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你知道我遇到过的最奇葩的咨询师或情感博主是怎么样的吗?其实你们会刷到很多类似海王海后开播的段子或知识,他们的标题夺目,并且言语浮夸,三观崩塌。甚至还有的情感主播会因为来访者的情感故事,而破口大骂,甚至一副受害者有罪的姿态。
关键,更甚者看到很多不明就理的粉丝,还会点评: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博主,不骂骂这个来访者,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还有的情感博主会告诉你自己一无所有,然后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着娃又找了一个比自己小 20 岁还帅的老公,并且婆婆对她又各种各样的好。
我想说,如果你是来访者,真的要警惕这样的所谓的博主,这不是什么励志故事,作为一名也长年在互联网运营的心理博主来说,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那个播出来的故事叫段子,是策划了很久,很多人都在用烂的段子,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励志。任何励志的故事的本身都无法逃开人性、理智的这个角色,而不是狗血和反转。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反转。有的是自我接纳和平淡。
另一个,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好,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利去指责来访者或评判对方的,如果你遇上了,我想说,那肯定是连相关的证书都没有去考去学习的所谓的专家了。
这个都不叫奇葩,更奇葩的是,我见过就拿了个所谓的高级心理咨询师证的心理咨询师,敢和我说在没有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可以给来访者做催眠,治疗失眠的。我就觉得厉害了,就算拿了营业执照,心理咨询师也不可以从事非医疗执业许可的范围的。除非拿下了医疗许可证,但你放眼去看一下,有哪个做催眠的心理咨询师正正经经的有营业执照,并且是开设了执业许可的。有很多拿了些连国家都不承认的证书,就自称为师。
甚至有的咨询师敢和来访者夸下海口,给我几千几万,我包你全好。还可以签包全好的协议。所以每当有来访者问我:通过咨询能不能包我好的时候,我都让对方另请高明。我们是心理咨询师不是神,也不是医生。我又不是给你做了手术,就是做手术也是要签风险知情同意书的,我聊个天就能聊好你,怎么可能?
其实,现在的心理行业都归属卫健委的管理机构,就是属于非医疗性质下的健康宣教咨询,我们是不可以给来访者去治愈、治疗什么抑郁症、焦虑症,甚至上手做催眠的。因为这些,都是属于医生的范畴。更不可能说什么药到病除的鬼话。
在医院执医几十年,我们做为医护人员,根深帝固最牢的教育就是:不可能承诺患者百治百灵的,没有什么包好的。这是目前医学不可能达到,也办不到的事情的。
更何况是连执医的领域都构不上的心理咨询,你拿什么说包好?
在来访者本身就神化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时候,希望身为心理咨询师本人也是一样更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更不要自我神化。我们不过也就是普通人。甚至有的心理咨询师自己的人生过得还不如别人来访者的,凭什么收着高额的费用,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建议来访者?
想来真可笑。
很多来访者问我,心理咨询师究竟是什么?我想说,真的不要把我们太神化,我们不过就是给你倒水的人。你负能量的水满了,到我们这儿咨询一两回,我们给你倒了,你心中的水不满了,不外溢了,自然就有幸福感的。有的来访者可能自己可以给自己装上水龙头控制水量的,就不需要咨询师了。那还不会装水龙头的,就定期来倒水,再学学安装水龙头的能力,慢慢地也就治愈了自己。
其实整个过程,最伟大的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来访者。因为他们懂得并理解心理咨询,了解什么是自我疗愈,自我救赎。
心理咨询这东西,是说给懂的人听的。不懂的,想通过咨询师去了解心理咨询的,那还是不要来咨询了。因为,佛也只渡有缘人。心理咨询师虽然不是佛,但是不渡不相信我们的人。因为说多了,质疑只会更多,不会因为解释通了,来访者就理解了。和一个不理解你的人费半天唇舌,没有必要。
而懂行的来访者在选择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一定注意查看心理咨询师这几件东西:
最后,每一个来访者去看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度,除了要看对方的执业证件,还有营业合法资质。如果有咨询师在没有营业执照的情况下给你开药的、给你做催眠的、做抑郁症、焦虑症医疗类治疗的,都是属于非法执业。都尽量不要选择他们。因为选择错误心理咨询师的危害,不是一句伤害就可以修复的。
也愿来访者不要相信人生有什么捷径,也不要把心理咨询师信奉为神,科学、合法、合规、理性选择心理咨询师,理智深度了解心理咨询,也是每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前要为自己负好责任的每一件事情。
作者笔名:红衫倩影(心理咨询师红老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便是在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够放松地享受生活。
经常感到疲惫,再也没有小朋友那种没心没肺的开心,好像压力和忙碌给我们带上了焦虑、失眠和疲惫等沉重的枷锁,一点点加重着我们身上的重担,步步紧逼、寸步难行。
其中,这些重担的重要来源之一,可能来自于大脑中存满的负性记忆和消极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正逐步危害着我们越来越多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压力不局限于基本层次的衣食住行,对生活的品质和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的关注。
同样,伴随巨大欲望而来的是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例如,来自家庭的不和谐、人际交往的焦虑、学业压力以及就业难题等。这些问题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绪,是我们作为正常个体在与周围客观环境互动中产生的短暂性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和不稳定性。
一般来讲,基本的情绪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
消极情绪的伤害
● 对身体
长时间持续的消极情绪会产生伴随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如心慌胸闷、失眠健忘、无穷无尽的疲惫感和日益稀疏的头发等。
身体的不适让我们减少了社交和运动,产生了很多继发的情绪病,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生活节律紊乱、植物神经过敏和内分泌失调长期的影响着个体的身体健康。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甲状腺等相关疾病都和消极情绪密切相关。
● 对心理
长期且剧烈的消极情绪,会破坏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一方面,使我们丧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更倾向于用消极悲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常敏感和习惯性自我贬低,不利于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容易灾难化思维、缺乏动力和勇气,为了避免结束,你拒绝了所有开始。
消极情绪萦绕下的心情就像南方的梅雨季,我们并不能做到祈求上天不要下雨,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及时排遣掉这些消极情绪,给心理的罐子做清扫,撑开守护心理健康的「雨伞」。
觉察与宣泄
原发的情绪都很直白,让我们做出本能的战逃反应,就算僵住也没有关系,不要为自己表现出攻击性或怂了而评判自己。
因为自我评判而产生的继发情绪可能更复杂,难以自行消化,比如羞耻感、抑郁、焦虑等。
所以情绪来了我们就要及时宣泄,给自己排毒,找朋友吐槽,出去嗨一下,痛快哭一场,还是打枕头、盘手串的都可以。
安全的宣泄,不要让负面情绪陪自己过夜。
接纳与寻求支持
逃避和过分关注都会让我们更加深陷情绪泥潭,学着接纳情绪产生的合理性,在不能自我处理的时候及时向外界寻求支持。
接纳情绪的较好的方式有正念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等。
这些可以通过网上已有资源的利用,或者线上、线下通过跟心理咨询师沟通学习,来帮助纠正我们习惯性的负性认知模式,从而减少和缓解部分消极情绪的产生。
向外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处理消极情绪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来自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的善意和支持最能帮助我们走出消极情绪,可以尝试「麻烦一下别人」,也允许别人在不打乱你生活的情况下麻烦一下你。
自我关怀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保持运动量、发掘和培养自己的爱好。
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提升,而且本身能够促进分泌快乐物质,是消极情绪有效地排解手段。
