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王存孝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4********128
99%
好评率
3.1万
接诊人数
17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随着我国 HbA1c 检测标准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一些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人中 HbA1c 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 6.2% ~ 6.5%。 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可以将 HbA1c ≥ 6.5% 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对于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情况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 ▼ 糖尿病前期 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TZDs、GLP-1 RA、奥利司他等均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而其他药物长期应用时需要全面考虑费用、不良反应、耐受性等因素。 治疗上以饮食控制和运动为主,药物选择上可优先使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4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养胃

1.菜别烧得太烂,油别放得太多,尽量不吃油炸食品。 2.夏季别贪凉。少吃冰镇食品,食物要吃得干净、新鲜。 3.进食要多咀嚼。我们在咀嚼食物的时候会分泌大量唾液,而唾液中含有丰富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唾液还含有黏蛋白,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并可加强胃粘膜的抗腐蚀性。 4.吃早餐前喝点水。补充夜间流失的水份,还可以稀释胃酸,帮助消化。 5.按时进餐,三餐定时,可以帮助我们的胃部有一个良好的运作规律,维持胃部的健康状态。 6.每餐八分饱。过饱或者过饥都可能会引发肠胃健康的问题。而养成每餐只吃八分饱的习惯,是最有利于胃部健康的。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3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是因为自身胰岛素功能的减退而导致胰岛素不能分解葡萄糖,而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和吃糖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糖尿病的最大诱因其实是肥胖,而高糖高脂肪就是肥胖的元凶! 在我国约有 4380 万糖尿病患者与肥胖和超重有关,占到确诊糖友的 46.8% 而现在上班族的以下几种生活方式是特别容易引起超重、诱发糖尿病的! 具体说来包括: 饮食习惯不好,营养不均衡 每日运动量不够 生活和工作压力 许多年轻人平时很少吃蔬菜和水果,秉承着“天若有情天亦老,葡式蛋挞配腿堡”的宗旨大吃大喝,导致能量摄入超标,留给自己的也就是挥之不去的肥胖。 现在年轻人由于工作的辛苦下班后也没有精力去锻炼,这样就导致了每日的运动量明显不足。而运动量不够与肥胖以及糖尿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当压力过大时,容易导致人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糖尿病。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1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我国现有30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最常见中老年人患上帕金森病,但年轻人也会患上,只是帕金森病高发于中老年人。 症状: 帕金森病分运动症状(看得见的)和非运动症状(看不见的)。 手抖动只是运动症状中最常见的一种,除了静止时手、脚、或嘴不自主地抖动外,还会有肌肉强直,肢体活动缓慢、动作幅度变小,走路时双手摆动减少等“看得见的”症状。 非运动症状包括了嗅觉减退、便秘、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如常做噩梦,做噩梦时大喊大叫,甚至手脚乱动等。另外,还可能出现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淡漠、焦虑等。 值得注意的是,“看不见的”症状常常被人们忽视,而非运动症状往往会先于运动症状出现,及时识别非运动症状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医学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来阻止帕金森病的进程,所以帕金森病是一个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 那么,在治疗的同时,怎样提高帕金森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一:规范诊疗,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患者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能获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能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第三:健康积极的心态,这点也非常重要。 第四: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包括一些健康的锻炼、有益的活动。 在治疗方面,注意在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时,要空腹服用,建议餐前30分钟~60分钟或餐后60分钟~90分钟服用,即服用药物时间和主餐主食时间要分开,这样能够保证药物的吸收。 在吃的方面,帕金森病病友没有食物限制,但应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补充钙和维生素,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品。 在运动方面,鼓励帕金森病友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快步走、体操、太极拳、温和一点的广场舞等,坚持规律运动对帕金森病有一定益处。 对于病情比较重的患者,建议家属在照料时,注意进食过程中,不要出现呛咳或误吸。此外还要避免滑倒、跌倒。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1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疫苗注射不良反应处理

局部化脓: 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 处理方法: 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 3~5 次,每次 20 分钟。 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 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晕厥(晕针): 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 处理方法: 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 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急诊科抢救治疗。 过敏性休克: 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 30 分钟或 1~2 小时发作。突然感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 15~20 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 处理方法: 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 1: 1000 肾上腺素 0.5~1.0ml,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 25~50mg。 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 250mg,并吸入氧气。 过敏性皮疹: 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 处理方法: 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 25~50mg,每日 2~3 次。 急性精神反应: 为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轻少见,最常见表现为急性休克性反应和癔病性发作,这类病人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不丧失。各种症状常在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后明显减轻,预后一般良好。 处理方法: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数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严重者可给些镇静剂。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4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发作,首选苯溴马隆、别嘌呤还是非布司他?

