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不明,可由感染或超敏反应引起
- 多发生于青壮年,表现为高热、胸痛等
- 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简介
心包是包绕心脏的两侧包膜(壁层和脏层)构成的囊性结构,可以为心脏提供机械性保护,减少心脏与周围组织的摩擦,限制心室的过度扩张。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在急性心包炎中最为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或感染后机体产生的超敏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高热(腋下体温:39.1℃~41℃)、心前区(在胸口处)疼痛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患者经过及时规范化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需注意本病患者在初次发作后,有10%~30%的患者心包可反复发生炎症反应,成为复发性心包炎[1]。
症状表现:
该病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伴有高热(腋下体温:39.1℃~41℃)和明显的心前区(在胸口处)疼痛。
诊断依据:
根据症状(高热伴心前区疼痛),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超声心动图、胸部X片、心电图、心脏CT、MRI、心包穿刺等检查进行诊断。
是否具有传染性?
无。
是否常见?
否。心包疾病患者约占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1.5%~5.9%,其中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患者最为常见[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该病通过规范有效的药物及手术疗法可以治愈,需注意存在一定复发机率。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在医保范围?
是。
文章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有什么症状
一、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常见症状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其起病前数天至数周常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此外,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及受寒也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因。
发热是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主要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时间可达数天或数周。除了发热,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这种疼痛可能较为剧烈,表现为刀割样痛、压榨性疼痛或闷痛。多数患者的疼痛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少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此外,急性特发性心包炎还可能导致约25%的患者合并胸膜炎或肺炎。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及胸骨下部,可放射到颈、左肩、左肩胛、上腹部等处。咳嗽、呼吸、体位变动等都可能导致疼痛加剧。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一个重要体征是心包摩擦音,约在70%的患者中可以听到。心包渗液一般为小量或中等量,很少产生严重心包压塞症状,很少需要心包穿刺抽除液体。
二、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诊断方法
对于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和急性胸痛的青年人及成年人,应首先考虑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可能。最有力的支持诊断是在病初3周内病毒抗体效价升高为正常的4倍。此外,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可在心包组织中检测到DNA病毒抗原,如柯萨奇B族、埃可病毒等。
三、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主要包括休息、退热、止痛等。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四、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健康饮食指南
文章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症状?
近年来,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病毒直接感染或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这种疾病常常被忽视,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症状,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首先,发热是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几周。此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其次,呼吸道感染也是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前驱症状之一。患者在发病前几天或几周内可能会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喉咙痛等。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受凉都可能导致症状加重。
此外,心包摩擦音是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典型症状之一。大约70%的患者在发病第一天就能听到这种声音,且可能持续几天或几周。心包渗液一般为小量或中等量,很少导致严重心包压塞症状,也很少需要心包穿刺。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和胸骨下部,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肩夹上腹部等部位。疼痛在咳嗽、呼吸、体位变动时加剧。
了解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和观察。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总之,了解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和注意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生命之光传递者
蔡丽娥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童传凤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孙国举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