睡眠节律的紊乱是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由此,保持睡眠节律是极为重要的。
不一定要早睡早起,但绝不可以昼夜颠倒,尽量保持规律作息习惯和充足时长的睡眠。
学习新东西、培养新爱好也是刺激多巴胺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在得到一定的正反馈之后,有利于我们树立正向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当消极情绪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生活,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无法排解时,可以尝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高压的生活下,消极情绪就如同感冒,要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就诊,从而做出准确的心理评估和对症处理。
这样如同是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安全地锻炼我们的心理肌肉,提升心理灵活性和复原力。
近段时间,《女心理师》热播,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走到了大众面前。
本剧改编自毕淑敏的小说,而她的身份除了作家外,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女心理师》也正是她结合了自己的从业经验而创作的。
剧中分别涉及了家庭矛盾、产后抑郁、职场生存、空巢老人等······这些话题,每一个都与生活紧密相关,有不少观众就表示“从剧中看到了自己”。
不过,围绕着本剧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比如有很多人表示本剧的拍摄“悬浮”,导演也有“炫技”之嫌。
那么,抛开这些争议——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情况可以做心理咨询?做咨询前又应该进行哪些准备?
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其实,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还仍然在遭受着很多人的误解。
比如网上那些段子:“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能看出来我现在在想什么吗?”或是“你学心理学,那我昨晚上做了个梦,你能不能帮我解释”……这些显然就是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
事实上,心理学既不是读心,也不是释梦,更不是算命,而是一门严肃的现代科学。
心理咨询师,自然也不会上面这些超能力。他们要做的,是基于自己专业的心理知识,帮助你解决心理困扰。
或许是因为眼下这场蔓延至今的疫情,也或许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国内民众对心理咨询的看法正在改变——
今年年初,“简单心理”等多家机构曾联合发布了一份《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其中指出:
就在5年前,还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心里太脆弱引起的”,但到了去年,就仅有十分之一这样认为了;5年前,有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而到了去年,就只剩下5%的人固执己见。
这些数据都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
心理咨询其实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就像生了病需要去医院拿药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不过,它要医治的问题在“心”上。
所以,只要你觉得自己心理方面遭遇了某些困扰,比如在家庭、职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或是在情绪上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却还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已经对日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那其实就可以考虑一下心理咨询了。
另外,如果生活遭遇了重大变故,像亲人离世、情侣分手等,如果感到自己有些难以承受,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其实,就算你没有上面这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的边界,或者说得通俗一点:“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其实心理咨询也可以帮到你。
首先,咨询师的选择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和咨询师之间能否建立起情感联系。所以,选择一位你觉得值得信赖的咨询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要在治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并建立起情感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这又有一个前提——
你要明白:心理咨询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咨询师并不能直接给你建议,告诉你应该怎样选,但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需求,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毕竟很多时候当事人真正想要的,其实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所想的那个答案,这种情况就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帮你厘清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很多问题,只有打开了最底层的那个心结,那由它而衍生的问题也自然会得到缓解。
而且,心理咨询往往并不会一次见效,通常会有一个周期,而这有需要视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不过,还有一点也是在进行咨询之前必须要考虑的,就是价格:
目前市面上比较正规的心理咨询师,收费往往都在几百甚至上千块钱一个小时。显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这种经济上的负担显然也是需要纳入考虑的。
总而言之,在我国,心理咨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熟知,乃至参与进来,也相信将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就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
京东健康已推出健康心理频道,上线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覆盖近400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遍布全国近60个城市,为正在遭受心理困惑的用户提供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帮助。
免费领首次咨询体验价低至9.9元
更有咨询助理免费为您答疑解惑
为您推荐定制化服务方案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体验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有人会因为失恋而引发抑郁发作。
女,小花,17岁,高三,和男朋友是同班同学,受到学校和双方家长的棒打鸳鸯,不得不分手,后出现割腕行为,被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伴随焦虑。
咨询次数:6 次
案例类别:青少年心理健康
运用的技术:精神分析,ACT疗法
咨询经过:
小花(化名)一直都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乖乖女,从小学到高中上的也都是本地比较好的学校,在高二那年,小花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生,象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满心欢喜。
两人经常偷偷约会,在班级里面眉目传情,还相互鼓励一起学习,一开始两个人的成绩都有所提升。感觉那一段时光非常美好!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两个人逐渐有了矛盾心情受到影响,尤其小花的成绩下降的比较快!就在即将升高三的时候,两人的恋情被学校发现了,学校如临大敌,立刻找双方家长谈话,找两个孩子谈话,闹得学校同学人尽皆知,小花在学校度日如年。
然而最让她伤心的不是校长的监视,而是母亲的一句:“你让我觉得很丢人!”,还有父亲的回避与愤怒。
小花一直是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现在父母这么说让他非常的痛苦。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感觉到心内心很愧疚,很自责!
