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孩子老尿床是咋回事?
晚上孩子老尿床
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事
大人要忙着更换床褥
小孩则免不了一顿责备
或许有人认为孩子尿床很正常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其实不然
如果你的孩子 5 岁了还经常性尿床
很有可能得了“遗尿症”
什么是遗尿症?
只是尿床那么简单吗?
什么是遗尿症?
正常幼儿在 2~3 岁时就能控制排尿,部分会超过 3 岁。如果你家宝宝在≥5 岁平均每周至少 2 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以上,那就达到儿童夜遗尿的诊断标准。
儿童夜遗尿(俗称“尿床“),病因比较复杂,可能跟遗传、排尿功能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够大、充盈的膀胱没有向大脑发送信息等都是夜遗尿的重要原因。
引起儿童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单方小时候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 30%—50%的几率患此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 70%的几率患此病。
- 睡眠过深:这是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现象。
- 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时,就收缩排尿了。
- 精神紧张: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和升学考试前的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待精神缓和及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 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均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注意
夜遗尿的危害
- 尿床可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多数尿床的孩子身材瘦弱、矮小。
- 尿床的孩子智力、记忆力可下降,且有多动倾向和注意缺陷。
- 长期尿床,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其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尿床还会导致孩子自卑、孤僻内向、焦虑、抑郁等的发生,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更是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儿童遗尿有哪些治疗方法
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 4 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 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过分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做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排净小便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及鼓励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现象。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另外,还可以通过行为疗法。
- 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就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 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就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厕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 膀胱功能锻炼: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 1 至 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剂、甲氯酚脂、抗胆碱能药物等。
主治医师杨添水
文章 孩子尿床问题
从医学角度上讲,3 岁左右的孩子还尿床完全可以说是正常的。小便的控制能力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和正确的训练方法。一般到了 4 岁以后才能很好地控制小便,尤其是夜尿、所以 3 岁左右的孩子仍尿床的话,父母不必担心,不要过于关注,更不能进行训斥和体罚,不然,会造成孩子对排尿的恐惧、紧张,反而加重尿床。
为了减少尿床的次数,倒可以想些办法。
- 白天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不要让孩子过于疲劳或兴奋,夜间不要喝太多水,睡前不要讲过于恐怖的故事,上床前要让孩子排尿,如果孩子夜间没尿床,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 要正确训练孩子大小便的能力,过于粗暴、强迫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自控排尿的能力。
作到以上这些,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到了 5 岁以后仍反复尿床,则要找医生检查,以确定孩子是否患上了遗尿症。
主治医师银江辉
文章 遗尿症
小孩总尿裤子的原因如下:
- 尿路感染:此时建议进行具体观察,男童需要观察是否有包皮炎、包茎,女童需要观察外阴是否红肿,尽量做尿常规检查,排除尿路感染;
- 憋尿:小孩 4 岁玩兴较重,喜欢憋尿,如果膀胱已经受不了,即情不自禁的尿裤子;
- 隐性脊柱裂:小孩不仅是小便控制不住,大便也会无法控制。4 岁小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已经趋于完善,如果情况不严重可以再观察,如果经常如此,建议到医院做相关检查;
- 心理因素:某些小孩有心理问题,如家长过多指责,孩子会较紧张;
- 其他:小孩的裤子系裤袋或裤子较紧,来不及解开而导致尿裤子。
收起
住院医师沈海涛
文章 儿童夜间尿床该怎么办?