痛风发作,首选苯溴马隆、别嘌呤还是非布司他?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推荐,痛风降尿酸治疗的一线药物发生了改变,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均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别嘌呤因其引发的超敏反应需谨慎使用。 1 别嘌醇 别嘌醇是第一个用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良好降尿酸效果。尤其适用于尿酸生成增多型的患者。多国指南均推荐别嘌醇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不过,虽然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但在我国使用应特别关注别嘌醇超敏反应(中国台湾地区超敏反应发生率为 2.7%) 。一旦发生,致死率高达 30%。 目前已证实,别嘌醇超敏反应的发生与 HLA-B*5801 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汉族人群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 10% -20%。因此对于 HLA-B*5801 阳性患者,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使用别嘌醇。 2 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作为促尿酸排泄药物,特别适用于肾尿酸排泄减少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对于尿酸合成增多或有肾结石高危风险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由于苯溴马隆在白种人有引起爆发性肝坏死报道,因此欧洲和美国的指南多把它视为降尿酸二线药物。 不过亚裔人群中罕有此类报道,推测这可能与亚裔人群 CYP2C9 基因多态性不同有关。因此我国指南推荐苯溴马隆作为痛风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3 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有良好的降尿酸效果,尤其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不过,由于其价格昂贵及潜在的心血管风险,欧美指南多推荐非布司他为别嘌醇的替代用药,仅在别嘌醇不耐受或疗效不佳时使用。 但随着非布司他价格的降低,以及在亚裔人群中其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并无足够的证据。非布司他已成为痛风患者的一线降尿酸治疗药物。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2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乙肝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很多乙肝患者经过治疗后都能很好的控制病情,进入乙肝康复期,那么乙肝患者在康复期还具有传染性吗? 乙肝康复期主要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的阶段,但这并不能说明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已被完全清除。只要患者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就会传染给他人。因此,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家属也不可掉以轻心,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以免被传染。 乙肝患者在康复期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遵医嘱用药,定期去医院复查,千万不可擅自停药或服用其他药物,防止病情反复。 乙肝患者免疫力较低,即使在康复期,身体仍旧比较虚弱。因此,患者在康复期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感染的发生,以免影响乙肝的恢复。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乙肝患者要绝对的禁烟禁酒。 积极乐观的对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保持心情愉快,促进疾病的康复。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2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高尿酸

服药后血尿酸达标就可以停药了? 减轻体重、调整食谱、多饮水等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只有血尿酸轻度增高者可单靠生活方式调整。血尿酸显著增高者还是需长期联合药物降尿酸,而且多数可能需要终生服药。 长期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消炎药能预防痛风发作? 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消炎药可以减少痛风发作频率,但它们不能减少关节腔内的尿酸盐沉积,也不能预防尿素盐带来的隐匿性骨侵蚀。再何况,秋水仙碱存长期使用会带来神经肌肉毒性;非甾体消炎药则增高心血管风险、慢性肾病风险、胃肠道出血风险等。 痛风急性发作期过后立即停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等抗炎止痛药可以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症状,但有些患者担心副反应,一旦痛风急性症状控制后即停用秋水仙碱,试图单靠降尿酸药物来预防痛风发作,这个做法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血尿酸发作频率跟血尿酸的水平有关,而在降尿酸盐治疗的最初几个月里痛风相对容易频繁复发,这是由于血尿酸的过快下降和波动易带来痛风发作。因此推荐联合秋水仙碱来预防痛风发作,如血尿酸达目标值则可以停秋水仙碱。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2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胃癌

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发生于胃部的恶性肿瘤。一般来说,胃癌是指起源于胃上皮的腺癌,占胃恶性肿瘤的 95%,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肿瘤,如间质瘤和淋巴瘤。胃癌的危害非常深远,数字统计显示,晚期胃癌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5 年生存率仅有 30%左右,且生活质量较差,长期需要医院治疗和家人支持。而早期检查确诊及治疗的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 90%左右,治疗效果较理想。 胃癌如何分期 根据疾病对身体的侵袭程度,胃癌分为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和晚期胃癌。早期胃癌,指肿瘤浸润至黏膜层,但未累及黏膜固有层,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指肿瘤组织已浸润到肌层或浆膜层,一般把肿瘤组织浸润到肌层称中期胃癌。晚期胃癌,指肿瘤已穿透浆膜层并有淋巴结转移,或已累及邻近组织器官等。 认清胃癌的几个信号 胃部疾病往往容易被忽视,人们常以为“胃病要靠养”,总想着依靠饮食调养来解决胃部问题;或者干脆忍一忍,吃点胃药就扛过去。实际上,有些症状可能是胃癌的信号,一旦出现就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自觉上腹部不适,包括进食后的饱胀感,胸后部的疼痛感,胃部反流、口腔异味等; 出现黑色或者柏油色大便; 突然的消瘦……这些症状都提示可能罹患胃癌,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胃癌的诊断方法 临床上胃癌诊断最有效的手段是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它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能够让医生通过肉眼看清患者胃黏膜上的病变处于什么阶段,还可以通过放大胃镜、特殊染色等方法提高诊断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取材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胃癌的确诊率可达 95%以上。 医生的建议 从医生的角度,我们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癌筛查。比如生活在胃癌高发区域的人群,存在基因遗传的人群,还有一些亚健康人群,特别是中年以后,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经常劳累,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应及早进行胃癌筛查。 目前,一般建议 40 岁以后的人群定期进行胃癌筛查。当然,如果本身就有胃部疾病,或者高危因素比较多,建议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可能。总之,增强胃部健康意识,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胃癌的最佳途径。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1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庭医生科普之老年糖尿病