痛苦的小花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割了腕,幸好被及时发现救了回来。慌了神的父母带小花去了脑科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伴随较高水平的焦虑。医生给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在服药的同时小花的父母通过朋友的推荐找到我给孩子做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小花哭的很伤心,她告诉我那个男孩在他母亲的重压之下已经不敢跟她接触了,她感到绝望,就想问他一句:你究竟还喜不喜欢我?
怎么能就这样结束了呢?小花向我描述他们恋爱的经过,当她说到那个男孩的单纯美好时,眼睛里闪着光和泪花,我也为之感动和赞叹;当她说到总是她主动关心男孩,但在现在最艰难的时刻都收不到男孩的一句问候的时候,充满了伤心与绝望!
她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会爱她,就像自己的父母,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能够陪伴她,回应她。所以她恨父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让他们痛苦!
慢慢地,当这些痛苦能够被言说的时候,哀伤在静静的流淌……我静静的陪伴她,认真的倾听小花的倾诉,并给以适当的回应!哭了很长时间小花终于慢慢的平静了!
然后引导小花看到父母的压力,学校的恐惧,他们都是担心影响小花的学习成绩,影响小花的前途,不过他们的方式确实是过于激烈了!
引导小花一起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无奈,看到愤怒,看到了恨,也看到了恨背后对爱的呼唤。
在咨询室里,我陪着小美一起对这段丧失的关系进行了一个哀悼的过程,最后,小花自己选择了一个方式结束这段恋情,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小花说如果有缘分他们最终能够相遇,能够在一起!也许在大学也许在未来!
现在他的主要任务是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逐步的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了新的目标,开始向着新目标进发,并且也取得了父母的全力支持!
经过这一次事件我感觉小花长大了。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看来,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即攻击性转向自身,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是这种愤怒发不出去,只能加诸在自己身上。
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如果一个人天天都在揍自己的话,那么他的情绪会怎么样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心理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让患者的攻击性向外。抑郁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过于强大的超我,这种人是非常自恋的,所以最高级别的自恋就是自杀。
小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学校,教师以及父母的做法让她很愤怒,但是,小花又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孩子,她又没办法表现这种愤怒因为她也知道学校,老师包括父母都是为了她好!
于是她的这种攻击就转向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谈恋爱不应该让学校家长父母担心,但是同时对他们又有愤怒和恨,这种纠结,撕扯的感觉让她很不舒服于是小花心里就出现问题了!
另外,抑郁症患者一般自我边界不清楚,他们没有办法使用比较好的防御保护自己,一点点风吹雨打都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会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都会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
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分离与丧失(loss)的心理反应。丧失包括关系的丧失,比如亲人的离去,失恋,失业等,还包括身体功能和器官的丧失甚至是青春的丧失,比如因为生病或者意外事故而丧失了某个器官等,这些属于客体的丧失。
丧失还包括客体的爱的丧失,比如妈妈又生了二胎之后老大的感觉,人们对这些丧失感到巨大的哀伤,从而引发了抑郁。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有得有失。当我们失去任何东西的时候,比如失去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段恋情,一份工作,一笔财物,一部分健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会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
失去的东西重要程度不同,哀悼情绪的深浅与长短也不同。沉浸在哀悼中的人,满目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的痛苦;他也许会觉得,自己和生病没什么两样。但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ElizabethKübler-Ross的理论,人失去东西时经历哀悼过程是自然而正常的,经历心理痛苦不意味着病态。
对于这类抑郁,咨询师要做的是陪伴来访者充分走完哀悼的程序,并且能够让来访者也能够具备对丧失的哀悼能力。
正常的哀悼过程,只能靠哀悼者自己一步步走完,别人不能代替。但是父母和咨询师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感到关心来访者的感受,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一直站在他身边和他在一起;
咨询师不应该对来访者做出评判,不应该试图教导来访者,不应该告诉来访者的感受是错的和不正常的,也不应该催促来访者快点走出来,有时候陪伴就是最好的疗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1)由于过度封闭,他们容易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希望拥有“知心人”,但是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也就缺少知心朋友。
(2)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谨小慎微。与人相处很不自在,不自然,经常小心翼翼,害怕带给人麻烦,害怕别人嫌弃自己。有时候表现得特别有礼貌,实则给人距离和拘谨。
(3)多疑焦虑,“小心眼”,对小事情容易耿耿于怀,且久久难以释怀,爱钻牛角尖。
(4)自我意识强烈,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关注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
(5)特别害怕与异性交往。
(1)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生理机体的形态、功能都产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性意识已经萌芽,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独立意识也明显增强。
由于生理、心理的巨变,他们越来越注意他人给予的评价,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烦恼或欣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止或言语,有可能让初中生感到愤怒、忧郁或悲伤。
特别是有些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多是弱而灵活型,天生感情脆弱,疑虑重重,多忧思,经不起强烈刺激和猛烈打击,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紧张反应。
(2)对他人的消极期待和强烈的尊重需求之间的矛盾
初中阶段,正是探索自我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感到好奇,力图对自我进行全面清晰的认识。
在他们的脑海里,常常盘桓着这些对自我的疑虑:“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疑虑,就需要积极地和身边人——父母、教师、同学、朋友、邻里等进行交流,通过身边人的积极评价来得到尊重和满足,愉悦自我;
通过他人的负面评价来不断修正、完善自我;通过积极的交流,青少年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稳定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再轻易改变。而具有人际敏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脸皮很薄”,他们的自我认识十分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他们比普通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一旦受到批评或嘲讽就会“很受伤”。
为了让自我不再受到打击,他们采取“鸵鸟政策”——做好最坏打算,同时尽量避免和人交往。一旦不得已要和他人交往,他们就会事前作出以下假设:“我很有可能做错事情”、“他很可能看不起我”、“他可能会故意打击我”,即对他人的消极期待。
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对人际交往没信心,越容易交往受挫,受挫的经验往往又更加肯定了消极期待:“我就知道我肯定说错话了”、“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嘲笑我”……因此就更不愿意展开新的交往,更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一)正视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在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也许你会立刻跑掉,不敢看那个令你摔倒的坑;也许你会喃喃自语,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做个自我安慰;
也许你会破口大骂,嘲笑政府的形象工程;也许自己很开心欣赏那个坑,回头还把自己的事情当笑话告诉你的朋友。无论你的反应是什么,你都再也不敢走那条路了。
敏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遇到让自己感到难堪的时刻,会退缩,不敢面对。因此,需要一些对自己的嘲笑,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可爱。
(二)建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过于敏感的人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消极期待。
由于对自己有消极期待,人际敏感的人在别人没有说话之前,就已经“肯定”了别人的任何议论都是针对自己缺点的。听不到别人的话,就“猜测”别人话语的消极成分。
这样,不是别人为难自己,而是自己为难自己。因此,需要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自信就是对自己积极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声音,在她面临对自己的形象威胁的时候,就会支持自己。简单地,可以利用想象的方法,帮助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形象。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比较祥和的音乐中,想象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包括自己的外表、个性、行为特点等,而且可以反复多次想象。
(三)提高人际的“敏感度”
这里的“敏感度”是正确分辨别人话语的意思,即了解别人背后的含义,理解别人的立场。
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的语气和环境,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这一句话,当强调的语气落在不同的词上,含义完全不一样。如果别人在开玩笑,你会不会以为他在嘲笑你呢?
