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卡格列净片是一种降糖药物,主要可以用于 2 型糖尿病的患者。卡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肾小管管腔滤过的葡萄糖主要是表达与对肾小管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进行重吸收,卡格列净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从而减少肾脏对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可以降低肾糖阈,增加肾糖的排泄,从而降低血糖。
卡格列净片在临床上主要可以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当单独使用卡格列净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以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并且配合饮食和运动,改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该药物可以与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而当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和卡格列净进行三联降糖治疗。该药物不建议用于 1 型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建议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胱抑素是提示肾功能的指标,卡格列净这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所以是否会影响胱抑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两者都是目前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也都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这2个药在乙肝药物中的江湖地位都很高,公认是同类药物中性价比最强的2个药物,可以说一个是少林,一个是武当,但二者也有细微差别,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药物的5点区别。
一、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适应症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适应症为: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替诺福韦的适应症为:1、HIV-1 感染(适用于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用,治疗成人 HIV-1 感染)。 2、慢性乙型肝炎(适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成人和≥12 岁的儿童患者)。
二、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用法用量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成人与16岁以上青少年,每次0.5mg,每天一次。对于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每次1mg,每天一次,口服(餐前餐后至少两小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分钟)的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替诺福韦的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每次300mg,每天一次,口服(即可空腹,也可与食物同服)。中至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轻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因此这些患者都应当密切监测临床反应和肾功能情况。
三、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不良反应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头晕、疲劳、恶心。 罕见不良反应有类过敏反应、脱发、皮疹、代谢及营养障碍、转氨酶升高等。
替诺福韦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胃肠道反应和头晕。罕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低磷血症、乳酸性酸中毒、呼吸困难、肝酶升高、肌病、骨软化症、肾和泌尿系统疾病等。这里特别提醒替诺福韦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曾经有患者服用后身高变矮(可能和药物引起低钙血症有关),因此起诉药厂和医院,因为医生未能充分告知患者这一不良反应。
四、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抗病毒疗效与耐药率的区别。
恩替卡韦的乙肝抗病毒疗效: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效率高,在治疗慢乙肝患者五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治疗大三阳(HBeAg阳性)患者,HBV DNA转阴率为94%,肝功能恢复正常(ALT复常率)为80%,HBsAg转阴率(表面抗原转阴率)为5%(2年)。恩替卡韦的耐药率:在治疗慢乙肝患者五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恩替卡韦第一年到第五年发生的耐药率依次为:0.2%,0.5%,1.2%,1.2%,1.2%。研究表明恩替卡韦耐药发生率非常低,优于目前大多数核苷类药物。
替诺福韦的抗乙肝病毒疗效:替诺福韦抗乙肝病毒效率较恩替卡韦更高,在治疗慢乙肝患者八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治疗大三阳(HBeAg阳性)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大三阳转小三阳成功率)为31%,HBV DNA转阴率为98%,HBsAg转阴率(表面抗原转阴率)为13%。替诺福韦的耐药率:在治疗慢乙肝患者八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替诺福韦第一年到第八年发生的耐药率均为0。由此可见替诺福韦在抗乙肝病毒方面的可靠性,是目前为止最高的药物之一,所以其他核苷类药物单药耐药或应答不佳的患者可以换用替诺福韦继续治疗。
五、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在特殊人群中用药的区别。
恩替卡韦: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恩替卡韦对孕妇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权衡利弊方后可用药;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物需要建议停止哺乳。 2、儿童用药。根据2015年AASLD指南表明恩替卡韦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 3、老年人用药。由于老年患者多数肝肾功能有所下降,需要针对身体状况个性化用药,并且需要监测肾功能。
替诺福韦: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替诺福韦在美国的妊娠分级为B级,安全性较高可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本药物时,应当暂停哺乳。 2、儿童用药。根据2015年AASLD指南表明替诺福韦可用于12岁以上儿童。 3、老年人用药。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心功能下降,需要针对身体状况个性化用药,并且需要全程监测身体状况。
