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孤独症/自闭症症状
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出现对非生命体的持续依恋,却对生命体缺乏兴趣。患儿常常哭闹,回避与家长的目光接触。孤独症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并常伴有智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等精神行为障碍。30%-35%儿童智力落后,半数以上正常或超常。
1. 兴趣范围狭窄
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
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2. 行为方式刻板
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3. 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
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4. 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
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5. 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的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父母或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势,或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表现冷漠,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也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6. 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虽然更倾向于用动作、姿势进行交流,但除了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物品外,其他用于表达的动作姿势却很少,而且常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自己的意思,表情也常显得很漠然。
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具体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
行为异常。部分患儿可出现行为的异常,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易怒,有的患儿甚至存在自伤或是攻击行为。
并发症
研究表明,自闭症一旦发病,孩子的神经完善功能就会出现停滞。如果发现及时,及早进行教育康复干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较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性疾病,是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能够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学因素、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脑结构与脑电生理学因素、围生期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等。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遗传学因素:有研究证实,孤独症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遗传率高达80%~90%。
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病毒可能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把其DNA整合到宿主DNA上,翻译出异常蛋白质,作为异体抗原,它们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应答。
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孤独症的神经生化问题也就是研究突触和中枢神经递质的问题,由于脑能神经递质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患儿行为和精神异常。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损害,如出生时窒息、缺氧、脑轻微损伤等,在患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
社会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证明,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性障碍,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言语、社会技能的获得和发展。
二、哪些人群好发孤独症?
有家族史者:孤独症具有遗传性,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孤独症。
免疫功能紊乱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都有伤害脑组织的可能,从而诱发孤独症。
神经发育异常者: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存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三、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孤独症?
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比如高龄产妇、怀孕期间出现过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围生期发生过缺氧等。
环境因素:在患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及社交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自闭症患者会表现的孤独离群不会与别人建立一些联系,就是不愿与人说话。孤独症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在婴幼儿时期的自闭现象,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等,而自闭症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患者会出现社会交流问题,一般表现在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或者一些交流的技巧,甚至和父母之间也缺少一种安全的相互依恋的关系等,非常严重的,还会出现语言交流的问题,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呆板的行为而且重复的出现。
184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医生Samuel Gridley Howe(塞缪尔·格里利·豪)在对全州571名智力残障儿童进行普查时偶然发现,这些孩子中有100多位似乎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天赋。豪医生在手稿中这样写道:
Samuel Gridley Howe
“这个小男孩对音律的感知即敏感又精确,他能够完整、正确的演唱200多首歌曲,其中只要有一个音符出错,他都能马上察觉。”
“这个男人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把任何一个人年龄换算成分钟数。但在其他方面,他的确是‘不太擅长。” 这大概是我们能见到关于自闭症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Samuel Gridley Howe调查报告中关于自闭症的描述
