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盐替代品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副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盐替代品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副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发表人:京东大药房

科学证明,膳食钠摄入量增加及膳食钾摄入量低,与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呈现相关性。在以往的试验数据中,减少膳食钠以及膳食补充钾显示出了有效的降压作用,而盐替代品意为用氯化钾代替普通盐中的部分氯化钠,能够将这些效果结合在同一个产品中。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在使用盐替代品,并且证明了盐替代品在不同人群中都具有降压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试验,盐替代品对某些严重疾病结果(如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死亡)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有理论提出,对严重肾病患者使用盐替代品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和相关的猝死风险增加。这种担忧对临床医生和普通人群的看法产生了不利影响。

日前,一组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盐替代品和中风的研究(SSaSS),旨在确定与常规盐相比,盐替代品在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临床高钾血症方面的益处和风险的总体平衡性。这是一项开放标签、整群随机试验,涉及来自中国农村600个村庄的人,来自河北、辽宁、宁夏、山西、陕西。参与者均有中风病史或年龄在60岁或以上,同时患有高血压。这些村庄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参与者使用盐替代品(按质量计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对照组,参与者继续使用普通盐(100%氯化钠)。主要结局是卒中,次要结局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安全性结局是出现临床高钾血症。

共有20995人参加了试验。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9.5%为女性,72.6%有中风病史,88.4%有高血压病史。参与者为有中风病史或60岁或以上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成年男性和女性。参与者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参加了试验。干预村的参与者免费获得了低钠盐替代品,作为普通盐的替代品。代盐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生产,成分为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提供了足够的盐替代品,以平均每人每天约20克的量满足所有家庭烹饪和食物保存要求。建议参与者在所有烹饪、调味和食品保存目的中使用盐替代品代替普通盐,并鼓励他们比以前使用盐时更谨慎地使用替代盐,而不是更频繁地使用盐替代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钠含量。控制村的参与者像往常一样使用普通盐。在试验开始时,研究组向所有村庄提供了有关中风预防的一般健康建议,其中包括减少盐摄入量的建议,根据当地指南,允许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图表1:盐替代对血压和24小时尿钠和钾排泄的影响。

在基线时测量所有参与者的收缩压(图A)和舒张压(图B),每年的血压差异来自于对聚类进行调整的配对比较。仅在基线和每年随访时测量了一部分参与者的24小时尿钠(图C)和钾(图D)排泄量,每年的差异源自分析中的非配对比较为聚类调整的协方差。总体差异是通过固定效应、逆方差加权荟萃分析计算的,这些荟萃分析在每一年的随访中对差异进行了分析。框的大小与效应估计的反方差成正比。要将钠的值转换为毫克,乘以23。

最终结果显示,盐替代组的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盐组(每1000人年29.14次事件vs.33.65次事件;比率为0.86;95%CI,0.77至0.96;P=0.006)。就中风的所有预定义探索性结果而言,盐替代品和普通盐的影响的点估计有利于盐替代品。与普通盐相比,盐替代品还显示出可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盐替代品也被证明对血管性死亡和非致命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益,但与非致命性卒中无关。

 

图表2:盐替代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显示了与普通食盐相比,盐替代品对中风的主要结局(图A)、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次要结局(非致命性中风、非致命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血管原因死亡的复合)的影响)(图B)和全因死亡(图C),以及高钾血症的安全性结果(图D)。使用泊松回归模型估计P值。对卒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预设分析包括确定事件和可能事件,但对高钾血症的分析包括确定事件、可能事件和可能事件,因为只有两个事件被归类为确定事件或可能事件。在每个面板中,插图在放大的y轴上显示相同的数据。

在本试验中,接受盐替代品的参与者的中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显着低于接受普通盐的参与者。观察到的盐替代品的益处在参与者亚组和预先指定的中风、其他血管事件和死亡的探索性结果分析中大体一致。使用盐替代品与任何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无关。