参考资料:美国肝病学会:2015AASLD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经过国家医保局的谈判和酝酿,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近期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新版目录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74种新药首次进入目录,且平均降价61.71%。除了抗肿瘤药物之外,新版目录同样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2个降糖新药被纳入医保,它们分别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和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2个降糖新药,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相信许多糖友们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或者度拉糖肽吧?没错,司美格鲁肽也是这一家族中的成员之一,都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除了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外,与其他类药物所不同的是还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来达到双重降糖的作用。
从全球开展的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口服或者基础胰岛素治疗,司美格鲁肽均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最高降幅可达到1.8%,可使糖尿病患者HbAlc达标率(<7%)高达86.1%。另外,司美格鲁肽对心血管还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血压、血脂和体重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达26%,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
总之,这两个降糖新药进入最新医保目录,让广大糖友们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又多了个选择,不得不说是广大糖友们的福音。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
两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在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例如降压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现在,降糖药组合套装也来了,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就是其中之一。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单药本身就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且都具有多种降糖作用以外的保护作用,例如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改善血脂代谢等。
另外,恩格列净还能够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对心脏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恩格列净治疗比各自单药治疗能够更显著降低HbAlc、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升高,可见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联合使用是安全有效的,这样的组合不仅性价比更高,患者服用更加方便,还能够有效保护糖友们的心脏和肾脏,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这两个降糖新药进入最新医保目录,让广大糖友们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又多了个选择,不得不说是广大糖友们的福音。
小刘,今年28,之前个“精神小伙”,不过现在被胃镜病折磨的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那么,在之前小刘在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带饭加了。只不过后来由于升了职,工作繁重,直接忽视了饮食,在饿的时候点个外卖对付几口。
直到最近,他发现胃越来越不如以前,胃疼的频率越来越高。去医院检查之后竟然是幽门螺旋杆菌(+)。小刘百思不得其解,也跟很多人一样,并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是种怎样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最大的资本就是,它生活在一个酸性的环境里,所以如果不能改变这种酸环境,也会很难消灭它。
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可以在胃中生存繁殖的细菌,就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发了胃疼,最终导致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甚至有不少人的胃癌都是有这种细菌“残害”。
而且它的感染途径也很复杂,比如与同患有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共餐,或者是在外面吃了小餐馆,用了不干净的餐具,经过唾液就会传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有哪些症状?
1、胃部反酸
患有幽门螺杆菌的人,会有明显的胃部反酸的现象。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中,会损伤胃黏膜,产生毒素,从而出现炎症反应。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食欲下降以及呕吐等现象,当出现这种异常,应引起重视。
2、口臭严重
导致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像是牙周炎、牙龈炎,以及便秘等都会出现口臭,早上起床后嘴巴里太干,也会出现口臭。
还有一种现象,患上幽门螺杆菌,也会出现口臭的现象。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会导致人消化出现异常,口腔中菌体平衡失调,就会出现顽固性口臭。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会滋生细菌,从而发出像是腐烂的味道,这种口臭是即使刷牙也没办法消除的。
3、体重下降
患有幽门螺杆菌的人,会很容易产生饥饿感,但是即使吃的很多,体重却一直在往下掉。
这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部出现胃炎或者是胃溃疡,从而影响了消化和吸收功能。长时间下去,就可能会导致消瘦的情况。
很多人发现幽门螺杆菌之后,往往第一时间如何杀灭它,其实我们却建议,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先别急着杀,最后去检查下胃镜,以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如果没做胃镜就杀幽门螺杆菌,很容易掩盖某些本就存在的病情。
要想清除幽门螺杆菌,只能靠药物,幽门螺旋杆菌一旦感染,很难通过自身作用被清除,如果不借助药物,一般都会终身携带,为什么呢?
