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庞艳华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1********869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皮肤科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2414
接诊人数
37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阴道微生态与HPV

宫颈癌为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群体逐渐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 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约 60%宫颈癌与 HPV16/18 感染相关。预防高危型 HPV 感染是防止宫颈病变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有学者认为除了性行为习惯外,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妊娠、免疫功能受损及阴道微生态改变等。 阴道微生态与 HPV 国外学者采集 HPV 感染者及未感染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基础研究,发现与 HPV 阴性患者相比,HPV 阳性患者的阴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较高,并有研究者指出,CIN 的进展与阴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关,认为阴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及乳杆菌的减少与 CIN 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同时发现,HPV 感染者比未感染者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文献研究报道,阴道微生物感染可造成生殖道黏膜损伤,增加了 HPV 侵袭的机会。HPV 感染可能改变黏膜新陈代谢或者宿主免疫,导致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打破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易于发生阴道感染,可认为阴道感染与 HPV 感染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状态。 由此可见阴道感染性疾病与 HPV 感染有关。阴道混合性感染可增加 HPV 感染,尤其是高危型 HPV16/18 的感染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特别是阴道混合性感染,并注意患者是否合并 HPV 感染,重点关注 HPV16/18 感染,积极治疗阴道感染性疾病并明确 HPV 感染状态,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减少官颈癌的发病率。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4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全国肿瘤周】痣会癌变吗?若痣发生这几种变化请及时就医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切实遏制癌症危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癌细胞无孔不入,我们的皮肤也难逃它的魔爪。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促使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攀升,部分皮肤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癌)已经名列全身各脏器恶性肿瘤发生率前茅,部分皮肤恶性肿瘤(如恶性黑素瘤)已位居全身各脏器恶性肿瘤预后不佳的前列。 皮肤恶性肿瘤不仅影响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影响美观,而它却往往易被忽视,延误治疗会对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对抗它的法宝。在第28个全国肿瘤宣传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美容外科主任张斌和主治医师柴梓瑜一起为您讲讲皮肤恶性肿瘤的那些事儿。 皮肤癌的分类有哪些 皮肤癌,即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黑素瘤和非黑素瘤。 黑素瘤是起源于黑素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的非黑素瘤包括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主要起源于皮肤上层;不太常见的非黑素瘤是起源于真皮和皮下脂肪层或其他结构如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和神经。 如何初步分辨 01 黑素瘤 (1)好发于3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较低,危害较大。 (2)好发于肢体末端,如手足、外阴等。 (3)皮损特点:早期表现常为不规则黑斑或原有黑痣短期内扩大、颜色加深,以后形成高起的黑色结节或斑块,溃破出血。 02 基底细胞癌 (1)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多见于老年人,男女比例基本相等; (2)好发于暴光部位,特别是面部。 (3)皮损特点:早期表现为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边缘常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仔细观察其上可见粟粒状小黑点,后逐渐增大出现溃疡,溃疡边缘呈珍珠状向内卷曲,多数呈黑色。 03 鳞状细胞癌 (1)好发于50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2)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颈部、手背等。 (3)皮损特点:早期表现为质硬的红色结节,后迅速增大变为菜花状增生或者中央破溃形成溃疡,常伴恶臭。 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综合性治疗还包括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光动力疗法、免疫、基因及靶向治疗等。皮肤癌的预后与肿瘤类型、部位、大小、深度、有无转移等有关,但总体而言,早期发现及时正确治疗,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能降至最低。 特别提醒 若发现自己突然长个痣或原有痣变大、痣颜色突然变深或颜色不均匀、痣边缘出现不规则改变、反复结痂流血、有溃烂流脓流水、局部有痛痒感觉时要及时就诊。 