研究人员再试验中观察到的对卒中影响的情况,与试验开始时的功效估计一致,并且符合通过降低血压介导的作用机制。此外,观察到的24小时尿钠和钾排泄变化的幅度与测量的收缩压下降一致,减钠和补钾已被证明可独立降低血压并具有协同作用。尽管对其他研究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盐替代对血压的影响更大,但所有这些研究的持续时间都比当前试验短。数据显示,不完全坚持使用盐替代品、在家外食用普通盐、或者对照组中某些盐替代品的使用,可能会减弱试验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方面,试验中并没有显示出盐替代品导致的临床高钾血症风险,高钾血症诱发的心律失常事件可能导致猝死的风险也没有增加,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于盐替代品的潜在危害的担忧,这一数据也为减少钠摄入量预防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此外,由于主要是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人在饮食中会添加大量的盐,因此盐替代品,作为一种实用的、低成本的干预措施(每公斤盐替代品约1.62美元,而在中国每公斤普通盐约1.08美元),则有可能帮助维护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健康公平性。在这项试验中,在有中风病史或60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通过比较盐替代品和普通盐的功效,证明了盐替代品在中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上的发生率较低,并且没有出现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Neal B, Wu Y, Feng X, Zhang R, et al. 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N Engl J Med August 29, 2021.
2. Cogswell ME, Mugavero K, Bowman BA, Frieden TR. Dietary sodiu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 measurement matters. N Engl J Med 2016;375:580-586.
3. Aburto NJ, Hanson S, Gutierrez H, Hooper L, Elliott P, Cappuccio FP. Effect of increased potassium intake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BMJ 2013;346:f1378-f1378.
4. Aburto NJ, Ziolkovska A, Hooper L, Elliott P, Cappuccio FP, Meerpohl JJ. Effect of lower sodium intake on heal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BMJ 2013;346:f1326-f1326.
5. Huang L, Trieu K, Yoshimura S, et al. Effect of dose and duration of reduction in dietary sodium on blood pressure level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BMJ 2020;368:m315-m315.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血压疾病介绍:
肾动脉狭窄,是肾动脉主要分支或主干狭窄程度≥50%的肾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如果不早期干预,3年病死率达50%以上,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约18%和5%。其致病因素较多,比如先天性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高脂血症等。本病一般临床无特异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肾性高血压或缺血性肾病,可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高血压症状。治疗方案随病因不同有差异,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对于患侧肾长径大于9cm且残留肾功能较好,狭窄的肾动脉已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患者通过介入或外科手术后预后良好,重建血管后,残留肾功能可以稳定,甚至部分改善。对于患侧肾长径小于7.5cm或患者血清肌酐大于35.4umol/L者,则预后较差[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很多准妈妈会在孕期补充叶酸,这是因为叶酸能防止宝宝出现神经管闭合障碍[1]。除此之外,叶酸的功能还有很多,它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的发生,对于高血压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有好处[2]!那么,叶酸到底是什么?补充叶酸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补充叶酸呢?

     

     

    一、什么是叶酸?

     

    在绿叶中大量存在的一种有机酸,就是叶酸了。它本质上是一种维生素,属于B族维生素的一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十分有必要。人体内叶酸的储量一般为5~10mg,由于肠道细菌可以合成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不会缺乏;只有在妊娠、营养代谢失调等特殊状况下才会出现不足,这时我们要注意补充。[3]

     

    二、补叶酸的好处

     

    叶酸不足危害多多,适量补充叶酸则能有效防治这些疾病。首先,叶酸能防治高血压,特别是H型高血压。所谓H型高血压,简单来说,就是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合体”,其中的“H”指的就是同型半胱氨酸(Hcy)。它们都是会伤害我们心血管的“危险分子”,两者“联手”,大大加重了我们罹患脑卒中、冠心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叶酸则是这两者的“共同敌人”,能消除细胞中的过氧化物,保护我们的血管内皮不受氧化损伤[4]。血管不受损伤,血栓等血管“补丁”就不会产生,也就不会堵塞血管而导致血压的升高。叶酸还能参与Hcy的转化。叶酸不足,Hcy无法代谢,积累在血液中,通过抗氧化和阻碍内皮的自我修复等机制,就会进一步伤害我们的心血管[5]

     

    除此之外,叶酸还能防治孕妇流产、老年痴呆、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这些主要和叶酸能降低Hcy的体内含量、参与DNA的合成等功能相关。

     

     

    三、科学补叶酸三大原则

     

    1.  定性

     

    补充叶酸应该吃什么?来源于膳食的天然叶酸是我们的首选。我们可以多吃杂豆、腐竹、菠菜、动物肝脏、瘦肉、鸭蛋等富含叶酸的食物[2]。但是天然的叶酸常常不太稳定,很容易在烹调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叶酸药品制剂。

     

     

    2.  定量

     

    补充叶酸应该吃多少?研究表明,每天补充0.8mg,效果最好[7]。吃少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Hcy;吃多了,则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增加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等的患病风险[8]

     

    3.  定时

     

    补充叶酸应该吃多久?补充叶酸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研究显示,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来说,补充三年以上才能降低脑卒中等的发病风险,并且也较为安全[6]。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多监测自己的血压和Hcy水平,适时调整叶酸的补充剂量。

     

    补充叶酸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情况,合理地决定补充的来源、剂量和时间,即遵守“定性、定量、定时”三大原则,真正做到科学补充叶酸!

     

    【参考文献】
    [1] Daly LE, Kirke PN, etc. Folate levels and neural tube defect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J]. JAMA. 1995;274(21):1698-1702.
    [2]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J].医药导报,2021,40(01):1-19.
    [3]孙定人,张石革.维生素M(叶酸)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与补充维生素M[J].中国药房,2003(08):63-64.
    [4]卢跃棣,王文.叶酸干预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3,39(12):1455-1457.
    [5]张仲迎,方向华,李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6,24(10):985-989.
    [6]李建平,卢新政,霍勇,李南方,宋雷,孙英贤,施仲伟,王滨燕,杨新春,谢良地,赵连友,雷寒,孙宁玲.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04):295-299.
    [7] Xu X, Li J, Sheng W, Liu L. Meta-analysis of genetic studies from journals published in China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J]. Cerebrovasc Dis. 2008;26(1):48-62. 
    [8] De-Regil LM, Peña-Rosas JP, etc. Effects and safety of periconceptional oral folate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ng birth defec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12):CD007950. Published 2015 Dec 14.
  • 国际上很多实践指南都支持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中选择性采用冠状动脉钙化(CAC)检测来进行风险评估。指南推荐患者使用CAC的方法是基于这样的结论:与单独的风险因素评估相比,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可以在一级预防中更好的进行临床决策。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认为,与单独的传统风险因素相比,CAC检测能够有效地改变心血管风险评估,但USPSTF也认为,这种风险评估的改变导致患者结局改善的证据并不充分。