原因1:幽门螺杆菌不会被胃酸杀死;
原因2:幽门螺杆菌会牢牢地扎根于胃壁上;
原因3:幽门螺杆菌能躲开免疫细胞的攻击;
清除幽门螺杆菌不推荐一开始就吃药,会比较伤胃。一般可以先采用食疗杀菌,严重时再采用抗生素疗法。
食疗杀菌,主要就是利用具有杀菌养胃功效的食物来进行。改变胃环境,让胃变得不再适合幽门螺杆菌生长,胃中的幽门螺杆菌也就自生自灭。
《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个暖胃、养胃的食疗方,可缓解口臭、恶心、反酸、胃痛、胃胀等症状,是幽门螺杆菌的天然“克星”。
1、猴头菇 : 健胃补虚,益肾精之功效。
2、橘皮:理气、燥湿、健胃、祛痰。
3、丁香: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减轻恶心呕吐;
4、沙棘:保护和加速修复胃黏膜、增加肠道双歧杆菌的药性;
5、山楂:健脾开胃、食欲不振、驱绦虫、活血化痰的良药。
准备:猴头菇、丁香、橘皮、大麦、沙棘、山楂、大枣、茯苓、佛手9种食材,科学配伍制成茶包,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喝2杯,清理幽门螺杆菌,缓解肠胃不适,对胃有很好的养护作用。
将它们放在一起,再加上大麦,沙棘、大枣、茯苓、佛手,用开水冲泡后喝,就是天然的“胃病克星”,每天喝1杯,滋养肠胃,好胃逐渐养出来
现在由于人们在饮食上特别没有节制,所以糖尿病的人群随之也在不断扩大。民间有很多流传治疗糖尿病的食物,其中芋头是我们经常能在餐桌上看见的一道美食。但有传言说它属于天然的胰岛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多食用它,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芋头。
芋头可以当做胰岛素吗?
芋头又叫毛芋,在中医上认为芋头性平,味道虽属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人们提高食欲,还能帮助人们排解体内堆积的毒素,解决便秘,有减轻肠道负担的功效,但如果说它是天然的胰岛素,说法并不准确。
不过芋头本身含有丰富的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比如说淀粉、各种微量元素等。特别是它所含的氟,对于牙齿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芋头本身含有的营养物质,能够帮助胃肠道促进消化,增强人们的食欲,而且还可以治疗腹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对抗疾病的能力,而且它还具有膳食纤维的功能,所以芋头的营养价值是十分高的。
芋头属于低碳水化合物,食用起来对血管的压力比较小,因为含的膳食纤维比较多,所以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但是要是把芋头当成天然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那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只能说是经常食用芋头并不会引起血糖异常升高。但如果过量的食用,或者是食用方法不正确的,也会引起血糖异常。因为芋头内的淀粉含量很高,如果过量食用,不利于血糖降低,但如果相比较于米饭或者是面粉之类的食物,芋头相对于它们而言还是比较好的主食替代品。因为芋头自身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助消化,降低热量摄入,有效的减少人们体内的脂肪,相比于这些日常主食,更加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食用芋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但是对于一些易过敏体质的人们或者是体内有湿痰、胃部不适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日常还是少吃一些芋头,而且吃芋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最适用的烹饪方式,并不要用它来炒菜或者是油炸之类的。最适用于蒸或者是煮,然后再进行食用。因为如果用其他烹饪方法,很容易破坏芋头本身的营养价值,会给喉咙造成刺激或者是产生腹胀气之类的。芋头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当做主食,用来减少一些米、面之类的摄入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慢血糖升高的速度,但一定要适量食用。
其实除了芋头,下面这两种食物,在日常饮食中也可以用它们来代替主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低人体所摄入的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1:玉米:
玉米几乎是每家的餐桌上都会出现的食物之一,但是殊不知,玉米中含有的粗纤维比日常我们所食用的一些米面还要高出10倍左右,它不仅能在帮助肠道消化以及在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玉米中富含的营养素较多,比如说叶黄素等,对于保护眼睛也有很好的功效,可以很好的预防一些眼疾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除此之外,玉米中因为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亚油酸、维生素e等,这些元素能够很好的养护肝脏,提高人体的肝脏代谢以及解毒能力,还能够帮助血液循环顺畅,预防一些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玉米热量低,营养价值高,是非常好的主食选择之一,日常烹饪过程中可以用玉米来蒸、煮吃。
2:燕麦
通常在早餐的时候会用燕麦泡牛奶来当做早餐,但其实燕麦中所富含的粗纤维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它自身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燕麦中还富含一种物质,名字叫亚油酸,这些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肠道吸收太多的油脂,能够帮助人体把这些多余的胆固醇和油脂排出体外,燕麦自身的热量也是很低的,能够减少人体摄入多余热量,提高饱腹感,是糖尿病患者不错的主食选择。
对于糖友们而言,不要听信一些不实传言,要科学饮食,在主食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粗纤维、热量低的食物代替主食,能够使血糖稳定下来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大家追求的不单单是像老一辈人一样能吃饱就好,而是更关注于健康饮食,意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例如少盐、少油、低糖等等。
营养专家在谈论食品营养时,经常会把Omega-3脂肪酸称为健康脂肪。因此,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用不饱和脂肪酸来代替饱和脂肪酸。
什么是不饱和脂肪酸呢?
