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
动脉或静脉的血栓形成
习惯性流产
血小板减少
血清抗磷脂抗体阳性
SLE 患者可以继发 ASP
SLE 患者血清抗磷脂抗体阳性不一定有 ASP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检查
免疫学检查
脏器活检的病理改变
受累脏器功能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 Hb PBC RBC
尿常规: RBC Pr 管型
血沉:病情控制不满意
免疫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
一般的免疫学检查
多种自身抗体:
--------SLE 诊断的标记、疾病活动、临床亚型
抗核抗体谱
抗磷脂抗体
抗组织细胞抗体
其他
抗核抗体 ANA:
--------筛选结缔组织病,特异性低
抗 dsDNA 抗体:
--------诊断 SLE 的特异性标记之一
提示疾病活动期
量与活动性相关
抗 ENA 抗体谱: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
一组临床意义不同的抗体
说起抗磷脂综合征,人们觉得很陌生。但是,说起习惯性流产、胎儿停止发育,人们比较熟悉。而抗磷脂综合征正是引起习惯性流产、胎停的常见病因之一,下面说说这个病: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指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妊娠失败(流产、早产、死胎)、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好发于育龄妇女,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可 继发于风湿病、肿瘤 、感染。 目前不建议采用“继发性APS”术语,可采用APS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它疾病)诊断。
APS大多数表现为静脉血栓,而且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 动脉血栓最常见于脑血管。也有的患者会叠加溶血磷脂酸异常增高。
APS的 病态妊娠:
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引起反复妊娠失败(早产、流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先兆子痫等。
APS心脏表现:
心瓣膜损害:赘生物、瓣膜增厚和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疾病。
APS神经系统表现: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癫痫、 舞蹈病、 脊髓病变。
APS肺部表现:
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最常见, 肺血管微血栓形成、肺泡出血、肺静脉血栓、肺毛细血管炎等。 APS肾脏表现:
“APL相关性肾病”(APLN)
为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类似溶血尿毒综合征。
APS皮肤表现:
网状青斑较常见于合并SLE的APS患者,女性多见;还可出现 皮肤溃疡 、假血管炎、 指趾坏死、浅静脉炎、恶性萎缩性丘疹样损害、指甲下线状出血及皮肤松垂(局限性真皮弹性组织缺失),较少见 。
血小板减少:
APL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APL阳性(符合APS实验室标准),同时有有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至少2次证实,间隔至少12周。 需排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假性血小板减少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APS恶性血管闭塞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突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在 短期内中小动脉出现广泛的血栓形成,引起3个或3个以上器官、组织、系统受累。
抗磷脂抗体相关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CL) IgG、IgM、IgA; 狼疮抗凝物; 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 抗磷脂酰肌醇抗体;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抗凝血酶原抗体。
β2-糖蛋白Ⅰ
肝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参与脂蛋白的组成,又称载脂蛋白H, 能与磷脂结合,锚定于细胞表面后,被抗磷脂抗体识别,激活补体,导致粘附分子和组织因子的表达,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与 β2-糖蛋白Ⅰ结合, 可促进 β2-糖蛋白Ⅰ与细胞膜表面磷脂稳定结合。 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栓素产生增加, 促进血栓形成。 促使β2-糖蛋白Ⅰ与血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受体结合,诱导组织因子表达,发挥抗凝作用。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是血栓形成 和妊娠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特异性高于ACL,敏感性低于ACL
3% ~ 10%的 APS患者可能仅有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
APS诊断标准:
1. 血管血栓形成:
任何组织或器官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临床事件,血栓必须采用客观的经过验证有效的标准(如合适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有明确的发现)证实。组织学证实的血栓,必须是血栓部位的血管壁没有炎症的明显证据。
2. 病态妊娠:
(a)发生1次或1次以上无法解释的形态正常的胎龄≥10周的胎儿死亡,胎儿形态正常必须经超声或对胎儿的直接检查证实,或
(b)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形态正常的新生儿于妊娠34周之前因按标准定义确诊的子痫或重度先兆子痫或具有公认的胎盘功能不全特征所致的早产,或