夜间尿床,专业术语为夜间遗尿症,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症,其一方面会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社会行为造成影响,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行为;另一方面还会给患儿家长带来压力和困扰。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夜间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体系意义深远。为此,2015 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发布了我国儿童夜间遗尿症的治疗指南,旨在为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儿童夜间遗尿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一)儿童夜间遗尿症的定义
夜间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 ):目前对于其界定年龄和发生频率国内外及不同学科间仍存在争议。根据国际儿童尿控协会于 2006 年制定的定义:夜间遗尿症为年龄>5 岁,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自主的漏尿现象,至少每周 2 次并持续≥3 个月。在一些儿科学指南中其界定年龄为 3 岁。现已将夜间尿失禁(nocturnal incontinence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夜间尿床(bedwetting )统称为夜间遗尿症,其又分为单症状夜间遗尿症和复合症状夜间遗尿症。
①单症状夜间遗尿症(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仅有夜间遗尿而无合并其他下尿路症状。根据遗尿出现的特点,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症。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enuresis ):指症状自幼持续存在(无症状期不超过 6 个月)的遗尿症。继发性遗尿症(secondary enuresis ):指曾有过至少 6 个月的无症状期而后再次发生的遗尿症。
②复合症状夜间遗尿症(non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 ):指除夜间遗尿症状外还合并下尿路症状或膀胱功能障碍,包括日间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或下尿路疼痛。
(二)夜间遗尿症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1.睡眠觉醒功能障碍:指在进入睡眠状态后,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唤醒患儿,患儿在非清醒的睡眠状态下排尿,为夜间遗尿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夜间尿意——觉醒”是一个随发育而逐渐完善的生理过程,正常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这一神经机制发育成熟,从而在有尿意后诱导大脑觉醒并起床排尿。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导致脑桥排尿中枢和大脑皮质未能有效地参与排尿反射,使“夜间尿意——觉醒”这一机制存在缺陷,从而出现患儿在睡眠状态下排尿的现象。导致参与这一过程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的具体机制不详,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因素:①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足,不能诱导觉醒;②睡眠过深,未能觉醒。
2.夜间多尿:部分遗尿症患儿的。肾脏在夜间产生大量的尿液,超过了最大膀胱容量。可能与夜间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有关。
3.膀胱功能异常:主要是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所引起的膀胱容量减小,导致排尿次数多,而每次尿量少。
4.家族遗传:约 62%的遗尿症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过类似病史,说明本病可能有遗传倾向。
5.其他:糖尿病、抑郁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等也可能与遗尿症相关。
(三)夜间遗尿症的诊断与评估
单症状夜间遗尿症患儿除遗尿外无其他症状,因此在诊断中病史采集极为重要,尤其需要询问夜间遗尿发生的时间、频率、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伴随症状,必要时可行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及残余尿,骨盆平片、脊髓 MRI 等)。
(四)夜间遗尿症的治疗
由于单症状夜间遗尿症患儿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治疗时应首先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本病可呈自限性,部分患儿随年龄的增加症状可逐渐消失,因此,对于 6 岁以前的患儿一般可不采取药物或其他特殊治疗。
1.教育与引导
- 首先要强调夜问尿床不是孩子的错,避免其因此而受到指责,鼓励患儿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 保证患儿的每日正常液体摄入量,日间不必限制其饮水,睡前 3~4 h 可适当减少液体人量。
- 教育并监督患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对于患儿的排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醒。
- 建议家长用日历详实记录每晚遗尿出现与否及发生次数,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和判断疗效。
2.正确的夜间唤醒方法
2.1 唤醒时机:不要随意唤醒患儿排尿,应当在膀胱充盈至即将排尿时将其唤醒。通过这种方法强化“夜间尿意——觉醒”的神经反射,缩短遗尿的持续时间可参考以下方法判断膀胱已充盈可唤醒患儿排尿:①患儿在安静睡眠中突然出现翻身或其他燥动表现;②根据以往患儿出现遗尿的时间规律,在即将遗尿前唤醒其排尿。为使遗尿出现的时间较规律并方便家长掌握唤醒时间,可要求患儿在生活上实行“三定”原则:晚饭定时、睡眠定时、晚饭至睡前饮水定量。在“三定”原则下,夜间相应时间所产生的尿量相对稳定,遗尿出现时问也将相对固定。
2.2 清醒状态下排尿:将患儿从睡眠中完全唤醒至清醒状态排尿。
3.遗尿报警器(可选)
遗尿报警器是一种可安放于床铺或患儿内裤的装置,当遗尿发生时可发出警示(声响或震动等)达到唤醒患儿排尿的目的。其治疗遗尿症的机制:①帮助患儿建立正常的睡眠中尿意觉醒机制;②改善夜晚膀胱的储尿功能。
适应证:对于经教育和引导无效,家长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患儿可考虑使用。
(五)夜间遗尿症的药物治疗
大多数夜间遗尿症患儿经教育、引导等治疗后均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少部分患儿仍需要药物。
1.醋酸去氨加压素(可选)
醋酸去氨加压素是一种抗利尿激素类似物,是目前治疗遗尿症的一线用药。适应证:尤其适用于有夜间多尿的遗尿症患儿。