各类皮肤癌的早期表现仅凭肉眼难以区分是哪种类型,需要做皮肤镜、皮肤CT等无创伤检查进行筛查,必要时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 在以往治疗中发现,皮肤癌患者多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许多人都会错误的认为年纪大了,皮肤上长点东西、黑斑或黑痣都很正常,但这类斑块很有可能就是恶性肿瘤,有的人习惯用手扣、摸,或者用各种方法、“偏方”去除一些黑痣、黑斑,这些行为反而会刺激了黑痣的恶化。 特别提醒 眼、鼻、唇、耳、肛周及外生殖器等特殊部位,存在着体内与外界相通的腔隙,如有肿瘤细胞会沿着腔隙向深部侵润或转移而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特殊部位的皮肤肿瘤手术复杂,且关乎外观美容,一定要尽早治疗。 如何预防皮肤癌 尽量避免长时间晒太阳,尤其是暴晒。在没有防晒条件下的长时间暴晒,是皮肤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建议大家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养成涂抹防晒霜的习惯。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玫瑰痤疮VS敏感性皮肤,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

很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也会碰到这样一部分患者,他们的皮肤对外界各种刺激不耐受,出现面部红斑、灼热、刺痛、紧绷、干燥等不适,是否被诊断是玫瑰痤疮了?其实,也有可能是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和玫瑰痤疮,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识的地方,在评价/诊断标准上,两者也有很多关键词雷同:玫瑰痤疮主要特征的潮红和红斑,以及次要特征中的灼热或刺痛,正好也是敏感性皮肤的诊断要素,要准确辨别敏感性皮肤和玫瑰痤疮对于皮肤科医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两者临床上到底要如何鉴别诊断?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作为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颜面中部,多见于20-40岁的青年人。由于玫瑰痤疮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且玫瑰痤疮的临床症状与敏感性皮肤较为相似,因此在临床中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临床特征包括以下五种主要表现: 阵发性潮红 持续性红斑 丘疹、脓疱 毛细血管扩张 增生肥大 除了以上主要表现外,也可出现次要表现,如皮肤敏感症状、水肿、皮肤干燥、眼部表现,临床需留意。完整熟练地识别以上表现是进行准确诊断的基础。 具体诊断标准: 关于玫瑰痤疮的诊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有很多的诊疗指南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是国内相关专家在2016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一些循证医学证据制订的最新中国玫瑰痤疮指南。 其中,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诊断标准也是必备条件,相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就是面中部(面颊、鼻部、口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红斑,且温度变化、情绪波动或紫外线照射等因素会影响面中部潮红的程度。同时要排除因外用或内服药物等明显诱因而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潮红或红斑。 在这里想要强调两个比较重要的关键点,一是玫瑰痤疮的发病部位主要是面中部的隆突部位,比如说面颊部、鼻部以及口周这些部位,所以说它的部位是有一定特异性的。二是出现的持久性红斑。结合国内外的诊疗指南,一般是认为这些红斑要持续三个月以上。一些持续时间比较短的红斑或者是一过性的红斑,就不能认为是比较持久性的红斑。 认识这些比较重要的关键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很好的去认识和诊断玫瑰痤疮,以及和其它一些很相似的皮肤疾病相鉴别开来。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条件:①面部皮肤出现灼热、干燥、疼痛或瘙痒等主观症状;②面中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③面中部可见丘疹、丘脓疱疹;④以鼻背为主的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包括瘙痒、疼痛、视物模糊、异物感等自觉症状)。 只要是必备条件加上一条以上的次要条件就可以诊断为玫瑰痤疮,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只要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含义,就可以达到准确诊断玫瑰痤疮的目的。同时,想了解更详细的诊断标准可以移步陈勇健医生写的《玫瑰痤疮国内外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进行查阅。 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最全面定义是根据《中国敏感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敏感性皮肤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高反应状况,可累及皮肤任何部位,尤其是面部。对敏感皮肤的诊断包括以下主、次要条件,同时应排除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肿胀性红斑狼疮等原发疾病。如图所示: 敏感皮肤的诊断标准 但是定义中强调了一点,这种敏感性皮肤是不能用任何疾病来解释的,正如2017年国内何黎教授牵头制定的《敏感性皮肤专家共识》也强调,一定要排除可能伴有敏感性皮肤原发疾病如: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 这些被排除疾病中,玫瑰痤疮是敏感性皮肤的经典疾病模型。临床上也常常将玫瑰痤疮作为敏感性皮肤的经典屏障损伤模型,来判定皮肤的生物物理参数改变,如玫瑰痤疮患者的经表皮失水率往往更高,皮肤含水量更低,血流量更加丰富等等。 总结 因此,玫瑰痤疮与敏感性皮肤的鉴别依据主要在于是否有明显诱因引发及是否有客观体征存在。如果非要在敏感性皮肤和玫瑰痤疮这两种疾病之间做出一个特异性鉴别的点的话,“发病部位”可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敏感性皮肤的发病部位可能有时不以面中部隆突部位为中心。其次,还要关注到的就是年龄问题,如果是年纪很轻的患者,就不要轻易诊断为玫瑰痤疮,需要我们慎重比对玫瑰痤疮的诊断标准,做出鉴别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玫瑰痤疮也常常与敏感性皮肤或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湿疹/特应性皮炎合并存在,临床上还需我们根据患者具体表现灵活准确地诊断。