(c)连续3次或3次以上于妊娠10周以前发生的无法解释的自然流产,排除母体解剖、激素异常及双亲染色体异常所致。
实验室标准
1. 按照国际血栓止血协会指南检测到血浆中存在狼疮抗凝物(LA)至少2次,每次间隔至少12周。
2. 采用标准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在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到中/高滴度(如>40 GPL或MPL,或>正常人滴度分布的第99百分位数)的IgG和/或IgM类ACL抗体至少2次,间隔至少12周。
3. 采用标准ELISA并按推荐的操作规程在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到抗β2GPⅠ抗体IgG和/或IgM型(滴度>正常人滴度分布的第99百分位数)至少2次,间隔至少12周。
治疗建议:
有高危因素而无症状:可使用低剂量预防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81mg/d。
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 (男性 > 55岁, 女性 >65岁 )、 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LDL升高或 HDL降低、 吸烟、 早发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 体重指数≥ 30 kg /m2、 微量白蛋白尿、 先天性血栓形成倾向、 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 恶性肿瘤、 制动和手术。
急性期血栓(72小时内静脉血栓,8-12小时内动脉血栓)可考虑溶栓、取栓术或血管旁路手术。 慢性期血栓以抗凝为主。 糖皮质激素 在原发性APS中不作为首选。硫酸 羟氯喹 可以减少APL的产生,同时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用于危重患者。
妊娠期APS治疗: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是首选。阿司匹林建议妊娠12周后开始联用,35周停药。
总之,关注抗磷脂综合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母胎平安健康非常重要,基层医生及患者要了解这个病,减少免疫性不良妊娠的发生。
1、患者应遵医嘱正规用药、定期复查,并监测用药后的反应,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活动。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饮食,避免不当饮食引起并发症。
2、日常生活管理:
(1)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在饮食方面有一些注意事项。
(3)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 、肥胖等也是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所以在饮食上需要低脂、低糖,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控制体重。
(4)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多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3、日常病情监测:
(1)患者抗凝治疗期间,应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倾向,医生还会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特殊注意事项:
(1)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女性患者在备孕时应注意提前至医院做孕前评估,包括脏器损伤程度、相关的自身抗体、病情活动度和所使用药物毒性。
一、症状体征:
1、血管内血栓(1次或多次动脉、静脉及小静脉血栓事件)。组织病理学应排除血管炎症。
2、胎盘功能不全造成的妊娠事件。包括:
(1)10周前三次或三次以上无诱因的自发性流产;
(2)孕10周后,1次或多次未明原因的流产、死产、子痫前期 、未足月产、胎盘早剥 、 宫内生长停滞或羊水过多。
二、实验室检查:
1、2次或2次以上,至少间隔12周,标准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存在抗磷脂或β2糖蛋白Ⅰ抗体
2、2次或2次以上,至少间隔12周,通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狼疮抗凝物或磷脂依赖性抗体的标准检测到血浆中存在磷脂抗凝物。
三、诊断标准:
2、实验室检查:
(1)抗磷脂抗体的免疫学检查:包括IgG或IgM型心磷脂抗体、β-GPⅠ依赖性抗体、血浆狼疮抗凝物等。
(2)血常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常有血小板减少表现。
(3)妊娠妇女的激素及染色体检查:可排除激素水平异常、染色体异常等导致的流产。
3、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客观证实血栓形成。
(2)B超等检测妊娠妇女胎儿及胎盘的情况。
4、病理学检查:
(1)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排除血管壁炎症。
5、鉴别诊断: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相关小血管炎: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首先,广大备孕或已孕的女性千万不要焦虑,单纯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并不是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两者或许有围绕地球一圈那么远的距离。抗心磷脂(ACL ) 和狼疮抗凝物(LA )抗体属于一组异质抗体,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大量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在健康人群中经常出现低水平表达;在较高水平表达时,这些抗体的存在才与动脉血栓栓塞、血小板减少、妊娠丢失以及各种其他情况的发生密切相关。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一般情况下很难转阴,即使短暂转阴,一段时间之后也有复阳的可能。
