺血的患者,可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管循环。常用药物为右旋糖酐,凝血障碍、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疾病等患者禁用。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过敏(如发热、皮疹)、血压下降、胸闷等,开始应用时应缓慢输入,输入量不宜过大(<1500ml/次);
- 降眼压药:适用于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缺血的患者,可降低眼压,改善眼压与小动脉灌注压之间的不平衡。常用药物为醋甲唑胺、醋氮酰胺,血清钾/钠水平偏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禁用。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为肢体末端麻木感、听力障碍或耳鸣、恶心呕吐等。
病因治疗
针对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进行相应的降压、降糖及降脂治疗。
手术治疗
1.视神经鞘减压术
作用:通过切开眶内段视神经鞘,引流脑脊液于眼眶组织,降低颅内压;
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的、进行性视力下降的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
禁忌症:视力丧失但有恢复趋势者、视力完全丧失且瞳孔对光反应阴性(即对光反射消失)者、视神经已被严重破坏者;
优点:可显著改善视神经功能障碍,增加血管灌注,提高视力,扩大视野;
缺点:相对于药物治疗,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有可能造成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临床未被广泛应用。如果出现萎缩的慢性视乳头水肿和视功能严重损害,手术后视功能也不可能恢复到正常。
2.高压氧治疗
作用:通过加压给氧的方式促进患者对氧的摄取,增加血液中的氧饱和度和含氧量,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视神经缺血,缓解视乳头水肿,促进视神经恢复,改善视野缺损,避免视神经萎缩;
适应症:对具有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禁忌症:肺气肿、肺大疱、肺结核、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恶性肿瘤或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
优点:有利于视力的恢复,改善视野缺损,且恢复时间快;
缺点:要注意操作,避免氧中毒和气压性损伤。
中医治疗
中医多认为本病是经络不通、肝气不舒等原因导致的,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药辨证施治,比如气滞血瘀型患者,以活血化瘀、通络明目为主进行治疗,可选用中药血府逐瘀汤。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扩张患者眼部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氧供应,恢复视功能[5]。
治疗周期
没有明确的治疗周期,多需长期持续治疗,定期眼科复诊,以延缓病程的进展。
治疗后效果如何?
- 前部非动脉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6个月后,41%~43%患眼视功能得到改善,但夜间低血压会导致疾病进展和复发。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仅有少数视力部分改善,大部分最终会发展为视神经萎缩;
-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除非动脉炎性对糖皮质反应好,预后尚可外,动脉炎性及手术源性预后均差;
- 未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导致视神经萎缩,造成视力永久下降,甚至失明[1]。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复诊时间遵医嘱而定,一般情况下,两周到一个月复诊一次,检查视力视野等情况。
刘敬
主治医师
眼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海丽
主任医师
眼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