对方在跟你闹着玩,你会不会和别人较真呢?这就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因此,人际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培养更多的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别人就一定是那样想的?”“他会不会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意思呢?”“是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自己对情况的把握,而不至于把问题都想偏了
很多人聚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抑郁症”和“精神病”等症状明显的精神疾病上,很少会注意到普通人可能会犯的一些心理疾病。事实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表现轻微,但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很多人病情不明显,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换句话来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疾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正常癖
或许大家刚看到这个词心中会充满疑惑,什么时候正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了。通俗点来讲,有正常癖的人会痴迷于遵守很多规则和习俗,而且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守标准,没有一点个性可言。正常癖患者的生活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每一步都踏在既定的轨道当中,丝毫不容许自己有半点越轨行为,非常枯燥和机械化。而且一旦有人和突发事件打破他们内心遵守的这种严格规律,他们就很容易崩溃,陷入极端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强迫性重复
心理专家发现,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重复的能力。当他们感受到深刻的开心或痛苦之后,会接下来的时间中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希望能够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就像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常常感到过度悲伤,明明知道是对方给自己制造了这种伤害,还是希望与他(她)重修旧好,继续之前的感情。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比真正温暖的新事物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会一次一次甘心被伤害,并且重复体验这种伤心的感觉,直至这种病态的重复感再也不能被满足,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
分离性落魄
分离性落魄与人格分裂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在经历突然变故或重大事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内心会生出极端恐惧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习惯性的自我怀疑。落魄症患者心中的归属感严重缺失,脑海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在盘旋“我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我究竟属于谁,谁又属于我?”。
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种极端怀疑一旦产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心中温暖的归属感也会慢慢流失。
因此,不要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它其实就在你我中间。平时要认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莉,14岁,初二学生,独生女。她倾诉了自己两个月前发生的交通意外,虽然经过紧急救助保住了性命,但手上留下了明显的疤痕,而且股关节的伤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走路有点瘸,她觉得周围人的眼光跟以前不同了。
而且每当看到自己手上的疤痕或者面对他人异样的眼神时,她就会回想起那则交通意外,心里非常痛苦,学习成绩大不如前,精神也比较疲惫,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开始怀疑,信心不足。
而家中也因为她的意外笼罩了一片阴影,感觉非常压抑。针对小莉的情况,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把其对交通意外所致的精神压抑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意外冲突和创伤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常常使当事人措手不及、无法应变,产生强烈的害怕与无助感。
这也是初中学生,特别是男生的重要问题。他们体力充沛,反应灵敏,但好冒险、易冲动,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易发生意外,包括运动创伤、车祸、溺水,以及打架斗殴造成的意外伤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有以下心理特点和表现:
1.受伤初期的表现
由于发生意外,他们往往都毫无思想准备,精神必然紧张、恐惧。而面对创伤、出血,年轻的初中学生忍受着疼痛、恐惧,又非常担心自己会致残或危及生命,担心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生理形象。
一旦进入医院,他们容易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迫切要求给予迅速诊治,解除创伤所致的剧烈疼痛,并要求防止残废和保证其生命安全。
学生受伤后,往往容易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做噩梦,会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在身体受伤的时候,他们大多呻吟不止。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家长亦有沉重压力,全家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毫无主意,担心发生不良后果。
这样更造成了受伤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进入急救室后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和很不熟悉的环境,虽目视医护人员紧张工作,但生怕医生对自己的伤情不了解。
同时,他们怕做手术、怕疼痛、怕与医生不熟识而不被重视,另外,还担心伤后的学习、生活发生改变,因而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状态。此外,他们对难以忍受的疼痛迫切希望及时得到解除,亦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因素。而原本就心绪不宁、不善应付压力的人,更容易因为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刺激出现过度焦虑。
2.受伤中、后期的表现
(1)重复的回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常常不断浮现创伤画面,当有些事物勾起意外事件的回忆时(特别是声音、味道),会感到害怕、焦虑,或者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回忆而难以抑止,甚至在休息时做噩梦。他们还可能为了建构一个不一样的结局,在心中绕着意外事件重新编组。
(2)情感的冲击