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一文读懂: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是皮肤科常用药,是医师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而且品种繁多,临床常用药物多达 20多个。 抗组胺药治疗哪些疾病有效?如何根据临床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又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特殊人群如妊娠、 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有肝肾损害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抗组胺药等均是皮肤科医生关注的问题。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 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两类。两代药物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有所不同。 一代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新安替根、异丙嗪等。此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服用2~3次。 二代抗组胺药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发生率低,又称为非镇静性或低镇静性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奥洛他定、卢帕他定、苯磺贝他斯汀、 比拉斯汀等。 目前,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两类(见表1): 表1 抗组胺H1受体药物分代及特点 临床适应症 适合治疗组胺参与的炎症和瘙痒。最佳适应证是I型变态反应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速发型接触性反应、严重全身过敏反应(anaphylaxis,既往称为过敏性休克)及药物变态反应等。Ⅱ、Ⅲ型变态反应由于有C3a、C5a等过敏毒素参与,可以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因此也有一定疗效。对Ⅳ型变态反应的疗效尚有争议。对于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可诱导性荨麻疹、肥大细胞增多症以及虫咬反应也有明显疗效。 适合治疗5-羟色胺、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的一系列局部或全身过敏症状。 常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止痒,但对于组胺不是主要介质的瘙痒疗效不佳。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无效。严重全身过敏反应及重症药疹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效果不佳。 使用方法 1、用药原则: 抗组胺药通过结合组胺H1受体来拮抗组胺引发的反应,对于已经发生的临床症状不起作用,因此要在症状出现前给药并规律用药。临床上常见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即停药,症状再次出现后再用药,这种“按需”用药的方式效果差,也不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应连续、规律用药,完全控制症状直至痊愈。由于口服抗组胺药需要经肠道吸收,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才能见效,因此,也应该在症状出现前提前用药。 研究发现,病程越长,患者体内组胺受体表达水平越高,因此要尽快、彻底控制症状。由于多数皮肤病需要长期用药,应首选中枢抑制作用小的二代抗组胺药。此外,在症状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小剂量量用药,采用间歇给药维持,如逐日减药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 2、常见病的治疗: (1)荨麻疹:自发性荨麻疹可以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治疗。单一常规剂量二代抗组胺药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适合成人及儿童。一代抗组胺药由于有中枢抑制作用,影响学习和认知功能,不推荐长期使用。但急性荨麻疹及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时可以短期使用,比如症状重者可以早晨使用1种二代,晚上联合1种一代,使用1~2周或更长。 对于一种二代抗组胺药常规治疗1~2周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病例,换用其他结构二代药物可能有效。此种情况,欧洲指南推荐首选增加原药剂量(最高可以加至4倍),不推荐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 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需要合用其他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至少1~2周,直至完全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疗程为3~6个月,有时需要多个疗程才能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即可以考虑减量,由每日1次改为隔日1次,逐渐增加间隔时间,直至停药。可诱导性荨麻疹治疗原则同自发性荨麻疹。 经验认为,寒冷性荨麻疹首选赛庚啶、皮肤划痕症首选羟嗪类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说明书指出其适合治疗可诱导性荨麻疹,且由于每日3次给药,逐渐减量为每日2次、1次时,患者易于接受。 (2)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某些湿疹如特应性皮炎可能有I型变态反应参与,因此适合抗组胺药治疗,但单纯应用效果不好,多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原则及方法同荨麻疹。抗组胺药可以有效控制特应性皮炎的瘙痒 。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的疗效优于一代药如氯苯那敏。对于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患者,首选二代抗组胺药,症状重者同时在睡前短期(1~2周)加用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 (3)其他皮肤病:抗组胺药物对缓解扁平苔藓、丘疹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玫瑰糠疹、日光相关性皮肤病、皮肌炎、银屑病等的瘙痒有效。