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伊春市第一医院

伊春市第一医院

简称:伊春市第一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介绍

伊春市第一医院位于市中心区繁华步行街中路,始建于1957年,是市政府直属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伊春市伊春区西繁荣街104号
0458-6117208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沙尔望
沙尔望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男科,阳痿,早泄,遗精,手淫过度,龟头敏感,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碍,ED(勃起功能障碍),阳痿,勃起不坚,勃起困难,中途疲软,硬度下降,性欲低下等,擅长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诊治。
高梦楠
高梦楠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小儿及新生儿呼吸、消化等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及治疗,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处理能力;热爱医学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宗子琪
宗子琪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小儿内科,包括呼吸内科,治疗小儿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等肺部疾病。消化内科,治疗小儿腹泻病,消化不良等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幼儿急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猩红热,百日咳,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小儿营养障碍性疾病,包括维生素D缺乏,锌缺乏症,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免疫性疾病,包括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关铁峰
关铁峰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心理科常见疾病,如失眠,神经痛,焦虑症,抑郁症,神经症,分裂症等的诊治。擅长采用认知行为,催眠等技术进行情感,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心理咨询。
范春慧
范春慧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
陈震
陈震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脑血管病,脑梗死 2.癫痫,3神经脱髓鞘疾病4周围神经病等常见病的治疗
白云霞
白云霞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及药物治疗!考前焦虑,亲子关系,婚姻恋爱等心理咨询治疗!
患者评价
  • *语诺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骁然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芯瑜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馨菲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妈网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在综合医院的内科诊室里,常常有些很奇怪的患者,本来血压高,一用高血压药物,血压又非常低,不用又很高,让内科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作为综合医院内的心理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那这些看着有点奇怪,内科又看不好的“病”该如何处理呢?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苏大娘,今年 66 岁了,最近总是感觉头昏,头胀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血压“140/104mmHg”,内科诊断“高血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10mg,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血压偏低,有时低至“90/60mmHg”,自觉头昏的更厉害。后内科医生又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25mg*0.5 片,每日一次”,患者服用后依旧血压偏低。停服高血压药物,血压再度升高至“140/100 mmHg”左右。患者内心十分矛盾,无论吃与不吃高血压药物,头都是难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该患者来到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了解到,苏大娘的老伴长期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十几年下来非常辛苦,但苏大娘又不愿让孩子们受累就一力承担。日积月累的劳累,很少出门,渐渐没了朋友,跟老伴也说不上几句话,内心孤独,郁闷,总也找不到开心的事情。苏大娘越来越不愿意讲话,更不愿意出门见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吃饭也没什么胃口,晚上也睡不好,就更别说花心思打扮自己了。除了不开心,她还总愿意操心,担心孩子们工作是否顺利,担心孩子路上是否安全,每日惴惴不安,紧张,害怕。身上除了头部不舒服,还经常胃痛,心慌,却一直自己咬牙挺着不告诉儿女。经过一番了解苏大娘的病情后,确诊其有“抑郁症”。一边帮苏大娘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其采取如户外散步等运动,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同时给予苏大娘“舍曲林 50mg,每日一次”治疗。2 周后,苏大娘的血压在未服降压药的情况下降至“130/90mmHg”左右,心情自觉略有好转,但仍有时坐立不安,紧张,担心,害怕自己生病拖累儿女。2 周内逐渐加量“舍曲林至 50mg*2 片”。服用“舍曲林”1 月后,患者自觉头部不适基本缓解,在未服用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血压尚平稳,心情自觉也明显好转,坐立不安,紧张等也基本消失。1 月后的苏大娘精神状态良好,这次复诊还带了一条粉色的围巾,她说已经好几年没有心情打扮自己了,现在出门前也知道“美美”了。看到苏大娘脸上露出了笑容,身上不舒服也消失了,证明这奇怪的“病”已经好了。

