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控制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治疗目标
- 成人合并有广泛动脉硬化性病变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1.8mmol/L(毫摩尔/升);不合并广泛动脉硬化性病变者LDL-C要控制在<2.6mmol/L(毫摩尔/升);
- 儿童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3.4mmol/L(毫摩尔/升);
- 若难以达到上述目标值,建议至少将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50%。
一般治疗
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措施。
1.戒烟:应积极戒烟。吸烟可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硬化。
2.饮食:饮食应进食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如鱼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肥肉及腌制、油炸、煎烤类食物。
3.控制体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保证运动安全,应充分评估冠状动脉、主动脉和颅内动脉受累情况后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轻缓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周尽量累计运动时长达到150分钟。
药物治疗
是控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主要治疗方法。
1.他汀类药物:为首选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不仅可有效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反酸、嗳气、肝损害、横纹肌溶解(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症状)等,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严重肝功能异常、对药物过敏及妊娠哺乳期女性禁用。
2.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主要作用为抑制小肠食物及胆肠循环中胆固醇的吸收,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适用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好或因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类联合依折麦布是高胆固醇血症联合治疗的首选推荐。依折麦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头痛等,年龄小于10岁的患者禁用。
3.PCSK9抑制剂:代表药物有依洛尤单抗,可加强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从而降低其水平,适用于前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仍不达标的成人或12岁以上患者,本药为皮下注射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疼痛并可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4.阿司匹林:对于年龄>16岁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即便尚未发展为冠心病,阿司匹林也应作为常规用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发生动脉斑块的形成,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有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严重胃溃疡患者及发生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肝脏移植术:肝脏是清除血胆固醇的主要器官,通过肝移植纠正肝细胞基因的缺陷,虽然可以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移植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以及供体匮乏等因素难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其它治疗
脂蛋白血浆置换术: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或伴有冠心病的高危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通过血浆置换,可以选择性清除血浆中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优势是可多次进行,但价格较贵,并有发生感染的风险。
治疗周期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终身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预后与是否早期开始治疗及基因类型相关。
-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预后不良,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早,进展快,可在儿童及青年期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积极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如延误治疗,多数患者于20~30岁之前死亡;
- 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及早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早发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如未规范治疗,可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危及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长期随诊,建议3~6个月复查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赵士超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红艳
副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
董齐齐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