临床上,关于自闭症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1943年,美国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11例自闭症障碍儿童确诊案例[3],并将其病名为“先天性情感接触障碍”这些患者有以下共同症状:缺乏情感接触,刻板行为,语言发展落后。
现代社会关于自闭症的众多影视题材也同样都刻画的类似的形象——“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生活不能自理”,但这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天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
1947年,葛兰汀生于美国波士顿,两岁时被诊断出自闭症,直到四岁才开始说话。在十几岁的时候,她被带到了外婆家的农场,没想到她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在此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葛兰汀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先后修得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动物学硕士、和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并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牲畜处理设施,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肉食牛有半数是用葛兰汀设计的设施处理。
葛兰汀本人就是一位典型的“视觉学习者”,医学仪器显示她大脑中掌管视觉的区域要明显大于常人!这种发达的视觉思维能力,使她能够洞察动物的心理。2010年,美国HBO电视台发行的剧情片《自闭历程》便是以葛兰汀为原型而改编的。
《自闭历程》剧照
但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能够幸运的像葛兰汀一样拥有某一项特殊能力,受主流影视作品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往往会列举某些名人(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是自闭症患者,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具有与自闭症谱系中某种综合征相似的特质,从未被正式确诊自闭症。千万不能把自闭症与天才符号挂钩,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方面仍存在严重缺陷,甚至无法实现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
2021年,全球最大的自闭症科学组织自闭症发表的报告显示[1]:在美国,自闭症发病率为2.53%,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1%,并且还在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2]。由于其因不明且缺乏有效的药物、致残率高、发病率不断增高,已经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按照最新的美国精神协会的最新标准,只要同时满足社会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两个条件,就可以诊断为自闭症了。但这并代表自闭症只有这两大类问题。
举例来说,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就好像一台电脑的CPU出了问题,但电脑本身不止只有CPU,还有电源、主板、显卡、声卡、显示器、鼠标、键盘、音箱、散热装置、连接线等等,这些零配件的故障率也比其他正常电脑要高得多。自闭症也有各种各样的亚型和轻重不等的程度。下面几个确诊案例显示了自闭症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案例1:
2岁的乐乐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会说话,总是通过拉成人的手来表达基本请求,他的时间都花在了玩弄绳子和任何能旋转的东西,并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案例2:
3岁的萱萱是个非常活泼的男孩,他的语言发展落后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尽管他能够背诵电视广告词和动画片中的对白。他最喜欢的玩具是小火车和积木,当别人突然打断他正在进行的活动,他会大发脾气。
案例3:
4岁的凡凡语言发育基本正常,但他是个焦虑的孩子,他出行的路线非常固定,只吃土豆和面粉等少数几项食物。他会观察其他小朋友玩耍,但不会与他们互动,闲暇时会用转圈和晃手来打发时间。
与帕金森氏症、抑郁症等许多其它大脑疾病不同,自闭症没有明显的医学预防相关指征。
通常认为,女性怀孕早期,即胚胎神经管形成和发育期,应避免滥用药,特别是抗癫痫类药物;避免病毒性感染;避开冷热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以及避免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创伤等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自闭症的发生。
儿童早期自闭症的诊断,医生只能通过了解儿童发育历史和具体的行为量表来做出诊断。目前国内常用的诊断量表有ABC自闭症行为量表(诊断标准>53分)、CAR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诊断标准>30分)。
作为家长或看护人,应熟悉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里程碑”型关键点,并按时参加社区医院组织的儿童健康筛查。
早期的轻度自闭症隐藏性极高,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以下任何一种症状,立即向专业的儿科医生要求评估:
如果您的孩子不幸被确诊为自闭症,请不必过度忧虑或绝望。自闭症是“绝症”是二十年前专家、医生基于当时的情况所得出的结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学术界对自闭症的研究不断深入,自闭症群体的普遍预后情况正在不断提升。只要教育引导得当,无论是阿斯伯格综合征、高功能自闭症,还是典型的中重度自闭症孩子,都有机会恢复得比较好。
1. 家长要保护好自己
医学界已经证明,自闭症的发生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绝对的关系。很多高知家庭的孩子,在悉心照料下仍然会发生大脑发育障碍。或许父母携带有一些导致自闭症的潜在基因,但这是不可控的,不必自责。家长如果持续在巨大的压力下生存,整个家庭生活都面临着巨大的痛苦,甚至酿成悲剧。
2. 康复之路不能过度急切
有些家长很怕错过所谓的关键期,把孩子的训练课程排得满满的。甚至自己辞职,卖房,全天候紧盯孩子的训练,完全没有了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样是不可持续的。要知道,自闭症孩子也是孩子,其发展规律和需求与正常儿童大致相同,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轻松家庭氛围是任何干预方法的首要前提。
3. 选择科学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和干预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相对匮乏,自闭症康复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家长在选择机构时应注意甄别。关键性技能训练法、自然教育法、注意力训练、分段回合教法等11项自闭症干预方法已被列为经过科学和实践验证的循证干预方法,应优先选择。
4. 注意自闭症的共病问题
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出现便秘、腹泻、食物过敏和不耐受、肌张力、内分泌、多动症、感统失调、睡眠障碍、抽动、癫痫等问题比例远高于其他普通儿童,这些共病问题和自闭症本身相互作用,更加加重自闭症的临床表现。家长在具体康复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共病,必要时向对应专科医生求助。
参考文献:
[1] Jing Yuan, PhD; Minghui Li, PhD; Z. Kevin Lu, Racial Ethnic Disparities in the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AMA Network Open. 2021;4(3).
