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不少新型降糖药物也相继面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便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类。这类药物在我国相继上市了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但它们的家族并没有停止繁衍的脚步。
最近,这个家族中刚诞生不久的新成员度拉糖肽也进入了2020年版的国家医保目录,其市场价格也大幅下降,可谓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度拉糖肽是2019年在我国新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它与其他降糖药比较,到底具有哪些优势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度拉糖肽简介
度拉糖肽是1种一周只需注射一次的新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CHO细胞生产,具有降低血糖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延缓胃排空及增加饱感的药理作用,适应症: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单药治疗用于仅靠饮食控制和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联合治疗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度拉糖肽是作用于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且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换句话说是通过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多种方式达到降糖作用,因此也对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缓胰岛细胞衰竭。
但其降糖作用却更强,有研究显示,度拉糖肽比艾塞那肽和西格列汀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幅度更大,与利拉鲁肽相似。同时,度拉糖肽独特的作用机制也使得它单用不易引起低血糖,安全性更高。
度拉糖肽有肾脏保护作用
肾功能损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有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研究发现度拉糖肽能使复合肾脏终点风险降低约15%,新发大量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了长期使用可以明显降低肾损害的发生。
度拉糖肽能够有效控制体重
大家都知道,注射胰岛素其中一个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这反而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度拉糖肽可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来避免患者饮食过量。一项为期52周的III期临床实验结果发现,度拉糖肽在26周的时候可使患者的平均体重下降了1.47kg,而使用甘精胰岛素组患者平均体重反而增加0.97kg,显然度拉糖肽更能够控制体重。
度拉糖肽有很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更容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度拉糖肽具有较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度拉糖肽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12%,其中非致死性卒中风险显著降低24%。除此之外,还能够降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也更适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度拉糖肽使用更方便,依从性更高
度拉糖肽每周只需要皮下注射一次,与每天需注射数次的胰岛素相比较,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更避免了反复多次注射后导致的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和硬结。
总之,新型降糖药度拉糖肽可以说集其他类别降糖药的优点于一身,随着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价格的大幅下降,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跻身于临床一线降糖药的位置,值得大家去关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经过国家医保局的谈判和酝酿,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近期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新版目录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74种新药首次进入目录,且平均降价61.71%。除了抗肿瘤药物之外,新版目录同样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2个降糖新药被纳入医保,它们分别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2个降糖新药,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相信许多糖友们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或者度拉糖肽吧?没错,司美格鲁肽也是这一家族中的成员之一,都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除了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外,与其他类药物所不同的是还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来达到双重降糖的作用。
从全球开展的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口服或者基础胰岛素治疗,司美格鲁肽均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最高降幅可达到1.8%,可使糖尿病患者HbAlc达标率(<7%)高达86.1%。另外,司美格鲁肽对心血管还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血压、血脂和体重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达26%,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
总之,这两个降糖新药进入最新医保目录,让广大糖友们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又多了个选择,不得不说是广大糖友们的福音。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
两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在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例如降压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现在,降糖药组合套装也来了,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就是其中之一。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单药本身就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且都具有多种降糖作用以外的保护作用,例如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改善血脂代谢等。
另外,恩格列净还能够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恩格列净治疗比各自单药治疗能够更显著降低HbAlc、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升高,可见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联合使用是安全有效的,这样的组合不仅性价比更高,患者服用更加方便,还能够有效保护糖友们的心脏和肾脏,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这两个降糖新药进入最新医保目录,让广大糖友们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又多了个选择,不得不说是广大糖友们的福音。
兜兜转转,过去一年的愿望实现了吗?遗憾、不甘?
无需介怀,因为新的flag已经到来!
马上就要迎来虎虎生威的新一年,看着自己逐渐升高的血压、血糖、血脂,日益发福、圆鼓鼓的小肚子,日益下降的身体状态,也许你会突然发现——不是吧,阿Sir,“三高”怎么这么早就找上了我了?
趁着新一年的开始,再不行动起来就晚啦!
每当我们看到气愤或者激动的新闻时,就忍不住高喊——隔着屏幕我的血压就上来了!!!