咪唑斯汀对光线相关性皮炎有更好疗效。严重瘙痒的患者,除了选用二代抗组胺药外,也可以联合一代,甚至联合多塞平、酮替芬。对于非组胺介导的瘙痒,如肝病、肾功能衰竭等引起的瘙痒,尚缺乏抗组胺药有效性研究。 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需保持高度警觉的人群如司机慎用。老年人易摔倒,也应慎用。乙醇、镇痛药、催眠药等会加重其中枢抑制作用。其会干扰快动眼睡眠,影响患者的学习和认知行为能力,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此类抗组胺药组胺受体特异性不强,有抗胆碱作用,会升高眼压,导致视物模糊,因此青光眼患者慎用(尤其是苯海拉明、赛庚啶及异丙嗪)。抗胆碱作用还会导致口干、便秘、勃起功能障碍及排尿困难。虽然后者发生率低,但老年人及前列腺肥大者容易发生。 此外,具有乙二胺结构的抗组胺药,如赛庚啶,容易引起接触性过敏,应尽量避免外用。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以导致食欲增加而增加体重。一代抗组胺药还会引起过度兴奋(主要见于儿童)、内脏损害甚至心脏毒性。是否一代抗组胺药加量也会提高其疗效尚缺乏研究,但超量使用有可能增加眼压升高、尿潴留甚至内脏损害的风险,因此,不建议一代抗组胺药超量服用。 二代抗组胺药组胺受体特异性强,较少有一代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特非那丁及阿司咪唑有心脏毒性,可以引起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现临床已不用。二代抗组胺药并非绝对无嗜睡,某些药物如西替利嗪在个别患者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也有引发排尿困难、升高眼压和口干、肝酶升高伴发胆红素升高的报道。 特殊人群用药 1、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首选二代抗组胺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阿伐斯汀、苯海拉明及氯苯那敏归于B类,目前没有属于A类的抗组胺药。在权衡风险后应首选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氮卓斯汀、奥洛他定和地氯雷他定则为C类,不要在孕期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在哺乳期妇女可以酌情用药。 2、老年人: 一代抗组胺药由于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老年人容易发生摔倒,加之其抗胆碱作用会加重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青光眼、排尿困难、便秘、心 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首选二代抗组胺药。除非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一般不必调整药物剂量。使用一代药物时要注意中枢抑制、抗胆碱作用等不良反应。 3、儿童: 首选二代抗组胺药中儿童合适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需注意年龄限制。多数二代抗组胺药药品说明书提示只能用于≥2岁儿童。西替利嗪滴剂及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以用于1~2岁幼儿。 有研究显示,1~2岁幼儿应用氯雷他定糖浆,>6个月幼儿使用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是安全的。<6个月婴儿则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0.35mg/kg/d,分3~4次)或苯海拉明(2~4 mg/kg/d,分3~4次)的说明书中无年龄限定,充分评估风险后可在儿童使用,但应注意不良反应。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用抗组胺药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4、肝、肾功能受损者: 一代抗组胺药和部分二代抗组胺药如依巴斯汀、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受损应减低剂量。抑制肝药酶的药物如,酮康唑、红霉素、西咪替丁以及葡萄柚可能影响某些抗组胺药的代谢,增加其血药浓度。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不经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时不必调整剂量,可以作为肝脏功能异常患者的首选药。非索非那定在轻度肾功能异常时不必调整剂量。 所有药物在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脏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西替利嗪。 虽然抗组胺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很多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应加强大样本上市后临床观察,明确每种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确定其疗效及安全性分级,明确其特点及安全剂量范围,尤其是特殊人群的安全剂量范围,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从预防到治疗(二)

今天一起来看看宫颈癌的发展与变化。 正常宫颈如何发展成宫颈癌? 如图所示,第一个圆代表正常宫颈,正常宫颈感染了HPV后就到了第二个圆。 而HPV是可逆的,大多数人感染了HPV以后,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自己本身的免疫力提高了以后,人体自身是可以清除HPV病毒的,也就是说会导致一个“逆转”。这样又回到了“正常宫颈”,也就是第一个圆。 其实HPV并不可怕,也不是所有人感染HPV后都会发展成宫颈癌。 正常人群中大概有10%的人会感染HPV,而这10%里的大部分人可以自我清除。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是在一到两年左右。感染了两年的HPV才叫持续感染。持续感染以后才可能导致癌前病变,就到了第三个圆。 癌前病变不是癌,属于良性病变,程度上分为三个级别:轻度、中度、高度。 宫颈癌前病变也有机会逆转变成正常的宫颈。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对人体本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到这里为止,只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是有机会自然清除病毒的。 癌前病变是可以治疗的,大多可以采用保守的方法治好。我们在医院给患者做的阻断都是在癌前病变这一步。 HPV也是分一百多种类型的。低危型的HPV不致癌,而目前导致女性患上宫颈癌的HPV病毒主要是16型和18型,占70%左右,从HPV感染到发展成宫颈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这个时间就是给患者和医生一个阻断的机会。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七)丨宫颈癌前病变是癌吗?