[2]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II》. 2019.
[3] Leo Kanner, 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 Pathology Page 217-250, 1943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它被描述为在意识清晰、无感觉改变的认知下出现的幻觉和妄想。病程多迁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言语)紊乱、动作与行为紊乱异常等,大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否认自己精神症状是一种病态,一般采用长期间歇性药物治疗,难以治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以及大脑结构的异常有关。
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属于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平均终身风险为5%~10%,在同卵双生子或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的子女中患病率上升到40%~50%,较一般人群体高40多倍。
神经生化:目前研究包括多巴胺假说、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5-HT假说,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的病因。
脑结构异常:大脑前中颞叶(海马、内嗅皮质、海马旁回)存在脑组织萎缩的人群,发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在一个人出生时甚至更早的时候,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可能已经开始增加了,孕期中的妇女如果受到流感病毒或者风疹的侵袭,生下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就会增加,孕期的营养不良和分她时的并发症也有同样的危害,这些意外事件可能会对大脑的早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使人更易脱离现实而患上精神病。
心理创伤:早期心理创伤(心理伤害或打击)也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儿童期曾经历过暴力、性虐待、死亡、父母离婚、分离或其他应激事件。生活在有问题的家庭中是一个危险因素,在那里,家庭关系紧张,人际交流困难,以负面情感为主,不良沟通模式可能引起焦虑、混乱、愤怒和冲突。在问题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常常相互敌视、窥探、批评、否定和情感攻击,形成不正常的交流模式。
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文化、职业和社会阶层、移民、孕期饥饿、社会隔离等可能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
精神刺激:此外刺激性生活事件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症状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表现孤独症主要症状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智力发育低下、情绪不稳、易激惹、多动、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等。
因此,应运用多种方法,如中西医药物治疗、教育训练、行为治疗、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训练生活能力等对患儿进行治疗。
儿童孤独症治疗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可能需治疗数年至终身,主要视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而定。
孤独症可以治愈么?
儿童孤独症无法治愈,治疗得当可以改善症状。孤独症预后的好坏与病情、婴幼儿时期语言发育状况、智商高低、病因及训练教育状况等有关,约2/3的孤独症预后较差。
孤独症由于存在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需要长期照管,因其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的生存本领,无法独立生活。若患者在5岁以前已发展了功能性语言,预后较好。
如何照顾自闭症儿童?
饮食。
患儿宜饮食清淡,避食油炸食品。应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需要,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观察并记录进食情况,包括每天摄取的食物总量、品种,评估膳食中营养成分结构是否合适、总热量是否足够等。
护理。
孤独症患儿所在的居室及活动场所应安全、整洁、简单,室内严禁存放危险物品,制止一切影响患儿安全的活动。情感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促进患儿的发展。
家长需要鼓励患儿自主完善日常生活,并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以及社交能力,同时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详细记录患儿病情并交给医生,评估病情发展。
注意患儿的心理特点,根据患儿智力低下的程度不同,教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躯体的疼痛以及心中的气愤,使患儿得到关爱。
总之,家长要从观念上正确对待,正确面对现实,有正确的心态,帮助患儿享有正常儿童生活的一切权利。
如何预防儿童孤独症?