情绪确实就会影响我们的血压,不过如果只是偶然的一次血压高,就像我们吃完自助餐扶着墙走出来一样,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
究竟什么人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呢?
不论年龄,不论贫富,不论胖瘦,实际上,凡是明确诊断有高血压的人们,只要无法控制住血压,都需要进行降压治疗。
按照现在的一般标准而言,只要连续三天通过血压计测量自己的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长期的高血压,会使得我们身体的血液,原本平静得像是湖泊,现在则奔腾的像是洪水,不断冲击着我们身体内的各种器官,直到有朝一日出现决堤,使得脏器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毫不夸张的说,长期的高血压,如果不控制血压,会引发冠心病、慢性肾衰、脑卒中等诸多严重疾病。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新闻,剧烈运动、熬夜劳累之后突发脑出血,这样的案例中病人往往很多都有高血压的基础疾病。
除此之外,例如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硬、视力模糊……也只有将血压控制住,才能够避免这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只要控制住血压,高血压病人和健康人——我们都一样~
甜甜的东西天生便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让人难以拒绝。
但是如果长期摄入大量糖类,又或者因为遗传等因素,导致我们出现了糖尿病,就需要开始进行降血糖的一系列措施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在医院进行,通过测量血糖来判断我们血液中的糖分超标了。
如果任意时刻随机测量的血糖浓度≥11.1mmol/l,或者是在空腹后测量的血糖浓度≥7.0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除了这些指标之外,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最近好像迎来了“进化”一样,吃得多、喝得多,本来应该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的体重反而开始下降!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伴随着一天上厕所嘘嘘的次数迅速增加,如果不积极控制血糖,你会发现自己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自己偶然出现的伤口似乎越来越难以愈合了,免疫力也开始缓慢下降。
如果放任不管,终有一天,一个可怕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就可能会悄悄缠上你,溃烂的皮肤、坏死的肢端、恶臭的气味,如果此时你才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控制血糖就已经晚了!
越早开始降糖措施,就越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喝完酒撸完串儿,你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感叹减肥过于困难的同时,也要小心自己血脂是否超标!
高血脂是一个隐藏的刺客,它不像高血压、高血糖一样,不会有很明显的直观感受,但却仍旧狡猾地、悄悄地破坏着我们的健康。
高血脂会逐渐破坏我们身体很多部位的血管完整性,使动脉内形成一块块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绞痛、心梗、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当我们在医院抽血体检发现自己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超过5.72mmol,或者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超过1.70mmol/L,就需要开始降血脂啦!
保护血管健康,从早做起!
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立Flag,而不展开行动,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健康也只会每日俱下。
血压、血糖、血脂,每一项都涉及到我们身体各个方面,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深关注,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到降压、降糖、降血脂的Flag立而不破呢?
当然是——
【新年降压计划】
专科医生专业指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科学控压▼▼▼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 ,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看过游本昌老师主演的《济公传》的人可能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大脖子的病人,脖子变粗,还拖着一个大肉瘤,这种病现代医学叫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是因为缺乏碘元素而导致的疾病,所以现在我们吃的是加碘盐,为了预防大脖子病,而且这类病人,医生都建议他们多食用一种被称之为“含碘冠军”的蔬菜,那就是海带,海带也是工厂食用碘提取的来源。