宫颈癌前病变是癌吗? 怎么治?锥切影响生育吗? Q 宫颈癌前病变是癌吗? 仔细看这6个字——宫颈癌前病变,您就能想到它一定不是癌,虽然有个癌字但是它是癌前病变。 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哭着就来找我,病理诊断上写着宫颈癌前病变我得癌了,赶紧看看有什么方法救我。我说这不是癌,谁告诉您是癌? 宫颈癌前病变大家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癌,为什么叫宫颈癌前病变?是因为这些病变如果不管它,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发展成癌。 我们筛查的目的不是发现癌,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发现了宫颈癌前病变我们早去干预和早治疗,就能够阻断它往癌发展。 宫颈癌前病变发现了是个好事,你要不去体检宫颈癌前病变你不知道,再去发现就是癌了,这才是被动的。 Q 宫颈癌前病变如何治疗?锥切影响生育吗? 患者拿到病理报告是宫颈癌前病变一定要积极治疗,宫颈癌前病变我强调它不是恶性的,是良性的。 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当然医生会结合HPV的情况,好多人不用治疗都能好,有时候会用点药,一年两年不好会考虑物理治疗,或者做一个手术,这个手术是宫颈局部的手术——宫颈锥形切除。 LEEP刀在门诊就可以完成这个手术,还有其它好多方法的锥切,一般做的比较多的是门诊的LEEP刀锥切,另外一个是病房做的冷刀锥切。 这两种方法做完后,大部分这个疾病都能治好,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保留子宫、保留生育功能,适合年轻病人。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7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从预防到治疗

简单了解宫颈癌 我国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接近10万人,死亡近3万人,所以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肿瘤之一。 现在研究已经确认: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医生往往通过HPV来检查患者是否有癌前病变或宫颈癌。 什么检查可以查出宫颈癌? TCT检查可以筛查宫颈癌,但这一项检查的准确性只有60%—70%,如果加上HPV检查,一般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不过要想确诊,还需要做阴道镜取活检,做组织学检查,这是宫颈癌的三阶梯诊断方法。 因为检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般我会建议大家最好每年检查一次,如果第一年检查HPV和TCT都没有问题,也可以三年检查一次。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四)丨宫颈癌信号有哪些?

接触性出血、白带带血、宫颈糜烂, 都是宫颈癌信号? Q 宫颈糜烂是不是也离宫颈癌不远了? 宫颈本身是光滑的,但宫颈有两种上皮细胞,所谓光滑的是叫鳞状上皮,还有一种不光滑的像颗粒状的叫柱状上皮,像柱子一样的,也叫腺上皮。 正常的时候鳞状上皮在宫颈的外口以外,我们看到的宫颈就是光滑的,柱状上皮在宫颈管以内我们看不到,可是因为月经期不同,或者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柱状上皮外移到宫颈口,你就看到的是颗粒状的东西,所以那时候我们叫宫颈糜烂,它的表现是有时候同房出血或者看到红红的。 其实宫颈糜烂是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现在改名了叫柱状上皮外移,所以柱状上皮外移既然是个生理现象就不是病,所以不需要常规去做治疗。 除非有些人合并炎症,同房有出血或者分泌物增多,合并炎症,有症状的时候我们才考虑治疗。 Q 关于宫颈癌的早期信号,还有两种情况比如白带中带血还有接触性出血,这个是不是宫颈癌的信号? 这个也是早期癌的一些信号,我也遇到过病人特别年轻,偶尔出现一次同房出血就哭着就来找我,说白带带血、同房出血都是癌的信号?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反过来不能划等号。 癌的早期信号有白带多、褐色分泌物或者带有血丝这些情况,但反过来白带带有血丝,或者同房出血不等于都是癌,也不等于都是早期癌。 炎症可以有,宫颈的息肉也可以有,或者是宫颈有时候会长一些肌瘤等等多种情况可以出现,所以反过来不能说只要带血的都是宫颈癌,所以大家也不用害怕,但是一定要重视这个信号是提醒你,你应该找医生看看去。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六)丨感染了HPV还能怀孕吗?