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孤独症,最关键而有效的措施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行为。
孕妇围产期避免感染。如母亲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或者出现先兆流产、病毒感染、服药、羊水被胎粪污染、难产、胎位异常、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情况,均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避免婴幼儿出生后出现营养不良,幼儿营养不良亦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近500人的付费学习群里,只有40名爸爸的加入,比例不足10%。
包括送孩子来机构干预时,近八成的陪读家长都是妈妈/奶奶姥姥,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等这类名词,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打孩子出现在娘胎里时,妈妈就不自觉地承担起来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不止一位妈妈表示:“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推脱。可是你会发现,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要么就敷衍了事,很少会跟我一起给孩子做训练。”
不过,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妇女节那天,我们在《父母共读营》的学习群里发起了一场情感辩论赛:“养娃路上,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一起看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文中观点,皆为化名)
@毅毅爸爸
我去外地做干预,见到的都是妈妈,偶尔也会见到几个爸爸,但也只是坐在旁边当陪衬。
但很多的星宝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宝宝的爸爸没来,只是觉得佩服我(我竟然能够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爸爸根本就不应该或者是不会带孩子吧。
我记得有一次住宾馆的时候,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对我说:“ 现在真是变天了,你一个男人就敢一个人带着娃出来。”从她的回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是谁在带得多。
我相信我们群里的人都不陌生,有一个词叫“冰箱妈妈”。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一类的问题归咎于妈妈的冰冷。 为什么会只归咎于妈妈呢?大概是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带娃就是妈妈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力旺盛、上下乱窜,有的不愿意走路、得天天抱着。在干预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妈妈那瘦小的身躯,背着一个30斤、40斤,甚至50斤的孩子,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匆匆地跑起来, 我真的由衷的佩服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瘦弱的身躯能够抱起这样的孩子。
说心里话,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都在挣一样的钱,但是在家里面,尤其是带孩子去小区或者是哪里玩的时候,我是不敢去的,我更多的是在家里面带孩子。
因为我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我害怕别人的眼光,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为了孩子能够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他应该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把孩子带到众人的面前,带到其他孩子的包围圈里面。
@小豪妈妈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她们从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最后到全能妈妈,她们能撑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妈妈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吃喝拉撒的这种小事的压力,也并不会比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精神压力要小。
@辰逸妈妈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我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到现在的干预,一直都是我在做,爸爸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每次我去机构里面带孩子上课,老师的要求和课后作都是我先完成好了,然后爸爸才想跟着做。
我和爸爸都要上班,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上班,但我在上班的时候却总是会想着“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啦?我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进步呢?”
我在机构也能看到,大部分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而且偶尔有个别爸爸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哇,真是很稀奇。”
@濛濛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家老大已经13岁了,正好处于青春期,然后老二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我们家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在上班。
我下班后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简直是轮轴转;但是爸爸呢,一回家就刷手机,偶尔叫他带一下孩子,结果还没两分钟他就呼呼大睡。
我倒是不是想吐槽什么,我只是觉得爸爸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挤出来跟妈妈一起带孩子的。因为妈妈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只有在孩子睡觉后(往往要到11点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我的工资根本不比爸爸少,但是我觉得我整天都忙个没完没了。
可能是因为爸爸带的比较少,老二相对来说更粘我,所以我几乎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老大现在已经是青春期的初中生了,我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他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
我不止一次的跟爸爸说:“再这样下去,我两个娃都搞不定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觉得妈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如果没教育好孩子,我们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爸爸好像没有这个感觉。每天他反正都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觉得只要把钱交给机构,孩子就能干预好。
而我作为妈妈,不仅要学习干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大孩儿的青春期相关等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我真的是学了好多,时间真的很紧,我很希望爸爸能够快点负担起来。
@小涵妈妈
妈妈很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咱们的爸爸真的都不管用吗?