用药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醋酸去氨加压素为口服片剂,在睡前 1 h 给药,常用剂量为 0.2~0.4mg(不分年龄和性别)。经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后,部分患儿短期内即可有症状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因此一般需连续用药至少 3 个月。
注意事项:醋酸去氨加压素的不良反应较少,长期用药较为安全,但在大量饮水后服用可造成水中毒、低钠血症及惊厥。因此,为保证用药安全,推荐家长将患儿晚饭后至睡前液体摄人量控制在 200 ml 以内,直至第 2 天清晨。
2.抗胆碱能药物(可选)
适应证:当遗尿报警器或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特别是对合并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单症状遗尿症患儿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用药方法:睡前口服索利那新或托特罗定
注意事项:该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便秘和排尿困难等,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嘱患儿保持良好的排尿习惯,家长也应注意观察患儿的排尿、排便情况及是否伴有发热,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选)
适应证:三环类抗抑郁药既往为治疗遗尿症的常用药物,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目前仅在患儿家庭不能负担遗尿报警器和醋酸去氨加压素或治疗失败后,才考虑使用。
用药方法:睡前口服丙咪嗪 25—50 mg。对 9 岁以上的患儿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
注意事项: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失眠及情绪改变等。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可出现晕厥、心悸、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旧。因此,其剂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六)夜间遗尿症的预后
单症状夜间遗尿症可呈自限性,随年龄的增加每年约 15%未经治疗的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绝大多数患儿在改善生活习惯、使用遗尿报警器或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后可治愈,即使有症状反复,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少数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一方面可尝试其他可选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深究是否存在潜在病因,如精神心理因素等
副主任医师方晓亮
文章 认识儿童遗尿问题
2020 年中国医师协会肾脏专委会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对我国 5~18 岁儿童及青少年遗尿症(NE,nocturnal enuresis)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显示:遗尿症总体患病率为 4.8%(4821/100071);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遗尿患病率分别为 12.1%、5.1%、1.1%和 1.4%;4821 名遗尿症患儿中,轻、中、重度遗尿症患儿分别占 81.4%、13.5%和 5.1%;重度遗尿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组比例为 6.9%、3.7%、5.3%和 10.0%。可见遗尿患者数目较多,年龄分布范围较广。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 岁儿童患病率 15.2%, 7 岁和 10 岁儿童的患病率为 8.3%和 4.8%,16 岁患病率 1.1%,16 岁以上时患病率略有上升。各年龄男孩遗尿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的女孩,男女 13 岁后遗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儿童遗尿是指年龄≥5 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 2 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 3 个月以上。诊断要点包括:①患儿年龄≥5 岁(5 岁作为判断儿童夜遗尿的年龄标准虽带有一定主观性,但其却反映了儿童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程度);②患儿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每周≥2 次,并持续 3 个月以上(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遗尿的儿童可除外);③对于大年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遗尿的次数。
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ICCS)推荐将每周尿床夜晚数>4 定义为严重 NE。顽固性遗尿(RNE)特点为经过行为治疗、遗尿警铃和去氨加压素(DDAVP)等正规治疗 3 个月后疗效欠佳或者停药后复发。
NE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为夜间尿量和膀胱容量间的不匹配,伴有夜间膀胱充盈觉醒神经控制异常。常见相关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及受体异常等。
常见病因
- 觉醒功能异常:觉醒阈值增高 、中枢对膀胱充盈信号不敏感、 膀胱感觉减退、白天睡眠剥夺、睡眠中缺氧。
- 夜间多尿:睡前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节律异常)、抗利尿激素敏感性下降。
- 膀胱尿道功能异常:膀胱容量小、逼尿肌过度活动、尿道括约肌不稳定 、控尿功能发育延迟。
遗尿分类和分型
- 原发性遗尿症(PNE):自幼遗尿,没有 6 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并除外器质性疾病。
- 继发性遗尿症(SNE):之前已经有长达 6 个月或更长不尿床期后又再次出现尿床。
- 单症状性夜间遗尿(MNE):患儿仅有夜间遗尿,不伴有日间下尿路症状。
- 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NMNE):患儿不仅有夜间遗尿,还伴有日间下尿路症状(如尿急、尿失禁、排尿费力等)。
- 夜间多尿(NP):至少 50% 尿床夜晚夜间尿量超过同年龄段儿童预期膀胱容量的 130%。
预期膀胱容量(EBC):计算公式为: 30+(年 龄×30),单位(ml)。
夜间尿量:入睡后产生的尿液总量,计算方法为入睡前排空膀胱,夜间尿不湿增重量(1 g≈ 1 ml)+尿量+晨起首次排尿量。
膀胱容量小: MVV<预期膀胱容量的 65%。
儿童夜遗尿虽不会对患儿造成急性伤害,但长期夜间遗尿常常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对其生活质量及身心成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此外,儿童夜遗尿虽然每年有 15%的患儿可以自然痊愈,但约 0.5%~2%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鉴于此种情况,儿童夜遗尿一经确诊需尽早进行治疗,临床医师和家长切勿采取“观望”态度。
副主任医师薛志斌
文章 儿童尿床怎么做呢?