国际上很多专家也认为产前人群中筛查抗磷脂抗体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女性如果存在血栓史,2 次及以上早期妊娠流产史或 1 次及以上早期妊娠流产史等,才有筛查的必要。针对抗体所致的影响妊娠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容易形成微小血栓,致胎盘血供受到影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增加流产几率,母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几率增加。一旦确诊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高风险,则需要对孕产妇和胎儿密切监护,必要时,需在专科医生建议下接受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和肝素或类固醇等预防性治疗,大多能获得良好预后。
所以,如果检查出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不要慌张,看一下数值高低,咨询一下专业医生,相信您一定会收获满满孕气。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基因疗法KEBILIDI用于治疗AADC缺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批准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基因疗法。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这个病挺严重,还会缩短患者寿命。近年来,大家关注到我们大脑中含有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极其重要的物质,这种病会导致我们脑中无法合成多巴胺。
这种疗法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大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基因治疗后的12个月内,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就有了快速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5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神经递质分析也证实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产生增加。改善源头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比如情绪、出汗、体温和眼动危象等方面)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回到这个神奇的基因疗法,KEBILIDI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2(rAAV2)的基因疗法,里面包含了人的功能基因。
注入大脑后,这种功能基因可以增加AADC酶的含量,从而恢复多巴胺的产生,以此来纠正潜在的遗传缺陷。但还需要注意的是,KEBILIDI禁用于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还没有达到颅骨成熟度的患者。
参考来源:
1.PTC Therapeutics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AADC Deficiency Gene Therapy.
2.Tai CH, Lee NC, Chien YH, Byrne BJ, Muramatsu SI, Tseng SH, Hwu W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in patients with AADC deficiency. Mol Ther. 2022 Feb 2;30(2):509-518. doi: 10.1016/j.ymthe.2021.11.005. Epub 2021 Nov 8. PMID: 34763085; PMCID: PMC8822132.
当地时间11月13日,两款心电图相关的设备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一款是可佩戴的贴片,可连续14天来监测我们的心电图,当发生心律失常的时便于直接通知医生。
另一款是心电图监护仪,也能直接佩戴在胸部,能及时识别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1-2]。这两款设备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未来心电图监护仪还将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心电图以更早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脏病。这台心电图监护仪还可以生成24小时连续心电图,可以在锻炼的时候使用,还能检测心率等数据。而可佩戴的贴片由有7个心电图导联,在检测心律失常方面准确性高。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有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毫无征兆,这两个设备的获批有助于更早发现;有时会出现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的年猝死人数可达54.4万[3]。且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盯上了年轻人,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心律失常等疾病,保护好你的“小心脏”。
2.心律失常检查包括哪些?
近期,徐汇区市场监管局联合10家医疗机构在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创新与临床发展会上联合发布《医疗机构使用细胞治疗药品质量管理指南》,为CAR-T创新药品的使用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
该《指南》首次提出“将CAR-T药品使用质量管理纳入统一的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体系,指导医疗机构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由临床使用细胞治疗药品的科室负责人作为细胞治疗团队负责人 对细胞治疗项目的各环节进行监督,院内其他部门明确职责,协同配合参与,从而保障患者使用药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 。”
关于细胞治疗,你也许有很多问题,我们整理了5个常见问题,一起了解。
1.什么是CAR-T药品?