其实,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爸爸的付出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妈妈少。
父母的不同角色与不同投入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注入更多的灵魂的力量,但是父亲则负责给孩子注入生存的力量,使孩子能够有能力去和勇气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另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各不相同。 母爱,给予的是情感和关爱;都说父爱如山,那山他是巍峨的,也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力量绝对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身为男人,爸爸肩负着他不可推卸的家庭重任,他们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需要迎接的生活挑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为人父、为人夫之后,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会感觉肩上的担子会更加的重起来,包括前文的毅毅爸爸。
父亲追求卓越,总想出人头地,是为了对妻子、对孩子、对一家老小进行负责,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们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爸爸们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在这个工作之中,甚至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辛苦,有的还忘记了疲劳。比如说我家爸爸,他可能为了这个家,有时候可能很晚才能回家,但是他一定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的,他的确很累。
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了维护这个家,总会有一个人牺牲,但牺牲的更多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妈妈。也有什么都不管的妈妈,都是爸爸在管的家庭,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多方面地去看待。
再比如,当妈妈在月子里的时候,孩子哭闹睡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爸爸工作,然后妈妈会说,“你到隔壁小房间睡觉去”;当爸爸好不容易想要给孩子换个尿不湿的时候,一旦给孩子穿的不对,妈妈就会说,“你什么都不会干,快到一边歇着去吧。”这种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爸爸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人也懒得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会天真的觉得:“哎呀,有些活谁做都一样。”剩下的时间,爸爸只能相当于又过着单身的生活,这就导致爸爸不仅仅要忍受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忍受夫妻之间的不认同。
有人说,当孩子确诊之后,是妈妈一直在忙碌和干预,爸爸却好像还觉得孩子不是那么的差劲。其实我想说的是,爸爸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样,很多东西他不愿意表现出来,只会默默放在自己心里。如果他也像咱们妈妈一样表现的很激烈,或者说把看到的东西都抛出来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会更觉得没有靠山或精神支撑了。
相反,我觉得 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妈妈心理安慰,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妈妈觉得孩子不是那么差,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因为他不想把谱系家庭中孩子的结果全部让妈妈去承担。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在心理上轻松、缓和一些。
▽
小编后记
我们今天讨论的命题是“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辛苦”,其实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自闭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家庭里的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完成好自己所擅长的那一部分。
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家庭分工形式来说,爸爸承受的更多的是经济压力,而妈妈则承受着照看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不管是经济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不容小觑~
想要养育好一名自闭症孩子,意味着夫妻双方需要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谅解,也需要各自平衡好家庭的分工和协作。
无论是哪种分工方式,都需要夫妻双方足够理解和支持对方,能够看见彼此的辛苦和付出。
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的更远。
今天,请爸爸妈妈们,给对方互点一个赞,互说一声:辛苦了~
孤独症患者中以男孩多见,男孩比女孩多3~4倍。根据美国8岁儿童数据显示,自2012年到2020年,孤独症的发病率由1/68上升至1/54,而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0~6岁精神病残疾儿童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病残疾儿童约占36.9%,约为4.1万人。孤独症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药物治疗
目前还缺乏能够改变孤独症的病程,改善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用药。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多选用氯丙咪嗪、丙咪嗪等,能够减轻刻板行为、攻击行为,改善社会交往能力。
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有氟哌啶醇、舒必利。前者可改善患儿的多动、刻板行为,稳定情绪;后者则可改善孤僻、退缩患儿活跃、语言增多,使,并改善情绪。盐酸利培酮也可改善患儿症状。
维生素B6和镁剂:有研究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6和镁剂可能改善患儿的症状。
二、其他治疗
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目标是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矫正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刻板行为和不良行为,让患者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此外,减轻和消除伴随的神经、精神症状。
康复训练:至今国内外公认的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多数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不能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可在康复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治疗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等提供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学龄期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交能力有所提高以后,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仍有部分患者需要继续特殊教育。
