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疗法是控制血糖“五驾马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和普通人不同,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糖友们不能盲目运动,因为大部分糖友日常都会处于节食状态,节食加盲目运动,非常容易引发低血糖,这样就可能反而会导致糖友们病情加重。这里以最简单的走路跑步运动来进行分析,慢走、快走、慢跑,哪个能够更科学的降血糖呢?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运动呢?
其实运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步走或跑步,各种形式的运动如游泳或打球都可以,只要是适合自己身体的合理的运动,都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预防并发症起到作用,但一定注意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来说,需要注意避免过度锻炼或大量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和关节损伤!。根据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大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指标:
(1)运动时感觉心跳有加快,但是没有急促的呼吸。
(2)运动能持续10min~30min,有微汗,身体有发热感,稍感乏力,休息后即可恢复,仍能坚持运动。
(3)运动之后第二天起床后身体就恢复正常,没有疲劳感。
如果运动后身体无汗,无发热,脉搏无变化,血糖无明显变化,表明运动量不足,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果运动后大汗淋漓,胸闷气喘,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短暂休息后难以恢复,表明运动量过大,应给予减量,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现在有运动手环、手表等,可以通过监测心率,对运动强度进行控制。而且一般运动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贵在坚持,一般建议一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
糖尿病患者如何慢走,快走,慢跑?
糖尿病患者一般肥胖、身体状况较差,所以选择步行或者慢跑这种比较安全易行的运动方式更适合,而且不需要其他设备和条件,可以根据身体的状态调整节奏和时间。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
(1)慢走
对于血糖特征为单纯空腹血糖高,餐后时高时正常,有异常波动,并有饥饿、头晕、乏力症状的出现时,切记不可以大量运动,建议在餐后一小时开始,选择慢走,半小时结束。同时饮食上注意糙米、杂豆、鱼肉蛋、蔬菜均衡摄入,补充维生素B族和膳食纤维,特别需要注意避免运动导致低血糖发生。
另外,老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也适合选择强度低的运动,例如慢走。
(2)快走、慢跑
对于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高,没有低血糖反应的话,可以选择快走或慢跑,通过运动可以比较好的改善血糖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度,控制血糖水平达标。建议餐后一小时左右开始快走或慢跑,时间约半小时。
另外,从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方面来推荐,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大都可以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快走,一般建议每分钟90~120步,每次20~30分钟;体力较好的患者可以选择慢跑。
结语
除了慢走、快走、慢跑,还可以选择打太极、游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而且建议在餐后1小时后进行运动,有利于降血糖。但最后还是需要提醒糖友们,如果日常饮食控制严格,同时又服用降糖药时,如果大量运动,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脑、肝、肾会出现严重损伤,因此,无论选择何种运动方式,最关键的是结合自身情况,坚持选择安全的适合自己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日常护理的第一要务,但对于“控制”二字不少人存在着解读上的误区。
有些患者觉得,既然长期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第一危险因素,那降血糖就好了,因此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在饮食上克制自己,就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的血糖指数;而有些患者恰好相反,总是暴饮暴食,管不住自己的嘴,觉得没有是一针胰岛素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而恰恰是这种忽高忽低、不稳定的血糖波动才更为可怕,甚至比持续高血糖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更大。
血糖波动的定义
那究竟什么是血糖波动呢?其实血糖波动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危害程度的认识只有20多年。
2017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颁布了全球首部血糖波动共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其中首次指出: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1天之内患者血糖变化状况,即短期血糖波动,也包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显著的血糖变化,即长期血糖波动。
这一分类标准纠正了过去血糖波动只限于短期波动的认识。
血糖波动的危害
1、损伤胰岛细胞:让本来为数不多的胰岛β细胞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血糖调控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胰岛素,使其自身反馈调节能力进一步丧失。
2、难管控:机体对外源胰岛素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胰岛素注射剂量就发生低血糖;而血糖下降时,稍稍减少一点胰岛素剂量,血糖又明显升高,血糖愈加难以管控。
此外,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也密切相关,甚至血糖波动的危害还大于持续高血糖。
众所周知,高血糖是一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是缓慢进展的,而波动性是指急性血糖升高,对于身体是一个应激过程。
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试验,观察“正常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 “波动性高血糖组”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组”更加严重。该项研究提示: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一般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预后也越差,一些患者尽管平均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很大,由此也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反复波动,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有可能会颠覆大家的想象,心衰不是需要休息吗?