最早记载海带药用价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名医别录》中称之为昆布,药性咸、寒,无毒。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中医理论认为海带有化痰软坚的作用,可以治疗痰气交阻所导致的瘿瘤,瘿瘤就是现在的大脖子病,说明2000余年前,聪明的中国人就观察到海带可以治疗大脖子病。
我们来看看海带的成分:每100克干海带含有粗纤维10克,蛋白质8克,脂肪仅有0.1克,另外含有碘、钙、铁、钾、镁、锌、硒、褐藻胶、甘露醇等物质。海带是一种碱性食物,体内环境偏酸时容易生病,吃海带可以恢复体内的酸碱平衡。
海带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有通便的作用,从而被称为“肠道蠕动的加速器”,肉类、蛋类、奶类这些食物是不含有粗纤维的,粗纤维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家长中总是要求孩子要多吃菜,因为蔬菜中含有粗纤维,利于排便,粗纤维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以增大粪便体积,而且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现代研究认为,每个人每天摄取的粗纤维应该为20-35克,每100克的海带含有粗纤维10克,冬季到来,蔬菜缺少,吃点海带可以满足人体对粗纤维的需要。
海带能降血脂,研究表明,碘元素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40%,当人体摄取碘不足时,引起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氧化不充分,胆固醇便会升高[1]。海带中的褐藻胶,不仅可以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水平,而且阻止机体对脂肪的吸收,加大胆固醇在粪便中的排出量,现代人的运动量普遍不足,大腹便便者众多,血脂高、脂肪肝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常吃海带不仅清肠,还能降血脂。
海带能减肥,清代医家张璐在其所著《本经逢原》中提到:昆布,久服瘦人,相信看到这里,想减肥的你已经蠢蠢欲动了,首先,海带能够通便利于减肥;其次,海带中丰富的碘,有助于提升甲状腺功能,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热量消耗有帮助;第三,如果人体的钾摄取不足,钠元素就会相对增多,造成细胞水肿,增加体重,海带中有丰富的钾元素,可以平衡钠元素,去掉多余的水分,有减重的作用。
海带还能提取一种常用的西药——甘露醇。影视剧中,大家经常看到医生抢救病人的镜头,脑水肿的病人要输用一种液体,叫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还有准备做肠镜检查的病人,医生会让他提前一天喝甘露醇,引起腹泻,清洁肠道,同理,对于喝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医生也会给20%甘露醇口服,因为甘露醇口服不易吸收,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能够大量吸收水分,反射性地引起肠道蠕动增强而起到导泻的作用,抑制毒物从小肠重新吸收,加快毒物排泄,减轻肾脏负担,上述提到的甘露醇就是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
现代研究还发现海带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糖的作用。海带真是用处良多,它可以凉拌、炒菜、炖肉,方式多样,想要瘦身减脂,养生保健的你,不妨每天适量吃点海带。
[1]海带的保健功效及海带的生理活性多糖研究现状.李德远,徐现波,熊亮,等.食品科学,2002,23(7):151-154
血脂升高包括很多项内容,我们常见的,临床工作中所检测的血脂升高主要包括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身边不乏血脂升高的,正常人和罹患疾病的人群。那么血脂升高以后,怎样才能降低血脂,软化血管,清除血管垃圾呢?
一、哪些药物能降低血脂?
能够降低血脂的药物也有很多种,比如降低甘油三酯的,降低胆固醇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等等等等。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烟酸类药物等等。各自的代表药物,常见的他汀类代表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贝特类药物代表的如非诺贝特等;烟酸类药物如阿西莫司;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等!
二、降脂药物为什么能稳定斑块软化血管?
很多人有疑问,这些降低血脂的药物,为什么能稳定斑块软化血管,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事件呢?这主要是因为血管斑块的形成,血管的不稳定血管的急性事件,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延伸而来的。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而我们常用的这些降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汀类药物,以及其他类降脂药物可以有足够的临床证据稳定斑块、软化血管、减少事件的原因。
三、除了药物还需要干什么才能减少事件?
