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EA Ross )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D )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竟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本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情化)车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 )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 )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 )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 )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 )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4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卡特尔的特质论
一)卡特尔的创新之处 多变量方法卡特尔认为多安量方法可以克服临床法和实验室二变量法的局限性,同究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统计方法对结果做严格的推证 2 搜索人格研究资料的三种来源卡特尔认为可以从三个途径获得人格的研究资料: 生活记录材料(Ldta ):这是由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素材,包括日常情境中记录的事件,如参加过什么社会团体,发生过多少起事故,起居时间如何等 问卷资料( Q-data ):研究对象本人的自我报告,卡特尔认为问卷资料可以提供两方面信息,本人的真实情况和自我修饰程度,后者可从主试专门设计的某些问题中推断,利用其结果可以对被试整个作答情况进行修正 客观测验材料(OT-data ):指投射测验和被试在进行心理实验或测验时所表现出的反应,如反应时,注意广度、皮肤电阻等。卡特尔认为 OT 材料是人格研究最好的材料来源;卡特尔研究的一项重要假设是分析这三种来源的资料,所得的特质应该相同,因此,在实际研究当中,这三者的研究结果是可以互为补充的。通常,开始一个研究先从收集 L 材料着手,以其结果逐渐缩小实验情境,作为收集 Q 材料和 OT 材料程序的依据 3.因素分析 卡特尔为心理学引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把许多测量项目汇集成组群的统计步骤,其基本要点在于相关的概念,彼此之间相关很高的项目被归结在同一因素中,而彼此之间较低或无相关的项目被分成不同的因素。 (二)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区分了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从而为心理结构的分类和数量测量开辟了道路表面特质是指特质原来的集合。比如,人格问卷中的每个项目,都表明一种表面特质。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的聚类分析只能将一些表面的现象总结在一起,而因素分析所抽取的是表面的相同现象后面的内在共通因素,这种共通因素叫做根源特质,它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根源特质控制着表面特质聚集的情况,每种表面特质都来自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表面特质是根源特质的表现 (三)特质的测量和分类学 在卡特尔及其同事几十年的努力下,用大量取样和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 16 种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优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 16 种各自独立的因素即根源特质,它们普遍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每个人的人格特征不同,就是由于这 16 种人格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不同而决定的 16 格因素的发现对人格的测验和分类学提供了可能性和理论依据,著名的《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就是卡特尔设计用于测量人格特征的自我报告量表。该量表已在心理学界和有关领域广泛应用,如用于预测学业成败、职业选择等等。 (四)评价 卡特尔将因素分析应用于人格研究领域,对于心理学的定量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于分类学和测量的重视,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4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建立起自己的人格理论,他称之为个体心理学 (一)早期理论器官缺陷与补偿 阿德勒理论发展的早期,他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 指出人很容易受器官疾病的损害,疾病会使器官的发展受到阻碍,发展程度低于正常水平。如 果某些人生下来就视力差,某些人胃功能不健全等等,这些身体上的缺陷给人生活带来种种困 难,限制人能力的发挥,因而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加以解决。个人可以通过加强缺陷器官的活动 来促进它的发展,或者通过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来弥补它。而且一个人还可以因对生理缺陷 的过度补偿而使缺陷的器官达到超水平的发展。例如曾经非常虚弱的人,后来成为出色的运 动员;小时候的口吃者,通过苦练后来成为演说家,都是过度补偿的例子 (二)中 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物学意义上的生理缺陷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于是补偿和过度补偿的概念既是针对实际的生理缺陷,又是针对主观上的自卑感。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由于必须依赖人生活,总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无力和自卑的 感受刺激儿童,使他们产生了获取力量克服自卑感的强烈愿望。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 坏事,因为只要是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实际上,自卑感是所有个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 力。一个人有了自卑,他就想做成某些事来克服它。成功之后,有一个短时间的满足,但是,当 看到别人的成就时,他又感到自阜,又驱使自己争取更大的成就,由此不断往返,永无终结 自卑感可以促进人发展,起积极作用,但也可能起消极作用,使人产生神经症。一个人被 自卑感所压倒,一点也不能去追求成就,这时的自卑感就成了发展的障碍,那么这个人在阿德 勒看来就有了自卑情结 (三)后理论一追卓越 健康人一旦体会到自阜感,就会力求补偿此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因此,阿德 勒理论后期阶段把力求优越作为人格的首要动力,并进一步从强调个人优越转向强调社会优 越和完善。阿德勒认为“力求优越和完善”来自于先天遗传,所有人出生时就具有了这种东西 阿德勒相信追求卓越对人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注重自己的优越 而忽视了别人或社会的需要,那他就可能产生优越情结。这样的人倾向于支配别人、轻视别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5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三)人际交往改善技术
1.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1)乐于交往:这是指交往的态度,愿意与他人交往,也清楚地知道交往对个体发展成长的积极功能。 (2)敢于交往:这是指交往的行为,主动积极与他人交往,不消极被动地等待 (3)善于交往:这是指交往的方法,了解并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能与他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 (4)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自信、热情、谦虚、善解人意等 2.运用人际沟通的技巧 (1)善用语言的技巧 (2)善用三种表情,即言语表情、身体表情和面部表情 (3)善于倾听。 (4)学会欣赏与赞美 (5)具有幽默感。 (6)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7)遵循良好沟通原则: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乐于助人 8)提高自身的修养 3.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技术 (1)敏感性训练: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反 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进社交能力 (2)角色扮演:通过充当和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他人 内心感受,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使自己更适合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 (3)PAC分析:又称互相作用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柏恩1964年提出的。P代表父 母状态,A代表成人状态,C代表儿童状态,柏恩认为,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 状态出现,构成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同人格类型。如果交往的双方都能按对方期望作出反应,人 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可以加深人与人的感情,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相反,如 交往双方的反应呈现“非互补型”或“交又型”,容易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通过PAC分析 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5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恶性疟疾、艾滋病等所致的。其精神症状只是原发疾病症状的一部分,因此曾将躯体感染、中毒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统称为症状性精神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各种急、慢性感染都是引起这类障碍的原因,病原体以细菌、病毒多见。感染性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病原体种类不同,所引起的机体代谢的异常,脑组织的损伤,个体的差异等都可影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为急性期最多见的症状。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谵妄状态的特点,具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 2.幻觉症可发生于急性期,幻觉中以幻听为多见,持续时间较久,但多能自动恢复。 3.虚弱状态多见于感染的末期或恢复期,其特征是躯体或精神的虚弱或衰竭。 4.遗忘症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对近事识记能力减弱或丧失,保持力也减弱。 5.人格改变多见于儿童中枢神经感染后,但成人严重全身感染后也可出现人格改变。持续时间持久,多数是后遗症。
刘庆雨
住院医师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
1460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