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症状为创伤再体验、回避、麻木、过度警觉
- 需及时治疗,延误治疗可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 应重视易感人群的心理预防
简介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disorder,PTSD)是因遭遇或目睹实际的或被威胁的死亡、严重的受伤、性暴力等创伤性事件,从而引发个体不安情绪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创伤后出现或加重的创伤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易反复发作、呈慢性化发展,预后差,患者可出现劳动能力丧失、物质滥用(即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抗焦虑药物等,并形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的依赖)、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1,2]。
症状表现[1]:
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事件反复的痛苦记忆或在梦境中反复再现场景,持续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过度警觉。
诊断依据[1]:
依据接触创伤性事件后,出现或加重的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创伤性事件反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过度警觉、情绪和思维的负面改变,可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疾病类型[1]:
1.根据患者年龄分为:
(1)6岁及以下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2)成年人、青少年、6岁以上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2.根据症状出现时间分为:
(1)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直到事件发生后至少6个月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
(2)非延迟性表达创伤后应激障碍。
3.根据伴随症状分为:
(1)伴分离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个体持续或反复出现2种症状之一:人格解体、现实解体。
(2)不伴分离症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2,4]?
本病常见,目前发病率报道不一。好发于经历或目睹严重事故、性侵犯、虐待、与严重健康问题或分娩经历(如重症监护住院或新生儿死亡)有关的创伤、战争和冲突、酷刑等事件的人群,在军人、医疗工作人员、司机和船长、紧急救护人员、记者、难民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是否可以治愈[4]?
早期识别及诊治多可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经历多次创伤的患者治愈难度大,至少1/3的患者因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不愈。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以创伤为重点的个体CBT干预(认知行为疗法)、EDMR(眼球运动脱敏再处理)、团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创伤性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减轻、消除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是否遗传[5]?
是,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是
割伤手指后如何处理?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12
一周前表皮擦伤,想加速愈合并了解相关食物和补品的作用。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9
割伤手指后,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敷料?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27
文章 我总是感到恐惧和焦虑,可能是因为以前经历过一场交通事故,需要如何处理?
老年健康守护者
文章 我有孤独症,想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健康管理专家
文章 PTSD是精神病吗?我妹妹怎么办?
生物医疗创新站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