    近日《JAMA·心脏病学》刊登了一篇文章,讨论了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风险评估中进行CAC检测的一些问题,包括: CAC对改善风险评估和患者结局的获益、CAC检测的危害、CAC更适合常规检测还是全面的人群筛查

    CAC对改善风险评估和患者结局的益处

    CAC检测被认为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超过标准风险因素评分, 改善风险预测的最佳评估工具。这对具有ASCVD边缘风险或中度风险的患者可能特别重要,这些人的10年ASCVD风险估计在7.5%-20%之间。正如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关于改善ASCVD一级预防风险评估的报告中所讨论的那样,只有在能够提供足够信息来修改临床决策的情况下,才应使用更多检测手段。

     

    AHA/ACC声明认为,由于CAC与现有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相比,风险评估的增强作用更大,因此CAC是这种情况下的首选检测。此外,还有研究探索其在CAC高分人群中改善用药依从性和采用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两项荟萃分析总结了CAC检测与生活方式预防疗法和药物治疗相关性的研究结果。Mamudu等回顾了15项研究,纳入了3项随机试验和12项观察性研究, 发现CAC检测与药物/生活方式治疗改善相关。Gupta等发现有6项研究得出结论,CAC评分高与采取进一步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ASCVD直接相关。这两项荟萃分析所回顾的研究都是在2006年至2014年之间报告的。

    荟萃分析的证据表明,与CAC评分为0相比, CAC评分高与起始降脂治疗、起始服用降压药、继续服用降脂药、增加运动量和有利的饮食改变的可能性增加相关

    CAC检测有什么危害?

    2018年USPSTF报告了对CAC检测相关潜在危害的全面审查。潜在危害包括辐射暴露、对测试结果为阳性的人进行进一步检测、发现和评估其他的发现,如肺结节,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后相关的心理压力。在列举了这些潜在的危害后,专家组得出结论, 在无症状的患者中,CAC评分的危害很小。因此,USPSTF没有将危害作为是否决定进行CAC检测的理由。

    辐射暴露被广泛认为很低,USPSTF报告的辐射量从0.4到2.1mSv不等。CAC检测的一个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 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测和不适当的侵入性心脏治疗。不过,这个情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2001年至2005年期间进行的无创成像研究随机临床试验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随访了4年,显示进一步检测和医疗费用没有增加。CAC组与非CAC组的总体情况相当,CAC结果正常的患者费用较低,CAC得分大于或等于400的患者的资源使用量较高,不过这些证据有点过时了,不足以完全确定CAC评分的结果。

    必须强调的是,没有数据支持(也没有指南建议)进行额外的缺血评估或对无症状的人进行侵入性评估,无论CAC评分如何。由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缺乏关于进一步检测的最新数据,需要对CAC检测后的进一步检测进行最新的研究。此外,还需要研究CAC高分患者最佳的临床实践策略,以避免在CAC检测高分后进行不必要的额外检测。

    CAC筛查:常规筛查vs人群筛查?

    没有一个国际指南推荐对所有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普遍的、常规的CAC检测或筛查。2019年ACC/AHA预防指南特别指出,CAC测量并不是为了对所有人进行筛查,而是 可以作为一种决策辅助手段,用于选择具有ASCVD边缘风险或中度风险的患者

    在大型人群研究中,如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发现CAC检测可以有效的对无症状人群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进行分层。CAC检测对ASCVD风险的分层比单独风险因素评分更好。虽然正确识别风险类别的能力更强,但 CAC检测用于整体人群的筛查还是不合适。正如USPSTF所讨论的,目前还没有进行常规CAC筛查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证明这种方法的好处。

    在目前的指南中, CAC测量被认为是在定量风险估计之后的一个序贯检测,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全面筛查测试。CAC检测在低风险人群(10年风险<5%)中的作用有限,在这些人群中,为发现明显的CAC负担所需的筛查人数很高,即使进行了CAC检测,其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也很低。相反,在那些预测风险较高(10年风险>20%)的患者中,预防性药物治疗的益处得到了明确的证明,这类患者CAC评分为0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在那些评分为0的患者中,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足以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净获益。

    因此, 无论是ASCVD高风险还是低风险,CAC检测不太可能改变临床决策。然而,在边缘风险(10年风险5%-7.4%)和中间风险组(7.5%-19.9%),增加CAC检测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意义的重新分类。对于中等风险的患者,大约45%的此类患者的CAC评分为0,可将他们重新归类为低于他汀类药物的受益阈值;CAC评分至少为100,表明事件发生率甚至高于预测值,会产生更高的药物治疗净获益。

    必须强调的是,只有在患者或医生不确定是否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时,才有必要使用CAC检测,即使是处于ASCVD边缘和中等风险的患者,许多中度风险的患者不需要或没有必要进行CAC检测。