CAR-T药品也称细胞疗法,是一种用自身免疫系统细胞的癌症治疗方法。可以从我们自身或者其他人的外周血中收集T细胞,然后在体外进行改造以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改造后,经过体外扩增,再回输回体内,这些这些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抗原并迅速增殖以在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CAR-T疗法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出出现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当CAR-T细胞开始攻击癌细胞并触发体内的免疫反应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对于某些患者来说,CRS可能感觉像是流感症状,也可能会像低血压,也可能出现高烧和呼吸困难等。
2.FDA批准了哪些CAR-T药?
目前FDA批准的CAR-T药包括以下7种,大多应用于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
3.得了癌症再取免疫细胞来得及吗?
很多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癌细胞会干扰我们身体自然产生的免疫细胞。因此,许多癌症患者无法获得足够的健康T细胞进行治疗。且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都会降低。
为了应对未来这种情况,可以更早地储存健康的免疫细胞,储存免疫细胞的过程类似于抽血,先会抽150-200ml的血,然后送到细胞库去处理从而分离出包含免疫细胞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完成后,再将细胞放在液氮瓶中长期储存,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直到需要使用,且免疫细胞活力不会发生变化。
4.冻存免疫细胞可以冻存多久?
理论上,可以一直冻存。细胞达到冻存温度(如-196°C),细胞的新陈代谢就会失去活性,当细胞解冻时,再次恢复活性。
5.冻存后的免疫细胞有什么用?我的家人能用我冻存的免疫细胞?
可以恢复免疫力,以及用于前文提到的CAR-T细胞疗法。
但家人并不能使用你冻存的免疫细胞,这是因为不同个体之间会出现移植物排斥反应,因此每个人冻存的免疫细胞最好只用于自己。
参考来源:
1.上海徐汇发布《医疗机构使用细胞治疗药品质量管理指南》.
2.Zhang X, Zhu L, Zhang H, Chen S, Xiao Y. CAR-T Cell Therapy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urr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nt Immunol. 2022 Jun 10;13:927153. doi: 10.3389/fimmu.2022.927153. PMID: 35757715; PMCID: PMC9226391.
3.What Is CAR T-Cell Therapy?
4.FDA approves CAR-T cell therapy to treat adults with certain types of large B-cell lymphoma.
5.FDA approves obecabtagene autoleucel for adul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6.FDA approves tisagenlecleucel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7.FDA approves 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8.FDA approves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9.FDA approves idecabtagene vicleucel for multiple myeloma.
10.FDA approves 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数年,颅内肿瘤是转移瘤吗?病理为脑膜瘤。
脑膜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手术治疗 全切除手术 这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如果脑膜瘤位置比较表浅,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例如,大脑凸面脑膜瘤,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可以直接将肿瘤从脑组织表面分离并完整摘除,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专业的手术器械,如高速磨钻来磨除肿瘤附着的颅骨部分,再用精细的显微器械将肿瘤与周围的脑组织、硬脑膜等结构分离。术后患者可能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生命体征稳定,一般如果恢复顺利,长期预后较好。 次全切除手术 当脑膜瘤位于一些重要的脑功能区,如靠近脑干、视神经等重要结构,或者肿瘤与重要血管粘连紧密时,为了避免损伤这些关键结构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选择次全切除。 比如,在海绵窦区的脑膜瘤,这个区域有许多重要的颅神经(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等)和颈内动脉分支通过。如果强行完全切除肿瘤,很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和血管,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失明等严重后果。此时,医生会尽可能地切除大部分肿瘤组织,残留的肿瘤可以通过后续的辅助治疗进行控制。
二、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或者手术切除后有残留的脑膜瘤,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它利用高能射线(如 X 射线、伽马射线)来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 一般来说,放射治疗需要在特定的放疗设备下进行,患者需要躺在治疗床上,保持固定的姿势,以确保射线能够精准地照射到肿瘤部位。整个疗程可能需要数周时间,通常是每周进行 5 次左右的放疗,每次放疗时间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T) 这是一种更精准的放射治疗方法。SRS 主要用于治疗较小的(一般直径小于 3cm)脑膜瘤,它可以将高剂量的射线聚焦在肿瘤靶点上,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的辐射剂量较低。例如,对于一些位于颅底的小脑膜瘤,SRS 可以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视神经、垂体等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 SRT 与 SRS 类似,但它的分次剂量相对较低,治疗次数可能会增多,适用于一些位置特殊或者体积稍大的脑膜瘤。