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这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同时也是人体合成各种荷尔蒙及内生性物质必要的营养素,只有靠食物外来的补充这些油酸,才能让人体的生理机能得以正常运作常见于深海鱼类、海豹油和某些植物中。
不饱和脂肪酸能抗癌吗?
大量的研究显示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延缓或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的形成和生长,同时还能够延长晚癌患者的寿命,并提高化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为什么它能都起到抗癌的作用呢?
癌细胞有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安分,喜扩散,癌细胞的细胞膜和不饱和脂肪酸相遇,会变得更为脆弱,元气大失,加速它们的自然死亡,从而减缓肿瘤的扩散速度,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放射性治疗的话,更容易将他们杀死,起到治疗的效果辅助治疗癌症的作用。
除了有抗癌它还有什么功效呢?
1. 促进心血管健全。
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中不良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量,同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中良性胆固醇量。它也能令血管变得更畅通无阻、更健康及更有弹性,同时还能减少挤满胆固醇的血小扳,并防治能阻塞血管的血栓之形成。这将会大幅度地减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
2. 令皮肤焕发青春健康。
不饱和脂肪酸能令皮肤均衡保湿及保持健康。它能使真皮层分泌出更强力的胶原和弹性纤维,帮助消除皱纹,并挺实渐呈松弛的皮肤。因缺乏不饱和脂肪酸会引致的常见皮肤问题,包括皮肤粗糙、密集的污斑、脚跟龟裂、湿疹、牛皮癣、粉刺、黑头及白头。
3. 解除关节酸痛不适。
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消炎作用,能减轻肿痛,舒解关节炎的不适感觉。临床研究证实能减轻晨间的僵硬不适,关节不会一碰就痛或肿痛,还能减轻疲劳。
不饱和脂肪酸这么好,心动不如赶快行动,大家吃起来吧!
氢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在常见的血小板抑制剂中,阿司匹林可能是最为大家熟知的百年老药,而大家对阿司匹林的认识,也代替不了氢氯吡格雷在过去的十年中为血小板抑制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血小板抑制药物中,阿司匹林是最早使用的,但在后来的临床中,单纯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对许多疾病已经不够作用强大,所以氢氯吡格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氢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机制和阿司匹林不尽相同,但其最后结果是一样的,都是血小板被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栓时间也就相应减少。
氢氯吡格雷是两联抗血小板聚集中的常用联合药物。
其药理特性是氢氯吡格雷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lllb/lll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氢氯吡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正是这样的药理作用,决定了其在抗血小板领域的作用,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就是因为血小板的聚集,所以在绝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中,氢氯吡格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除ADP外,氢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氢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而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有关。所以,氢氯吡格雷一旦起效,其血小板抑制作用就不可恢复,直到新的血小板的产生。
而不可逆的特性,也就决定了一旦氢氯吡格雷片出现副作用,比如出现出血并发症,其药物作用不可瞬间被拮抗,就导致了其功能会持续延续到新的血小板产生,也就使得出血的副作用不能被迅速抑制。
所以,新的血小板抑制药物,一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剂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市场的需求。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前人研究发现,在患有晚期慢性肾病 (CKD) 和/或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KRT) 的肾衰竭患者中,癌症更为常见[1],且目前尚不清楚在CKD患者的生命历程中何时开始出现更高的癌症风险。现有的几项研究表明,CKD标记物(eGFR单独或与蛋白尿联合)与整体和部位特异性泌尿、肺癌和血液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较高之间存在潜在关联。但这些研究的数据存在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研究中使用的e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指标是由血清肌酐计算得出的,而后者与癌症风险呈U型关系。
