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感染

就诊科室:

颌面外科 急诊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眶下间隙感染治疗

眶下间隙感染可以治愈,需要根据感染的不同时期以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治疗目标

眶下间隙感染的治疗目标为尽快控制感染,缓解症状,防止炎症扩散,达到临床治愈。

药物治疗

眶下间隙感染药物治疗以及时、足量应用抗生素为主,全身支持治疗为辅。

1.头孢类抗生素+硝基咪唑类:在多数非重症感染的初期治疗中,尚未确定病原菌种属时,采用二代头孢+硝基咪唑,对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均有较强活性、抗菌谱广泛的药物,有助于病情控制。二代头孢药效不佳时,可考虑采用三代头孢+硝基咪唑。

(1)头孢类:二代头孢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三代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应用头孢类药物前应询问过敏史,做药物过敏试验,确定阴性后方可使用,使用期间避免饮酒。

(2)硝基咪唑 类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对厌氧菌及原虫有独特的杀灭作用,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副作用包括轻度胃部不适、恶心、头晕、困倦、眩晕、皮疹、瘙痒等;脑和脊髓发生病变、器官硬化症、造血功能低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禁用;妊娠早期(妊娠前三个月)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神经症状反应立即停药,并进一步观察治疗。

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尤其是C反应蛋白>100mg/L或降钙素原>10ng/ml,有潜在败血症和脓毒血症风险的患者,直接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1]。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皮疹、瘙痒、发热、静脉炎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可能对碳青霉烯抗生素出现交叉过敏。所以对上述药物曾发生过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者,应禁用本类药物。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蛋白浓度,提升抗生素药效,适用于重症、危重以及极危重感染患者。主要副作用是恶心呕吐、发热、寒颤、皮疹等,快速输注可引起血管超负荷导致肺水肿,偶有过敏反应。严重贫血患者及对白蛋白有严重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局部切开引流术:眶下间隙感染脓腔一旦形成,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及时行切开引流术。目的是将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质排出体外,缓解局部疼痛及张力,防止炎症扩散及细菌入血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切口的位置选择应符合低位、隐蔽、安全、通畅的特点。一般选择从上颌前牙或前磨牙前庭沟底横行切开黏骨膜直达骨面,用血管钳分离至尖牙窝,可见脓液流出,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冲洗后,置橡皮片或引流管引流。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换药时通过冲洗管进行冲洗,注意冲洗压力适中。

其他治疗

1.病源牙治疗:因眶下间隙感染多数病因为牙源性,所以感染已控制并局限的患者,在抗生素控制下可同期拔除病源牙;急性炎症未控制者,应首先控制炎症,择期及时治疗或拔除病源牙。

2.物理因子治疗:是眶下间隙感染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包括声、光、电、磁、热等,针对感染性疾病多选用高频电疗(超短波)、光疗(紫外线、激光)、超声波及磁疗等。物理因子治疗适用于感染的各个阶段。炎症早期,保守治疗辅以物理因子治疗可使炎症局限化,促进炎症吸收;脓肿切开引流后,通过物理治疗可促进伤口愈合及加速慢性炎症吸收。物理因子治疗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但专业性较强,建议与康复或理疗科医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因感染严重程度和个人体质而异,无明确治疗周期。

治疗后效果如何?

本病可以治愈,根据感染程度和患者个人体质不同,治疗周期长短不一。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向上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组织炎;向颅内扩散可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致败血症、菌血症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多长时间复诊?

本病治愈后无需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