事实上,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南中,无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所有的指南中均把生活方式的干预放在头等位置。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是否需要口服降脂药物或者其他药物,都需要把生活方式的干预先进行,可见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减少相关并发症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除了药物以外,我们还需要戒烟、限酒、运动、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才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事件。
看懂了吗?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减少事件,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全面配合!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也逐渐从一个少见病变成几乎人人都听过的常见病。据统计,2013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不仅仅只是血糖高了,而是有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和神经发生各种并发症,也会使感染难以治愈、伤口难以愈合,从而影响心脏、脑、肾脏甚至关节的功能。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
医学水平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控制血糖的武器。种类丰富的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被研发出来。这些降糖药物有些除了可以控制血糖之外,还具有心脑血管和肾脏获益。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指南推荐的三类有研究证据证明对糖尿病患者有心脑血管或肾脏获益的降糖药物。
3类降糖药可以有效保护心脑肾
(1)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各国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单药治疗首选药物。而且由于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所以二甲双胍也成为很多国家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心衰或慢性肾病患者的一线降糖药物。
但是二甲双胍会以原型从肾脏排泄,如果肾功能不全可能会导致其在体内堆积,增加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所以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减量或者改用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者其他降糖药物。
(2)鲁肽类(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研究显示,利拉鲁肽、度拉糖肽、阿必鲁肽及索马鲁肽注射剂等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的风险。而且美国、欧洲以及我国的指南都推荐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或心血管风险极高危的患者,不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3)列净类(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研究证明,恩格列净、卡格列净及达格列净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心衰患者住院和肾脏病进展的风险。
而且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的患者,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部分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比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利司那肽、艾赛那肽),不仅可以改善肾脏尿白蛋白排泄量,也可以改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加倍、透析或死亡的风险。但是也要注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结合肾功能的情况,在医生的评估下使用。
总结
虽然以上3类药物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可以在降糖的同时一定程度保护心脑肾,但是其他降糖药物,比如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等,并不是就肯定没有获益,只是可能由于上市较早,没有进行相关的心血管结局试验。所以没有明显的证据,被默认为是中性。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会有很多的药物和证据被研发和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 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06:458-468.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11):836-846.
1型糖尿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句话确实不假。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显著下降,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病率也会明显降低。
1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该病的患病年龄比较低,通常是儿童及其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但是其他年龄阶段也不能避免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呈胰岛素依赖性的,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来补充体内匮乏的胰岛素。而且这种治疗是终身的,不能暂停的治疗方法。
最近有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1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
即每天注射3次以上的胰岛素,力求把人体的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有一项关于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随机前瞻对照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相对于1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组,除了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以外,检测其肾功能,发现强化治疗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功能受损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五十,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
研究人员证实,1型糖尿病的早期强化治疗对肾脏具有保护性记忆效应,该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以上研究对1型糖尿病的随访时间在十年以上,是通过长期的随访得出的。研究人员认为,1型糖尿病在病程的早期应用强化治疗对肾脏是非常有益处的,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患者今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蛋白尿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风险会明显降低,而且也会将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
综上所述,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可降低肾功能衰竭风险,这是有很好的科学依据的。此项结论来自于一项前瞻随机的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现经过强化治疗后,再随访十年,肾功能衰竭风险会明显降低,也会降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发生率。所以强化治疗治疗1型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