    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表现的那么明显,不都是想着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眼中的抑郁症,往往被描述的很明显,整日愁眉苦脸,见谁都说自己不开心,活着没意思等等。但是像苏大娘这样丧失内心愉悦感,难以开心,但又怕给儿女添负担,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不悦,身边人很难观察到她的抑郁倾向,甚至于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患者其实除不开心之外,还常伴有兴趣匮乏,少与他人交流,身上总是说不清的难受,有时东痛西痛,血压不稳,今天头疼,明天胃痛的抑郁症患者其实更为常见。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也是抑郁的表现。这一类患者往往都认为心情不好很正常,并不是什么问题,而自己身上不舒服,才是真的生病了,所以就至内科门诊就诊,但往往各项检查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可是患者确实感受到躯体不适,加上家属的不理解,认为其无病呻吟,没事找事,则更加心情不好,甚至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又无人理解与重视,进而可出现悲观厌世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慢,反应迟钝等,这是抑郁症的认知损害表现。有些患者表现为胃口不好,体重下降,或者是就是想吃东西,体重上升等,一个月内的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 5%。睡眠质量差,早醒,或者总是想睡觉,感觉睡不醒等,这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所以当大家有了上诉的困扰,或发现周围的人有类似表现,不妨去心理科,心身科,精神科去咨询一下,让专业的医生为您评估一下,是否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一些轻度抑郁的患者,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 糖尿病适合做有氧运动 Aerobic exercise

    C 女士在母亲的陪伴下,因“反复气急”就诊于呼吸内科及心内科。完善相关检查,如胸部平片,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心内科医生建议 C 女士至心理科就诊,母女俩也表示认同医生的建议。

    初见 C 女士及其母亲时,C 女士只是安静地坐着,其母亲讲述 C 女士的基本情况,诉说 C 女士最近出现不明原因的气急,说几句话就气喘嘘嘘,呼吸科与心内科都去过了,检查也做了,但目前问题仍未得到解决。C 女士的母亲表示,当心内科医生建议她们来心理科就诊时,也觉得 C 女士应该是心病,因为一家人都比较强势,尤其是最近 C 女士的父亲与其丈夫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后,C 女士就变得少言少语,有时坐着发呆。

    在其母亲讲述完 C 女士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对 C 女士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母亲出去后,C 女士才开口说话。正如其母亲所述,她感觉自己的父母及丈夫都非常强势,自己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最近因为一件看着不大的事情,却引发了丈夫与父亲的正面冲突,双方甚至大打出手,让 C 女士不知该如何处理,甚至连句话都不敢说,深怕说错话,惹怒了丈夫或父亲。丈夫因家庭的矛盾还不让他们的孩子见 C 女士的父母,而 C 女士的父母又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层出不穷的家庭矛盾,让 C 女士变得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应对。后来,她就会一个人去想这些事情,在家人眼里,这时候的她就显得发呆。同时困惑 C 女士的还有婆媳关系,总感觉家里每天都上演着“争夺老公”大战,就连过个七夕节,婆婆都不高兴。“家”对于她来说,除了解决不完的矛盾外,没有一点温暖可言。一直内向的 C 女士,在工作单位里依然难以开心,感觉与同事没有共同话题,平日里就喜欢独处,能感觉到同事都觉得她冷漠不好相处。咨询过程中,能感受到 C 女士的委屈与孤独,因为害怕处理家庭矛盾而选择封闭自我,委曲求全,过度地压抑自己,找不到宣泄的途径。C 女士不能用言语及情绪表达内心,最后她的身体就把情绪变成了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真的被这无形的压力压的“喘不上气来”。最开始 C 女士讲几句话的时候还能看到她有点气喘的样子,但在后来的叙述过程中说话还是比较平稳的。第一次心理咨询快结束时,C 女士也意识到以前的处理方式过于被动,最后把自己都压抑出病来,打算这次回去后换种方式处理家庭矛盾。

    4 天后,C 女士再次来到心理科,比预设一周复诊的计划要早 3 天。C 女士表示,一方面 3 天后可能因工作的原因不能来复诊,所以就选择提前来复诊,另一方面,感觉这 4 天心情已有了变化,特别期待能变的更好。C 女士表示,上次咨询后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感觉松了一口气,目前已经没有“气喘嘘嘘”的感觉了。这 4 天,她跟爱人晚上散步,一方面增加了运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跟爱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这几天的变化使她发现,事情并不像她自己预想的那样,丈夫与父亲的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她发现爱人也只是一时之气,说了过头的话而已。上班后她也能主动跟同事打招呼,聊天,能体会到与他人聊天开心的感觉。这四天的变化让她意识到,以前封闭自我,每天只是沉浸在想事情当中,越想事情越复杂,让自己变的不开心,压抑,从不敢说话到最后变成不说话。与爱人的沟通使她发现,问题其实并不像她想的那样复杂,她猜想爱人的想法其实并不真实,如果能早点勇敢一些与爱人谈谈,或许事情早已解决。