与肌酐相比,胱抑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不受肌肉质量、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影响,并且与肌酐结合在一个方程式中,比单独使用肌酐能更准确地估计肾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疾病,当胱抑素C评估肾功能时,CKD的风险预测能力得到了增强。而胱抑素C指标的这一功能尚未被用于癌症预后的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研究者应用英国生物银行(The UK Biobank)的数据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检验了两大假设:1. CKD标记物(eGFR和蛋白尿)与总体和特定部位癌症发病率、癌症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这些风险独立于已知的癌症风险因素。2. 与单独使用肌酐相比,结合胱抑素C的肾功能评估与癌症发病率和癌症特异性结果的相关性更强,也即使用胱抑素C评估肾功能更容易确定风险。该项研究结果于2021年7月26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子刊《EClinicalMedicine》[3]。
具体来说,研究者从2007年至2010年英国生物银行的502536名参与者中收集了数据,在第一次英国生物库评估中已有癌症诊断或者没有基线生物化学测量的参与者则被排除在外。最终共431263名参与者被纳入分析。
研究中使用血清肌酐(eGFRcr)、胱抑素C(eGFRcys)和肌酐-胱抑素C(eGFRcr-cys)三种指标,遵循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CKD-EPI)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ml/min/1.73m2),并根据《肾脏疾病:改善全球预后标准分类》对CKD分期进行分类:≥90(eGFR≥90),>60-89(eGFR60-89),>30-60,>15-30-,≤15 ml/min/1.73m2 [4]。由于eGFR<30ml/min/1.73m2的人数较少,因此将eGFR<60ml/min/1.73m2的参与者合并为一组进行分析(eGFR<60)。白蛋白尿按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计算,分类为<3 mg/mmol(正常)和≥3 mg/mmol(异常)。
针对符合要求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关注癌症发病率和癌症死亡两项指标,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测试了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结果如下:
在431263名参与者中,经过11.3年(IQR 10.6–12.0)的中位随访,共有41745例癌症事件和11764例癌症死亡。在eGFRcys、eGFRcr和eGFRcr-cys三项指标中,随着eGFR的降低,癌症总发病率和癌症亚型的发病率均增加。这在eGFRcys和eGFRcr-cys中更为明显。
在发病率方面,据图2显示,eGFRcys60–89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R 1.24(1.14–1.33):25.1%多发性骨髓瘤)、腹部实体器官癌(HR 1.12(1.01–1.25))、肾脏癌(HR 1.11(1.01–1.21))和呼吸道癌(HR 1.11(1.03–1.20))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当eGFRcys<60时,这些癌症亚型的发病风险增加,而eGFRcr60-89与任何癌症亚型的发病风险增加无关。但eGFRcr<60与血液和肾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uACR≥3 mg/mmol与血液系统、腹部、肾脏和呼吸系统癌症的发病率增加有较大相关性,与消化系统和头颈部癌症的相关性则较弱。
图1根据eGFR和uACR分类,按癌症亚型划分的癌症发病率森林图。
结果显示为危险比和95%置信区间,按eGFRcr、eGFRcys和eGFRcr-cys分类进行分层,并与eGFR>90 ml/min/1.73m2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于uACR类别,uACR>=3 mg/mmol在调整eGFRcys和上述其他变量后,与uACR<3 mg/mmol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来源:Kidney function and cancer risk: An analysis using creatinine and cystatin C in a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1.
在死亡率方面,据图3显示,eGFRcys60–89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1.40(1.20-1.64):20.8%死于多发性骨髓瘤),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癌症的死亡风险增加则与eGFRcys<60的相关性更强。此外,eGFRcys<60与腹部实体器官癌症、头颈部癌症、男科癌症和肾癌的死亡风险相关,而eGFRcr 60–89与腹部实体器官癌症和男科癌症的风险降低相关。uACR≥3 mg/mmol则与腹部、消化道、肾脏和呼吸道癌症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图2根据eGFR和uACR分类,按癌症亚型划分的癌症死亡森林图。
结果显示为危险比和95%置信区间,按eGFRcr、eGFRcys和eGFRcr-cys分类进行分层,并与eGFR>90 ml/min/1.73m2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于uACR类别,uACR>=3 mg/mmol在调整eGFRcys和上述其他变量后,与uACR<3 mg/mmol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来源:Kidney function and cancer risk: An analysis using creatinine and cystatin C in a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1.
