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治疗要根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来决定,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肠黏膜等,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若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1]。
治疗目标[1]
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药物治疗[1-4]
- 根除幽门螺杆菌:现尚无单一药物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多主张联合用药。目前推荐方案有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一般为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加上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中的两种,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上述抗生素中的两种,可使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80%以上。
-
抗酸药物治疗:抗酸药物包括碱性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制剂,其中碱性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能直接中和胃酸,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尚有一定的黏膜保护作用,但因其一次服用剂量大,不良反应大,多不单独应用。
(1)H2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与H2受体结合,使壁细胞内胃酸分泌减少。常用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头昏、嗜睡和腹泻。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质子泵阻滞剂:目前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作用时间长,可抑制壁细胞分泌H离子,减少胃酸分泌,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上腹痛等。偶可出现皮疹,症状轻微,大多不影响治疗。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制酸剂:可使胃内酸度降低,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本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保护黏膜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与溃疡面渗出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一层覆盖在溃疡表面的保护膜。
(1)枸橼酸铋钾:可形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此外,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本品可使舌苔及大便呈灰黑色,易与黑粪症状混淆;还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2)硫糖铝:是一种硫酸化蔗糖的氢氧化铝盐,可与溃物面上带阳电荷的渗出蛋白质相结合,它还可能刺激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对黏膜起保护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前列腺素类药物:如米索前列醇,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修复和再生。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稀便或腹泻,但大多数不影响治疗;对本品过敏者及孕妇禁用。
手术治疗[3,5]
适用于急性穿孔、幽门梗阻和大量出血等合并症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 内镜下止血:主要用于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出血或者预防出血的治疗。对于十二指肠球部及球后溃疡出血患者,予以内镜下多种止血手段进行早期干预,其止血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 胃十二指肠吻合术:适用于幽门管与十二指肠球部有明显瘢痕狭窄、粘连及变形严重的患者。术后可出现出血、脾脏损伤等并发症。
- 胃空肠吻合术:是指胃与近端空肠进行吻合的手术,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梗阻、患者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及吻合口狭窄等。
-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通过切除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减少胃酸分泌,消除溃疡病复发的主要因素,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胃潴留、腹泻及溃疡复发。
一般治疗[1]
- 规律生活,工作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精神放松。
- 规则进餐,忌辛辣食物,戒烟,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有损害药物。
治疗周期[1]
长期治疗为主。
治疗后效果如何[1]?
经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若不规范治疗,可导致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上腹部反复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多长时间复诊[1]?
具体复查周期及复查项目应严格遵守医嘱。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方霖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