尿床又称为夜间遗尿症,是令家长和孩子非常难堪的事情,有关数据表明5岁儿童有10%左右儿童有发生夜间遗尿的问题,随年龄的增长,每年可减少12%-15%,若不及时治疗,有0.5%-2%患儿的遗尿症状可持续到成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已经是心理敏感期,常常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产生社交障碍、情感障碍、精神障碍等。大于5岁,每周大于等于2次夜间遗尿,且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的孩子,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遗尿的孩子,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饮水习惯,比如饮水次数、饮水量、饮水时间;排尿、排便习惯;遗尿特点,遗尿的诱因;有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睡眠异常的情况;有无社交的问题,这些可为我们提供解决尿床的线索思路,以及我们更需要的关注点。注意孩子身体外生殖器有无尿道下裂、包茎、红肿等,检查腰骶部有无皮肤凹陷、多毛;触摸腹部有没有巨大包块,这些可能会是尿床的器质性病因。
导致尿床的原因很多,有时候很难说清具体是哪个病因。1、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有遗尿经历的儿童尿床比例会上升到50%,父母双方有遗尿经历的,这个比例会上升到75%,这个因素可以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家长的指责心理。2、生长发育情况。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完善,会提升儿童控制排尿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上厕所习惯,在四岁左右就可停止尿床。5岁以上儿童遗尿,要评估生长发育情况。3、睡眠深度。过深的睡眠,可能会将膀胱充满后的收缩感与觉醒意识联系不起来。4、环境因素与儿童经历。家庭环境与所经历的事情对孩子产生压力可能会影响尿床。
通过矫正孩子行为,培养习惯,可以减少尿床次数,摆脱尿床困扰,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坚持。1、培养责任心,承担责任。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承担尿床后的善后工作,如自己换掉尿湿的衣裤,帮助换掉尿湿的床单并清洗,并非全部承担,不是惩罚,承担后给予奖励肯定;2、认知疗效。向孩子讲解排尿的工作原理,加强沟通,减轻孩子心理负担,竖立战胜遗尿的信心;3、膀胱训练。白天根据平时排尿时间,从开始多等待15-30分钟到尽可能地憋尿,锻炼控制能力,每天憋一次尿,出现不适,再排尿;4、建立奖励机制。在孩子不尿床的日子进行奖励,或者实行积分制,达到一定数量,进行奖励;5、良好的生活习惯,日间规律排尿,养成每天晨起及睡前排大小便习惯,规律作息,晚餐后不宜剧烈活动过度兴奋;6、觉醒训练,夜间定时或使用遗尿报警器训练孩子感受到尿意而醒来排尿;7、药物治疗,如去氨加压素,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主治医师何志华
文章 儿童遗尿怎么办
为方便孩子就诊,增设儿童专家夜间门诊周三晚上。17:30-20:30,儿童遗尿,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症孩子可以预约就诊,复诊孩子建议周五上午或者周六上午复诊,因为复查项目需要空腹抽血
主任医师周树平
文章 发育行为障碍患儿经三期治疗,康复效果显著
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这样的小患者,6 岁的晨晨(以下均化名)来自双鸭山的一个小县城,就在前不久,妈妈发现孩子有眨眼,吸鼻、扭肩的症状,来到黑龙江附一儿童医院检查后晨晨被诊断出患有抽动症并发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障碍、遗尿症、构音障碍等儿童发育类行为疾病。
晨晨从小跟着妈妈一起长大,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全家人仅靠着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晨晨确诊的消息让原本就拮据的一家人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的病不能再拖得治啊!这可难坏了一家人。在听朋友的介绍下,妈妈带着晨晨来到了附一,推开了杨玮克主任诊室的门。
杨玮克主任听了晨晨妈妈的叙述后深表同情,并安慰道:“孩子的病发现的早,咱们积极治疗,晨晨一定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回归幸福童年。”在进一步了解了晨晨的情况后,杨玮克主任给晨晨制定了“三维一体”的诊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康复训练治疗采医教结合,不仅解决孩子的病症困扰,而且要着重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晨晨妈妈听了治疗方案后也表示“杨主任一直耐心的解答我的困惑,给制定的治疗方案我们家长听了以后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一定配合医生的治疗,孩子康复好像近在眼前了!”