    一周后,C 女士在爱人的陪伴下面带笑容来到心理科。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接受心理治疗,让她整个人甚至于整个家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 女士讲述,在这一周里,她发现父亲和丈夫的态度都软了下来,他们都很关心自己,于是大胆的把父母和丈夫约在一起吃饭。本来还想着如何让他们缓和矛盾,没想到当一家人坐下来后,丈夫与父亲自己就找话题,看上去像父子一样和谐,这让 C 女士非常的惊喜。她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到太多,但从未行动。没想到,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行动,矛盾的化解就如春风润物细无声一般。丈夫与父亲矛盾的化解,让压在 C 女士心中的巨石终于落了地,这让她变得无比轻松,心情也越来越美丽,自己说“现在的我会笑了”。这次咨询中她还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下一步要改善婆媳关系,进一步巩固与爱人的亲密关系。她感觉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会给她注入新的力量,新的想法,新的生活态度。虽然未来还将有很多生活上的坎坷,但感觉有了应对的勇气,走出了自我封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并有信心让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看似解决不了的矛盾,迈不过去的坎,长期的生活压力会使我们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焦虑和抑郁本身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焦虑超过半年,抑郁超过两周,就很难通过自身调整恢复。通常这种情况下,建议您可以寻求精神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的指导让您多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多一个思路解决问题,多些力量应对问题。

  •    这是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初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高高的个子,衣着大方得体,大步迈入诊室,讲话谈吐流利。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深深的下眼袋,疲倦的面容和对失眠的恐惧和不安。

    这位患者已经深受失眠的困扰多年,存在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以及醒后难以入睡的典型失眠表现。起先患者还能忍受,但近一年失眠明显加重,他辗转于北京等地各大医院,服用过多种中药、安神类中成药等治疗。这些药物在初期服用时或多或少都能帮助睡眠,但服用几天后效果就不明显。致使他只能靠“安眠药”睡觉,而且药量逐渐增加,白天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记忆力也有所下降。

    我们俗称的“安眠药”,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等,它们都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抗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和肌肉松弛的效果。服用后可能产生头晕、嗜睡和乏力等不良反应,久服可发生耐受性增强(服用更大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和依赖性。但因其价格低廉、处方简易以及延长睡眠时间效果显著的特点而广泛且大量地被应用于失眠人群。

    那么问题来了,失眠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发性失眠主要为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所导致,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精神压力,饮食特点,睡眠习惯等因素相关。继发性失眠与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药物滥用等相关。除了以上的因素,发生失眠后的恐慌感以及对失眠后果的过分担忧也是失眠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如前述的这位患者,可能因退休后作息时间改变而出现睡眠不良,而发生失眠的初期他并没有系统的诊治,而是通过白天补觉、增加卧床时间等方式来增加睡眠时间,结果失眠越来越重。加之他对失眠缺乏了解,认为睡不好觉会“元气大伤”,会“变傻”,会“导致很多疾病”,诸如此类的过度担忧造成了失眠的进一步加重。一旦出现早醒,他就会在床上辗转反侧、焦虑不安,这也增加了再次入睡的难度。

    既然安眠药有这么多不良反应,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疗失眠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作为失眠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专业的医疗渠道进行诊治,特别是具备睡眠中心的医院,能进行专业的多导睡眠监测。在进行系统、完善的病史了解及检查后确定失眠的病因,如果为继发性失眠,首先要祛除原发病的影响,才能根治失眠。特别是由于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引起的失眠,可以服用具有镇静效果的抗抑郁类药物,同时改善情绪障碍和失眠症状,有效避免了久服安眠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目前国际上盛行一种非药物的失眠治疗方法,称为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美国医师学院临床指南(2016)中规定,所有慢性失眠的成人患者必须先接受CBTI,如果没有帮助,再与患者讨论使用药物。CBTI首先要给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睡眠的神经生理机制、睡眠结构、睡眠调控的基本机制、影响睡眠的因素以及合理的认识失眠可能导致的后果,减轻患者对于失眠的迷茫和恐惧感。本文简要介绍其中的一种刺激控制法,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此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区分睡眠与清醒的环境刺激,加强睡眠与睡眠环境的联系,减少焦虑与睡眠环境的联结,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具体程序包括:1.只有在想睡觉的时候才可能躺在床上。2.避免在床上(或卧室)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3.躺在床上约15-30分钟后仍无法入睡时,需离开床去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有睡意才能再次躺在床上。4.每天固定起床的时间,不能赖床。此种方法需要执行一段时间后才会起效,需要耐心和坚持。