换言之,胱抑素C(eGFRcys)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密切相关(每10ml/min/1.73m2下降的HR分别为1.04(95%可信区间1.03-1.04)和1.06(1.05-1.07))。血清肌酐(eGFRcr)与两种结果均无相关性。相对于eGFRcys>90或uACR<3 mg/mmol、eGFRcys60-89(HR1.04(95%CI 1.02-1.07))而言,eGFRcys<60(HR1.19(1.14-1.24))和uACR≥3mg/mmol(HR1.09(1.06-1.12))与更高的癌症发病风险相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证明了在CKD早期可以检测到癌症发病率和癌症死亡风险的增加,并且相比eGFRcr或eGFRcr-cys,使用eGFRcys可以更早更容易地检测到这种风险。此外,eGFRcys和uACR与部位特异性血液、肾脏、呼吸道和腹部癌症的风险增加相关。eGFRcys似乎将癌症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的风险提高到与其他已知风险因素类似的程度,如2型糖尿病、更高的BMI和吸烟史等等。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认为CKD标记物对癌症死亡这一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Wong G. Staplin N. Emberson J. 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the risk of cancer: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32,057 participants from six prospective studies. BMC Cancer. 2016; 16: 488-498
[2] Lees J.S. Welsh C.E. Celis-Morales C.A. et al.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by differing measures, albuminuria and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nd end-stage kidney disease. Nat Med. 2019; 25 (Author correction in: Nat. Med. 26, 1308 (2020): 1753-1760
[3] Kidney function and cancer risk: An analysis using creatinine and cystatin C in a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1. DOI: 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1.101030
[4] Mok Y. Ballew S.H. Sang Y. et al. Albuminuria, kidney function, and cancer risk in the community. Am J Epidemiol. 2020; 189: 942-95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胡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关注转化医学、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前沿科学及成果转化
目前,很多的老百姓对医院的一些专业术语并不了解,最近有人去医院检查发现胱抑素偏高,就表现的很是心慌,但是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忧心忡忡的。确实不懂的人一般都会这样,那么胱抑素偏高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胱抑素偏高是肾功能有问题
因为血浆胱抑素C的含量较稳定,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它的浓度不但不受年龄、性别、肌肉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受大多数药物以及炎症的影响。所以胱仰素C是能够准确判断肾功能的指标。而胱仰素C偏高说明肾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
二、胱抑素偏高的治疗
胱抑素可以了解肾脏功能的情况,一般血清胱抑素C受外界影响比较小,胱抑素C升高提示有肾功能减退。因此可以使用金水宝胶囊或百令片可以改善肾功能,如果肾脏功能得到改善,一般是可以降下来,如果伴有血肌酐升高,考虑是肾功能受损,多是慢性的,则一般很难恢复,需要使用尿毒清颗粒、肾衰宁片、海昆肾喜胶囊、金水宝胶囊等治疗。
二、胱抑素监测的作用
胱抑素C测定是指通过测定血液、尿液或体液中胱抑素C的含量,以此评价肾小球滤过率,从而了解肾脏功能,可用的检测方法有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放射免疫法(R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酶免疫测定法(EIA)、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PETIA)、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等。
三、饮食要求
如果血中的胱抑素C升高了,说明肾小球的滤过就减少了,说明肾功能下降了。建议平常多吃含钾的食物,比如香蕉,含钾最高。
以上就是胱抑素偏高怎么回事的有关内容,我相信大家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当胱抑素偏高发生时,大家最好是不要太慌张,可以多咨询医生。一般来说,胱抑素偏高水平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的。
最近糖友王大叔跟我们咨询问题,他说自己得糖尿病5年了,一直按医生的指导配合吃药治疗,日常三餐饮食也安排得妥当,也坚持运动锻炼。
但是最近出现了腿疼的情况,自己的小腿和足部出现持续的疼痛,刚开始以为是自己坐久了,后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他想咨询医生,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经过仔细的询问和检查,医生反馈说王大叔的腿疼却是因为运动过度导致的。因此对于糖友经常出现腿疼的情况,多见于以下3种情况,糖友们可以参考下医生的讲解。
糖尿病人为了降糖,走得太多
除了遵从医嘱外,控制血糖比较常见的策略是“管住嘴 迈开腿”,通过合适的运动,确实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很好地控制体重,尤其是餐后的1~2小时,可以适当运动,帮助患者更好控制血糖,维持健康的体重。
但是很多糖友,不想用药物控糖,发现运动对血糖有影响后,加大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持续的长久的过度运动容易损伤肌肉和关节,长期累积,则容易出现腿部疼痛的感觉。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30-45分钟左右即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较合适,没有必要做强度过大的运动。
建议大家在运动过程中要穿合适的鞋,这样也会帮助减轻下肢所承受的压力,保护关节和肌肉。在运动的过程当中,速度不需要太快,稍微微的出汗就可以了。
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也会导致腿疼
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时间血糖控制得不好,出现了血管损害的情况,那么当血管的管腔变得狭窄的时候,血液就会越来越循环不畅,在运动过程当中形成的代谢的废物和杂质就不能被快速带走,长期下来,沉积在肢体远端,就容易造成腿部的不适、发生疼痛、产生酸胀感。
如果糖友有吸烟的习惯的话,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的严重。当病情越来越严重以后,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跛行,就是行走一段时间出现明显的疼痛之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的再次行走,之后再次出现疼痛,从而形成了恶行循环。
因此,这类情况要及早到医院去进行血管彩超的检查,看看是否是下肢血管是否已经出现了狭窄,严重的情况需要做下肢血管造影,要在专业的医生帮助下科学合理的用药,控制自己的血管病情,同时要在内科医生的帮助下积极地控制血糖,吸烟的患者一定要戒烟,尽量控制自己的饮食,慢慢的将血糖控制住。
糖尿病神经病变也会导致疼痛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腿疼的情况,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导致的,也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的症状是肢端出现刺痛,麻木感等。
对于一些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来说,在缺乏维生素b12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这类疼痛现象。因此,糖友们在出现疼痛的时候,可以找医生识别下。
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糖不要单纯只凭运动,也要综合饮食用药一起进行,避免发生过劳运动的情况,同时糖尿病人也要明确,糖尿病容易出现血管以及神经的问题,会导致患者出现小腿或者是足部的疼痛,无论疼痛能否忍受,都要及早的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日常要做好血糖监测,将血糖控制在平稳的范围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
