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普|“痤疮”反复跟“食物不耐受”有关吗?
吃火锅长痘, 吃零食长痘, 吃甜品长痘, 连喝个奶还是长痘...... 别人吃就不长痘,自己吃就长痘,那是因为自己对这些食物不耐受吗?那是不是需要进行“不耐受十四项检测”呢?今天皮肤专家对这个话题进行科普。 01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广泛认可的理论机制是,正常生理情况下,当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经「胃肠道」的细菌分解和酶类催化后会被分解成「氨基酸」、「甘油」和「单糖」,被人体肠道粘膜完全吸收,经过「肝脏」转化,最终为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存在食物不耐受的患者因为体内缺乏一些「消化酶」而无法完全消化利用某种食物或某些食物中的成分时,这些物质便成为可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食物特异性抗体,抗体与食物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长期沉积于体内,无法清除,引起相应部位的免疫损伤而产生多个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各种慢性症状或疾病。 02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由食物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包括介导的速发性变态反应(传统的食物过敏)和介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与传统食物过敏相比较,食物不耐受的发病人群更广泛,发病率更高,引起的疾病类型较复杂且多为长期慢性疾病。 食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01 介导的速发性变态反应(传统食物过敏) 起病快,症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 02 介导的速发性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 起病隐匿、迟发性、多引起慢性病症、影响遍及全身各系统特点,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食物不耐受多由日常摄入的食物引起。目前对食物不耐受关注较多的是欧洲和北美地区,而亚洲地区对该领域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检测食物「过敏原抗体」。 03 食物不耐受常见的典型表现 简单地说,食物不耐受是由于消化吸收等能力低下导致的对正常食物的不耐受现象。比如: 对于酒不耐受者,饮少量酒即可发生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头昏、耳鸣等症状; 对咖啡不耐受者,饮少量的咖啡即可发生心悸、兴奋、失眠等症状; 对牛奶不耐受者,饮入牛奶后就会引起腹胀和腹泄,这些都是食物不耐受的典型表现所在。 04 常检测的食物不耐受有哪些 常检测的十四项食物不耐受项包括牛肉、牛奶、鸡肉、猪肉、鳕鱼、大米、玉米、虾、蟹、蛋清、蛋黄、西红棉、蘑燕和小麦。某些实验室还能进行多达项食物的不耐受检测,包括谷类、薯类、豆类及制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性食品、纯热能食物等。 临床上可对检测后的的食物特异性抗体浓度的差异进行分级,依次判定为“阴性、轻度不耐受、中度不耐受、重度不耐受”。 05 食物不耐受的慢性症状 食物不耐受普遍存在,相关报道说法不尽相同,疾病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密不可分,探讨分析食物不耐受与这些疾病的相关性,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各种慢性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偏头痛睡眠障碍 消化道症状 如腹痛、腹泻、口臭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 如胸部疼痛、心率过快、高血压等 皮肤症状 如湿疹、荨麻疹、痤疮等 呼吸系统症状 如哮喘、慢性鼻灸等 精神系统症状 如焦虑、注意力涣散、暴躁易怒等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如尿频、尿急等 肌肉骨豁症状 如关节,关节疼痛 其他症状 如乏力等 06 痤疮与食物不耐受 近来的研究表明,免疫应答参与痤疮的炎症发生过程。痤疮患者外周血中针对痤疮「丙酸杄菌」细胞壁糖类产生的lgG抗体,其滴度和痤疮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在较轻的痤疮炎症中主要是lgM,表明在座疮不同炎症时期或皮损类型在不同的免疫应答。 在痊疮早期即「抗原(蛋白质抗原)」初次免疫时,B细胞产生的是以M为主的抗体,是机体对急性感染免疫应答;当抗原持续存在即再次免疫时则以lgG所抗体为主,这种抗体的类别转换,由不能渗人毛囊的lgM变成可渗人毛囊上皮并可激活补体的G,它进人毛囊皮脂腺参与座疮的病理过程,体液免疫失调可能参与重度痤疮的炎症机制 现代大多数研究认为痊疮的炎症是「痤疮丙酸杄菌」代谢活动及其与机体免疫应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机体免疫反应的参与,座疮的炎症表现为痤疮丙酸杄菌致炎作用的放大或缩小。 皮肤科专家 体內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也证实痤疮患者存在着针对「痤疮丙酸杄菌」的细胞免疫,该种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增强了痤疮的炎症。 聚合性痤疮的发病更与免疫学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验室检查此病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lgM、lgG多增高,细胞免疫低下。 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抗体主要是lgG,且其滴度与痤疮严重程度平行,提示部分痤疮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应答异常,Ⅲ型和Ⅵ型变态反应参与部分痊疮患者的免疫机制 总 总结以上各项研究结果,结论为如果比较严重的痤疮经过规范治疗,改变了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还是反复不愈合,可以考虑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进行排查,但是不是所有痤疮都认为和食物耐受有关,只有极少部分,目前研究还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明确关联关系。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17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