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

简称:恩施自治州妇幼保健院,恩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公立 二级医院
医院介绍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妇幼保健院,于1980年6月建院,1994年经州编委批准为副县级单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4年6月,与原州计生站合并组建恩施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保留恩施州妇幼保健院的牌子。主要承担全州妇女儿童保健、临床、科研、培训、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层指导和信息统计等职能。合并后,经州编委批准设置9个职能及业务科室。分别为:办公室、妇女保健与妇产科、儿童保健与儿科、信息与基层保健指导科、医技与功能科、医务与健康教育科、药剂与物资管理科、护理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中心占地5.88亩,建筑面积4800㎡,其中业务用房2800㎡,医疗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开设病床30张。核定总编制43人,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37人,自费事业编制6人,目前,职工总数为80人。通过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拥有DR数字化成像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串联质谱分析仪、全自动时间分辩率荧光分析仪、毛细血管电泳仪、生物刺激反馈仪、母乳分析仪、分娩镇痛仪、盆底康复治疗仪、进口全身彩超、妇产科专业彩超、骨密度测定仪、进口视力筛查仪、韦氏学龄儿童量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微量元素测定仪、进口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多功能一体化产床、一拖六无线胎心监护仪、利普刀等先进的专业设备,在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妇产科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长期以来,我院认真贯彻“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施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1995年,在全州率先创建为首家爱婴医院。近年来,先后荣获部、省、州科技进步奖三项,“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先进单位”、“全省爱婴医院先进单位”、“全省‘三八’红旗集体标兵”、“州级最佳文明单位”等称号。

恩施市舞阳大道296号
0718-8222786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冯均愿
冯均愿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中西医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及多发病如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喉炎、腹泻、乳糖不耐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小儿过敏性鼻炎、慢性湿疹、小儿热性惊厥等的诊治,以及新生儿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问题等。
邓仕清
邓仕清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生长发育 婴幼儿喂养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诊治,小儿佝偻病 小儿常见多发疾病 等
患者评价
  • *时亦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俊涛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俊豪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明明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书予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若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若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彦衡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欣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明明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在儿科处方调配时,最常遇到家长们的提问可能就是“这药什么时候吃?”、“饭前还是饭后?”其实,家长们的疑惑很有必要,为了使药物发挥理想的疗效,除了对症用药并选择合适的剂型外,正确的给药时间亦很有讲究。

         药究竟饭前还是饭后服,取决于药物作用机制、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有些药应饭后,有些应饭前,有些则是随餐服;另外,对某些特殊的药物,为使体内浓度恒定,发挥确切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则需按要求的间隔时间服用。

    下面介绍一些儿童常用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供参考:

    一、“一日三次”≠“一天三餐”

     “一日三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 8 小时服药 1 次,这样间隔时间相同,可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 24 小时之内都保持相对平稳,既可减少过量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服用抗菌药物,如头孢类尤其如此。但严格遵循服药时间间隔,也许会与日常作息时间产生冲突,夜间起床服药显然会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根据药物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况,合理调整服药时间。

    二、饭前或饭后,这是一个问题

    注明“饭前”(或空腹)服用,多是因为食物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或吸收。一般饭前指的是在饭前半小时至 1 小时。

    如:胃黏膜、肠粘膜保护剂,服此类药物后药物会分散并在消化道形成一层保护膜,与食物同时服或饭后服,药物会与食物混合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硫糖铝用于保护胃粘膜、或蒙脱石用于腹泻,应该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注明“饭后”(或餐时)服用,多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食物或可减轻不适,有时则因为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能促进药物吸收。

    如:鱼肝油(维生素 A、D)等脂溶性药物,因为脂溶性药物可溶解于食物中的脂肪内,饭后服用,更容易吸收,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三、生理活动也有昼夜节律,注意时辰用药

    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以日为周期的称为昼夜节律。

    晨起顿服:

    需要进行大剂量冲击的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适宜晨服,因为人体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出现在早晨 7-8 点,此时服用,可避免激素分泌的反射性抑制作用,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睡前服用:

    是指在临睡前 30 分钟服用药物,适合睡前服用的药物包括抗过敏药物、多数平喘药等。睡前服用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副作用,利于药物吸收,发挥药效。多数哮喘用药以临睡前服用最佳,因为凌晨 0-2 点是哮喘病人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等最敏感的时间,也是哮喘易发时间。