当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时,就必须进行药物干预。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来针对多种风险因素,包括 控制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首选。然而,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单克隆抗体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多少,而不是如何降低。
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使心血管风险降低21%。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编码降脂疗法靶点基因发生突变的个体,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较低。这些基因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心血管风险就会降低50-55%,这归因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终身累积量减少。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成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SC/EAS)关于脂代谢紊乱管理指南中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患者结局更好,且没有证据显示会造成危害,因此建议进一步降低三个风险类别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对于CVD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从1.8 mmol/L (70 mg/dL)降至1.4 mmol/L(55 mg/dL) ,且是在基线的基础上减少50%;极高危是指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糖尿病伴靶器官损害或≥3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早发1型糖尿病(病程长),严重的慢性肾脏疾病,10年心脏死亡风险≥10%,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一个危险因素。由于绝对获益取决于基线风险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降低,指南改变降脂目标的理由是这些患者有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通过更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减少风险。
指南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在不断扩大,但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和临床实践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例如,DA VINCI研究显示,在欧洲,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仅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43.5%)或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一疗法(37.5%),只有9%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1%的患者接受了包括PCSK9单克隆抗体在内的联合治疗。
在这些极高危的患者中,2019年指南推荐的1.4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达标率不佳。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2%达标,接受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的患者为21%,而接受PCKS9抑制剂与口服治疗联合的患者为58%。真实世界的数据很可能在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比例方面要更差。事实上,两项分析(一项来自德国处方数据库,另一项来自波兰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0%的极高危患者实现了2016年指南中建议的<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
未能实现指南建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缺乏对患者的教育、治疗方案复杂、药物可及性低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这些障碍应该被克服,因为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很重要。
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后接受降脂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的两个不同治疗目标(2.6和1.8mmol/L)。在达到强化治疗目标的患者中,8.5%的患者在随访3.5年后发生了重大心血管事件,另一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10.9%。这一差异反映了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达到0.8mmol/L时,风险会降低22%,因此可以看出,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种推论可以延伸到DA VINCI研究的结果。在这个注册研究中,纳入了2974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REACH算法,这些患者中82%在10年内发生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0%。这个二级预防人群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1mmol/L。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mmol/L会导致21%的风险降低证据,在这个极高风险组中,如果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2.1降至指南推荐的1.4mmol/L,将相关风险降低14.7%。
将强化降脂联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目前已有大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法,但实施起来仍是一个挑战,需要研究新策略,包括改善依从性、健康认知和治疗持久性,以确保更多的患者达到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
如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甚至高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不足以实现指南推荐的目标。因此,有研究者建议 将高危患者的治疗模式从"首先进行强化他汀治疗"转变为"强化降脂治疗"。这意味着在高危患者中,应该有效地、切实地、及时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过去十年来,降脂治疗试验已经精确地量化了特定疗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低水平。这使得能够通过对高危患者进行简化治疗来可靠地预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案的第一步是 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依折麦布,以实现早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大幅度降低(>50%)。
如果患者没有达到2019年指南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和水平<1.4mmol/L的目标,应添加第三种降脂疗法,如贝派地酸或PCSK9靶向疗法(针对PCSK9的单克隆抗体或PCSK9siRNA)。
对于不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方案的第一步也应该是联合治疗,例如依折麦布和贝派地酸或依折麦布和PCSK9靶向治疗。与降压治疗的数据一致,固定剂量的联合药片与两片独立的药片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得考虑。