可事实是,任何疾病都没有绝对,包括心衰,心衰也是可以运动的,只是心衰要不要动,能不能动不是取决于你的意志力,而是取决于专业的心脏康复医师来判断的。
心衰分级有好几个种类,常用的纽约心脏病分级把心衰分四级,(NYHA分级)。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呼吸困难或心悸。即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亦称Ⅰ度或轻度心衰。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亦称Ⅱ度或中度心衰。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衰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亦称Ⅲ度或重度心衰。
而在急性期,也就是急性心功能衰竭的情况下,或者日常活动既有症状的情况下,估计跑步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需要,也要在心肺监测下进行运动。
而如果是慢性心功能不全,那么是可以运动的,最为简单的方法是进行心肺评估、运动耐力测试以及六分钟步行试验等进行判断。
如果心肺评估等判断患者可以进行运动,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时间长度以及合适的量!
1.合适的场所:如果心肺评估较差的心功能不全,需要在心肺监测下进行,也就是需要在心脏康复室进行,而不是去户外进行。
2.合适的方式:心肺功能评估判断患者可以进行跑步,也需要根据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跑步机、室内活动等不同的方式。
3.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长度,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也是需要专科医师评估判断。
4.合适的量:以有氧运动为主,量也有专业的运动处方,而不是无限度的活动。
所以,心衰不是不能动,
心衰如果允许,还是鼓励运动的,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合理运动可以提升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预防重于治疗。如今,高血压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无论对于家庭,还是国家来说,它都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重大考验。所以,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有效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规律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法,如果您不想去健身房也没关系,因为有很多在家就可以做的活动。重要的原则就是,让身体持续活动,稍稍挑战一下心脏就可以啰!为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并不难,基本上,有3大类的运动可选择,一一介绍如下:
1. 有氧运动
这种类型的运动会逐渐训练您的心脏及血管功能,让它慢慢变得强壮,进而降低您的血压。任何能达成这个目标的运动,都可以视为有氧运动,最常见的有步行、慢跑、跳绳、骑自行车、游泳等。
2. 肌力训练
如果您想长肌肉,那就一定要做肌力训练。身上的肌肉愈多,就会燃烧愈多卡路里,您的骨头与关节也会从肌力训练中受益。
3. 伸展动作
虽然做伸展动作不会帮助您燃烧卡路里,但它对任何运动、锻炼都很重要,因为这样能让身体变得柔软,若是没有做伸展动作,会更容易受伤。
建议适度运动就好,可以从类似步行这类轻量运动开始。您也不需要运动太长时间,每天30分钟就足够了,但1周内至少要运动5天。若是您真的很忙,可以缓慢加重锻炼量来缩短运动时间。如果您习惯久坐,一开始运动时不要用太多力量,只要有耐心、慢慢增加运动量,很快就能看到成果。选个您喜欢的运动并持之以恒,一开始可能会有点辛苦,所以您需要事先订定运动计划表,并在行事历上标记。可以的话,找个伴一起运动吧!找家人、好友都可以,毕竟每个人都可以从运动中受益,不是吗?找个朋友一起努力,就不会常常找借口偷懒了,和您喜欢的人在一起,也对您的心脏有好处。
若血压有问题可能会对身体有些限制,因此在尝试任何运动前,先询问医师的意见,这点非常重要。要随时注意身体给您的反馈,一开始运动时,您会感到疲劳、肌肉酸痛。但如果感到剧烈疼痛、呼吸困难、胸痛或头晕,应立刻停止运动。休息一下,看看这些症状会不会自行消失,如果没有,请尽速寻求医疗协助。
无论我们把高血压的标准定在哪个程度,都会有临近标准的正常高值,和刚刚超过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对于刚刚超过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比如像提问者提到的145 /95nmhh的高血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如果每天坚持快走,这样的血压能够正常吗?