    上述的这位男性患者在进行了数次认知行为治疗后对于失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消除了对于失眠的过度焦虑和恐惧。即使有时仍有入睡困难,但通过学到的放松训练、呼吸调整法等帮助大大减轻了焦虑感。在逐渐调整了日常的生活、作息习惯,并且更换为新型助眠药物治疗后,他的睡眠越来越好了。

  •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有自伤行为的人群,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美丽的装扮下藏着一颗“玻璃心”,长长的衣袖下遮盖的是密密麻麻刀割的伤痕。

    他们大都会有人际关系不良,内心缺乏安全感,很难相信他人的特点。情绪也极其不稳定,前一刻还兴高采烈,下一秒就可能暴跳如雷。他们总是害怕被他人“抛弃”,总会设置一些难题试探自己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是否稳定。周围的人与其相处过程中总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为此十分辛苦。

    小米(化名)第一次来心理门诊就诊,来的原因是不想上学,老师认为其平时行为奇怪让家长带她看看心理医生。

    小米说不愿上学是感觉处理不好与同学及与老师的关系。她回忆说,最初是因为跟同桌闹着玩,用笔在对方身上画,闹着闹着就觉得对方有些过分,但自己一向脾气好就忍着,后来感觉忍不住了,就从书包里拿出削笔刀扎对方的腿。老师知道后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老师认为一个女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而且被叫到办公室也没哭,非常不正常,所以就说她有“心理疾病”。小米说在班级里根本没有知心朋友,为了跟同学玩常常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每日也很辛苦。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她跟爷爷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时常饮酒,喝醉了有时会打她,不喝酒的时候也很少关心她。平时很少能看到妈妈,并且爷爷、爸爸时常辱骂妈妈,说妈妈不好,不让她与妈妈联系。她感到自己非常的孤独,这个世界上好像没人能理解她,没人需要她,自己非常的多余。因为孤独,害怕被别人抛弃,所以要讨好亲人,讨好同学。然而过度的讨好并没有换来知心好友,反而是同学的欺负与看不起。对父亲的讨好仍然换来的是平时的冷漠与醉酒后的殴打。小米时常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较大,有的时候挺开心的,但大多数时间是不开心,寂寞,孤独的,时常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知道为什么就发脾气,以至于过后又要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别人,赔礼道歉。当她内心无助,绝望,烦躁时,就会忍不住用刀割自己的手臂。

    她大方地向我展示她的左前臂,密密麻麻的都是刀割的伤痕,有的是新伤刚结痂,有的则已是瘢痕。她说每次特别难受的时候唯有疼痛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知道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我问她,“这么明显的伤痕,爸爸没发现吗?”。她笑一笑说:“爸爸看见了,我还正想怎么撒谎说这个事情,我爸自己就说这是猫抓的”。小米笑容的背后透露出对父亲的失望与伤心。

    小米描述自己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感觉旁边有人看着自己,在自己特别伤心,孤独,难受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人抱着自己,尤其是躺在床上这种感觉更强烈。她说如果这个人是真的就好了,时常看着我,关注着我,抱着我,安慰着我,可我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可我需要这种感觉。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将小米类似情况的人群归纳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具体为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表现为下列 9 项症状中的 5 项(或更多)症状即可诊断。

    •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 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 慢性的空虚感。
    •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 短暂的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裂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会在目标即将实现时出现自我毁坏的模式(例加,毕业即将来临时辍学;在讨论治疗进行得如何好之后出现严重退行;当关系可以明确地继续进行时将它破坏)。有些个体在应激下可以发展出精神病样症状(例如幻觉、体像扭曲、牵连观念、临睡前的幻觉现象)。比起人际关系,该障碍个体可能对过渡性客体(例如,宠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件)感到更加安全。该障碍个体,尤其是那些与抑郁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的个体,可能因自杀而过早死亡。自虐行为或自杀未遂可能导致该障碍个体的躯体残疾。反复失业、教育中断、分居或离婚很普遍。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引发家庭暴力、工作效率下降、性瘾、赌博、自残、犯罪等等。躯体和性虐待、忽视、敌意的冲突、早年父母丧失,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童年时期较常见。边缘型人格障碍还饱受其他心理疾病的困扰,常常与抑郁和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疾病共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人群内心的苦楚,身心的煎熬鲜为人知。公众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没有足够的理解,这一人群遭到长期的忽视。但该障碍对患者本人及他人的影响,破坏性因未对该疾病的认识也未及时得到干预与解决而持续存在并加重。倘若您遇到类似的境遇,或您发现您的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淤青时请到心理门诊就诊寻求解决的办法。