    参考文献:
    JAMA Cardiol.2021 Oct 6. doi: 10.1001/jamacardio.2021.3948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 高血压人群,降血压需要服用降血压药物,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们的血压高于高压140毫米汞柱,低压90毫米汞柱,就要及时到医院让医生检查,看看是否需要服用降血压药物,如果血压过高,比如高压160-180毫米汞柱,低压高于100毫米汞柱,那基本上是需要服用降压药的。
     

    降压药不能停


    降血压药千万不能停,如果是自己的资金比较有限,宁愿其他地方省省,也不要省每个月的降血压药费,而且现在国家有“缓慢”的政策,对于慢性病患者,已经给予了财政支持,降低了长期慢性病患者的部分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服用药物。

     

     

    降压药如果停了,自己私自停的情况下,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因为血压在一个正常值,然后忽然因为停药而飙升,会导致的后果并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除非是这么一个情况,经过了长期自己的调理加上各方面的调整,让我们的血压服用少量药物也能控制在标准值,那经过医生的长期跟踪,建议可以停药,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停止服药。
     

    降血压除了药物,还可以食物控制


    第一类:猴头菇,平菇,油麦菜等等的食物,我们平常可以稍微吃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含有钾,能够起到降压的功效,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类:豆类食物,可以减轻高血压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以辅助降低血糖,血脂。


    第三类:芹菜,卷心菜等等的食物,特别是芹菜,以降血压而闻名,高血压人群可以多吃,还有临近高血压,但是还没有达到高血压标准的人群,建议平常多吃以上的食物。
     

    高血压选择食物,优先选择的类型


    第一:刚刚说到的,含钾元素的食物,比较推荐。


    第二:含有亚油酸,以及膳食纤维的食物也是比较推荐的,高血压人群,或者是血压临近高血压值的人群都是可以考虑的。

     

     

    第三:黄酮类的食物,对于心绞痛,冠心病等等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我们如果患上了高血压,不要仅仅服药就完事了,还应该一日三测血压值,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一天一测。还有,我们也要改变自己的作息,起码做到早一些睡,不熬夜,这对于高血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高血压不用惊慌,现在医院非常发达,即使患有高血压,只要听从医生的叮嘱,按时吃药,定时每天测血压,并且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基本上还是可以让血压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所以我们不用惊慌,也不要因为测到自己血压高,但是因为害怕需要长期吃药而不去医院检查,因为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我们发生意外,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


    临近高血压值的人群,最好在平常的饮食当中多考虑以上的食物,希望能够对你们起到一定的帮助,如果血压还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那还是需要寻找医生的帮助。

  • 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不少新型降糖药物也相继面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便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类。这类药物在我国相继上市了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但它们的家族并没有停止繁衍的脚步。

     

    最近,这个家族中刚诞生不久的新成员度拉糖肽也进入了2020年版的国家医保目录,其市场价格也大幅下降,可谓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度拉糖肽是2019年在我国新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它与其他降糖药比较,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度拉糖肽简介

     

    度拉糖肽是1种一周只需注射一次的新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CHO细胞生产,具有降低血糖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延缓胃排空及增加饱感的药理作用,适应症: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单药治疗用于仅靠饮食控制和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联合治疗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度拉糖肽是作用于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且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换句话说是通过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多种方式达到降糖作用,因此也对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缓胰岛细胞衰竭。

     

    但其降糖作用却更强,有研究显示,度拉糖肽比艾塞那肽和西格列汀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幅度更大,与利拉鲁肽相似。同时,度拉糖肽独特的作用机制也使得它单用不易引起低血糖,安全性更高。

     

    度拉糖肽有肾脏保护作用

     

    肾功能损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有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研究发现度拉糖肽能使复合肾脏终点风险降低约15%,新发大量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了长期使用可以明显降低肾损害的发生。

     

    度拉糖肽能够有效控制体重

     

    大家都知道,注射胰岛素其中一个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这反而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度拉糖肽可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来避免患者饮食过量。一项为期52周的III期临床实验结果发现,度拉糖肽在26周的时候可使患者的平均体重下降了1.47kg,而使用甘精胰岛素组患者平均体重反而增加0.97kg,显然度拉糖肽更能够控制体重。

     

    度拉糖肽有很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更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度拉糖肽具有较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度拉糖肽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12%,其中非致死性卒中风险显著降低24%。除此之外,还能够降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也更适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度拉糖肽使用更方便,依从性更高

     

    度拉糖肽每周只需要皮下注射一次,与每天需注射数次的胰岛素相比较,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更避免了反复多次注射后导致的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和硬结。

     

    总之,新型降糖药度拉糖肽可以说集其他类别降糖药的优点于一身,随着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价格的大幅下降,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跻身于临床一线降糖药的位置,值得大家去关注。

     

    参考文献:
    [1]郑晓辉,宋轶萱,史桂玲,等.度拉糖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184-188
    [2]《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 ,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参考文献:
    Eur Heart J. 2021 Oct 12;ehab718. doi: 10.1093/eurheartj/ehab718.