意外的发生,有可能使学生的感情变得麻木、冷漠,对生活缺乏兴趣,常常容易孤立自己,不想与人亲密来往,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则容易过度保护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全,变得过分敏感、胆小、易受惊、不安、失眠、记忆欠佳。
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容易对学生造成人生观或世界观的冲击。如让学生产生人生无常的危机感,甚至引发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在极端的情况下,更容易让学生丧失斗志,一蹶不振,陷入焦虑与抑郁之中。
(3)行为的改变
面对意外冲突和创伤,学生的脾气会变坏,容易突然发脾气或极度不安,而有些学生更会伤心沮丧,时常哭泣。
发生意外冲突或创伤的学生,如果不能面对现实,会选择逃避,养成吸烟、喝酒、滥用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来麻醉自己,更容易形成心身疾病,导致躯体上的恶性循环。
意外冲突和创伤作为一种急性心理应激,它持续的时间少则数周,多则半年、一年。如果一年后仍持续,则已经是应激后适应问题,属于适应障碍。
(一)及时的心理干预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事件后,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应激防护和康复,并且要长期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恶性的创伤事件如他杀、自杀等重伤者。
心理干预的对象不仅是这些受伤的学生,还包括目击了意外冲突和创伤的学生。意外伤害、恶性事件刺激可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以及在创伤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整、支持和疏导的学生。
在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地倾听,对学生的诉说不要予以评论。通过这样跟受伤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他们才不至于拒绝接受心理干预。
事实上,当他们倾诉后,心情已经平静许多了,可以说,他们的倾诉过程就是心理干预过程。
因此,除了鼓励受伤学生适当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尽情地哭泣外,我们必须鼓励并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是进行早期干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早期的干预中,尽量避免让他们接触到与意外有关的人或事物,而在中、后期的康复过程中,则积极地支持和陪伴他们克服对回忆或看到受伤等类似场景时引起的不安感觉。
(二)家庭干预策略
在发生意外冲突和创伤后,学生的家长、亲人也需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心理干预和康复。
如果父母的心态调整不好,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而父母对事件强烈的反应(如痛哭、锤地、激烈的言语)对孩子反而是一种惊吓,有时可对孩子造成更强烈的刺激,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
如果父母的心态一时难以恢复正常,孩子应该由其他亲属帮助养护。父母对事件的反应在孩子面前要有所控制,要尽量坦然面对,而不是简单地发泄。
另外,在后期的护理中,尽量维持家庭常规,如定时用餐、维持饮食正常、睡眠充足或其他家庭习惯,如此可以帮助孩子恢复生活秩序感。
(三)同伴支持策略
要从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中恢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悲伤。
让学生知道诉说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身边的朋友、亲戚、邻居、同学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也可以通过图画或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与有相同经验的人倾诉,特别是到有类似经验的创伤人群所组织起来的团体倾诉,由于成员彼此感同身受,可以塑造信任、温暖的感觉,让受伤学生尽情表达情绪,逐渐跨越意外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四)认知重建与放松策略
帮助学生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他们矫正自我挫败的消极思维。
指导受伤学生用正面和理性的思想去替代歪曲的负面思想,如在指导因交通意外受伤的学生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对过马路的恐惧,可引导他提醒自己: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都可以安全地使用道路。指导或与学生一起学习放松。
透过缓慢的深呼吸或者在脑海中构想一些令人放松的意象,借以缓和不安的情绪和精神过敏的反应。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当你积极的时候,你可以驾驭生命,但是当你消极的时候,生命就驾驭你,心态就是那个操控手。
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心态,如果你是豁达的,你就不会拘泥于那些小节;如果你是积极的,那你就不会暗自悲伤。
情绪就像是一棵大树上的枝叶,而心态则是树根,有健康的树根,枝叶自然茂盛。所以,无论怎么样,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了,情绪就可以很自然地控制好。心态决定的是一个人的视野和胸怀。
人生一世,苦难、痛苦总是会多于快乐、顺利,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依然很快乐,而有的人则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在面对人生的低谷的时候,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而不是消极颓废。
成功者会用积极的态度来支配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但是失败者则消极对待,用一种得过且过的行为来草草应付磨难,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快乐与悲伤常常在一念之间,就算是同一件事,角度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张军在一个乐队里吹小号,虽然工资不高,但是每天都乐呵呵的,好像什么事情到了他那里都是快乐的。他常常说:“花开了会凋谢,但是凋谢了之后就变成了种子,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谁能够说它好或者不好呢?”
张军很希望有一架钢琴,但是他的收入要用来给家里人做生活费,钢琴是一件奢侈品。他总是在乐队的队友面前说:“我要是有一架钢琴就好了!我可以给孩子弹《梦中的婚礼》。”他的口气中充满了期望。
队友跟他开玩笑说:“你去买张彩票吧,中了500万想买什么样的钢琴都可以。”于是他买了一注彩票,可能是上天听到了他期望,就是那一注彩票,他中了个大奖,虽然不是500万,但是足够买一架钢琴了。
张军终于如愿买了一架三角钢琴,但是因为家里地方太小,摆不下那么大的钢琴,所以只好把钢琴暂时放在仓库里面。他一直想有合适的地方放下钢琴,这样他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弹钢琴。
倒霉的是还没有等张军找到合适的地方,仓库就被盗了,丢失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张军新买的钢琴。朋友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都替他感到惋惜,毕竟他那么希望得到一部钢琴,好不容易有了,还没来得及弹就被偷了,于是都来安慰张军:“钢琴丢了你不要太难过,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这个时候张军却大笑起来,他说:“我为什么要想不开呢?”朋友们以为他受到的打击不小,都有些神志不清了。可是他却说:“你说你们谁丢了几块钱会想不开吗?”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说:“现在谁还会为了几块钱想不开啊,可是你丢的不是几块钱,而是一架钢琴啊!”
“我丢的当然是几块钱,不要忘记了,买钢琴的钱是我买彩票中的,这注彩票我只花了几块钱!”