感染了HPV还能怀孕吗? 已经怀孕查出HPV得终止妊娠? Q 感染了HPV能不能怀孕?已经怀孕了如果感染了怎么办? 很多女性备孕之前就来做这些相应的检查,可能检查结果就会发现HPV感染,这种情况是指单纯的HPV感染,如果有癌前病变那就另当别论了。 Q 单纯HPV感染能不能怀孕? 如果是16型或者18型的HPV感染,需要先做个阴道镜进一步检查,排除一下有无宫颈癌前病变,因为16型和18型的危险性更高。 如果没有16型和18型的感染,只是其它类型HPV的感染,又分两种情况。 ● 如果二十几岁刚结婚会建议病人,这么年轻一两年病毒好的几率很大,生孩子的机会有很多,所以如果不是那么着急,就过一年复查HPV转阴了再去怀孕。 ● 如果年龄比较大,比如40多岁想要三胎了,只是其它类型HPV阳性,年龄越大怀孕的机会也降低了,所以这个时候会建议可以怀孕。 HPV感染的女性分娩之后,新生儿被感染的机会确实有,这个有研究表明大概30%,但是这30%感染的小孩大多可以自愈,极少会有症状,对孩子的影响很少。 Q 孕期有些人做了宫颈癌筛查,发现病毒感染孩子还能不能要?是不是该做流产? 图片 既然HPV感染(非16、18)的人都可以去怀孕,怀孕的人有HPV感染(非16、18)照样正常去妊娠。 但是第一要参考TCT的结果,TCT如果有问题要做阴道镜,排除有病变,孕妇也要做。 第二,孕期如果有病毒感染,一般不建议用药物,就正常去做运动锻炼,注意休息好,营养要够就好了。 Q 感染了HPV怀孕对孕妇自己有没有影响? 研究也发现,孕期病毒感染不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所以即使有HPV病毒感染,也可以继续怀孕,产后复查就可以了。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宫颈癌——从预防到治疗(三)

今天一起来看看宫颈癌如何预防。 宫颈癌可以预防吗? 可以。靠自己来预防,那么提高免疫力就是重中之重。还有一种就是的宫颈癌疫苗,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HPV疫苗。 到底什么是免疫力?其实免疫力就是一种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识别和排除异己的这种生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 发生宫颈癌有两个条件:第一是持续感染(持续两年以上),第二必须是高危型的。如果免疫力够高,那么HPV就会被早早处理掉。 可以说免疫力像人体内的一个扫地机器人,像细菌、病毒、异物等“垃圾”,免疫力发现后会主动“清理掉”。 像一些年轻女性甚至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感染了HPV病毒,免疫力就已经把它扔进垃圾桶了。而有些老年人可能免疫力比较低下,反应比较慢,清病毒的时间就比较长,清的几率也会相应较低。 如何提高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要注意四个方面: 1、饮食平衡:蔬菜、水果、鱼肉、奶制品要均衡摄入。 2、适当运动: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游泳、跑步等等,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 3、不能熬夜:经常熬夜往往会影响免疫力。 4、心情愉悦:时常保持良好的心情,长期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免疫力。

庞艳华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9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18条记录共12页
...
...
庞艳华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6092 次
总文章 118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758 次
患者评价 1778 个
获得锦旗 37 个
入驻时间 2021-04-21 09:58:04
庞艳华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37 个
医德高尚
15个
济世良医
7个
医者仁心
15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