首先,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壁变厚,血流速度减慢,形成动脉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其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也会引发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可以导致脑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阻塞,引发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再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引发下肢血管疾病。高血糖会导致下肢血管硬化,血流不畅,引发下肢疼痛、肌肉萎缩、溃疡、坏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心脏、脑部、下肢等重要器官的血供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导致各种严重的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血糖的控制,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脑血管病变,以减少其危害。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就是肥胖。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肥胖与糖尿病减重外科中心副主任骆衍新指出,肥胖不仅会缩短平均寿命8年,还会引发多种相关疾病,如肿瘤、心血管意外、中风等。
针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减重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之一,而非其他治疗无效时的备选方案。减重手术包括腹腔镜胃旁路手术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已被证实可改善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并减少药物剂量。此外,减重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4%。
然而,由于对肥胖和减重手术的认识不足,主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此外,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但缺乏规范指南;长期随访数据和亚洲证据也相对缺乏。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并推广减重手术这一有效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建议:
总之,肥胖和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减重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医生的专业指导。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这种高血糖状态不仅会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眼病、肾病、神经损伤、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神经损伤,进而引发神经病变。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其次,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缓解四肢麻木。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族、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药物可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从而缓解麻木症状。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暖对于缓解四肢麻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寒冷环境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麻木症状加重。因此,患者应保持室温适宜,避免手脚受凉。
适当增加运动也是缓解四肢麻木的有效方法。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从而减轻麻木症状。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但不宜过长,以免加重病情。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同时,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四肢麻木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需要通过综合治疗措施进行缓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溃烂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并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足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溃疡。
糖尿病足溃烂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局部清创、换药、血糖控制、饮食调理、运动和足部护理等多个方面。
1. **局部清创和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根据数值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
3. **饮食调理**: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粗粮,少吃油腻食物。
4. **运动和体重控制**: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体重。
5.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保持足部干燥,避免受伤。
糖尿病足溃烂的预防非常重要,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此外,戒烟、控制高血压、调脂治疗等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溃烂时,我们称之为糖尿病足溃烂,也称为糖尿病足。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控制不佳导致的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代谢紊乱。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是末梢循环不良,导致双下肢出现发凉、发麻、疼痛等症状。若合并感染,更容易出现溃烂。
治疗糖尿病足溃烂的关键在于及时应用抗生素,并注意维持血液循环,控制血糖稳定。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一餐,不吃高糖食品,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品的摄入。
2. 远离烟酒:避免碳酸饮料和浓茶,喝绿茶和矿泉水。
3. 锻炼身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 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肢,每天进行足浴,防止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
5. 密切监测血糖: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足溃烂的治疗需要综合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日常保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胰岛素、降糖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溃疡难以愈合的患者。日常保养包括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挤压,定期修剪指甲等。
近年来,咖啡因因其提神醒脑、加速代谢等功效,被广泛用于减肥。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通过咖啡减肥,以下六类人群应谨慎饮用咖啡。
1. 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咖啡因会干扰大脑记忆,导致精神烦躁、不守纪律、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可能促使细胞突变率增加。
2. 孕妇
孕妇摄入咖啡因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甚至可能引起流产、早产等风险。
3. 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群
咖啡因会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负担,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的病情。
4. 胃病患者
咖啡因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病患者的病情。
5. 维生素B1缺乏者
维生素B1可保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咖啡对其有破坏作用,加重维生素B1缺乏者的症状。
6. 缺铁性贫血患者