无法想象,如果钢琴的主人换成是我们,我们能不能像张军一样豁达,把问题还原成为最本来的面目。大家可以看到钢琴的价值,却忘记了钢琴是用几块钱赢来的彩票买的。怎么样看待人生,看待这个世界上让你悲伤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是却不是不可触碰的难题。
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快乐,要不要乐观,要不要积极,所以,这种智慧只是一个选择题的难度,小孩子都会做的题目,在很多人眼里却变得异常模糊。不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选择,而是时常被那些消极的情绪蒙蔽了心智,无法看清前路。
拥有良好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有勇气克服困难,保持进取的斗志。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帮我们战胜很多很多可怕的情绪。只有从根源上把产生坏情绪的因素铲除了,才能让自己的情绪一直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首先,学会发现美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多么丑恶、多么可怕的事情,它总是会有一面是让人觉得它带来一点点好处,无论这种好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让我们快乐的就是美。
其次,正确地认识自己
很多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期望值抬得太高,于是就会有接踵而来的失望,慢慢地就开始消极对待了。
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最可信的东西。最后,豁达一些,胸怀会更宽广。
没有一个人喜欢斤斤计较的人,也没有一个人斤斤计较还是快乐的。不要在乎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亏欠了你,你受了多少委屈。只要走过去了,这一切都不再重要,我们要面对的是未来,而不是无力改变的过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老生气有口臭,一紧张就胃疼,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你有没有发现,焦虑、压抑、愤怒、沮丧等情绪的波动,会带来一些身体上的微妙变化。
有研究指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目前已达200多种,而70%以上的人还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其实,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怎样控制好情绪,不让它们在身体里作怪?怎样赶跑最容易得病的7种情绪?多位权威专家为您一解情绪和疾病之间的种种关系。
“现在人们最爱说的一个字就是‘累’,不仅累身更累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首届企业心理导师告诉记者,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地发出了“报警信号”。
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恐怖会让人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而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时,人会越来越讨厌自己的长相,觉得怎么穿、怎么梳妆都不顺心,然后就会发现自己头发爱出油、鼻翼出油、心烦冒汗,甚至下体分泌物异常或有味。精神科专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长时间处在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亚洲家庭协会行政委员会委员、香港政府专聘情绪管理顾问看来,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心理医学科专家告诉记者,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遇到紧张焦虑的状况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
司机、警察、记者、急诊科医生等患胃溃疡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第三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心理矛盾、压抑,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一着急就喉咙痛;紧张的人则会头痛、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得癌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第一名:生气。
“气死我了!”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健康角度来讲,闲气、怨气、闷气、赌气和怒气这五种气,不仅让人心情变差,还会在身体里留下“不良记录”。
防癌科教授指出,生气时面色苍白、嘴唇发紫、手脚冰凉,天长日久,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脏器病变。特别是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在生气的时候血压瞬间上升,很容易出现脑溢血、心脏病和心肌梗死。
制怒剂: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表示,要发火前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着面前挂着一幅“怒”字。“怒”就是奴隶自己的心,这时要给自己心理暗示,千万不能做情绪的奴隶。生气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气头上不盲目做决定。美国医学博士乔纳森·多戈夫表示,适当增加脂肪和蛋白质能平息情绪,每天一勺花生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荞麦、糙米类等碳水化合物也能够刺激复合胺的分泌,令人安静。
第二名:悲伤。
“对心脏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悲伤。”心血管科专家告诉记者,“茶饭不思”、“借酒消愁”都是过于悲伤的表现。此时,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会使动脉收缩,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中医也认为,当一个人悲伤时,往往呼吸急促甚至泣不成声,容易造成肺气的损伤。
抑悲灵:悲伤时可以试着强装笑脸,这种“心理假动作”有利于释放不良的情绪。或者用“愉快回忆法”,想想之前的一些快乐,转移注意力,而且悲伤时一定要和人交流。美国营养学家雅各布·泰特鲍姆博士建议,全麦食物和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能帮你远离悲伤,比如鱼、肉类、黑豆、南瓜子仁等。
第三名:恐惧。
“害怕公共场合与人交往,看到恐怖片就汗毛竖立惊声尖叫。”人在面临威胁,或者可能受伤时会本能地产生出一种情绪,这就是恐惧。它可能派生出很多种其他的情绪,比如紧张、焦虑、害怕、不安等。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害怕失去工作”是男人最恐惧的一件事情。如果一直处于恐惧状态下,就会心慌心跳、呼吸急促、头脑混乱甚至晕厥。
消恐药: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说,恐惧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不必有压力和负担。对于已经发生的恐惧事实,要设法冷静下来。想到事情最坏的结果并坦然面对。也可以先将自己恐惧的各种可能因素列举出来,学会直面它。另外,吃一块40克的巧克力,有助于缓解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第四名:忧郁。
性格内向、郁闷不畅、不善交往、遇事自解能力差……这是防癌科教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部分癌症病人的共同特点。巴西老年病专家戈麦斯经过长期观察指出:“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会导致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胆固醇的产生,加快人体衰老进程。”不少老年人由于退休后儿女不在身边,在孤独和忧郁的阴影包围下,很容易“老得快”。
宽心丸:面对忧郁可以反向思维,看到问题中好的一面,并积极寻求快乐的心态。广交朋友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和三五好友下几盘棋、唱唱京剧甚至跳几支舞都有利于消除心中的郁闷。另外,镁元素具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多吃香蕉、苹果、葡萄、燕麦等,都可改善心情。
第五名:敌意。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每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难免有“不对付”的,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敌对情绪会转化为焦虑,长期积累可能破坏免疫系统,更严重的会导致心脏受损。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莎琳德·赖特医生指出,消极情绪与肺功能衰退有关,还会反过来加速老人肺功能衰退。此外,敌对情绪还会引起心脏病、哮喘等。
友善片:80%的敌对情绪是能被克服的,试着将对方的优点放大,正视社会和职场规则,多想一点工作,少算计人际关系。当出现敌对情绪的苗头时,可以给自己沏一杯绿茶,其中的茶氨酸有助平稳情绪,理清思路。
第六名:多疑。
“中国人是最多疑的。办公室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强行与自己联系起来;丈夫晚归几小时,马上怀疑他是否有第三者。”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说,多疑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寂寞、心慌和焦虑,特别是有些老年人,即便一点小事,也要琢磨猜忌很久。他们天天紧张不安,最终可能导致心理崩溃,也会因为寝食不安引起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
抗疑素: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表示,如果感到有多疑的情绪滋生,可以每天记录自己一个优点,这样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改善别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减少误解。还可以吃一些海鲜产品,能改善心境,消除不安的状态。
第七名:季节性失控。
研究显示,在炎热的夏季,约有10%的人容易情绪失控,频发争执和摩擦;在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这些情绪问题被统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对环境和气候格外敏感的人会产生焦虑或低落的情绪,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正常功能的衰退。
情绪阀:夏天时积极调整饮食起居,用游泳等运动方式转移负面情绪。冬天时多吃些蔬菜和水果,多参与户外活动,晒晒太阳,提高室内自然光线等,都有利于排解消极情绪。
坏情绪谁都难避免,关键是如何将它转变成好情绪,专家们教了大家以下三招:
亚洲家庭协会行政委员会委员、香港政府专聘情绪管理顾问:一手掌心对准胃部,一手掌心对着丹田,闭上眼,缓慢呼吸。
精神科专家:面对压力情绪无法缓解的时候,可以采取四肢放松法,即深吸气,然后缓慢呼出,四肢肌肉完全放松。多做几个回合,直至注意力从压力这件事上得到转移。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四一二经络调理法”——四就是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四个穴位的按摩,每天两次,每次五分钟;一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气功锻炼,每天两次,每次五分钟;二就是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每天一次,每次五分钟。可起到调畅气血、缓解抑郁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我的心情就好像在坐过山车,在谷底和高峰起起落落」,是否这样的体验也同样出现在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群中。
时而信心满满、时而低落消沉,心情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所以,我的情绪到底怎么了?