一、标准就是标准,符合标准就算血压升高
我们制定所有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治疗流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同样如此,就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一样,低0.1分也不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无论舒张压还是舒张压,只要一个或一个以上大于等于诊断标准,即可以诊断高血压,提问者提到的这样的血压肯定大于诊断标准,所以这样的血压肯定是高血压无疑。
二、每天坚持快走,是否可以降低血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我们做运动的目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降低血压,运动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把血压控制达标,甚至有可能降低血压。但如果仅仅把降低血压,寄希望于每天快走或者做其他运动,那么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毕竟有时候很多这样的高血压通过运动是不能够达标的。但只要我们坚持运动,还是有可以达标的希望的。
三、对于这样的血压应该如何处理?
对于这种刚刚大于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在高血压的诊断中又叫一级高血压。如果患者没有合并其他情况仅仅是单纯的高血压,这样初次发现的一级高血压的患者,是可以给予机会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比如运动、减肥、戒烟、限酒等,但如果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数周以后患者的血压仍然如此,那么就需要启动降压治疗了。但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衰等情况的患者,这样的高血压可能需要立即启动降压治疗了!
总之这样的血压肯定是不正常的,是不是启动降压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今天要说的是一位20岁的女孩,她忽然之间因为不明原因脚痛,痛得撕心裂肺,无法忍受,所以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原来她的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她住进了医院,其实她在脚还没有出意外之前是一位运动达人,她特别喜欢登山,而且因为自己的工作需要经常走动,也喜欢运动,她每天差不多都是位居步数榜首,保持在20000步以上。
这位女孩最近怎么了?
最近,她发现自己的脚非常疼痛难忍,疼痛到严重的时候只能吃止痛药缓解,因为连日疼痛,她非常苦恼。她的脚掌位置更是难以难受,只要她用力一踩,就会剧烈疼痛。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位置就已经开始出现状况,只不过那时候她没有在意。
那时候是只会隐隐作痛,她也不太矫情,想着没事,但是如今已经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痛得频繁,让她痛苦不已。
经过检查
她到了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最后医生确诊为:拓骨头坏死症。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是个例,其实也很常见,对于年轻女性来说,需要重视。因为这种病多发于11到18岁的这个年纪,尤其是少女们,发病率比男性要高很多,大约比率是1:5。
实际上,得这种症状的人也有很多,尤其是女孩子,特别是久站,运动量比较大的人群,特别容易有这种症状。比如说,职业需要的:教师,护士,销售,体操运动员,长跑运动员等等。
刚开始就要引起重视
通常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医治,但是很多人却没有太过在意,而导致后来腿部无法行走才后悔莫及。刚开始时候,其实疼痛是不明显的,但是也会时而有疼痛的感觉。像这位女孩,其实她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有疼痛的感觉,但是自己没有重视。
然后,到现在只能够做手术来处理了,因为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需要做病灶切除手术,才能够根治这样的情况。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在脚痛的初期,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及用药与调整,不然到了情况严重的时候,就只能耽误了自己的生活,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所以,还是奉劝大家一句,病向浅中医,如果大家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及时让病患部位得到缓解,那就不需要走到手术治疗这一步,而且手术治疗虽然也能够根治,但是后期的恢复也是需要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
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降低血糖,但是如果你是血糖极不稳定,或是伴有其他诸如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那么就不要盲目运动,最重要的还是维持血糖的稳定。对于很多病人来讲,适当运动是有助于健康,能够帮助降血糖的。不过糖尿病人的运动方式有讲究,切忌盲目,运动之前需要了解这3点。
运动方式有有氧型运动和无氧型运动的差异,无氧运动属于剧烈运动,是一种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方式,是肌肉缺氧状态下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出现低血糖,因此不适合糖尿病人。
针对于糖尿病人的运动方式,建议选择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能在氧气供应和需求相较对等的环境下,使得我们达到生理上的一个平衡状态。有氧运动具有强度低、有规律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短的效果,更适合血糖可能出现波动的糖尿病人。