  • 1、出生时

    •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 乙肝疫苗(第一剂)→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2、1 月龄

    • 乙肝疫苗(第二剂)→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3、2 月龄

    • 脊灰灭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

    4、3 月龄

    • 脊灰减毒活疫苗(第一剂)→预防脊髓灰质炎
    • 百白破疫苗(第一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5、4 月龄

    • 脊灰减毒活疫苗(第二剂)→预防脊髓灰质炎
    • 百白破疫苗(第二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5 月龄

    • 百白破疫苗(第三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7、6 月龄

    • 乙肝疫苗(第三剂)→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 A 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剂)→预防 A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8 月龄

    • 麻风疫苗→预防麻疹、风疹
    • 乙脑减毒活疫苗(第一剂)→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9、9 月龄

    • A 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二剂)→预防 A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0、18 月龄

    • 百白破疫苗(第四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 麻腮风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 甲肝减毒活疫苗→甲型病毒性肝炎

    11、2 岁

    • 乙脑减毒活疫苗(第二剂)→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2、3 岁

    • A 群 C 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剂)→预防 A 群及 C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3、4 岁

    • 脊灰减毒活疫苗(第三剂)→预防脊髓灰质炎

    14、6 岁

    • 白破疫苗→预防白喉、破伤风
    • A 群 C 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二剂)→预防 A 群及 C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孩子上了幼儿园,离开了家庭这个所谓的温室以后,便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染性疾病接踵而至。其中好多小朋友会有鼻塞,而且鼻涕一大堆。家长们开始以为是感冒并不在意,有些孩子过了几周也仍旧如此,这时家长便开始着急了,医院一看,发现是鼻窦炎。

    什么是鼻窦炎?

    鼻窦(或称鼻旁窦、副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即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而鼻窦炎是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的鼻窦感染,是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多与鼻炎同时存在。

    而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首先儿童鼻窦自然开口相对较大,且开在中鼻道,相邻较近,一个鼻窦出问题易累及其他鼻窦;其次儿童扁桃体和腺体较肥大,极易发生感染,引起鼻腔堵塞。

    儿童急性鼻窦炎

    与感冒相似,最主要见鼻塞、流脓涕,此外可见发热、咽痛、厌食、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年龄较大的孩童可诉头痛或一侧面部闷胀感。

    儿童慢性鼻窦炎

    见持续性或间隙性鼻塞,流黏液性或黏脓性鼻涕,常有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耳部不适或反复发作性中耳炎等。

    那么小儿为什么会得鼻窦炎呢?

    1、感染

    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 76 %);厌氧菌是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 67 %)。

    2、过敏

    过敏造成的黏膜水肿是鼻窦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黏膜水肿可以导致狭窄的窦口和引流通道迅速受阻、局部组织缺氧、纤毛活动减弱,为病原菌定植提供了基础环境,促进了黏膜炎症的发展。

    3、相关性疾病

    腺样体肥大、胃食管反流等。

    鼻窦炎的危害有哪些?

    对听力的危害

    长期鼻窦炎的孩子,由于大量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咽部咽鼓管,可引起听力下降。有些鼻窦炎急性发作的孩子,可能会并发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同样能造成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变成耳聋!

    对视力的危害

    鼻窦炎鼻腔内的分泌物可经由鼻泪管上流至眼角,长期可累及眼睛,影响视力。

    对全身发育的影响

    常年鼻塞和张口呼吸可导致颌面骨发育障碍,改变面容;身体发育迟缓如矮小、体重偏轻等;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与成人鼻窦炎不同,儿童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1、急性鼻窦炎治疗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可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等等。

    2、慢性鼻窦炎治疗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粘液促排剂;减充血剂;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等;

    手术治疗:鼻窦置换疗法:适用于儿童多组鼻窦炎患者。

    儿童鼻窦炎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各位家长朋友要重视孩子的鼻部症状,争取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求医一定要看耳鼻喉专科医生,在耳鼻喉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规范诊治,切记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 误区 1

