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医辨证,虚劳可分为阳虚证、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等诸证,其表现不同,多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所引发的身体虚弱为主要表现。
1.阳虚证:常见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者苍白、常出冷汗、身体怕冷、手足不温、下肢容易浮肿、精神疲倦、气息微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质胖嫩,舌边有齿痕。
2.阴虚证:常见表现有手足心热、面颊发红、常有口干舌燥唇红感,且自觉在某个特定时间从胸部或面部会出现潮热感,多数患者舌质少津红润,脉细无力。
3.气虚证:常见表现是头晕疲倦,不愿意说话,或者说话时声音低微,面色常发白无光泽,舌质淡白,脉搏细弱。
4.血虚证:常表现为头晕眼花,指甲颜色变淡,肌肤变粗糙,面色无光泽,常常健忘失眠,女性还有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或闭经。由于个体差异,虚劳者的实际表现可能存在不同,但无论哪种症状,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耽误病情。
鉴别诊断
病因病机
肝血虚,病证名。又称肝血不足。指因肾精亏虚、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虚等原因导致的肝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一系列的证候。
经常有病人问,我查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是正常的,为什么中医说我血虚,其实中医所说的血虚与西医所说的贫血有着复杂又微妙的关系,现代研究证实,贫血病人常表现有中医所说的血虚证,而血虚不一定都有贫血。血虚证范围更为的广泛,既包括一些贫血病人,也包括有中医所说血虚的表现但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病人查了不贫血还被中医判断为血虚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所说的血虚到底有哪些表现,与西医所说的贫血到底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哪些原因会引起血虚(或贫血),我们该怎么选择中成药及食疗方有哪些。
1.什么是血虚证:
简单的说血虚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功能低下,导致五脏六腑得不到正常的滋养而导致的一个病理状态。因为人体内各脏腑器官都必须有血液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营养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相应脏器功能的受损或低下,就比如一个平时吃三两饭才有力气干活的人一样,轻度的血虚就好比只给他吃了二两饭,他还有点力气干活,但肯定干的没有平时多了;重度的血虚就好比只给他吃了一两饭,他当然就没力气干活了;当然吃多了也不好,吃多了容易吃撑了,人体内血红蛋白多了也容易流不动而形成血栓(就是中医所说的淤血),所以让吃的适量最好,(血红蛋白也是一样保持在正常范围最好,高了低了都不好)。
2.血虚有哪些表现:
①看精神、面色:血虚由于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滋养所以会出现没有精神,气色不好(发黄或苍白),思维反应也比较迟钝。
②看头发、嘴唇、指甲、眼脸的色泽: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血充足才能有一头光泽的头发,血虚的人会表现为头发干枯没有光泽,容易脱发,所以很多生发的中成药里面都有养血的成分;嘴唇、指甲、眼脸都是黏膜,毛细血管丰富,所以血虚的时候色泽淡白,所以说检查病人是否贫血都会翻病人的眼睛看下就是这个原因。
③看舌及皮肤:正常人的舌质色泽淡红,血虚的人舌质多淡白,甚至全无血色;血液充盈的人皮肤光泽细腻,血虚的人因为皮肤失去滋养而产生皮肤干燥、无光泽,且血虚容易生风,而出现皮肤瘙痒。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通过看来判断是否有血虚的,这也是为什么医生看你一眼就知道你大概有没有血虚了。
④听声音:血虚的人多没有力气讲话,所以说话有气无力,严重的说话声音断断续续。
⑤肢体和肌肤麻木,四肢冰冷:血虚的人因为筋脉失去濡养,而出现肢体和肌肤麻木的情况;因为四肢失去濡养,而出现四肢冰冷的表现。
⑥心慌胸闷喘气:由于心脏供血不足会出现心慌、胸闷、喘气的症状,少量运动就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表现。
⑦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健忘,严重者会出现晕厥:由于血不养心,会出现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的情况;因为大脑失去濡养,会出现头晕头痛健忘的表现,常表现为头部隐痛,且有头部空空的感觉,有的人还有天旋地转的感觉,或健忘(以前发生的事情经常想不起来),血虚晕厥主要是短时间内失血过多或大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
⑧妇女还要看月经情况:血虚导致胞宫失去濡养而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或月经推迟,或闭经。
⑨是否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中医认为眼睛主要由肝血滋养,血虚的人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
⑩其他:血虚的人还因血管不充盈、心脏跳动无力而出现脉虚而无力;因肠道失去濡养会导致大便干燥,难以排除;血虚还会导致阳无以依附,浮越于外而出现长期低热、乏力、五心烦热等。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血虚会出现以上症状,但不表明出现以上症状之一一定就是血虚证,所以您出现以上一个或几个症状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已经血虚了,最好还是找专业中医判断一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您是否是血虚,以免判断错误而延误病情。
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所说的血虚进行研究,发现血红蛋白含量越低(即贫血越重),血虚证的程度及症状出现率就越高;但血虚证的血红蛋白量在正常值范围内,并不表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没减少,而只是表明其减少的程度较轻,尚未达到西医界定的正常值的下限。由此反映出作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量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血虚证的诊断。 血虚证除贫血(即检查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外,还会出现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发其他疾病;还有血液黏度会降低, 机体新陈代谢减慢;西医所说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慢性心衰会出现心慌胸闷喘气等症状部分也属于中医所说心血虚的表现;西医所说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放化疗后导致的贫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各种失血等疾病导致的贫血与中医的血虚有密切的关系。
3.引起血虚的原因:
①生成减少:
△脾胃受损: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需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气血,所以血虚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把脾胃功能调理好。
△心阳受损:心主血脉,心阳虚会导致血脉运行不畅,且脾胃没有心阳的温煦作用会出现功能的下降。
△肾精亏虚:肾藏精,中医认为精血同源,肾精亏虚也会导致血虚。
△气虚:气血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的人血生成不足。
△瘀血:中医有“淤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说法。
②耗损太过: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每个过程都会耗伤血,如每个月月经会导致血液流失,怀孕时胎儿需要母亲血的滋养,生产的时候会失血,乳汁中医认为也有血液化生,所以补血对于女性来说至关重要。
△失血:如外伤失血、手术失血等。
△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津血同源,所以大汗、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后都可导致血虚。
生姜大家都不陌生,既可以做调味品又可以作为治感冒的中药。生姜辛而微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的道理。现在只要是说有谁感冒了,大都会想到熬一碗葱姜水,发发汗去去寒气。生姜用的这么普遍,但晒干后的姜也是中药,而且和生姜的作用还不一样,大家估计就不知道了吧。
《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方用理中汤,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可用干姜研末,3~l0g饮服。另外也可以用于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药物组成就是人参,干姜,半夏三味药。
干姜较为辛热,所以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2、《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
3、《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通过血和超声检测
这主要是因为共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情感交流导致双方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同步。长期相处中,夫妻会模仿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加之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面部肌肉使用模式趋于一致,从而形成相似的外貌特征。这种现象是亲密关系中适应和协调的结果。
中国近年来出生率持续下降,已稳居世界倒数第二。这一现象背后,是经济发展、教育成本上升和生活压力增大的综合影响。政府已采取措施,如放宽生育政策,以期改善现状。
1、一般检查:医生首先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因为睾丸损伤可能会导致疼痛性休克,尤其是严重的损伤,如睾丸破裂等情况。通过检查这些基本生命体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整体状况是否稳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