  •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如今饮食西方化,再加上不健康的作息方式,后果就是心血管病发病率攀升。所以,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是有红灯区的,想要维持血压稳定,在必要的药物控压的基础上,饮食必须注意:

     

    高血压红灯区饮食

     

    1、蔬菜类:这里讲的蔬菜,主要是腌制的蔬菜,比如咸菜、泡菜等。还有像蔬菜罐头类的食物、含盐比较高的蔬菜果汁等也都是要避免的。还有像芥菜等刺激性强的蔬菜也少吃为好。含钠比较高的蔬菜:雪里红、茴香、榨菜、冬菜等,高血压病人要尽量少吃。

     

    2、奶及脂质品:包括奶酪、奶油、全脂奶等。这些奶制品虽然含钙比较高,但是同时含脂肪和热量也非常高,所以综合权衡利弊,高血压患者还是少吃奶酪等为好。

     

    3、加工食品:灌装食品(肉罐头、鱼罐头)、速食品(炸薯条、方便面)、盐渍食品(腊肉、咸鱼、咸肉)、加工食品(腊肠、火腿、肉松)等,尽量避免食用。

     

    4、生活中,也要调味品的添加量,比如食盐、酱油、味精、辛辣香料等。高血压患者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同时是高脂高蛋白的,可要小心了,比如大家都认为很有营养的母鸡汤,高血压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这类的食物。

     

     

    控制体重也很重要

     

    体重超重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体重正常者的2~3倍,而高血压病患中,有约一半是肥胖人群,反过来,肥胖人群也有几乎一半患有高血压。所以,高血压病人,控制体重也非常重要。饮食的调整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方式。关于高血压的调整饮食,我也写过好多文章,大家还有需要了解的,可以留言或者私信,看到一定会回复!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参考文献:
    欧洲之心杂志 2021 年 10 月 12 日;ehab718 中。doi: 10.1093/eurheartj/ehab718.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 深度谈谈食盐与高血压的关系。虽然中国居民每日平均的钠盐摄入量在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14克/天,降到了2016年的12克/天,但仍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6克/天,高了一倍多。高血压总人数每年都在增长。

     

    钠与血压正相关

     

    据研究报道,每日食盐摄入量每增加5~6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3~6/0.1~2.5 mmHg。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人群收缩压水平升高9 mmHg。

     

    世界各地不同的研究,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血压随着钠盐摄入的增加,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而且收缩压受钠盐影响更明显。所以,在历年不同版本的高血压教育指南里,都提出限制钠盐的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花费成品最小化的有效措施。

     

    钠盐如何影响血压的呢?

     

    这个过程相对比较专业,简单说,钠盐中的钠离子能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内分泌系统,信号传导系统,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平滑肌收缩等,引起血压升高。

     

    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少吃钠盐,就一定是好事?

     

    过度的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盐和高血压之间这层神秘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多项研究报道表明,钠盐摄人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现一种“J”型相关性,即钠盐摄人量> 6克/天或< 3克/天,均会增加心血管患病及死亡风险。

     

    总体来讲,钠盐摄人量>6克/天,即可视为高钠盐摄人;钠盐摄入量< 3克/天,即可视为低钠盐摄入,最佳的钠盐摄取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 ~ 6克/天。

     

    为了预防高血压,所有人都需要低钠盐饮食嘛?

     

    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有一类人群是盐敏感人群,对应的高血压患者就是盐敏感高血压人群,这类人群推测可能存在尿钠排泄障碍。

     

    盐敏感者在血压正常人群中的检出率在15%~42%左右。在高血压人群中,盐敏感性高血压检出率可高达74%。而且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远期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不明显患者。

     

     

    但是,目前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确定方法还没有统一的测量和诊断标准,但也能测,应用最多的是急性和慢性盐负荷试验法。有兴趣的可以去测测,不过测试需要的时间较长,得有心里准备。不是所有的盐,都需要回避,影响高血压的只是钠盐

     

    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血压有影响的是钠盐,也就是我们常吃的食盐。所以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都需要控制钠盐的摄入,而相对的,钾盐和钙盐可多摄入一些。

     

    钠和钾的相互拮抗主要表现在肾脏排泄的交互作用。钠负荷会造成尿钙和尿钾的排泄增多,产生条件性的钾和钙的缺乏。增加钾的摄入,促进钠的排泄,可以阻止盐介导的血压升高。

     

    含钾丰富的食物:土豆、香蕉、柚子等。

     

    含钙丰富的食物:芝麻酱、牛奶、豆制品、海带等,当然这里面排除了同时含钠丰富的食物。

     

    警惕这些食物,也是高钠盐

     

    我们身边存在很多隐性钠盐食物:

     

    1、调味品:酱油、味极鲜、味精、鸡精等。

     

    2、腌制品:榨菜、咸菜、咸肉、咸鱼、豆腐乳等。

     

    3、熟食:鸭脖、小龙虾、猪头肉等。

     

     

    盐阈值

     

    为什么要提到盐阈值?因为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指标,也可能是因为他,有的人就不得高血压,有的人就会得。为什么说50岁的人要开始注意血压了?50岁以上人群舌体上的味蕾有逐渐萎缩倾向,数目逐渐下降,味觉敏感度降低,最终导致味觉绝对阈值增高。

     

    可以这样测试盐阈值:将不同浓度的食盐水滴在受试者舌前1/3处,浓度由低到高,当受试者感知到咸味时,该溶液浓度既是受试者的盐阈值。

     

    普遍的,50岁以上的人群的盐阈值明显高于年轻人群,像一道分水岭。而且,研究表明高血压人群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可能具有更高的盐阈值。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孩子有更高的盐阈值。

     

    【不药博士】简介:此博士哥哥药学出身,却也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营养师,人帅不帅不知道,但内容一定很帅!