    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事实:儿童感觉到热的原因有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都会使身体发热。但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 10~20 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当以上原因被排除时,如果孩子仍感到发热或不舒服,则有 80%的可能是真的发烧了。以下是量体温时的发烧标准:肛门、耳朵或颞动脉: 38℃及以上;口腔: 37.8℃及以上;腋窝: 37.2℃及以上。

    误区 2

    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误区 3

    孩子很容易因发烧导致惊厥

    事实:只有 4%的儿童会发生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多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面部肌肉僵直,痉挛或抽搐等。有国内儿科学专家解释,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所以家长最好不要随意搬动孩子,注意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以防误吸造成窒息。

    误区 4

    热性惊厥是有害的

    事实: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它通常会在 5 分钟内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身体的永久损伤。它也不会令儿童有更大风险。但是在下次发烧时,可能会有复发倾向。如果惊厥现象超过 5 分钟,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误区 5

    发烧会烧坏大脑(发烧超过 40℃是危险的)

    事实:发烧合并感染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体温高于 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

    误区 6

    治疗发烧必须吃药

    事实:只有发烧在引起不适时才需要治疗。通常孩子的体温未达到 38.5℃时,是不用进行处理的,多喝水就可以。但如果孩子精神不佳、哭闹、脸色苍白发灰,就需要治疗。

    误区 7

    如果不及时退烧,体温会一直升高

    事实:这是错误的。大脑内有恒温调节器,所以由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常会在 39.5~40℃达到最高点,而很少会超过 40.6~41.1℃。即便是后者,身体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误区 8

    体温降不下来,导致感染的原因肯定很严重

    事实:对药物没有反应的发热可能是由病毒或细菌造成的,与感染源的严重性无关。

    误区 9

    体温降下来后,就不会再反弹

    事实: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 2~3 天。因此,当药力逐渐减弱,体温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并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

    误区 10

    如果发热时体温很高,说明病情很严重

    事实:发热时体温高,引起的原因不一定严重。但如果你的孩子看起来病得很厉害。那么病因可能会比较严重。也有医生认为,小部分的重症发热会出现没有精神、服药后发热症状仍然持续不退,以及面色发灰等现象。

    误区 11

    口腔温度在 37.1-37.8℃是低烧

    事实:在这范围内的温度是正常的。体温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它一般会在下午和傍晚时达到最高点。而低烧的真正范围是 37.8~39℃。

    其实发烧并非坏事情,它能帮助孩子摆脱感染。往往是患儿针对病原体免疫功能较好的一个表现,请不必过度紧张。

  •       一般家庭,孩子感冒,发烧的常遇见,有点小病小痛,腹泻什么的,家长从药箱都能搬出一大堆的药。处方的非处方的,排排站,不知该吃哪一些,也或者差不多看着来一点。

     

    这一点真的要提醒那些心大的家长,孩子吃药不是吃饭,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是特别焦虑的那一类,什么药都不愿意给宝宝吃,一听医生开了激素、抗生素这种药,更是恐慌的不行,觉得吃了不好,不吃也不好,这可真是如何是好?

     

    家长们先别急了,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儿童用药有些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生开的药要全部吃完吗?

     

    首先医生开药一般会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治疗症状;另外是治疗病因。

     

    治疗症状的药,可以在患儿症状好了以后就停下来,如退烧药,孩子烧退了就不需要再吃。

     

    治疗病因的药,这类药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说的来服用。比如是细菌感染,医生开的抗菌药一定要用够时间,不论孩子症状是否好转。

     

    抗病毒药物尽量不使用

     

       抗病毒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胞(所有细胞)分化来治疗疾病的,它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在抑制人体正常细胞的复制。

     

        正常细胞受到抑制很可能出现严重问题,所以说抗病毒的药物会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副作用。目前很多医生开始慎重使用抗病毒的药物,除非是特殊的病毒,抑制它是用来救命,否则一般不主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细菌,我们的人体内,也都是细菌,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是致病的,也有很多正常细菌,存在在我们的口腔内、肠道里、生殖道等,它们与我们和平相处,这些细菌我们叫正常细菌。

     

         抗生素是处方药,它的使用需用医生针对疾病的特点来做出选择,家长不要自己决定是否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医生开的抗生素,家长不要自行停药或者减量,不足量反而容易催生细菌的耐药性;不要迷信那些贵的、新的、高档的抗生素药物。

     

       需服用激素时药注意什么?