关于情绪难以控制的两极切换,就是通常讲的「躁郁症」。
究竟什么是「躁郁症」,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得了「躁郁症」又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躁郁症」。
躁郁症,即医学上常说的「双相情感障碍」,指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极端状态下的循环往复。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连续几天出现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及烦躁不安等,通常持续时间在四天以上,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存在以上症状。
「抑郁发作」:连续两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里,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
(*如果您存在以上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并因此而感到困惑和烦恼,请注意及时就诊筛查。)
除了上述典型的躁郁症表现外,另外一些不是很典型的情绪不稳定状态(易激惹)也可能是躁郁症的表现。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躁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也愈发年轻化,已经等同甚至超过「抑郁症」的危害,是应该被大家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无论情绪是处于极端兴奋还是处于过度萎靡不振,都是偏离正常的疾病状态,长期的疾病困恼、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情绪两极切换对大脑是存在危害的,我们的大脑就好比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反复疯狂模式和开关机带来的是电脑的提前报废。
同样,大脑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增加了后期脑部其它疾病发生的风险,且长期情绪的忽上忽下使得「躁郁症」患者承受了较「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生活、人际挑战和困境,也造成了「躁郁症」患者较「抑郁症」患者存在更高的疾病自杀风险。
那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得了「躁郁症」?时而兴奋、时而抑郁,就是「躁郁症」吗?
其实不然,很多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脑部肿瘤、脑炎和其它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也会引起相应情绪问题的出现。
如果在你既往经历中或当前情况下符合上述症状的部分或全部,同时满足对应症状持续时间,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后即考虑存在「躁郁症」的可能性,建议及时到专业的精神心理门诊或者寻求正规的线上就诊渠道进行筛查和诊治。
疾病最终的确诊有赖于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进行诊疗和判断。
有人说过,躁郁症是拥有天才属性的疾病,在情绪低落时守护自己的灵魂,感受世界的痛苦;在情绪高涨时意气风发,迸发无数灵感,挖掘创造潜能,很多著名人物如梵高、牛顿等都存在躁郁症的表现。
因此,最终确诊躁郁症不必过于沮丧、绝望和担心,经过系统的治疗,躁郁症是可以好转并恢复良好社会功能的。
药物治疗
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一旦确诊躁郁症均建议以药物治疗为主,综合配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情绪控制
躁郁症作为情绪稳定性出问题的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一些情绪控制的练习,例如做一些有氧运动,作为有效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的手段之一。
运动经常被很多精神心理科医生推荐作为日常情绪调节方式,研究表明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效运动可以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增加情绪调节药物的获益。另外,冥想和呼吸训练等也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最后,我们不必惧怕「躁郁症」,关键是我们在面对波动情绪时的态度,秉持积极的心态,严格遵循医嘱和拥有良好生活方式,切忌病急乱投医,延误治疗和康复。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医生”两个字,我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我叫小王,一个来自山东淄博的普通青年,半年前,我的生活因为一位叫“医生”的陌生人而发生了改变。
半年前,我发现自己总是提不起精神,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我又不敢告诉父母,害怕他们会担心。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线上问诊,第一次与“医生”交谈,他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症状,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
“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抑郁症,建议我去看心理科。我开始有些犹豫,因为我一直觉得心理科是给精神病人看的,但我还是鼓起勇气,来到了一家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在那里,我遇到了“医生”,他亲切的笑容让我感到很温暖。
“医生”告诉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通过治疗和调整都是可以缓解症状的。他给我开了一些药,并告诉我如何服用。我还记得他告诉我:“孩子,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战胜这个病。”这句话让我感到很温暖。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渐渐地,我的症状开始缓解,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我非常感谢“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拥有了信心和希望。
现在,我已经可以正常地工作和学习,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想对“医生”说:“谢谢你,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预约了线上问诊。屏幕那头的医生,看起来很专业,声音温和。我向他说明了我的情况,他说,我的病情需要上传线下医院的病历或者处方才能继续开药。我有些惊讶,因为我之前都是在线上开的药。
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这是根据国家互联网诊疗的相关规定,为了确保用药安全,他们只能为线下明确诊断并稳定用药的患者开药。我有些失落,但还是理解并接受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仔细地检查了我的病情,并重新开了药。当我拿到药的时候,我感到很安心。虽然这次经历有些波折,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感激。
医生告诉我,他建议我定期复查,并告诉我如何调整生活习惯,以帮助我更好地控制病情。我感到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医生。
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明白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遵循相关规定,线上问诊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心情无比低落。我的生活中充满了无尽的黑暗,每天都被沉重的抑郁情绪所笼罩。我想哭,想自杀,这种感觉像是一把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我。
我向一位来自精神科的三位一体医生倾诉了我的痛苦,她用温暖而专业的态度倾听我的每一个字。她没有打断我,没有批评我,只是静静地听,仿佛能感受到我内心的痛苦。她告诉我,我的感受是正常的,她理解我,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医生询问了我很多问题,包括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质量等。她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抑郁症,也可能是其他更严重的精神病。她建议我进行线下心理测评,并找到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
我感到一丝希望,因为我意识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尝试运动、热水澡等放松方式。她还告诉我,我可以拨打120电话,寻求紧急医疗救助。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我开始尝试医生的建议,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我没有放弃。我开始规律作息,尝试运动,慢慢发现,我的心情有所好转。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拾生活的色彩。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精神科线上问诊室。屏幕那头,是那位我熟悉的医生***。自从父亲患上了抑郁症,他的病情总是时好时坏,而我作为他的女儿,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医生***总是那么耐心,他详细询问了我父亲的病情,从他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的敬业和对患者的关爱。他说,父亲的病情稳定,可以继续服用米氮平。我松了一口气,但心中仍有疑问。
“请问,这次开的还是进口的吗?”我小心翼翼地问道。医生***微笑着回答:“都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上一个处方直接开的。”听到这里,我放心了许多,因为我知道,进口的米氮平对父亲来说效果更好。