咖啡会加速食物的代谢而降低铁的吸收率,加重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
总之,在减肥过程中,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肥方法,避免盲目跟风。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有关。患者常常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比例,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糖的食物。
2.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对于一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
3. 运动治疗: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4. 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定期复查: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如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功能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治疗。
除了以上治疗措施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4.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5. 定期与医生沟通,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调整。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那么,脑梗塞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它呢?
一、脑梗塞的病因
1. 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其他原因还包括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夹层、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
2. 心脏病变: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二尖瓣脱垂、心脏粘液瘤、严重心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引发脑梗塞。
3. 血液病变:各种原因导致的高凝状态,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异常等,也可能引发脑梗塞。
4. 其他原因:遗传性脑血管病、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罕见疾病也可能导致脑梗塞。
二、脑梗塞的预防
1. 一级预防:是指在未发生脑梗塞前进行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
(2)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健康饮食。
(3)药物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2. 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生过脑梗塞的患者,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复发风险:
(1)病因治疗:针对心脏病、血液病等进行治疗。
(2)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3)卒中后康复: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心理干预等。
三、脑梗塞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了解脑梗塞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脑梗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保护治疗等。
脑血栓,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一、预防脑血栓的药物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对于老年高危人群,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脑血栓的风险。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相似。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选择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3.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降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二、预防脑血栓的日常保养
1. 饮食:老年人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2. 运动: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等运动方式。
3. 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和恶化。
三、预防脑血栓的医院和科室
1. 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是负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室,包括脑血管疾病。
2.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是负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3. 内分泌科:内分泌科是负责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科室,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食用蜂王浆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蜂王浆是一种由蜜蜂分泌的天然物质,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食用蜂王浆可能会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蜂王浆中的糖分含量相对较高,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
1. 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会为患者开具相应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
3.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血糖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辅助治疗方法:
1. 蜂王浆:适量食用蜂王浆可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成分,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
2. 草药:一些草药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如苦瓜、桑叶、葛根等。但在使用草药前,请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
3.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和心理调适等方法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食用蜂王浆等辅助治疗方法时,请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跑步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益处。
首先,跑步可以有效地消耗热量、糖分和脂肪,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含量。这对于控制糖尿病病情、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跑步可以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这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跑步还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提高患者的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口服药物包括格列本脲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这包括:
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做好血糖监测,及时了解血糖变化。
3.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4. 增加运动量,如跑步、游泳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跑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运动方式。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日常保养和适量运动,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