对于极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急性事件(例如2年内再次发生事件),应考虑在出院前直接启动三联疗法。如果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低80%以上,最好立即增加PCSK9靶向治疗,因为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参考文献:
Eur Heart J. 2021 Oct 12;ehab718. doi: 10.1093/eurheartj/ehab718.
对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一定不会陌生,但如果告诉你有一款降脂药比他汀类药物效果更佳,并且只需要每半年用一次,是不是有心动的感觉呢?没错,现在真有这么一款降脂药,它们可以统称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最新的长效制剂inclisiran,注射一次药效可以维持长达180天,但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
而在同类药物中在我国已上市了两款PCSK9抑制剂短效制剂: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它们都可以每两周或每月注射一次。虽然这两个药并不是长效制剂,但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同样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全新的作用方式
2003年,研究人员在2名法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家系中发现了PCSK9的突变基因,这个基因功能获得性或丧失性突变可以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升高或降低,因此通过抑制PCSK9突变基因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他汀类药物仍然是临床上高脂血症的首选治疗药物,但临床上同时发现一些患者即使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其LDL水平仍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而且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随后有研究者发现,这些主流降脂药如他汀类、贝特类药物能够升高PCSK9水平,这可能就是部分患者使用他汀类LDL水平降低不理想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PCSK9抑制剂应运而生,并以全新的作用方式和更高的安全性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更强的降脂效果
有荟萃分析比较了PCSK9抑制剂与其他降脂药的作用。与依折麦布比较,PCSK9抑制剂可以使LDL水平进一步下降30.2%;与他汀类药物比较,研究发现使用他汀的患者平均LDL降低46.25%,而使用PCSK9抑制剂可平均下降52.66%;
另外PCSK9抑制剂与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比较,同样优势明显,可使LDL进一步下降39.2%。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PCSK9抑制剂对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等血脂水平都有显著降低。
更佳的预防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CSK9抑制剂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这种获益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原有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PCSK9抑制剂能够使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发生风险显著下降。
更高的安全性
与他汀类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肝功能损害及血糖影响等不良反应不同,从目前上市的PCSK9抑制剂来看,通过皮下注射的途径给药,患者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来自于其免疫源性产生的过敏反应及注射部位反应,且与安慰剂比较,没有显著增加包括肌肉相关反应及转氨酶升高的发生,安全性更高。
更加长效
已上市的两种短效制剂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只需要每两周或每月注射一次,而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inclisiran,可以达到每半年注射一次,大大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总结
最后,由于PCSK9抑制剂上市不久,且与传统降脂药比较拥有更多优势,所以目前其价格也较高,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选择使用,特别是对他汀不耐受的如有肝功能异常、服用他汀后肌肉疼痛的患者,可以考虑此类药物。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共病,如:心血管疾病、肾病、失明…等等」,医师会苦口婆心地叮嘱病人,特别是要注意心血管疾病,因为糖友的罹患率比普通人多2~4倍,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寿命恐缩短12年为了不让心血管疾病增加死亡风险,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先把自己看作心血管疾病者,先做好二次预防;特别是符合以下3项条件之一,最好配以含乳清蛋白高达50%以上的适用于糖尿病的配方营养品,除控糖外,更需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血管病的相对风险就会增加18%;但是,糖友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餐后血糖飙高,导致血糖不稳定。因为普通病友对食物的升糖指数了解有限,故多数食谱不能有效控制,建议,餐前可先补充含乳清蛋白的糖尿病营养物质,餐后再吃对顺序,有助于稳定血糖。据研究发现,如果在餐前摄入乳清蛋白,可增加胰岛素分泌,有助于降低20%的餐后血糖;进餐时先吃蔬菜,然后吃淀粉,双管齐下延缓血糖升高。
高血压和糖尿病共存是常见的现象,高血压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约占三成,研究发现,如果能降低糖尿病患病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相对风险可降低34%,总死亡率降低18%。要保持血压稳定,就必须养成运动习惯,避免过量饮酒,并限制钠盐和饱和脂肪摄取过多;但早上起床因交感神经分泌,血压通常较高,不妨喝一罐含50%高乳清蛋白含量的糖尿病营养品来代替早餐,既可获得全面的营养,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钠和有害脂肪,研究发现,轻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饮用乳清蛋白8周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降低8%,这对血压稳定是有益的。
百分之五十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假如糖友又是外食者,接触油腻食物的机会就更大!纠正血脂异常的原则仍以饮食控制为优先;如需外食,尽量选择蒸煮类食物,或在食用前先用清水去油;两餐若有肚子饿,过去随便买速食或淀粉类点心吃,建议改喝含有乳清蛋白和可溶性纤维的糖尿病营养品,方便健康。如今,1/2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因此,在咨询了营养师或医生建议后,糖友可以在饮食计划中搭配含有高乳清蛋白50%的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配方,不仅控制糖分,而且还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三高共病患者。
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生活平淡无奇,直到那天我发现了龟头上有一个白色小泡。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摩擦或其他小问题引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白色小泡变成了红肿,伴随着灼热刺痛感。同时,我的阴部开始出现瘙痒,甚至在镜子前我发现了几只小虫子。恐惧和尴尬笼罩了我,我知道我必须采取行动。