    该文中的小米,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自伤行为已消失,情绪也有改善,但如何让她相信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内心有安全感,不再怕被抛弃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来修复和改善。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除此之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会出现精神症状,最常见为焦虑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心烦急躁、易激动、失眠、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及言语行动急促等。通常临床上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就比较容易鉴别出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焦虑症状还是焦虑症本身引发的症状。但有时患者的焦虑症状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前驱表现,此时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而焦虑症状及躯体症状较为明显。C 大娘就是这样的患者。

    初识 C 大娘时,她因反复胃部不适在消化科住院,几次胃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反而她的急躁,眠差,有时心慌等症状引起其主治医师的注意,请心理科会诊。在询问 C 大娘病史时,发现她的焦虑症状非常明显,比如她经常感到心烦气躁,有的时候坐立不安,总是感觉自己得了重病,经常要求到医院检查,但查出来的结果也未见明显异常。在家时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老伴经常在大娘的骂声中度日如年。儿女要轮流在 C 大娘身边,一面调节老夫妻的矛盾,一面经常带 C 大娘去医院做检查。C 大娘总是感觉莫名的紧张,害怕,晚上也睡不着。有的时候感到心慌,胸闷,手抖。但是有一点非常的奇怪,就是 C 大娘的胃口特别好。80 多岁的 C 大娘一顿就能吃两个馒头,经常感觉胃里空,想吃东西。所以 C 大娘因为这种胃部不适才住到消化科。入院后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所以当时诊断其为“焦虑症”,予抗焦虑改善睡眠药物对症治疗,C 大娘病情有所好转后就出院回家服药治疗。

    回到家中后其儿女反应,通过服用药物,老人的急脾气明显改善,以前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跟父亲吵架,现在几乎不吵了。以前三天两头的担心自己生重病,总往医院跑,现在也不嚷着去医院了。儿女们也不用轮流到父母家陪伴他们,感觉一家人都轻松了。C 大娘自觉服用抗焦虑药后心情好,身上也有力气了,睡眠也改善了,每天都非常自觉的服药。C 大娘定期到心理科门诊复诊,配药,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病情稳定。每次就诊时发现 C 大娘的饭量还是非常大,但体重未见明显增加,体型偏瘦。3 个月后的一次门诊复查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升高,进一步查甲状腺彩色示:甲状腺轻度弥漫性病变伴结节。经过内分泌科对症治疗后,C 大娘的大饭量终于找到了原因,得到了改善。

    C 大娘在多科合作下终于找到病因,控制症状,提高了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像 C 大娘的患者不在少数,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通过相应的检查就能确诊。如 C 大娘这样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在血液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异常前出现,就很难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诊甲状腺疾病。所以 C 大娘的案例提示焦虑症状的出现可能潜在甲状腺疾病。所以定期复查即使原来正常的指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认为现在排除病因就等于永远排除病因。疾病的发展是个过程,前期可能没有异常,发展到中、后期时相应指标才会呈现出异常。C 大娘的案例还体现各科沟通合作的必要性,假如当时消化科在排除消化道疾病后并未请心理科会诊直接让患者出院的话,虽然患者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疾病,但是患者的不适症状并未得到改善,依然要忍受病症的煎熬。如果心理科只注重关注焦虑症状,未关注患者食量大,体重无改变的高代谢症状,就不会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造成因控制了焦虑症状而掩盖了甲状腺疾病病因,也不会因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推荐至内分泌科对症治疗甲状腺疾病,从而延误患者病情。所以,在临床中各科医生在排除或控制本科疾病后,仍需全面考虑,根据患者病情推荐到其他科室进一步诊治,因为临床中患者同时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是相当大的。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经常被临床其他科室医生所忽视,社会大众也缺少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与关注。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下需要各科加强沟通与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诊疗服务,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的诊断率与治愈率从而改善患者及家人的就医体验及生活质量。

  •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自觉儿女孝心,吃喝不愁,但总感到心情不好,睡不着,吃不下,身上多处不适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生活在子女身边,子孙承欢膝下,有的儿女出钱,让他们全国各地旅游,无论是自己还是外人看来,都是晚年幸福,实在没什么可以烦心的事情,可如此幸福的晚年为什么就是不开心呢?