     

    1.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的剂量和时间服用激素。

     

    2.当疾病控制的比较满意的时候,应慢慢停掉激素,不能一下子全部停下来,以免患儿自身的激素没有马上产生而外来的激素也没有了,导致患儿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发生

  • 儿童腹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种病原引起的综合症。在我国几乎每个儿童腹泻的年发病率高达 2-3 次,尤其是 6 月-2 岁的婴幼儿,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1 临床表现

    腹泻病的共同表现:

    • 1.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里急后重)
    • 2.全身症状(发热、精神食欲差)
    • 3.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不同程度脱水的判断

    2 病因

    1、非感染性因素:

    •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 ◆机体防御功能较差:气候因素腹部受凉致肠蠕动增加
    • ◆人工喂养: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口渴又吃奶过多
    • ◆对牛奶或大豆类制品过敏

    2、感染性因素

    (1)肠道内感染:

    • ◆病毒:轮状病毒为常见病原
    • ◆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
    • ◆寄生虫:如蓝氏贾弟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

    (2)肠道外感染:

    •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伴有腹泻症状。
    • ◆肠道菌群紊乱: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3 用药治疗

    1、预防和治疗脱水:口服补液

    我们的传统配方是口服补液盐。很多时候家长看小孩腹泻心切就着急要打针,实际上小儿腹泻最怕脱水,只要能及时补充孩子体内的水分,很多情况下是不需要输液的。在购买补液盐之后按说明比例冲调后给孩子服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因腹泻所产生的轻度脱水症状。

    小常识:婴幼儿应用时需少量多次给予。

    注意:早产儿、有呕吐、腹胀、心肾功能不全者不用。

    2、改善肠道生态环境:微生物制剂

    对于小儿腹泻,可以适当补充有益菌群,抑制有害菌群过度繁殖,调整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运用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生态制剂可使胃肠道产生多种有机酸和消化酶,帮助宝宝吸收食物,增强食欲,并增加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3、肠粘膜保护:蒙脱石

    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小常识: 1 包蒙脱石用 50 毫升水溶解

    注意事项:腹泻时饭前服用,食道炎饭后服用,与其他药物间隔 1h 服用。治疗急性腹泻时,应注意纠正脱水。如出现便秘,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

    4、抗生素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小儿腹泻多数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所致(占 80%以上),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只占少数。而病毒性肠炎不用抗生素。

    注意事项:

    微生物活菌制剂与抗生素两者联用时需要间隔时间服用(2 小时)。抗生素在杀灭肠道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的活菌。两者同时服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

    5、补锌治疗

    很多时候,我们在治疗儿童腹泻的时候会忽略儿童的补锌治疗。缺锌将直接造成儿童免疫力低下,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或智力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向全球推荐大于 6 个月的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 20mg,小于 6 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 10mg,共 10~14 天。

    在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继续饮食

    • ◆母乳喂养:继续喂养母乳、暂停辅食
    • ◆人工喂养:给予经适当稀释牛奶或辅以其它代乳品如米粥、面条、豆制品等;年长儿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
    • ◆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4-6 小时
    • ◆乳糖不耐受者:宜喂养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 ◆牛奶过敏者:宜根据病情给予氨基酸奶粉或水解配方

    1、氨基糖苷类:

    常见: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新霉素等

    禁忌: 6 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6 岁以上慎用。

    原因: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禁止与速尿合用,可加强耳毒性;禁止与头孢菌素合用,可致肾功能衰竭。

    2、复方地芬诺酯(地芬诺酯、阿托品)

    禁忌: 2 岁以下儿童禁用。

    原因:①地芬诺酯为哌替啶的衍生物,有与吗啡相同的基本结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长期应用时可产生依赖性;②复方地芬诺酯极易导致小儿中毒,早期主要有发热、皮肤潮红、兴奋易激惹等阿托品样中毒表现;后期主要有呼吸抑制、中枢抑制、瞳孔缩小等阿片样中毒表现。

    3、喹诺酮类药物

    常用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禁忌: 18 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不宜使用。

    原因: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致骨关节病变,特别是负重骨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

  • 什么是“矮小症”?