用药期间,父亲偶尔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我总是第一时间向医生***反馈。他每次都耐心地听我讲述,然后给出专业的建议。他的话总是那么让人安心,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关心着我的父亲。
如今,父亲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也从之前的焦虑中走了出来。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生***的帮助。在这里,我想对他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为我父亲付出的努力,也感谢他给予我的关爱。
去年10月,我因抑郁症问题来到了沈阳的一家精神卫生医院进行复诊。在我与医生的沟通中,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包括一直存在的焦虑症状。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仔细的评估,并询问了我的用药情况。
目前,我正在服用帕罗西汀、劳拉西泮和米氮平等药物。医生***询问了我用药后的感受,以及与以往用米那普仑时的区别。我告诉他,现在的状况是睡眠比以前强,但一整天的焦虑感却更重了。
根据我的病情,医生***决定调整我的治疗方案。他建议将帕罗西汀的剂量增加到2.5片,并观察一周的效果。同时,他还调整了劳拉西泮的用药时间,建议我早上和中午各服用半片。
然而,一周后,我的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医生***再次对我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建议我尝试合并使用坦度螺酮,或者更换为度洛西汀。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方案。我开始逐渐增加度洛西汀的剂量,并从早中晚饭后5毫克开始加用坦度螺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我很多生活上的建议和鼓励。我非常感激他的帮助。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焦虑地敲击着键盘,心情沉重。我患有抑郁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药快吃完了,我不得不再次寻找医生的帮助。于是,我选择了线上问诊,找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
医生的态度非常友好,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详细阅读了我提供的病情描述。在了解了我的过敏史、近期体检情况以及病史后,他让我确认无以上风险排查信息。我认真思考后,回复了“确认无以上情况”。
医生询问我是否需要开上次开的药,我点了点头。于是,他为我开了氯氮平片的处方,并告诉我处方详情。在药师审核通过后,我收到了医生的提醒,可以直接预约药品。
在用药期间,我确实遇到了一些不适,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当我不舒服时,我都会想起那位医生,他的专业和耐心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后来,我去线下医院复诊,医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提醒我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心电图。他还告诉我,如果有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要及时就近医院诊治。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素养让我感到安心,他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在治疗过程中不再孤单。
感谢那位医生,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我相信,在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我一定能战胜抑郁症,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与医生的视频通话。屏幕那头,是那位我非常信任的李医师。他总是那么耐心,即使面对我这样的复诊患者,也总是能细心地询问我的病情。
“您好,我是李医生,您之前确诊的抑郁症,今天想继续用药吗?”李医生的声音总是那么温和。
“李医生好!我申请购买2盒马来酸氟伏沙明。”我回答道。
“好的。”李医生回答得简单而直接。
紧接着,李医生开始询问我的病情,了解我最近的用药情况。他告诉我,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李医生好!我申请购买2盒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我又一次提出了我的需求。
“处方已使用,已经开好处方。”李医生回复。
不久后,我收到了药品,并确认了“患者已购药”的信息。
李医生的回复总是那么专业,他的细心和耐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知道,只要有他在,我就能安心地治疗我的抑郁症。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无论是时间上的灵活性,还是就医的便捷性,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李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更是让我对互联网医疗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了互联网医院的屏幕前。屏幕那头,是一位温柔的患者,她用轻柔的声音询问我最近的情况。
我告诉她,我最近的心情很差,很容易被一些事情影响,晚上睡觉浅,经常带着耳塞才能入睡。而且,我自卑,消极的情绪让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她听后,耐心地询问了我更多的细节,然后告诉我,这可能是抑郁导致的失眠。
我提到了我的肠胃也不太好,经常消化不良,胃胀气。她建议我可以到医院开点改善抑郁的药物。
我有些犹豫,问她是否可以直接在京东网上开药购买。她告诉我,首次线上开药需要上传线下医院的就诊资料。
我意识到,这位医生不仅专业,还非常细心。她的回复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对治疗有了信心。
尽管我最终没有选择线上开药,但我对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感到非常满意。医生的专业、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魅力。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在家里,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我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心上。我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真正开心过了,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机械地重复,没有乐趣,没有激情。
我尝试着向家人表达我的感受,但他们似乎并不理解。他们觉得我只是情绪低落,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感到孤立无援,仿佛我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理解。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我打开了我的电脑,尝试了线上问诊。我找到了一位医生,他耐心地倾听了我的描述,没有打断我,也没有急于下结论。他问我最近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或者压力,我告诉他,虽然没有明显的刺激,但我总是觉得有一些事情是压力,而家人却觉得没有必要。
医生接着问我近几个月有没有表现出心情持续的低落,我告诉他,确实如此。我失去了对日常活动的兴趣,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失眠严重。他问我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了,我回答说他已经持续很久了,最近一个月尤其严重,基本上每天都感到哭泣的冲动。
医生告诉我,我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抑郁症。他解释说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通过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不需要有病耻感。他还告诉我,他所在的城市有一家精神卫生中心,建议我前往就诊。
听到这里,我感到一丝希望,尽管我仍然感到迷茫和害怕,但我决定采取行动。我感谢那位医生的耐心和理解,他让我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从那以后,我开始接受治疗,我的心情逐渐好转。我学会了如何应对我的情绪,我的生活也重新找回了色彩。
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心中有些焦虑。我叫小林,今年23岁,最近几个月的心情一直很低落。抑郁症的阴霾似乎已经笼罩了我,让我无法自拔。这种消极的情绪让我无法专注于学习和生活,我开始寻找帮助。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咨询。当我第一次与医生沟通时,我感到有些紧张,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症状,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
医生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史,包括我之前服用过的药物,以及现在正在服用的药物。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于抑郁状态引起的,并建议我继续服用劳拉西泮,但需要定期复查。他还告诉我,我需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进行更全面的检查。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我向父母说明了情况,他们非常支持我,陪我一起去医院就诊。在医院,医生为我进行了详细的精神检查和相关检查,并给出了专业的治疗方案。我感到非常感激,因为医生不仅给我带来了希望,还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开始重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一定能够战胜抑郁症,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