心理治疗:多采用行为治疗,主要目标是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矫正影响到接受教育和训练、社会交往或危害自身安全的异常行为,如刻板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等。认知治疗适用于智力正常,或学龄期、青春期的孤独症患者。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自身的潜力,发展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家庭治疗和咨询能使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掌握恰当的养育技能和应对技巧。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孤独症,但在怀孕期间,母亲应注意保护自己和孩子,健康生活,戒烟、戒酒。
一、孤独症可以治愈么?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这个疾病它的自然病程,十分严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其预后,那儿童孤独症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就是相当部分的儿童孤独症的患者,经过系统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大致30%左右的孩子,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小学学习,年龄最大的一些案例已经考上大学,国际上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儿童孤独症,经过科学康复以后可以正常的学习,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所以部分孤独症患者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其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交技巧可以接近正常水平,但无法彻底治愈。该病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复诊,复诊时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比如体格检查、心理评估量表、影像学检查。
二、孤独症会遗传么?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就目前而言,临床上还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孤独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就是没有发现明确的遗传规律,比如传男不传女等,也没有发现有哪个基因是和孤独症相关的。但是孤独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也就是有一个孤独症孩子以后,在他的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可以再找出另外一个类似的孤独症
三、孤独症患儿的日常调理
1、饮食注意:孤独症患者在饮食方面无特殊要求,但应注意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适当补充维生素D3。
2、日常护理: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着眼于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社交能力,促进语言发育,改善其行为问题上。鼓励患儿自己完成日常活动,促进其自理能力。家长鼓励患儿进行社交等技能训练。陪同协助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主要是需要注意患儿是否具有攻击性,是否有自伤风险,并检测患儿的日常生活状态及情绪变化。缓解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给予患儿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让患儿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家属要特别注意患儿的自伤及攻击风险,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属于祖国未来花朵的孩子们也需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跟上社会的节奏。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自以为很好的孩子一旦拿到孩子群中作比较,似乎比不上。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来比较。
除了这类型的家长以外,如果自家孩子和同龄孩子之间的表达,沟通,交往都差一截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合理怀疑是否得了自闭症。
下面,我们一同了解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我们也可以称为孤独症,它是一种并非身体不适的疾病。但是,一旦发现,一定要进行干预。虽然,一般来说自闭症没有痊愈的可能,但是对它进行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前期进行干预,可以缓解自闭症的症状,最起码也能让孩子达到生活能自理的水平。
孤独症常见的症状是:
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等等,多发群体是儿童。常见的病因有遗传,有感染,也有免疫因素等等,没有传染性,男孩比女孩患病率要高3倍左右。
如果一胎是遗传因素而患有孤独症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再生二胎。对于遗传因素的自闭症方面,主要以干预训练为主,只要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一般在训练后能解决患者能力上的某些缺失,但并不能改善自闭症的症状,仅仅是一些能力的提高。这样说吧,就是能让自闭症患者看上去“没那么自闭”,所以我们把这种训练称为干预。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因为据国内医院诊断统计,自闭症发病率占比在3%左右。自闭症像近视一样,我们也知道,有近视和真近视,自闭症也是一样的,有真自闭症和假自闭症,而假自闭症的占比超过99.8%,所以假如怀疑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很有可能是假自闭症。
假自闭症包含以下几类:
兴奋度过高类型,脑发育滞后(专注力弱)类型,胆小类型,语言天赋极弱类型,感知能力极弱类型,以及阿斯伯格综合征。
自闭症稍微有点难判断,建议不要自行判断而耽误了时间。对于自闭症而言,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改善的程度越明显。明显见到孩子对于社交方面,交流方面,沟通方面都有所障碍,以及兴趣相对狭窄的时候,我们就要尽早让医生进行判断。即使是假自闭症,也可让医生给予专业意见进行调整。
我个人建议,当看到孩子和同龄孩子差距相对比较大的时候,就开始应当引起重视。这里的差距比较大指的主要是交往方面,如果表达能力,友善程度都比同龄孩子差很多,或者喜欢畏缩在一处,家长明显能感觉到孩子有社交障碍类型的,尽早到医院让医生进行判断。
不管自闭症,还是身体上的其他大大小小疾病,我们都不必过分担心。现今发达的科学下,仪器的数据加上医生的判断,以及科学的调整和干预,都能起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质结果。我们要做的是在发现苗头的时候,不惊恐,不焦虑,及时面对,积极配合干预和治疗,这样就能让结果越来越好。
那天,阳光正好,我带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互联网医院,希望能找到解决孩子抽动症和发育障碍的方法。医生***,一位经验丰富的青少年儿童心理科专家,在屏幕的另一端耐心地倾听着我的描述。
我详细描述了孩子的症状,从他的敏感听觉到视觉上的恐惧,以及他在社交和语言方面的困难。医生***不仅耐心地记录,还时不时地提出问题,确保他完全理解了我的担忧。