    A 大娘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收入可观,在北京安定下来后就把 A 大娘接到了北京生活。最开始 A 大娘夫妇俩非常的开心,因为可以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了却了平日的思念之苦,还能享儿女的清福,能在大城市里生活。可时间久了,A 大娘就感觉到在北京除了女儿女婿,没有任何的朋友,北京虽大,但平日里就只能待在家中。女儿女婿工作又特别忙,早出晚归,有时几天都难得跟他们说上一句话。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爱说爱笑的 A 大娘越来越不愿活动,跟老伴讲话也变得越来越少,什么家务都不想做,每天感觉特别累,经常躺在床上不愿活动。A 大娘还出现睡眠不好,胃口变差,日渐消瘦,有时心慌,有时胸闷,有时说不清楚的难受。因为 A 大娘的医保关系在老家,所以就回到老家医院就诊,做了很多检查也没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听从医生建议来心理门诊就诊。A 大娘述说了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后,自己也发现可能是因为在北京生活,闷在家里太久,少与他人交流,自己把生活的重心全放在了女儿女婿身上,但他们工作太忙,不免让自己感到不被关心与关注,为此失望落泪。经过与心理医生交谈后,A 大娘意识到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自己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现在回到老家,要联系联系老朋友,跟他们多聊聊天,多参加老朋友的娱乐活动。即使以后再回到北京与孩子们生活,也要积极认识新朋友,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让自己动起来,不能总闷在家里,丰富自己晚年生活。

    B 大娘退休多年,退休后基本过着冬天在海南,夏天回北方老家避暑的生活,无论在哪里都能坚持经常跳跳广场舞,与老朋友们欢声笑语的生活。B 大娘当时觉得生活很美好,就是看着别人都成了爷爷奶奶,在一起谈论都自家孙子如何如何,不免心中着急,催促儿子儿媳快点让自己抱上孙子,并承诺一旦孙子诞生,自己愿意包办一切,不用小两口操心。后来真的如愿以偿,小孙子的降临让全家都乐开了花。B 大娘也兑现承诺,孙子出生后除了让儿媳喂奶,其他事情一手操办。可没过多久,B 大娘就因为晚上陪孙子睡觉睡不好,白天又得不到休息变得疲惫不堪,自己老的育儿方法又时常被儿子儿媳挑剔与否定,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年轻人也难以融合,平日里家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多。B 大娘感觉自己牺牲这么多,放着原来好日子不过,在儿女家搭钱做月嫂,做保姆,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换不来,换来的却是儿女的埋怨与一肚子的气。几次想狠下心不管了,但是想到当初自己的承诺,想到离开孙子的不舍,不得不忍气吞声继续坚持。B 大娘的家人发现 B 大娘话越来越少,反应变慢,记性变差,双眼总是泪汪汪的,还经常说头疼,胃疼,心慌等,于是带着 B 大娘到医院检查看病。查了很多检查后也没发现什么大毛病,在内科医生的建议下来到心理科。B 大娘倒完自己的苦水后,没想到儿媳也想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儿媳诉说着自己产后,婆婆一手包办孩子的事情,天天围着孩子转,自己想看看孩子也时常被婆婆拦在房门外。儿媳说婆婆霸道,只顾自己喜爱孩子,自己做妈妈的就成了一个喂奶的机器,晚上想跟孩子睡一起,婆婆也不同意,经常因为半夜婆婆抱着孩子来吃奶被吓到。婆婆的很多育儿方法与现在的育儿理念大相径庭,本来儿媳自己想坚持母乳喂养,可婆婆早早的就给孩子吃奶粉,说早点断奶好带回婆婆家养,一想到要跟孩子分离儿媳就心如刀割。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婆媳二人均患"抑郁症",考虑儿媳尚在哺乳期,建议定期心理治疗。建议 A 大娘服用抗抑郁药物同时联合心理治疗。经过治疗后,婆媳双方都认识到因双方沟通不足,双方都需要各自调整,婆婆放手一些事情,既减轻自身压力,也让儿媳体验当妈妈的快乐与责任。在育儿理念及方法上,全家认真学习相关的书籍统一方法,摩擦越来越少,B 大娘与儿媳的脸上都恢复了往日的笑容。B 大娘也表示,通过学习才知道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从自身与儿媳看心理科后也关注到心理的重要性,发现孩子还是要时常在母亲的陪伴下才能健康的成长,放弃了原来要带孙子回自家抚养的念头。