三、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 目前脑膜瘤的化疗效果相对有限。不过,对于一些复发的、不能手术或者放疗的恶性脑膜瘤,也会尝试使用化疗药物。例如,羟基脲等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 合成,从而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但化疗药物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靶向药物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一些靶向药物也开始应用于脑膜瘤的治疗。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因为脑膜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抑制 VEGF 可以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这些靶向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脑膜瘤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由神经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和肿瘤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对癫痫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常有着迥异的看法和方法。中医常认为癫痫是由于患者肝肾不足、脾虚湿困、心神失守等原因所引起的,而西医认为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引起的。故此,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癫痫,本文则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来分别介绍关于癫痫的治疗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医对癫痫的治疗方法和看法中医多认为癫痫是由于肝肾不足、脾虚湿困和心神失守等原因所引起的,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疾病之一。
中医对癫痫的治疗方法常分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作用。在其中,中药治疗癫痫的方法常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来使患者服用,从而使患者的身体得到调理,这也是中药治疗的优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以恢复。
但是,中药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中药的种类和药量是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来实时调节的,并且其治疗周期很长,需要患者长期服用才有效果。此外,针灸作为中医治疗中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其对癫痫也有着较好的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患者身体的穴位激发患者体内的气血和元气,唤醒患者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它的实际治疗效果奇佳,副作用也很小,并且能够长期进行使用。但是,针灸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比如需要专业医师来进行长期的操作和治疗,对条件的要求较高,无法随时随地地开展。最后,推拿是中医治疗癫痫的另一种主要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穴位和部位进行按摩来调节患者身体机能,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癫痫的发作,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平稳性。它的优点主要是无创、无副作用,并有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但是,推拿治疗也是需要专业医生的长期的坚持治疗的,条件限制也十分明显,各有弊利。西医对癫痫的治疗方法和看法相比于中医,西医则认为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引起的。这一医学体系常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神经调节器治疗等方法来展开,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手段。在其中,药物治疗则是西医治疗癫痫的常用手段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癫痫的治疗药物有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戌酸钠等数十种,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患者的神经元异常电活动来进行癫痫发作的控制。它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便宜,但是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和严重,比如嗜睡、肝损伤等。其次,手术治疗对顽固的癫痫十分有效,它主要是通过将患者脑内关于癫痫发作的异常组织进行切除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减少或完全消除癫痫的发作。它的好处在于能够从根本消除癫痫,使患者不用再长期的使用药物,避免长期服用药物的副作用产生。但是,手术治疗对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手术风险也很大,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限制。
最后,神经调节器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将相关的医学电子设备植入人体,通过电流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来控制癫痫的发作。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监测到患者的神经系统活动,并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但是,由于这一治疗方法的出现时间较短,临床试验和数据不足,所以副作用尚不清楚,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使用这一治疗方法。中西医在治疗癫痫上的不同之处中西医对癫痫的治疗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中医十分注重于患者的整体,也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身体阴阳平衡、气血通畅、穴位刺激等来治疗癫痫,而西医则主要通过药物、手术和器械等方式来控制癫痫发作。在治疗理念上也多有不同,中医常认为癫痫是由于人体气血失衡、阴阳失调所致,治疗重点在于调理。
而西医则认为癫痫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所引起,治疗重点则在于控制异常的电活动。而在治疗效果上,中医的疗效很慢,但副作用很低;西医的疗效相对较快,但是副作用明显,过于依赖外物,其两者各有千秋,如果将其进行结合治疗或基于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则无疑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