医生***的回复让我感到温暖,他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还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关心。他说,孩子的康复需要语言社交的训练,并建议我进行听觉统合训练。他还告诉我,社会上大多数孤独症机构都针对7岁以下的孩子,但我的孩子已经9岁半了,这让我有些犹豫。
医生***的建议让我看到了希望。他告诉我,虽然我所在地的机构可能不太适合我的孩子,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康复机构。他还提醒我,脑电训练可能没有太大的效果,并建议我关注孩子的血压和可能的副反应。
在医生***的帮助下,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不仅给了我专业的建议,还让我明白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虽然医生***的号很难挂,但我依然感到幸运。他的专业、耐心和关心让我深深感激。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的孩子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然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方面,我们往往陷入了误区。知识可以传授,但创意思维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体验。正如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所言,创意是一种天赋,需要孩子自己去感受、去表达。
很多家长喜欢干涉孩子做事,尤其是在绘画这类活动中。然而,过多的干预可能会打断孩子的思路,扼杀他们的创意。在一次公益讲座中,张教授通过让自闭症儿童自由作画的方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在自闭症儿童的幼年期,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培养他们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这种自主发挥的学习潜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家长不应急于干预,以免剥夺孩子自由想象的权利。
自闭症儿童的思想简单纯真,他们的绘画作品更能体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自由地绘画,相信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真实、生动。
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过程中,除了绘画,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音乐、舞蹈、手工制作等,都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发挥潜能。
总之,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创造力需要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只有这样,自闭症儿童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孩子喜欢转圈,是否意味着他们患有自闭症?这是一个很多家长都会担心的问题。事实上,孩子喜欢转圈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患有自闭症,这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发育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功能障碍、沟通障碍以及行为刻板。在自闭症患儿中,确实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转圈等刻板行为,但这并非自闭症的必备特征。有些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喜欢转圈,这可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转圈是否与自闭症有关呢?以下是一些参考:
1. 转圈行为是否伴随其他自闭症症状,如社交障碍、沟通障碍等。
2. 转圈行为是否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3. 转圈行为是否持续存在,且难以改变。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转圈,并没有其他异常表现,那么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孩子转圈行为频繁出现,且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那么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除了自闭症,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孩子喜欢转圈:
1. 好奇心驱使:孩子喜欢探索世界,转圈可能是一种探索方式。
2. 培养身体协调能力:转圈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3. 精神满足:轻微的眩晕感可能让孩子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孩子减少转圈行为:
1. 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 与孩子进行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其他事物。
3. 保持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孩子喜欢转圈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患有自闭症。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整体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许多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以下症状:不敢与人眼神接触,与人交流时难以提出话题,有时会模仿别人说话,对声音敏感,容易暴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差等。
针对自闭症的治疗,中医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治疗一:补心益智方:由远志、菖蒲、人参、麦冬、茯苓、益智仁、紫河车等2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心,益智醒脑之效。适用于孤独症儿童语言迟缓者。
治疗二:调脾安神方:由生山楂、神曲、茯苓、连翘、蝉蜕、全蝎、枸杞子、人参等2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调胃安神之效。适用于轻度或中度孤独症儿童,特别对运动不协调、消化不良、睡眠不佳的儿童尤为有效。
治疗三:补肾健脑方:由鹿茸、山芋肉、远志、丹参、枸杞子、紫河车、陈皮等20余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健脑,充髓益智之效。适用于中度或重度孤独症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2. 饮食调整: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
3. 亲子互动: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外界环境接触,多参加各种锻炼,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
4. 及早干预: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应及时请教医生,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那天,我带着两岁半的儿子来到线上问诊,心里满是焦虑和不安。孩子发育迟缓,语言能力、听指令能力都不达标,我担心他是不是得了孤独症或自闭症。
医生很快就回复了,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孩子的症状,并告诉我需要更多时间来评估。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态度,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在等待医生的回复期间,我焦急地在手机屏幕前来回踱步,不时地刷新页面。终于,医生的回复来了,他告诉我,我的孩子可能真的有孤独症或自闭症的迹象,但需要进一步的评估来确定。
