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阿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阿尔波特曾经对特质的特点作过以下八点说明 第一,特质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而且是人存在的真实的重要的部分。 第二,特质比习惯更具一致性,因为特质是个体在适应过程中,整合许多特殊习惯的结果 第三,特质具有动力性。物质不是由环境引发的,相反,物质引导行为,使一个人的行为指 向特质,它驱使人去寻求刺激情境。比如,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攻击性特质,那么这种攻击性 会促使这个人找到攻击的对象,作出形形色色的攻击行为,而不是由外界环境引发下的攻 击性。 第四,特质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观察一个人反复的行动可以间接推证其存在。 第五,特质之间的关系是彼此重叠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人格是一种网状、相互 重叠的特质结构。 第六,包含有道德判断或社会评价的色彩,对于那些有明显褒贬色彩的特质词汇,应当用 非评价性的词汇来代替其表达。 第七,特质都有两个方面,独特的方面和普遍的方面。前者是某一个体身上表现出的特 质,其意义是探讨它在这个人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而后者可看作在大量的人群中这 特质的分布状态,可以根据它来确立人们之间在这一特质上的差别。 第八,一个人的行动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可能由三种情况来解释:①特质在此个体身 上整合程度较低;②这个人同时具有相反的特质;③在某些极端的情境下,人的行为也会暂时 与特质不一致,由于此时的刺激情境和态度左右了他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4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特点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方面,它强调情境对于行为的决定作用,这种观点与人格理论中的特质论相对立(后者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阐述)。两者的不同观点,构成了人格心理学中著名的特质—情境之争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共同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行为的习得是许多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 人为了生存而趋乐避苦,因此,不同类型的强化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行为主义把人格定义为人体的独特行为方式的组合,而这种独特行为方式是通过操作性反应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方式。而人格研究就是考察学习经验,发现行为和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很少强调结构,与弗洛伊德、罗杰斯、凯利相比,斯金纳几乎没有什么结构的概念,而是强调情境的特殊性。或者说反应就是它主要的结构单位。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第四节特质理论的基本概念
特质学派人格理论,与行为主义观点一样,也是非临床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假定一种先前的心理倾向特质( trait ),用来解释同一个体行为的一致性和不同个体行为的相同和差异。 一、基本概念 特质( trait )在当代人格心理学中,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术语。特质作为心理的测量单元的说法来自阿尔波特。阿尔波特曾经考证了 17953 个刻画人的特征的形容词。它们可能成为不同种类或层次的特质。在阿尔波特看来,特质是一种动机心理的结构,一种先前倾向,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来。每种特质与许多不同的刺激反应相联系,这样行为就有了跨情境的一致性。 关于怎样界定和测定一个特质,心理学家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但在两方面已取得了共识: 其一,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和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鉴于此,特质代表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的基本类别。因此,当把某人描述为爽直的人时,就是在描述他的一个常见特征,并以此把此人与那些羞怯特征的人区别开来。 其二,作为描述在功能上有如此广泛差异的描述词,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很有用处的。基于此,人格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发现人格的基本特质,设计出测定的情境下出现的个体差异,给予令人满意的解释。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2.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是指人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所保持的一种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 性,它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以一种同样的态度体验一切事物。持续时间可从 几个小时到几个月,甚至几年。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 行为,并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会引起机体一系列 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及腺体等活动的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通常是适应性的,但若持续 时间太长,会导致心理或生理疾病。 (4)情绪的神经机制:①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质等部 位关系密切,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性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 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性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②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 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3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 (id)、自我(ego)、超我( superego)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其中的本我是人格 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是 本能的中心所在,它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无条件的即刻满足, 婴儿的人格结构就完全是由本我组成的。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它唯一的出路是 通过自我。自我是在现实环境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现实化了本 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它不会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回避痛苦, 又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现实和审慎,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又称为理 想自我,它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获得和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 则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虽然也有冲突,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本我的冲 动和欲求强烈,超我又给予严厉批判和压力时,使自我难以承受,需不断地启用各种不成熟的、 神经症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时,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病性的症状。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癫痫的分类