    随着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与老人随子迁移已成为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会引发焦虑情绪。但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随子迁移的老人的这些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状都很少得到忙于工作儿女的关注。加上老年人常常认为心情不好也要自己忍着不能给儿女添负担,少于儿女沟通,更难让他人了解他们内心的苦楚。长期的焦虑情绪继而引起焦虑的躯体症状,常见的有头晕头痛,胃痛恶心,乏力疲惫,心慌,胸闷,身上不明原因的疼痛等等。当老年人出现躯体症状时才会引起儿女的关注,但到医院各科就诊完事相关检查后未见异常时,不免让家人着急与疑惑。所以,作为儿女更应该关注老年人心理状态,更帮助老年人报名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活动等增加老年人晚年生活娱乐。作为老年人也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儿女身上,也有老有所乐,找寻自己的社交圈,与同龄人互吐心声不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自己心情不好或躯体不适时也能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尤其是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不要心存芥蒂,认为看心理科或精神科就成了"精神病"。"焦虑症"也好,"抑郁症"也好,"失眠症"等都是需要在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治疗下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 C 女士是一位 1 岁多孩子的妈妈,曾多次就诊于各大医院的泌尿外科及妇科,因为她生完孩子后,出现了总想排尿的症状,总觉得有尿排不尽憋得难受。但经过多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最后泌尿外科医生建议她到心理科就诊,在心理医生的疏导下,她说出她自己的故事。

    C 女士原本是父母疼爱的娇娇女,也是老公的心头肉,一直在一家人的呵护下,幸福地生活。可自孩子出生后她觉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了,每天都很紧张,害怕照顾不好新出生的小生命。开始时 C 女士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不小心堵住了口鼻,像网上写的,发生“新生儿窒息”;晚上也睡不好,经常起身去摸摸孩子的鼻子是否有呼吸,身体是否是温热的。后来又因为自己的“奶水少”而担心孩子营养不够,可越是担心奶水反而越来越少,这让 C 女士的心情越加变糟。慢慢的她发现自己的脾气也越来越不好,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让原本疼爱自己的父母都不敢多言,对老公更是不能控制的发脾气,事后也曾后悔,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住。C 女士因经常失眠,照顾宝宝而累得筋疲力尽,但双方父母还都在上班,家里想找个保姆协助她照顾宝宝,可她又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C 女士就这样一直坚持自己照料宝宝,虽然疲惫,但却难以让他人替他分担。半年前,C 女士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就是总感觉下腹胀,像憋尿憋不住的感觉,进而反复要去排尿,但到厕所里每次只能尿一点点,这个症状让她特别痛苦,以至于难以再坚持自己独立照顾宝宝,并从此走上“看病”的道路。她曾多次在多家医院就诊,做过多项检查如“双肾,泌尿系彩超,残余尿量测定,尿常规,尿培养,妇科相关检查”等,但均未见明显异常,也曾服用过一些药物,但均无明显疗效。眼看这种“怪病”查不出来,C 女士更加着急、害怕,去厕所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甚至于几分钟就要去一趟厕所。C 女士进而不太敢出门,不敢乘车,害怕找不到厕所,发生尿裤子的意外,为此十分痛苦。

    心理医生听了 C 女士的故事后,发现她情绪焦虑,紧张,高度敏感,并伴有失眠等问题,劝解其慢慢适应新角色“妈妈”,并适当放手,将照顾宝宝的一些事项交由家人协助。可通过增加运动量,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放松改善心情,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一周后,C 女士发现自己上厕所的频率有所下降,加上跟医生谈心后,感觉心里淤积很久的郁闷也少了很多,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放手一些她认为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如洗宝宝的衣服,陪宝宝外出散步等,放手后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还多了很多休息时间,能更好的回复体力。两周左右时,C 女士发现自己的“怪病”好的差不多了,又可以放心的外出,乘车,心情进一步改善。

    其实 C 女士所谓的“怪病”就是“焦虑症”中一种,“广泛性焦虑”,该病缓慢起病,以泛化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口干、出汗、心悸、气急、尿频、尿急等,以及运动不安的症状如轻微震颤、坐卧不宁等。患者的睡眠障碍常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担忧,常伴有一些不愉快的梦境体验;有时夜惊、梦魇。患者清晨起床时头脑昏昏沉沉,没有清新的感觉。“广泛性焦虑”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常用于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等心理治疗方法。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常表现为对现实不满意,对人生期望过高,对疾病的性质认识不清,凡事总爱往坏处想,总担心结局不好,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中,势必会产生一些歪曲的认知。因此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运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疗效更加确切。另一个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为选择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以上药物治疗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焦虑症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大都可达到临床缓解,但要定期到精神心理医生那里复诊,随时评估是否有复发可能,以便及时治疗。

