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治疗(主要为手术和支具相结合的治疗)患儿可以获得正常生活,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并控制疾病进展。
治疗原则
先天性脊柱侧凸表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自然史以及预后均不同。在治疗方案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生长潜力、畸形类型以及预后等综合因素,但大多数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需要手术干预[1,4]。
保守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为控制症状。如止痛药针对存在明显疼痛症状的患者,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塞来昔布、双氢芬酸钠等。但药物治疗往往存在不良反应或禁忌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观察
对于轻度(极早期)先天性脊柱侧凸、暂时不能确诊或者不具备手术干预的条件时,随访观察是先天性脊柱侧凸重要保守治疗手段。
观察随诊通常在门诊进行,在患儿5岁前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内,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5~10岁,如畸形进展缓慢,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间隔至1年。
门诊随诊时需要准确评估和记录患儿的生长情况和脊柱畸形情况,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等[4]。
三、支具治疗
包括石膏固定、支具佩戴等,适用于畸形进展缓慢且程度较轻、骨骼尚未发育成熟、侧弯节段较长且脊柱相对柔软的患儿。
通常每4~6个月进行一次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如畸形进展迅速,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尽早手术。对于节段短或脊柱已经出现僵直的患者,支具治疗通常无效[1]。
四、牵引治疗
牵引治疗包括重力牵引、头颅-骨盆牵引等。半椎体所致畸形早期多不严重,通常不需要术前牵引。
而对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多发半椎体所致原发及代偿畸形严重、僵硬的患儿,术前牵引可以部分矫正畸形,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心肺功能和营养状态、减少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矫形效果[4]。
手术治疗
大多数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情是进行性加重的,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充分评估病情,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生长潜力、畸形的类型以及预后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术后还需联合支具治疗[1]。
主流手术方式如下:
(1)骨骺阻滞术:原理是阻止畸形椎体凸侧的生长,使凹侧生长后自发矫形。适用于凸侧融合后凹侧有生长潜能的情况,如对于年龄小(小于5岁)、脊柱平衡较好、脊柱外观畸形不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
(2)半椎体切除术:对于半椎体畸形,需要早期手术治疗,切除半椎体能直接去除致畸因素。目前主要包括前后路联合和后路半椎体切除两种术式。然而,该手术也存在脊髓和神经损伤等风险。
(3)非融合技术:骨骺阻滞术和椎体切除术均需要行脊柱融合术,但低龄儿童术后可存在生长受限甚至影响心肺功能。因此非融合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生长棒技术和胸廓扩大成形术。但为达到良好矫形并兼顾脊柱生长,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撑开。
其他治疗
1、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循序渐进增强患儿的腰背部力量,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或减缓胸廓畸形。
(2)作业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疾病进展。
2、心理治疗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应及时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多需长期间歇性治疗,包含手术治疗(定期撑开手术等)、支具治疗和行为习惯矫正等。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症状、减缓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未规范控制,可出现疾病迅速进展,出现肺活量减少、腰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出现脊髓功能障碍、瘫痪等。
多长时间复诊?
规范治疗时:3—6个月复诊一次,直至骨骼发育成熟。
若出现严重症状、病情进展,应及时就诊。
李凯群
主治医师
骨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吴剑平
主治医师
小儿骨科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石青
副主任医师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