第一期治疗后,孩子眨眼,吸鼻、扭肩的抽动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晨晨妈妈说“没想到,在附一的第一个疗程,孩子的抽动症状就得到了明显缓解,别提我这心里有多开心,我的孩子他有救了!真的特别感谢,是你们的专业医治和精心照顾让孩子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
第二期治疗后,孩子抽动症状消失,遗尿症状消失,多动症状稳定,构音有明显的改善。
现在,晨晨已经进行到了第三期治疗,孩子抽动、遗尿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吐字也更加清晰,能够自主与人进行交流,晨晨妈妈对孩子的康复效果十分满意。“因为孩子说话不清楚一直是我心头的一根刺,在学校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我们也担心孩子,没想到才经过短短三期的治疗,孩子就有了这么明显的进步,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代表全家谢谢你们,你们周到、贴心、细心,专业,扎针技术很让我佩服,你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亲切,能遇到附一,我们很幸运,在附一,我们很幸福!”
淳朴的言语中饱含着的是沉甸甸的谢意,晨晨妈妈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对我们最真诚的感谢,孩子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位妈妈的心,同时,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以也是我们附一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有了这份动力可肯定,我们将继续努力,细心做好每件小事,用心关怀每一位患儿,初心为至,不辜负家长们的每一份信任!
主任医师夏景龙
文章 孩子尿床了父母应该怎样做?
不少宝宝都有过尿床经历,宝爸宝妈们会觉得这是自然现象,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好了。但有的孩子到了学龄前,仍然会尿床,这是为什么呢?儿科医生表示,这可能是孩子得了儿童遗尿症。那遗尿症儿童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据研究,长期遗尿症儿童的身高会比排尿正常的儿童矮 2-3 厘米,智商也会低于正常儿童 17%-23%。既影响到身体发育,也影响到大脑发育。
有研究认为,尿床是儿童的第三大心理创伤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遗尿症儿童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不合群等,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部分家长担心的,孩子患上遗尿症后短期治疗未见好转的问题,儿科医生表示,遗尿症可以有效治愈,但治疗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患儿家庭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共同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
孩子尿床了父母应该怎样做?
- 宝宝小时候不要把尿
- 耐性等待
- 调整生活方式
- 适当的时机进行如厕训练
- 安抚孩子
- 提高宝宝膀胱储尿能力
- 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副主任医师胡伶俐
文章 孩子尿床了父母应该怎样做?
不少宝宝都有过尿床经历,宝爸宝妈们会觉得这是自然现象,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好了。但有的孩子到了学龄前,仍然会尿床,这是为什么呢?儿科医生表示,这可能是孩子得了儿童遗尿症。那遗尿症儿童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据研究,长期遗尿症儿童的身高会比排尿正常的儿童矮 2-3 厘米,智商也会低于正常儿童 17%-23%。既影响到身体发育,也影响到大脑发育。
孩子患上遗尿症要耐心,目前已能有效治愈
有研究认为,尿床是儿童的第三大心理创伤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遗尿症儿童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不合群等,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部分家长担心的,孩子患上遗尿症后短期治疗未见好转的问题,儿科医生表示,遗尿症可以有效治愈,但治疗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患儿家庭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共同树立战胜遗尿的信心。
孩子尿床了父母应该怎样做?
- 宝宝小时候不要把尿
- 耐性等待
- 调整生活方式
- 适当的时机进行如厕训练
- 安抚孩子
- 提高宝宝膀胱储尿能力
- 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1、宝宝小时候不要把尿
从小就把尿的宝宝,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尿床。因此建议宝宝小的时候,不要给他把尿。
2、耐性等待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膀胱的功能也会越来越成熟,尿床的现象会随之减少。这需要孩子、父母都耐心等待。
3、调整生活方式
晚上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喝太多的水,或进食太多含水量比较丰富的食物。
4、适当的时机进行如厕训练
研究发现,许多在 18 个月以前便开始接受训练的宝宝,直到 4 周岁后才学会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 2 周岁开始训练的,到 3 周岁时几乎都能自己上卫生间了。
如厕训练先从白天开始,晚上可以继续让孩子穿着纸尿裤。如果连续几天发现纸尿裤里的尿液很少甚至没有,那么晚上也可以尝试不给孩子穿纸尿裤了。
5、安抚孩子
告诉孩子,尿床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为此感到羞愧。如果孩子希望你帮 ta 保守这个秘密,那么我们就要说到做到,不给孩子心理压力。
6.提高宝宝膀胱储尿能力
白天可以让宝宝多喝水,当 TA 想尿尿的时候,妈妈可以适当的延迟一下 TA 去厕所的时间,这样一来,宝宝的膀胱储尿量增加,储尿时间增长,可以改善尿床的习惯。
7、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前面提到,孩子失落、生病或者感到自己不受父母关注时,也可能会引起尿床。建议爸妈们,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体会到你们的爱,焦虑减少之后,孩子尿床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主任医师李燕春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钟家蓉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