有氧运动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我们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通过有规律和节奏的运动,可以更好地加速我们体内脂肪组织的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消耗体内过剩脂肪。
除此以外,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心脏、大脑、肺的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提高血管弹性,防止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对于增强身体体能,改善新陈代谢,甚至于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会全面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有氧运动的方式也比较多,对于糖尿病人,推荐诸如瑜伽、游泳、步行的方式。瑜伽是让我们的身体、心灵与精神相统一的运动方式,经常做瑜伽可以锻炼身体的机能,也会全面提升心脏等各器官的功能。
但是瑜伽的专业性较强一些,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切记不可在饱腹时做瑜伽锻炼。另外比较推荐的运动锻炼方式是步行或是游泳,游泳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心血管系统,不仅有利于肺活量的提升,改善心肺功能,还可以加强皮肤血液循环,同时增强我们的身体抵抗力。
适量的步行锻炼,可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使用,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可以帮助控制我们的体重,增加我们动脉血管弹性,也有助于改善外周血液循环。还有和生理改善作用同样重要的,适当的运动能帮助我们放松身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运动好处多多!糖尿病患者可以晨练,只是不提倡空腹晨练,而且冬季也不建议糖友太早出门锻炼。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增强体魄,愉悦精神,还能促进人际交往,消除糖尿病友的孤独感,所以,适当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之一,所以,不论您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只要身体情况还算允许,咱们都建议您应该坚持运动。
不建议糖尿病友空腹晨练
不过,运动也要讲究方法与时间,这样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之所以不建议糖尿病友空腹晨练,这是因为本来一晚上就没有进食,人体处于急需补充能量的时候。
如果在这种时候不吃任何东西就出门运动,那么很可能会发现低血糖的危险,尤其空腹血糖低于5.6mmol/L时,或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空腹晨练尤其危险。
因为冬季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气温比较低,很容易对血管和神经造成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这时候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的负荷变大了,心脏耗氧明显增加,同时心电活动变得极不稳定,就很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等意外事件。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建议空腹运动锻炼。
糖尿病人如何晨练?
如果糖尿病友的血糖情况还算正常,又有晨起锻炼的习惯,建议在运动之前少量进食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主要是包子、馒头、米饭等主食,再出门进行锻炼。吃早餐的时候再适当减少主食即可。
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咱们还是建议吃过早餐,餐后1小时左右再出门,建议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晨练。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意思也就是说到了冬季,人体需要护住阳气,最好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活动。
糖尿病人晨练注意事项
血糖过低或血糖过高都不建议进行晨练;
当血糖小于5.6mmol/L时建议加餐再酌情运动;
冬季运动要多穿些衣物,衣物要轻软不能过紧,鞋袜要保暖
最好选择快走、慢跑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冬季可以选择早上10点左右出门,每次运动的时间为30-40分钟;
随身携带适量的糖果、饼干,以防运动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运动过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干汗水或换下湿衣,不要急于脱衣;
运动后结束仔细检查双脚,如发现双脚有红肿、青紫及时就医;
运动后做好运动记录,监测血糖变化;
晨练之后不能吃一些很烫或很热的食物来防寒。
小结:糖尿病人可以晨练,但不建议空腹锻炼。建议糖尿病友在吃过早餐后1小时左右出门锻炼,冬季可以在10点左右太阳出来后出门运动,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活动30-40分钟,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暖,补充水分,运动过后注意做好血糖监测。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常见的慢性病,同属于“三高”(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人问,高血压与糖尿病哪个更可怕?为什么?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危害哪个大?