  • 食盐吃多了,还可能诱发动脉硬化?是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降盐,势在必行。健康人每天摄入的盐量不能超过6克,糖尿病患者不能超过5克,高血压患者不能超过3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不能超过2克。

     

    今天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控盐小技巧,帮助大家识别出“隐形”盐,实现全面降盐,从此告别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一、食盐诱发动脉硬化的原理

     

    食盐究竟是怎么诱发动脉硬化的?首先,食盐中的Na+和Cl-都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吸水功能,能让血流量增加而血压上升。

     

    因此我们常说高盐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盐和高血压一起,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各种蛋白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于血管壁,让血管壁中膜内的胶原纤维过分沉积、弹性纤维出现紊乱和断裂、平滑肌细胞异常肥大和增殖,最终就造成了动脉的硬化和动脉管壁的狭窄。

     

    血流被变得狭窄的血管所阻,容易淤积形成血栓。血栓再从管壁上脱落下来随血流移动,就会造成重要组织器官的栓塞和缺血,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二、三大降盐妙招

     

    1.  高钾低钠

     

    普通盐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钠。我们可以用那些钾盐成分更高而钠盐成分较低的低钠盐替代普通盐。这样不但减少了钠的摄入,还能利用钾离子的排钠作用“赶走”钠离子!

     

    2.  烹调有方

     

    为了降盐,我们在做饭时就需要少放盐,这样做却让饭菜失去了味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给大家一些小诀窍。

     

    首先,我们可以在出锅后再放盐,这时盐分“浮”在饭菜表面,最大程度上地刺激了我们的味蕾。其次,我们还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等来调味,以增加风味和口感。最后,烤、蒸、炖等更容易激发食物原有味道的烹调方法能让我们体味到食物本身的鲜美,我们也就不会感到味淡无味了。

     

     

    3.  小心“隐藏”盐

     

    除了烹调用盐,生活中很多食物中都隐藏着许多盐分。我们说的盐摄入标准,限制的就是包括这些隐藏盐在内的总的盐摄入量。海带菜、螺旋藻、方便面、虾米等食物,酱油、鸡精、豆瓣酱等调味品都富含盐分。每100克海带菜中就含有6.38克盐分,吃100克海带菜,我们一天的盐摄量就已经超标了!

     

     

    高盐可能诱发动脉硬化,更和各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载有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是摄入4克盐,短短30分钟后,血管的扩张能力就会减少一半!

     

    为了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我们要学会如何科学降盐、控盐,多用低钠盐、在烹调时“耍心机”、最后再多加提防生活中的“隐藏”盐,告别高盐饮食轻轻松松!

  • “吃得咸,真的可能会活得更久吗?”


    高盐饮食


    张大爷比较注重自己的健康,也喜欢看一些养生的文章。今天浏览量网页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一篇文章,里面的内容让他很惊讶,所以他就问了开头的那个问题。


    我国的膳食指南都提倡低盐饮食,但是为何网上还有关于“吃得咸,或许可能活得久”的言论呢?到底哪种观点更准确呢?

     


    1.“吃得咸,可能会活得更久”的言论是怎么来的?


    其实“吃得咸,可能活得久”的结论是来源于2020年年底权威医学杂志《欧洲心脏杂志》的一篇论文,由于它的结论和主流的观点不太一样,所以在发表的时候遭受了多次拒绝。在经历了多达8次的拒绝后这篇文章才最终被发表了。


    这篇论文指出,每天摄入的钠增加1g,那和预期寿命相比会延长2.6年;每天平均增加1g钠,也可显著降低死亡的风险。


    泡菜


    研究人员还对多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发现虽然中国居民喜欢吃咸菜、韩国人喜欢吃泡菜等,但是好像我国和韩国人的平均寿命并不短。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这个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它并不能很有说服力地表明高盐饮食和寿命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每天摄入的食盐太多,依然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每天吃多少食盐还是需要控制一下量的。


    2.食盐的摄入量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太多或者太少都对身体不利:


    之前我遇到一个病人,他吃饭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咸菜,而且做饭也放了好多的食盐,结果在他40多岁的时候就得高血压。


    头晕


    后来,医生建议他清淡饮食,他也照做了,每次做饭的时候都只放一点点盐,而且也几乎不吃任何零食。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后,这个病人出现了头晕、乏力等的症状,家人就把他带到了医院诊治,结果抽血发现血液中的钠离子比较低。


    医生告诉他,虽然高血压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但是也不能吃的太少,否则也会对身体不利的。


    信息传递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人体内比较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它在参与调控细胞内外的体液平衡、信息的传递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人体内缺乏钠离子的时候,这不仅仅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不过,吃的食盐太多也会增加高血压、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风险。当我们摄入比较多的食盐的时候,就会使得血管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根据高中生物的理论,液体的移动方向是从浓度低的地方移动到浓度高的地方,所以就会造成血管内的水分增加,血压自然就会升高。