相比于中年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但这并非意味着老年人对血糖的控制更为严格,因为老年人还需预防低血糖。相比于中年人,老年人的降糖目标相对宽松。那么,老年人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降血糖既安全又有效呢? 作为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我们的影响遍布全身,从上到下,凡是有血液流过的地方,都会受到高血糖的侵蚀。上至脑动脉,高血糖可引起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向下延伸至双足,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与神经损害,是引起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位于头、足之间的器官,更是逃脱不了高血糖的损害,糖尿病所致视网膜损害,轻者可引起视力下降,重者可导致失明;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轻者仅仅在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绞痛,重者可进展为心肌梗死;糖尿病所致肾脏损害,轻者表现为泡沫尿,重者可进展为尿毒症;而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是遍布各个内脏与周围神经。 因此,血糖控制达标是减轻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措施。在不少朋友的观念中,血糖越接近正常水平,对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靶器官的损害越轻,理论上本应如此,但糖尿病患者很少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除非是属于病程较短的年轻人。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神经损害且动员肝糖原的能力减弱,当血糖处于较低范围时,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正常人血糖低至 3.0mmol/L 时可能相安无事,但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 3.9mmol/L 即可出现心悸、多汗等低血糖症状。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带来的危害更大,重者可诱发昏迷甚至脑水肿,且在低血糖未纠正前,损害可进行性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高于正常范围。 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应警惕低血糖。随着老年人群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日趋增多。我国以 60 岁为步入老年的标志,若在 60 岁以前患上糖尿病,步入老年后已经历漫长的病程,心脑血管、肾脏与神经多已出现不同程度损害,且部分患者属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若在 60 岁以后患上糖尿病,虽然病程相对较短,但不少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协同糖尿病更易损害靶器官。因此,老年人控制血糖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仅限于慢性并发症,还应注意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更应该注重度低血糖的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会逐渐升高,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所致神经损害以及老年人神经功能减退,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的调节方面存在缺陷:一是感知低血糖的能力降低,不易出现心悸、多汗等预警症状,更易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二是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与应对能力下降,主要与神经损害、肝糖原动员能力下降有关,当血糖处于较低水平时,不能动员足够的血糖到血液中满足能量供应需求,因此容易发生更严重的低血糖。所以老年人的血糖水平应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参考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降糖疗效、调整降糖方案的金标准。对普通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0%以下可有效减轻靶器官损害,老年人应在此基础上至少上调 0.5%,但上调幅度不应超过 1.5%,而决定因素主要与健康状态、预期寿命、自理能力、低血糖发生率等相关。若合并的基础疾病少、预期寿命长、不易发生跌倒、很少发生低血糖,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5%以下,相当于将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 9.4mmol/L 以下,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反,已经合并多种并发症、预期寿命有限、发生跌倒的风险较高、常常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8.5%以下相对安全,相当于将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 11.0mmol/L 以下,发生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低。当然,7.5%-8.5%还有很大的调节空间,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耐受程度。 在制定降糖方案的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应选择合理的降糖药,首选不易发生低血糖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DP-4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等,且不增加体重甚至有助降低体重。然而糖尿病毕竟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即便使用这些药物能使血糖达标,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退,降糖难度也会逐渐增大,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终依然会联合用药甚至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王存孝

主治医师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40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300条记录共30页
...
王存孝医生寄语
全心全意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王存孝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284530 次
总文章 300 篇
在线服务患者 28448 次
患者评价 31100 个
获得锦旗 17 个
入驻时间 2020-08-15 09:30:20
王存孝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17 个
医德高尚
6个
济世良医
2个
医者仁心
9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