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
- 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
- 治疗上主要为综合治疗和药物治疗
简介
药物性肝炎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是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药品使用品种及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炎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药物性肝炎除药物本身潜在肝毒性外,也与遗传基因、性别、年龄、营养状态、患者全身状态和伴发病等诸多因素有关,如过敏体质者,不能耐受药性,即使在正常范围内用药,也会引起肝脏损坏。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常易导致误诊、漏诊。该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疽等。治疗上主要为综合治疗和药物治疗。及时停药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乏力、纳差、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表现,结合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血胆红素数值异常等肝细胞损伤情况及存在胆汁淤积、肝硬化,可明确诊断。
药物性肝损害有哪些类型?
根据肝损伤分型,该病可分为:
- 肝细胞型药物性肝损害
- 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害
- 混合型药物性肝损害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所有药物损害病的10% ~15%,在西方国家,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约占全部肝功能衰竭的 10%~52%,病死率约为11.9%。
是否可以治愈?
药物性肝损害的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及时停药后病情可迅速改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常在治疗1~3个月内彻底恢复;部分伴黄疸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则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超过10%。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