    矮小症主要是指身高,按照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低于正常标准的第三百分位,或者是两个标准差,我们就说这个孩子身材矮小了。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矮小症?

    这个是非常重要也是家长最应该掌握的。

    如果一个孩子比同龄孩子明显矮了,这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已经较晚了。所以要早期发现孩子的身高问题,就要从出生后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想要知道孩子的生长速度是否正常,就应该绘制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图就是把生长现象在图上用曲线表示出来。如果孩子生长速度下降了,他的生长水平也会慢慢降低,生长曲线就会逐渐变平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就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评估及检查。

    建议从出生以后,1 周岁内每月给孩子测量一次身长,一岁到三岁每三个月测量一次身长,三岁以后可以每半年测量一次身高,绘制曲线图。如果生长曲线变平或下降,就要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及早发现身高问题,避免孩子以后身材矮小。

  • 对于呕吐患者,大部分指南都不推荐使用止吐药,尤其是儿童,使用前需确定其对儿童的安全性。呕吐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治疗脱水,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各国指南均推荐采用口服补液盐 III 进行治疗。

    呕吐及其病因

    呕吐是胃的一种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的如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诺如病毒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其他导致呕吐的因素如肠梗阻、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药物性呕吐、脑血管病等。

    呕吐的主要危害-脱水

    持续、反复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快速丢失而引发脱水。其中,钾离子的快速丢失会引发低钾血症,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以及因肠蠕动减慢引起的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严重缺钾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因此,对于呕吐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预防和治疗脱水,同时避免脱水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如何治疗呕吐

    各国指南均推荐采用口服补液盐 III 以预防和治疗呕吐引发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003 年美国疾控中心《儿童急性胃肠炎的管理》指南推荐,对于无脱水症状的患儿:体重 10kg 者,每次呕吐或便后给予 120-240mL ORS,以预防脱水。推荐轻至中度脱水患儿 2-4h 内给予 50-100mL ORS/kg(体重)以治疗脱水,并维持治疗以补充持续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2016 年美国儿科护士协会《儿科急性胃肠炎的门诊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患儿的主要治疗目标是补液和预防因持续性呕吐和/或腹泻引起的脱水导致的并发症。

    2017 年美国传染病学会《感染性腹泻诊疗指南》指出,口服补液盐 III 是任何病因急性腹泻、呕吐患者轻至中度脱水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婴幼儿、儿童和成人。

    口服补液盐 III 治疗呕吐益处

    口服补液盐 III 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酸中毒,还能减少呕吐发生率 30%,补钾的同时也能减轻恶心呕吐[2-3]。

    呕吐患者口服补液技巧

    大部分呕吐患者都能通过口服补液盐 III 成功补液[2],即使是婴幼儿以及儿童。对于婴儿,可以使用滴管和喂药器每次少量地将溶液送入其口中;2 岁以内患儿,可以使用勺子或注射器每隔 5 分钟给予一定的量(例如 5mL),并视患儿呕吐缓解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年龄大一点的患儿可以使用杯子多次缓慢地喝。患儿呕吐后,等 5-10 分钟再慢慢喂服。

    难治性呕吐如何处理?

    对于难治性呕吐不适宜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摄入量不足的患者,可采取鼻饲补液(NG)。鼻饲补液可以缓慢、稳定连续地补充口服补液盐,比快速静脉注射耐受性更好,成本效益更高,且可以避免静脉注射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2]。

    对于呕吐、腹泻患者,大部分指南都不推荐使用止吐药或止泻药。尤其是儿童,使用前需确定其对儿童的安全性[4]。呕吐、腹泻患者首要的治疗方案仍然是预防和治疗因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首选口服补液盐 III。

  •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流行于夏秋季,80%-90%乙脑的病例集中在 7、8、9 三个月,具有发病急、进程快、疫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正值夏季,预防乙脑势在必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到底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与其它传染病相比,乙脑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病死率高,部分患者病愈后还会留下后遗症。

    乙脑的流行特征

    • 乙脑的流行季节为每年 7-9 月,其中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乙脑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 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但近年来成人发病呈现增多趋势。