其实,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很难以治愈的常见慢性病,至于哪个更可怕,这个还真不好说,二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脑中风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完全可以说,没有控制的高血压与糖尿病都很可怕。我们看看高血压与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1)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
1)脑血管损害:
高血压易引起脑部大、中、小动脉硬化,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栓,易致脑梗死,同时高血压还会使血管变脆、容易破裂,引发脑出血。对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威胁。
2)心脏损害:
一旦人的血压升高,那么心脏作为帮助人体血液进行循环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压力也会变得非常的大。短时间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时间一久,心脏的负荷就会过大,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等问题就会接踵而来。
3)肾脏损害: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肾脏是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的重要脏器,若血压控制差,其肾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病程的延长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为肾小球硬化、肾功能不全,最终进展为尿毒症。
4)外周血管疾病:
持续高血压可增加大动脉血液动力学负荷,导致弹性蛋白受损断裂及胶原纤维增加,弹性动脉管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5)眼底视网膜病变:
要知道,人的眼球和视网膜上也有很微小的血管。因此,人一旦得了高血压,那么视网膜也会发生病变,轻则视力下降,重则失明。
(2)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
1)心脑血管病变:
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脏病、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由于此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因此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就应注意防治心脑血管病变。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最为常见,常发病于四十岁以上患者且病史较长的患者。病变与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情况及患病时间长短有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内障、青光眼以及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3)糖尿病肾病:
属于微血管并发症,常与糖尿病眼病同时发生,肾脏损害逐渐加重直至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4)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而少见中枢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严重者可导致足部溃疡和截肢。
5)下肢血管病变:
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常伴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肢体发冷、麻木、行走无力,严重可致肢体坏疽。
6)感染:
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还可能合并感染,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值得注意的,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控制好血糖,易出现血压升高;而很多高血压患者,若不能控制好血压,也会可能合并糖尿病。
结语
从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看出,高血压的并发症更凶险、往往会由爆发性的疾病发生如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而糖尿病也会导致更多器官发生重大病变,二者都很可怕。不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饮食、适度运动和合理用药等,高血压与糖尿病也并不是那么可怕,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生活质量。
56岁的王女士患高血压已经有15个年头,平时生活方式也很注意,还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得还算比较稳定。今年进入夏天后,王女士有几次测量血压,发现自己的血压比平时低,就认为天一热血压会降低,于是就自以为是地停止服用降压药。四天后的上午,王女士突然觉得头晕,还有点恶心、心慌,于是家人陪她到当地的医院就诊。医生给他检查后发现收缩压高达175mmHg,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才逐渐恢复正常。
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在夏天血压下降?
第一,夏天的温度很高,我们全身的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速度加快,而且在夏天我们又容易出汗,导致盐分丢失,肾脏负担相对减小,因此一些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比平时低。
第二,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出汗,会导致血液黏稠,血流一变慢,血压就会明显降低。
第三,在夏天,很多人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出汗多而且没有及时补充盐分以及水分,这也是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四,有些疾病或者药物可易导致低血压。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疾病导致患者低血压。另外,有些患者在服用特拉唑嗪治疗后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高血压患者在夏天血压下降,要停药吗?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不易彻底根治,病情有时会严重,有时比较平稳,而且与天气的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冬天偏高,而在夏天血压比较平稳,但是此时即使血压测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也不要随便停止服用降压药。炎炎夏日往往是高血压病情加剧或发生并发症较多的时候,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正常后就是擅自减药,甚至停药,结果导致没过多久后血压就出现飙升,就只能继续服用降压药降压。这样做不但达不到控制血压的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大幅度地波动从而导致出现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一般而言,高血压患者在夏天可以适当减少降压药的服用剂量,服药血压降低后可使用维持剂量继续服用降压药物,选用长效缓释的降压药物。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存在很低差异,用药也应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或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调整。
像王女士这样的高血压患者在夏天看到自己血压降低了,就擅自停止服用降压药,结果没过多久血压又飙升。这是由于血管在突然停止服用降压药后,会反弹性地收缩,从而导致血压骤升。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十分危险的,会加重血管损伤,严重者甚至导致脑卒中、心绞痛等心脑血管事件出现。因此,即使夏天血压有所降低,也不主张盲目自行停药。
结语
总之,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能因为夏天血压降低而停止服用降压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调整。此外,在炎炎夏日,要想维持血压稳定,除了规律测压和必要的药物调整外,离不开好的生活习惯:(1)要保证良好的睡眠;(2)摄入足够的水分;(3)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大家都知道,在迈入中年人大军之后,心血管疾病就是影响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现在大家也都十分重视养生、饮食和保健,但千万别忘了,运动也很重要。
人常说“动一动,十年少”,每天坚持走路就是很好的选择。今天薛医生就给大家提个醒,聊聊每天怎么走才最健康。
为什么走路对心血管好?