    与此同时,高盐饮食还能引起细胞水肿,使得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变得相对狭窄;还有一点,摄入太多的食盐还会造成血管对缩血管类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了,血压自然就升高了。


    可能大家不理解为何血管收缩了,血压就升高了,这里我来解释一下。血压主要是指血液对血管内皮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就类似于浇水。我们都知道,当你在浇水的时候,如果故意缩小出水口的面积,那水的压力就会比较大,而在血液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管收缩那血管承受的压力肯定也就会增加,血压肯定就会升高。


    骨质疏松


    钠离子在人体内的排泄有一个特点,即吃得多排得多,但是需要注意一点,肾脏在排出钠离子的时候也会损失掉一部分钙离子。当你摄入比较多的食盐后,肯定就会丢失更多的钙,所以对于那些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来说,他们得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增加。


    可能大家不理解,我吃的太咸怎么会患上胃癌呢?这里我特地解释一下。较多的食盐进入胃内以后,就会破坏胃粘膜的保护层、胃内的高渗透压也会刺激胃粘膜,而且很多人本身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无疑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健康明星计划#


    综合以上,食盐我们吃的太少或者太多都不好,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盐应该控制在6g以内。


    至于每天至少要吃多少食盐,这个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因为有的人可能工作强度大,丢失的钠离子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如果工作强度不大、出汗不多,那可以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数据去推算,人体对钠的安全摄入量在1000~2500mg,食盐中钠的含量在40%左右,那每天摄入的食盐的量可以控制在2.5~6g。

     


    3.北大的研究表明,吃低钠盐,我国每年可减少45万人死亡:


    可能大家认为低钠盐就是单纯地降低了里面钠的含量,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低钠盐和我们平时吃的食盐相比,钠的含量降低了30%、适当地增加了钾的含量。


    适当地补充钾有利于血压的控制,这个主要是因为钾能够促进钠从尿液中排出,并且钾还能对抗钠的升压作用。


    如果经常吃低钠盐,那毫无疑问能降低钠离子的摄入、增加钾离子的摄入,这对于控制血压来说特别有利。


    北大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认为如果我国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那每年能减少大约45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高血压控制不好的话,它的心血管的并发症就会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会增加。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低钠盐因为含有钾离子,所以不适合那些肾功能不全和高钾血症等的患者。

  •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恶化。本文将围绕高血压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二、高血压的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心悸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三、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少数严重高血压患者。

    四、高血压的日常保养

    高血压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五、高血压患者的就医指南

    高血压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就医指南:

    1. 选择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

    2. 详细向医生描述病情,包括症状、家族病史等。

    3. 按时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4.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 肥胖与性功能障碍:探究其深层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肥胖男性患性功能障碍,尤其是阳痿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肥胖与性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肥胖与阳痿之间的深层关系,并介绍一些预防和治疗方法。

    肥胖与性功能障碍:互为因果

    肥胖与性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性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肥胖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性功能。同时,肥胖还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影响性功能。

    肥胖导致激素水平失衡:雄性激素减少,雌激素增加

    正常情况下,男性体内存在少量雌激素,这些雌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性激素的转化。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增加,进而使雄性激素更多地转化为雌激素,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雄性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减少,从而影响性功能。

    肥胖导致的慢性疾病:影响性功能

    肥胖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性功能。例如,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病变,影响阴茎勃起;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病变,影响阴茎血流;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影响性功能。

    预防和治疗:减肥与综合治疗

    对于肥胖男性来说,预防和治疗性功能障碍的关键在于减肥和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减肥,可以改善激素水平,改善性功能。同时,针对慢性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减肥和控制体重,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性功能障碍:

    • 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
    •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 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性功能。
    • 手术治疗:针对器质性病变进行治疗。
    • 愈后跟踪: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

    肥胖与性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复杂,肥胖男性患性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通过减肥、控制体重、综合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性功能障碍。

  •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控制饮食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每人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症状。

    然而,除了食盐,一些“隐形”含钠食物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些食物虽然含钠量不高,但长期摄入也会导致钠摄入过量,从而影响血压。

    以下是一些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的含钠食物:

    1. 盐腌食物:腌黄瓜、酸菜、咸蛋、咸鱼等。这些食物含盐量高,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选择低钠或少钠的酱油。

    2. 发酵面食:如馒头、包子等。发酵面食中添加的碱会释放钠离子,增加钠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应减少发酵面食的摄入,以降低血压。

    3. “隐形”含钠食物:如皮蛋、板鸭、鲱鱼、红肠、火腿、豆腐脑、香干、豆干、蜜饯、橄榄、烤过的花生、罐装的番茄汁、罐装的玉米、罐装的泡菜等。这些食物含钠量较高,需要谨慎食用。

    4. 高钠蔬菜:如牛皮菜、萝卜、茼蒿、大白菜、菠菜等。这些蔬菜在烹饪过程中会释放较多的钠离子,需要适量食用。

    营养师建议,为了减少含钠食物对血压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可以多摄入一些含钾高的食物,如马铃薯、南瓜、杏干、梅干、葡萄干、杏、香蕉、哈密瓜、樱桃、芒果、橘子、柳橙、木瓜、海带、烤红薯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降低血压。