    早期诊治乙脑是治疗的关键

    乙脑发病初 1-2 日常有发热、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与感冒相似。多数乙脑发病后 4 到 10 天症状会加重,有的甚至会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在夏秋季,如果遇到发病比较急,出现高烧、头痛的病人,就要及时送往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如何预防乙脑

    • 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夏天可以使用纱窗、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
    • 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儿童可在 8 个月龄免费接种 1 剂乙脑减毒活疫苗,2 岁时可接种第 2 剂。
    • 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送医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乙脑疫苗

    我国 70 年代以后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为了更多的儿童远疫苗。我国的乙脑减活疫苗,质量标准高,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免疫效果和安全性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还有一种乙脑灭活疫苗,是自费疫苗。

    2016 年 12 月 6 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最新版疫苗免疫程序和说明,里面明确给出了流行季节疫苗接种建议: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疫苗都可以按照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方案的要求,全年(包括流行季节)开展常规接种,或根据需要开展补充免疫和应急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的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全程需要接种 2 针次,第一针是宝宝满 8 月时,第二针是宝宝满 2 岁时。乙脑灭活疫苗全程需要接种 4 针次,8 月龄接种 2 剂,间隔 7~10 天;2 周岁和 6 周岁各接种 1 剂

  • 1 孩子调皮、好动,到什么程度算是病?

    儿童多动症不就是孩子调皮、不听话吗?

    很多家长都以为“儿童多动症”不是病,只是孩子年纪小,调皮一些,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多动症的医学术语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 ADHD,主要表现为和同龄儿童相比,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能同时注意到的事少(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活动增多、情绪冲动、难以控制以及学习困难,但多动症患儿的智力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多动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而且容易导致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会有 30%的孩子带病持续终生。

    正常的顽皮好动和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他的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孩子多、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做个简单的判断:

    • 第一,多动症孩子的好动一般是不分场合的,而正常孩子是会分场合的。比如今天上公开课,正常的孩子知道老师和家长都要来了,就会好好听课、不再乱动,但多动症的孩子可能还是不会控制自己。
    • 第二,正常好动的孩子,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关注。而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没有目的性,他的动作是很琐碎的,比如上课的时候翻翻书包、摸摸橡皮、摸摸前面女同学的衣服领子、头发等。
    • 第三,正常好动的孩子动作很协调,思维也很敏捷,没有记忆缺陷,而多动症的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 第四,判断一下这个孩子有没有社会功能方面的障碍,比如学习上有没有困难,和同龄的伙伴能不能正常交往,是不是做事总冲动、情绪不稳定。

    如果孩子出现上面的情况,就可能是得了多动症。但这个标准并不绝对,家长一旦怀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师做客观的评估。

    是不是只有男孩会得多动症,女孩基本不会得?

    文献报道显示,在多动症孩子中男孩和女孩的比例一般是 4~9: 1,也就是说得多动症的女孩只是比较少,但不是没有。而且很多女孩子多动症不会表现出好动、好跑、好跳,可能仅仅是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

    多动症不治能不能好?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仅仅通过加强管教是不能有效缓解的。而且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比较长远,2/3 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如果不治疗,孩子可能会学习困难、与同学正常交往困难,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还有 1/3 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成人多动症患者常常无法安坐工作、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经济和社会地位常常低于他人,还可能会患有各种精神上的疾病,比如说情绪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等,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可以说多动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远远超出了疾病本身,如果发现孩子得了多动症,一定要早治疗。

    有哪些方法能治好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盐酸托木西汀)、三环类的抗抑郁剂,还有α肾上腺素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行为治疗(或者叫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多动症儿童的父母进行行为管理培训(就是培训父母管理孩子的行为);第二,儿童的社会技能和情绪的管理培训(训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三,儿童学习技能的培训。 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和其社会功能所受到的损伤。

    能不能不吃药只做心理治疗?

    儿童多动症一旦诊断后,指南上建议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辅助进行行为心理治疗。临床中也发现,单纯做心理治疗只有 20%~30%的患儿可以达到治愈,而在药物基础上辅助做心理治疗,可以把治愈率提高至 80%~90%。

    2 想治好多动症,药该怎么吃?

    孩子本身就比别人好动,为啥还要吃中枢兴奋剂?