走路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是得到研究证实的有效信息。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每天走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会随着走路的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如果走路强度达到每天30分钟、每周5天,那么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的概率可以高达19%。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给出了一个走路步行数的推荐范围:每天5400-7900步,步行速度最好达到每分钟100步。
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来说,长期坚持走路也可以很好地减少心血管急症发生的概率。此外,非常推荐Ⅱ型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走路运动,这可以很好地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
坚持走路,好处简直太多
除了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坚持走路还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多积极的变化。
1. 控制体重
走路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坚持每天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体重,使身材变得匀称和健美,甚至是减肥。而且走路是一项并不太累的运动,不论你以前有没有运动的习惯,都可以从现在开始每天进行,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太费力就能够很好地坚持下去。
2. 身心愉悦
坚持长期、规律地走路,可以刺激大脑中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使我们感觉到更加快乐,身体也会更加轻松。而且户外运动可以让我们呼吸到更加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身心愉悦,帮助大脑思维更加清晰和灵活,有助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3. 舒筋通络
现代人都长期坐办公室,很多人都缺少运动,也没有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很多人都有着颈椎、腰椎疼痛的问题,而且总是感觉身体很累,这都是因为长时间不运动导致的。经常走路可以帮助身体舒筋通络,使身体得到放松,并且可以提高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让你感到更加舒服。
4. 骨骼健康
随着年龄增长,50岁以后的人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为了防止骨质疏松,除了服用药物和钙片,还要增加运动强度。当关节和骨骼承受一定压力时,才会延缓关节功能的衰退和钙质的流失。所以坚持每天走路,有助于骨骼和关节健康,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走路健身呢?
首先,朋友们在走路时一定要专心,可不能边玩手机边走路,这样做不但对眼睛不好、伤害颈椎,还很危险,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走路时一定要抬头挺胸,留意前方和周围环境,不要三心两意。
如果感觉一个人走路很无聊,可以邀请家人朋友一起出门,带动周围的朋友圈一起走向健康!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众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糖尿病对眼部的影响尤为显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糖尿病眼部症状及其原因,帮助大家了解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
1. 瞳孔变小
糖尿病可导致植物神经损害,进而影响瞳孔的舒缩功能。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瞳孔较正常人为小,使用扩瞳剂效果不佳,放大瞳孔的能力也较正常人差。
2. 白内障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眼内糖代谢受到影响,导致山梨醇等物质在晶体内积聚,造成晶体纤维肿胀、混浊,最终形成白内障。
3. 近视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渗透压降低,房水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导致晶状体膨胀、变厚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形成近视。
4. 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视神经和眼底血管可能受到损害,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形成微血管瘤、视网膜静脉扩张、白斑、出血、动脉硬化等病变,严重时甚至发生视网膜剥离,造成视力下降。
为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中医糖尿病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疗效。该科室专家在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症、哮喘、肺炎、风湿病、痛风性关节炎以及儿科疾病、皮肤病和亚健康病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神经源性膀胱,又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糖尿病、盆腔手术损伤、感染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病变、老年痴呆、大脑基底节病变、脑血管病变、大脑额叶肿瘤、脊髓、椎间盘疾病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是保护肾脏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排尿功能,提高控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保守治疗:包括手法辅助排尿、康复训练、口服药物治疗、导尿治疗、外部集尿器、腔内药物灌注治疗、膀胱内电刺激等。
2. 手术治疗:包括扩大膀胱容量的术式、增加尿道控尿能力的术式、增加膀胱收缩力的术式、降低尿道阻力的术式、同时治疗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的术式、尿流改道术等。
3. 日常保养: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憋尿、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4. 医疗机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建议前往正规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5. 科室: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咨询科等。
6. 药品:常用的神经源性膀胱药物包括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
春节临近,人们纷纷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大吃大喝、聚餐聚会成为常态。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脂肪肝。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发现,因脂肪肝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三围人士”是脂肪肝的高发人群,即回家围着电视、办公室围着电脑、出门围着汽车的“三围人士”。他们生活方式单一,多吃少动,且在春节期间作息不规律、大喝无度,导致脂肪堆积,诱发脂肪肝。