    总之,高血压患者需要关注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误区,认为只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就能控制住血压。然而,有些患者却发现自己吃了不少降压药,血压却越治越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蒋劲松主任医师表示,这可能与肾动脉狭窄有关。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发生狭窄,导致肾脏供血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病症在我国并不罕见,除了先天性原因外,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而导致血压升高。由于这种狭窄持续存在,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因此被称为“顽固性高血压”。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肾动脉狭窄呢?蒋劲松主任医师表示,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警惕:

    • 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并迅速发展为急进性高血压者;
    • 由良性高血压突然变为急进性高血压者;
    • 30岁以下发生高血压而原因未明者;
    • 腹部、腰部受伤后,或原因未明的腹痛后发生的高血压;
    • 舒张压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视力下降;
    • 经常性头昏、头晕,原因未明者。

    对于肾动脉狭窄的治疗,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蒋劲松主任医师表示,采用微创的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缓解肾缺血的状况,降低血压。

    除了手术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 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总之,肾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简称ED),是困扰众多男性的常见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阳痿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了解阳痿的分类、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对于预防和治疗阳痿具有重要意义。

    一、阳痿的分类

    1. 心理性阳痿: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阳痿,如焦虑、紧张、恐惧等。

    2. 器质性阳痿:由于身体疾病导致的阳痿,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3. 混合性阳痿:心理因素和身体疾病共同导致的阳痿。

    二、阳痿的病因

    1. 心理因素: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因素。

    2. 生理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3.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三、阳痿的治疗

    1.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2.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万艾可)、激素替代疗法等。

    3. 物理治疗:通过阴茎泵、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改善勃起功能。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器质性阳痿,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四、阳痿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治疗阳痿的医院和科室

    1. 北京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2.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3.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

  •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养生好时机。中医认为,春季应顺应自然,注重饮食调养,吃时令菜是中华民族食养生的一大瑰宝。

    中医养生专家杨力指出,《黄帝内经》中就有‘司岁备物’的记载,强调人应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来采备进食。春季是各种时令蔬菜上市的好时节,多吃时令果菜,可以更好地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不时,不食’是孔子提倡的饮食原则,提醒我们不要食用不符合节气的食物。春季,应该多吃一些生发性的食物,帮助人体升温阳气,如豆苗、豆芽、蒜苗、春笋、莴笋、香椿、豌豆苗等。同时,可以适量食用一些野菜,如荠菜,以及草莓、青梅、杏等时令水果。

    春季养生,还需因人而异。糖尿病、肠胃不适等患者应谨慎食用蜂蜜。此外,春季风大,容易出现流鼻涕、感冒等症状,炒菜时可以适量放一些生姜,起到防风的作用。

    除了饮食调养,春季养生还应注重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同时,春季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如流感、过敏等,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总之,春季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饮食、作息、运动等多个方面综合调理,才能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预防高血压,首先要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控制食盐摄入: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2. 保持健康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戒烟限酒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4.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对预防高血压至关重要。

    5. 规律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6. 增加钙摄入:钙可以降低血压,建议每天摄入800毫克的钙。

    7. 改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

    8.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发现血压异常,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高血压患者往往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加强高血压的科普宣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血压的病因

    1.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2. 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高盐、高脂、低运动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3. 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二、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三、高血压的防治

    1.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

    2.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

    3. 定期复查: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高血压患者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2. 饮食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日益增多,这些疾病也逐渐成为老年性耳聋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三高人群更容易遭受听力损害,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高血压会对内耳微循环造成影响,导致血氧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听力下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高频听力下降尤为明显,这会严重影响日常沟通。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听力问题也十分突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听力问题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两倍以上。高血糖会损害耳内神经和组织,破坏听觉能力,导致听力下降。

    此外,高血脂也会对听力造成伤害。研究表明,高血脂患者更容易发生耳聋,且发病过程较为缓慢。高血脂会导致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内耳细胞损伤,血管萎缩,最终导致耳聋。

    为了保护听力,三高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治疗三高,控制病情发展。

    2.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

    3. 避免接触噪音,减少听力损害。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血脂水平。

    5.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此时,人体脏腑功能也逐渐活跃,其中尤以肝气最为旺盛。那么,立春时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保健呢?

    首先,在起居方面,我们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规律,适当晚睡早起,少睡懒觉,积极参加晨练。晨练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和阴阳。需要注意的是,晨练时要注意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日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其次,在情志调养方面,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导致各种疾病。因此,立春时节,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饮食上,立春时节要多吃一些养肝的食物,如山药、大枣、莲子等。这些食物具有滋阴养血、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肝气,预防肝病。此外,立春时节还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在疾病防治方面,立春时节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疾病:

    1. 高血压:春季,人体血压容易波动,高血压患者要格外注意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

    2. 消化道溃疡:春季,人体胃酸分泌增多,容易引发消化道溃疡。因此,春季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3. 精神疾病:春季,精神疾病容易复发。精神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

    4. 慢性肝病:春季,慢性肝病容易加重。慢性肝病患者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立春时节,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调养身心,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