我忍不住问医生,康复的可能性有多大。医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虽然他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的话让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法。
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包括中药调理和精神类药物。医生也一直在关注我的孩子的进展,并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尽管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他不仅给予了我专业的医疗建议,还给了我很多心理支持。我知道,在孩子的康复路上,我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有了医生的陪伴,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现在,我依然在为孩子的康复而努力,虽然路途遥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捉迷藏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更是提升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指出,捉迷藏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在捉迷藏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观察周围环境,寻找藏匿的伙伴,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同时,孩子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寻找目标,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此外,捉迷藏还需要孩子们制定策略,运用各种技巧找到藏者,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捉迷藏游戏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对于4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玩藏脸游戏,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客体永久性。对于10个月左右的宝宝,可以玩藏玩具游戏,让他们学会根据线索寻找物体。对于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玩指偶游戏,让他们熟悉各种常见的人物和物品。
除了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捉迷藏游戏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在游戏中,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当然,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家长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特点。自闭症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疾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生活无法自理。然而,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干预治疗,许多自闭症儿童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回归社会。本文将介绍自闭症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如何与自闭症儿童相处。
自闭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大脑发育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如有自闭症病史,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包括:
自闭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行为特点以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自闭症,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与自闭症儿童相处时,家长和老师应该:
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关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间:2024年7月9日
人物:一位6岁半的自闭症儿童,他的母亲
事件:母亲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关于孩子驱虫治疗的建议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正为孩子的高热惊厥和驱虫问题而焦虑。孩子今年6岁半,体重19公斤,曾有过三次高热惊厥,其中一次是在吃完肠虫清后大概14小时发生的。我们家里对药物过敏,妈妈和哥哥都对头孢过敏。现在,我正尝试寻找一种对孩子安全的驱虫方法。
我通过互联网医院联系了一位医生,详细描述了孩子的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然后告诉我修正的蛲虫膏主要成分是百部,可能会产生过敏。我有些担心,因为孩子体质较弱,容易过敏。
医生建议我调理孩子的体质后再用药,因为体质好了以后过敏情况肯定会改善。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我开始考虑如何改善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调整孩子的饮食,增加营养,加强锻炼。同时,我也在寻找对孩子安全的驱虫药。医生告诉我,西药其实都差不多,常用的甲苯达唑等都可以尝试。但考虑到孩子过去对肠虫清的反应,我决定谨慎对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体质有所改善,过敏情况也有所好转。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一种对孩子安全的驱虫方法,我相信孩子的健康会越来越好。
这次通过互联网医院的问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耐心和专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那个周末,阳光明媚,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家名为‘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希望为我的孩子找到一些帮助。那天,我联系到了一位来自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的医生,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孩子的病情,告诉我基因检测结果为22q13.33缺失,这可能是孩子患病的原因。
医生告诉我,目前针对SHANK3异常的药物已经在研发中了,让我密切关注新药进展。他还建议我做一些脑电图来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病情。当我询问是否需要做核磁时,医生告诉我不是必需的,可以做个脑电图。
在询问了孩子的治疗情况后,医生告诉我可以密切关注针对SHANK3的新药进展,他们这边有消息也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他还告诉我,孩子马上该上小学了,但按现在的语言水平需要考虑培智学校。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关怀,他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还给予了我很多安慰和支持。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