脂肪肝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肪在组织细胞内储积,超过肝重量5%以上或组织学上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是导致脂肪肝的三大原因。脂肪肝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脂肪肝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通过体检可以发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著名肝病专家孟庆华教授提醒,以下四种不良习惯容易招惹脂肪肝:
春节期间,如何预防脂肪肝?
1. 注意酸碱平衡,多吃蔬菜、水果、茶叶、豆制品等碱性食物。
2. 限制烟酒,加强锻炼,生活规律。
3. 坚持体检,及早发现脂肪肝。
4. 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脂肪肝并不可怕,只要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完全可以康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泌尿系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方法、治疗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方法
1. 保持血糖稳定:血糖控制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医生指导,合理调整饮食和运动,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注意个人卫生: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勤换内衣,减少细菌滋生。
3. 多饮水、勤排尿: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4. 避免不必要的尿道操作:如导尿、尿道镜检查等,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
5. 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泌尿系感染。
二、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治疗建议
1.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补充水分,改善患者整体状况。
3.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降低感染风险。
三、总结
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预防,积极治疗,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运动安全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在运动前,建议喝一杯牛奶或吃几块饼干,为身体提供能量。运动锻炼最好在餐后1小时开始,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
其次,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低血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等小零食,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可以立即进食。外出活动时,应携带注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以及现用的胰岛素和降糖药物的保健卡,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得到救治。
此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运动损伤。穿着柔软、舒适的鞋袜,避免局部碰伤。特别是有末梢神经炎的患者,足部感觉不敏感,更要小心。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不能仅依靠运动疗法,还需要控制饮食。对于不能控制饮食的患者,单独使用运动疗法效果不佳。采用运动疗法时,应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预防适应不良。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不能像常人一样灵活调节血糖。因此,饮食、用药、运动等都需要定时定量,以保持血糖平衡。
在运动中,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并发症加重。出现气促、心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伴有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紊乱加重、严重高血压的患者要慎做运动。老年性糖尿病患者要限制运动强度,病情较轻的患者,最大心率应限制在正常人最大心率的80%~85%,活动方式应以步行等轻体力活动为宜。
对于正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避开运动的肢体,以免加速胰岛素进入血液,导致低血糖反应。
以下是一些不适合运动的糖尿病患者:
1. 血糖高于16毫摩尔/升或伴有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心肌梗死者应暂停运动。
2. 有严重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或伴有肺结核病、肝病者禁用运动疗法。
3. 重型糖尿病,且病情控制不佳者,在清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运动锻炼。
4. 在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间,如上午11点不宜进行运动;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以前也要避免运动。
5. 有妊娠、腹泻、呕吐、不能进食情况者以及血糖太高、胰岛素用量太大、病情易波动者均不宜采用运动疗法。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对母婴健康都带来一定风险。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糖尿病治疗五项原则,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其中,饮食治疗是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应对,主要目标是在满足母婴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控制膳食总能量,避免体重过度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少量多餐,选择低血糖指数(GI)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体力活动,餐次规律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胰岛素B细胞负担,避免酮症酸中毒,稳定血糖水平。
在饮食护理方面,建议采用蒸、煮、焖、炖等烹调方式,减少煎、炸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每日5-6餐,防止夜间低血糖。对于肥胖患者,建议三餐外增加一次加餐,以改善糖耐量、预防低血糖。孕妇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指导,以确保母婴健康。
此外,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进行孕期瑜伽、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促进胎儿发育。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在主食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的粗粮为主。以下是一些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优质主食,让我们一起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1. 大麦
大麦是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中医学认为,大麦具有和胃、利水的功效,对于消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大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且热量较低,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2. 荞麦面