    多动症儿童虽然表现为调皮、好动,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大脑这个“司令部”的某些区域,化学物质减少了,“司令部”的兴奋性降低,管理控制全局的功能下降造成的。没有领导指挥管理,运动、注意、逻辑推理等“小兵”就失去了控制,变得混乱了起来,孩子就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下降等典型的症状。吃“中枢兴奋剂”是为了提高大脑“司令部”的兴奋性,提高它控制全局的能力,这个能力恢复了,孩子的症状也就能缓解了。

    有的家长觉得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是否能选择中药?

    目前中药治疗多动症还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而且在临床上用中药治疗多动症起效比较慢,效果也比较差。

    除了多动症的药物,孩子是否还要同时服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

    有 2/3 的多动症患儿除了多动症本身以外,还有共患疾病,比如在得多动症的同时还有焦虑、抑郁、抽动障碍等。只有当孩子有“共患情绪障碍”时,才需要同时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联合治疗。

    药是不是得天天吃?能不能上学的时候吃,放假的时候停呢?

    很多家长会觉得,假期孩子不上课,能不能先不吃药?首先,多动症是一个慢性疾病,并不会因为放假就中止对孩子的损害。相反,因为假期生活不规律,很多孩子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消极抵抗父母等问题。而且不规律的服药会让孩子病情反复,很多原本已经被控制的症状又出现了,这种“波动”会加重病情,让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反复发作还会加重家长的看护负担,引发孩子情绪不稳,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治疗的心理。

    所以现在不提倡假期停药,也不提倡孩子症状有缓解了就停药。一般药物治疗的疗程为一到两年,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药不能停,还得加强儿童的行为管理,改善社会交往技能、学习技能等。只有坚持足量、足疗程服药,并结合行为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住多动症的症状。

    如果觉得现在的症状已经不需要吃这么多药了,也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来判断,看看孩子的多动症状,尤其是注意缺陷有没有一定的好转,再决定是否需要减药、停药。

    有的家长认为长期吃药会让孩子变笨、长不高,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现有的一些文献报道和长期追踪发现,长期吃药的多动症儿童,最终的身高、体重跟正常的孩子没有差别。换言之,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至于很多家长担心的影响孩子智力问题也不会发生,因为多动症药物仅仅是改善孩子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对孩子的智力并没有影响,家长们可以不必担心。

    3 吃药能彻底治好多动症吗?

    是不是只要吃药,孩子的症状就能控制住?

    并不是吃上药就一定能控制住症状,因为有些孩子吃中枢兴奋剂效果比较好,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吃非中枢兴奋剂效果好。临床上首选的是中枢兴奋剂,因为这类药物起效非常快,一般吃上之后就能起效,如果孩子在使用中枢兴奋剂一到两个月以后症状还是没有缓解,才考虑换成非中枢兴奋剂类药物。非中枢兴奋剂类药物比如托莫西汀,一般要达到一定的治疗剂量以后才会起效,通常需要一到两个月。

    会不会有些孩子吃了药之后没作用?确实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有 2/3 的多动症儿童伴有共患疾病,这时单纯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效果就不会太好,必须同时治疗共患疾病。比如孩子同时有癫痫,就加用抗癫痫药物,同时有焦虑,就使用抗焦虑抑郁的药物。一旦出现吃药不管用的情况家长也不用慌,及时找专科医生给孩子调整药物即可。

    吃药的效果家长能自己评估吗?

    在吃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效率提高了,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但只凭日常行为的观察来评估用药效果,是不全面的。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院找专科医生来评估。比如让患儿做智力测试、对他们进行工作记忆以及视觉、听觉注意力测评,还会让家长填一些孩子在家里在学校的表现,才能综合判断这个孩子的症状有没有改善。

    吃药能达到的最好治疗效果是什么?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能达到这种效果?

    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孩子多动的症状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单纯靠药物治疗,有 60%~80%的患儿能达到这个效果;如果联合行为治疗或者心理治疗,“治愈”比例能提高到 80%~90%。

    “治愈”是否代表着孩子以后不会再犯了?

    很多孩子在治愈后是不会再犯的,但前面也多次强调过,多动症是一个需要个体化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足量、足疗程的药物,并且要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家长、老师的配合,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家长和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儿童行为的技巧,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效果;而老师应该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使孩子增强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