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需根据病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若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可应用降压药物治疗;若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可选择介入手术、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预防或延缓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死亡[3]。
治疗目标
2012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慢性肾脏病(CKD)高血压指南中指出无白蛋白尿的慢性肾病患者为持续≤140/90毫米汞柱,有白蛋白尿和接受肾移植的的慢性肾病患者为持续≤130/80毫米汞柱。
药物治疗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贝那普利:有降压和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可出现头痛、肢体水肿等副作用;
(2)卡托普利:通过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ATⅡ从而降低全身血管阻力,使醛固酮水平下降,增加肾脏排水、排钠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可能伴有瘙痒和发热。需要注意的是,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已受损或非狭窄侧肾功能较差患者禁忌使用ACEI,因为此类药物解除了缺血肾脏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使肾小球内囊压力下降,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1)厄尔沙贝:为长效降压药,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AngII)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T1)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副作用有头痛、眩晕、心悸等,因其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故有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伴有高钾血症的病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替米沙坦:通过对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特殊调节作用,降低肾小球内压、高灌注和高滤过,起到缓解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副作用有腹泻、恶心、头晕等。禁用于无尿的患者、对其他硫胺衍生物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胆道阻塞性疾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3.钙离子拮抗剂(CCB)
(1)氨氯地平:通过扩张外周小动脉和冠状动脉,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副作用为外周水肿、心悸、脸红等。对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过敏、肝功能严重受损、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2)硝苯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管的扩张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有心悸、头晕乏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对该药过敏的患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禁用。
4.利尿剂
(1)氢氯噻嗪:通过排钠排钾利尿将血管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减少血管内的血容量,达到降低血压和消肿的目的。副作用有口干、口渴、疲乏无力等;禁忌目前临床尚不明确,但本品能通过胎盘屏障,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呋塞米(速尿):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对氯化钠的主动重吸收来促进水钠排泄。副作用有低钾血症,恶心、腹泻等。无尿、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急性心肌梗死、系统性红斑狼疮、前列腺肥大者慎用。
手术治疗
1.介入手术
(1)肾动脉球囊成形术:通过充胀的球囊作用于狭窄的血管,使之发生扩张。适用于肾动脉狭窄程度>60%,导致严重的高血压或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动脉损害。对年龄较小、局灶性的、非开口部位的肾动脉狭窄疗效较好。术前应口服降压药物,防止血管破裂的发生;手术能在保证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成功率较高,但复发率较高,术后有形成血栓的危险;
(2)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将可胀性网状金属支架沿导丝放置在狭窄段,气囊扩张使支架膨胀并镶嵌于此部位使其保持通畅。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肾动脉开口部位的狭窄和经成形术后再次发作的狭窄。支架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效果突出的特点,手术耗时短,创伤小,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并发支架内出血、动脉破裂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谨慎,避免伤及动脉。
2.外科手术
(1)血运重建术:手术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在保留肾脏侧枝循环的基础上,维持肾功能,避免广泛解剖分离。适用于双侧肾动脉病变,血管造影的结果及身体状况许可的患者;
(2)肾移植术:可采用自体肾移植术,无排斥反应发生,成活率高,功能恢复快。但其创伤大,一旦手术失败,患肾不能再恢复,并破坏了侧枝循环。适用于不适合做血运重建术的患者;
(3)肾切除术:较少进行,切除尚有一定功能的患肾,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血管性变化。适用于单侧肾脏病变患者。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早期及时进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如果病变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出现肾脏明显缩小以及肾功能减退时,高血压往往顽固,预后不佳。
多长时间复诊?
1.血压控制较好:3-6个月复诊一次;
2.血压升高并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诊。
童传凤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陈贺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营口市中心医院
王志宏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