荞麦面是由荞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脂肪和矿物质。荞麦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且脂肪含量低于小麦、大米等主食。荞麦面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有助于降低血脂,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3. 莜麦面
莜麦面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镁、锌等营养成分。莜麦面具有降血糖、降血压的功效,适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食用。
除了以上三种主食,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选择燕麦、糙米、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在食用粗粮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血糖波动。
除了主食的选择,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总热量摄入
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重、年龄、活动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体重增加。
2.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摄入鱼、肉、蛋、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
健康脂肪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摄入鱼油、橄榄油等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
4. 适量摄入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主食的选择,合理搭配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许多孕妇对此感到担忧。其实,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保障母婴健康。
首先,饮食是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孕妇应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孕周和体重,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血糖波动。
其次,适量运动也是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孕妇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助于降低血糖、增强体质。
对于部分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调整,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还需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确保血糖稳定。
此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孕妇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做好自我管理,就能有效控制血糖,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夜间手麻,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却可能隐藏着多种健康隐患。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半夜手麻的原因,并为您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 常见原因解析
1. 睡眠姿势不当
不良的睡眠姿势,如长时间侧睡或俯卧,可能导致手臂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手麻。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病变,可能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引发手麻、疼痛等症状。
3. 腕管综合征
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导致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疼痛,常见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群。
4. 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进而引发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手麻、无力等症状。
6. 高血脂
高血脂可能导致血管硬化、血液粘稠,进而引发手脚麻木。
7. 痛风
痛风可能导致尿酸沉积在正中神经,引发手麻、疼痛等症状。
### 预防与应对策略
1.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手臂。
2. 加强颈椎保健,避免长时间低头、保持正确的坐姿。
3. 注意手部姿势,避免长时间过度弯曲或压迫手腕。
4. 控制血糖、血脂,预防糖尿病和高血脂。
5. 注意饮食,预防痛风发作。
6. 如出现手麻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缓解病情,患者需要关注饮食方面的调整。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性神经病的食疗方法以及饮食原则,帮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食疗方法
1. 酸枣仁粥:取酸枣仁3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与50克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用1周为一疗程。
2. 桂圆莲子粥:桂圆15克,莲子10克,大米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粥。早晚均可食用。
3. 龙眼肉芡实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米12克,共同煮汤。睡前饮用。
4. 鲜芦根酸枣仁茶:鲜芦根45-60克,酸枣仁15克,加水同煎。每日饮服数次。
5.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白糖少许。煮百合至熟烂,加入白糖煮至糖化。分次食用。
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能: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2. 适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300克,肥胖者应控制在150-200克。
3. 充足食物纤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常见的膳食纤维食物有蔬菜、麦麸、豆类、整谷等。
4. 充足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优质蛋白来源包括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5.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5%-3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6. 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铬、锌、钙等。
7. 适量饮酒: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导致血糖升高或低血糖。
8. 合理安排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9.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学会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达到平衡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