我匆忙地去了一家当地的医院,做了抽血检查和HPV检查,结果都显示不是性病也不是尖锐湿疣。医生告诉我可能是阴虱引起的,并建议我刮掉阴毛和腋下毛,使用去虱香波。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我所愿。使用去虱香波后,我的包皮和阴囊周围出现了更多的红点和红肿,甚至有灼热刺痛感。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对药物过敏。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尝试在线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用药情况,并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医生告诉我,我的情况可能是药物刺激引起的皮肤炎症,并不是过敏。医生建议我停止使用去虱香波,改用复方百部酊和复方黄柏液涂剂来治疗阴虱和龟头问题。同时,医生还建议我使用尤卓尔乳膏来缓解红点和红肿的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按照建议进行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症状逐渐消失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在线问诊的重要性。它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对于像我这样害羞和不便出门的人来说,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是一个福音。
我从小就对自己的皮肤不太满意,尤其是那些深深的痘坑。为了改善我的皮肤,我决定尝试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和磨削。手术后,我的皮肤看起来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最近五天来,我的皮肤开始出现发红和发痒的问题。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正确地护理我的皮肤。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了。我开始感到非常焦虑和不安,担心我的皮肤会永远保持这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非常专业和友好,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治疗历史。他们告诉我可能是药物反应引起的,并建议我注意保湿和防晒,局部使用炉甘石搽剂,必要时口服西替利嗪口服液。他们还提醒我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面对面的检查。
我非常感谢医生的建议和帮助。现在,我正在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治疗,希望我的皮肤能尽快恢复正常。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信息和帮助,但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2024年9月5日,成都市的一位年轻女性在网上寻求皮肤科医生的帮助。她的脸上出现了红肿和灼热感,伴随着一个小包痘痘的出现。经过与医生的详细交流,医生了解到她最近使用了维A酸乳膏,并在使用后不久出现了这些症状。医生首先安抚了她的担忧,解释说维A酸乳膏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脱皮等刺激反应,这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不必过于担心。医生建议她在使用维A酸乳膏时要注意局部皮肤的反应,避免过度刺激,并可以使用一些有保湿作用的药膏来缓解症状。对于脸上出现的小包痘痘,医生根据图片判断可能是皮脂腺囊肿,建议她观察一段时间,如果不适症状加重再考虑使用相应的药膏治疗。整个咨询过程中,医生展现了专业、耐心和细心的品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感激。
我还记得那天,躺在病床上,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串数字:胆红素升高。作为一个肛周脓肿手术后的患者,这个结果让我心中一沉。是不是手术出了问题?是不是我的身体出了什么大毛病?我开始感到一阵窘迫和焦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对我施加压力。
我立即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一场线上问诊。医生很快回应了我的问题,告诉我这可能是药物反应或感染引起的轻度升高,并建议我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虽然我当时正在住院,但医生的建议让我感到安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进行了各种检查,包括乙肝五项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我没有大问题,医生建议我出院一个月后再复查肝功。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担忧,害怕自己可能有更严重的疾病。
然而,医生的一句话让我释然:“肛周脓肿也可能引起胆红素轻度升高,问题不大。”我开始理解,疾病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它们。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网上问诊,尤其是关于这种私密的问题。但是当我发现自己的龟头突然发白时,恐惧和焦虑让我不得不寻求帮助。我匿名登录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描述了我的症状,等待医生的回复。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回想起了那晚的经历。手淫后,我用了一些蜂花护肤甘油,希望能让自己更舒适。可谁知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自己的龟头有些发白,部分甚至可以洗去。我开始感到害怕,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性病。
医生的回复让我稍微放心了一些。他们说无痛痒的就不要紧,保持清洁卫生就行。但我还是想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医生建议可能是包皮长或药物导致的龟头皮肤改变,需要去皮肤科看看。
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虽然这次经历让我感到尴尬和不适,但我也意识到,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私密健康问题时。
我是一名小说家,平日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关心。然而,最近三天来,我的皮肤开始出现了异常的红斑。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工作压力大或者是天气变化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斑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的脸颊、下巴甚至是脖子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红斑所覆盖。每当我照镜子时,看到的都是一个陌生的自己,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恐惧和焦虑。
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这种情况。从网上搜索的偏方到去药店购买的各种皮肤护理产品,我都一一尝试过。然而,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红斑依旧存在,甚至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轻微的瘙痒感。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困扰,尤其是在我需要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我的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联系到了一位皮肤科的李医生。李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要求我发送一些局部的图片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情况。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和分析,李医生告诉我可能是皮肤屏障受损所导致的红斑,并开具了相应的处方药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按照李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治疗。虽然一开始我对这些药物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红斑真的开始逐渐消退了。我的皮肤也变得越来越健康,恢复了往日的光泽和弹性。这个过程中,李医生也一直在关注我的情况,并及时给出调整治疗方案的建议。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服务的便捷性和专业性。它不仅为我解决了皮肤问题,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我决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