由于对癫痫本质认识的不完全,迄今尚无理想的分类,目前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等进行分类。 依据是否能明确病因分为原发性癫痫(指在现有的医学检查手段和医疗条件下,还不能找到其癫痫发病原因的癫痫)和继发性癫痫(指具有明确的痫发病原因,如脑瘤、脑外伤、脑炎等引起的癫痫); 依据癫痫发作类型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自主神经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癲痫持续状态等;依据脑电图描记的图形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小发作变异、精神运动发作;但临床所见的发作类型与脑电图描记波型之间并无完全相应的关系。 另外,还有根据发作的诱因分为情感性癫痫、反射性癫痫;依据癲痫发作昼夜关系分为觉醒性癫痫发作、睡眠性癫痫发作及不定性癫痫发作;依据患者年龄分为新生儿癲痫、小儿癫痫、青春性癫痫和晚发性癲痫等。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5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人格结构论
荣格理论的人格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令1.意识自我自我是个体精神核心的一种分化的意识载体,即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如题 记忆、情绪和 2.个人无意识荣格把无意识分作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两部分,个人无意识是无意 识中较浅的层次,与弗洛伊德“前意识”的概念相似。它包括一切个人意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 义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阂下知觉 3.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学说中最重要的人格成分,也是荣格整个理论中最引 起争论的观点。荣格认为,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 的思想,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自 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包含本能和原型,前者是原始行为的倾向,后者是原 始的思想方式和先天行为方式的模型 原型:是一种由遗传而来的对外界一定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原型可以通过神话、梦 艺术或精神病人的幻觉等表现方式进人意识。荣格认为有些原型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重要 而且发展得较为充分。它们是: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阿妮姆斯和自身 人格面具:这一原型指社会分配给一个人的角色和他对此角色的理解,它代表真正的自我 和社会的一种协定。它有助于我们妥善处理现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变化。但过分依赖人格面 具,使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个人就会远离他的真实自我,造成情绪上的紧张 阴影:这一原型是心灵中最黑暗、最深人的部分,来源于前人类祖先的动物本能,在消极 方面,它包括邪恶、犯罪、道德败坏的冲动;但在积极方面,它也是自发性、创造性、洞察力的原 动力。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女性原型和男性原型):这是一对联系在一起的原型,每一个人都具有 对立性别的生理和心理的品质和特征。男性有女性成分或意向,称为阿妮玛的原型;反之 性心灵中的男子气则是阿妮姆斯原型。这对原型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帮助人们理解 性,融洽地与异性打交道 自身(sel:这一原型又译为自我,它是最重要的原型,是精神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结构 它处于构成人格的许多截然对立的组成部分的中间位置,其作用是为了达到人格的均衡、协 和整合,引导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4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癫痫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过度 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运动、感觉、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功能障 碍,每次发作称为痛性发作。病人的发作形式多样,可以表现有神经功能的异常和(或)精神活 动的异常。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大致可分为急性发作性和慢性持续性精神障碍两种。前者为 定时间内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障碍,以及心境恶劣、精神运动性发作或短暂分裂症样 发作,发作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后者为分裂症样障碍、人格改变,或智能损 害等。以下将从癫痫的分类、癫痫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5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观察学习
班杜拉指出观察别人行为后所受到的强化,可代替亲身经历的强化,从而引起学习。这种观察别人而非亲身经历的强化,叫做替代性强化。 在班杜拉后期的理论中,他更彻底地摆脱了外界强化对人的限制作用,而断言学习可以独立于强化而发生。他区分了学习的获得和表现是不同的,意思是说,那些未受到强化的行为,有机体也有可能习得。只是受强化的那些学习内容更倾向于表现出来,因此,强化影响到个体以后这种行为的表现。 为阐明学习的获得和表现,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环节:注意过程、保存过程、动作再产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前三者对于学习的获得缺一不可,第四个环节涉及所学行为的表现。具体来讲,注意过程包括有机体对学习目标的选择;保存指主体对于目标行为再编码为表象或言语符号形式的存储;动作再产生过程是模仿和再现目标行为的过程。第四环节则属于情境和个人的强化特点。比如儿童对于社交行为的观察学习中,学谁、学什么,是注意的过程;观察到的某一示范者在一次聚会中的表现及观察者对其表现的评价和解释怎样储存,是保存过程;而能否把别人的翩翩风度学得恰到好处,则主要是动作再产生的过程;最后他所学会的东西,必须在动机足够时才会表现出来。 观察学习的概念否认了强化对于习得的必要性。 观察学习使人从强化的制约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强调了其在人格形成中社会因素的作用。社会价值观、社会时尚有时难于以强化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自身的环境与社会气氛并不协调一致时。但观察学习的对象充分反映了社会规范的要求和社会风尚、习俗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29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