  • 初次见 A 先生,是消化科请心理科会诊。看到 A 先生的第一眼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枯瘦如柴,皮包骨,满脸皱纹,40 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像 60 多岁的老头,一开口说话,一口腐蚀样的牙齿,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吧。

    他的主治医师简单的向我介绍了一下他的情况,该患者经常因“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入院,每次入院经对症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后就出院,但不久后又会来住院,患者经常酗酒,并伴经常呕吐。我再次向他的主治医师求证,确定其没有“癌症”。他的爱人也表示,真是拿他没办法,他这个样子,没办法离开人,夫妻两个都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还要经常住院,说着说着就已经泪流满面。听到妻子这些话后,他躺在床上,把脸转向一边,望着窗外,一言不发。

    面对这样的情境,我只能先安慰安慰他的妻子,然后开始与 A 先生交谈。

    最开始的交谈,简直就是有点像挤牙膏,真的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甚至有的时候只用“是”来回答我。但几个问题后,A 先生表示,“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的,你问的怎么都对呢?”。因为 A 先生最开始不太愿意配合的态度,我只能采取最直接的问诊式交谈,问他有没有不开心,心烦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没有兴趣下降的问题,有没有每天都感觉很累,不愿活动,不愿讲话,不愿与他人交往问题,有没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有没有思维变慢,反应慢的问题等。面对 A 先生的疑问,我解释说,“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不止你一个,从目前的状况看您可能有一些抑郁焦虑倾向,您愿意跟我讲讲你的困扰吗?”。此时,A 先生已经不那么排斥我了,向我讲述他的郁闷渊源。原来 A 先生在几年前还是某单位的职工,工作认真踏实,工作表现一直不错,但单位改制,A 先生被迫下岗,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同事,现在升了官,心中一直不满。后来每当烦心的时候就喝酒,喝多了就吐,渐渐的出现心情越来越不好,想到这件事就内心郁闷,感觉胸口堵,堵的难受,不费力气就能吐几口出来。几年下来,人都瘦脱相了,跟从前判若两人,牙齿因反复呕吐被胃酸严重腐蚀。最开始还能打点零工赚点钱,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近开始还反复住院,害得老婆也不能上班,花了家里那么多钱,感觉自己是个拖累,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想想还在上大学的女儿,内心十分不舍,就这样一天天痛苦的活着。

    第一次会面后,我向 A 先生及爱人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抑郁症及神经性呕吐”,其目的是让其知道自己在心理上存在一些疾病,其目前的痛苦与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帮其分析问题所在,才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A 先生表示把内心淤积的痛苦讲出来后,感觉轻松一些,其爱人也表示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他平时根本就没有吐露过内心的真实感受,现在也更加理解 A 先生。最后我建议患者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经过两周调整药物,A 先生的心情明显改善,进食量也较前改善,呕吐次数及每次呕吐量也明显减少,体重也有所上升,人看起来也精神些,交谈过程中也可见笑容。他的爱人也十分开心,服了抗抑郁药后,随着患者进食增加,身上力气也增加,A 先生能自理生活,不用他人照顾,省了住院费不说,关键是她可以去工作赚钱了,家里有了收入,心理负担也轻了。后又经几周药物治疗,A 先生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外出买菜,为爱人做饭,两个人脸上都多了很多的笑容。

    像 A 先生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通常将内心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他们有意而为,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内心压抑太多的冲突也需要一个发泄口,最后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很多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同时共病物质滥用,常见的为酒精,烟草,甚至于毒品。越是那些不愿或者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越容易出现躯体症状,有些以疼痛,胸闷,心慌等表现出来,有的则可出现反复呕吐,多食或厌食等症状。如果不进行治疗,像 A 先生这样,反复呕吐导致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长此以往是会危及生命的。所以心理疾病也是疾病,也需及时及早治疗,不然也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         王大爷第一次就诊,由其老伴搀扶着进门,不稳的步态,给我的第一想法是不是走错了门诊。坐下来询问病史,才知道王大爷最近这三年一直在看病,奔走于各个医院的“内科”,“神经内科”。曾服用过很多药物,最开始有效,但后来效果不明显。那是什么原因让王大爷花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奔走在各大医院呢?原来王大爷有个“怪病”,就是总觉得双腿无力,害怕摔倒,以至于现在不敢出门,在家也很少活动。家人与他本人都觉得他得了很重的病,可就是怎么查也没查出来,吃什么药也不见改善,无奈之下听从神经内科医生的建议,来心理门诊看一看。

            在与王大爷的接触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王大爷语速较快,除了不敢走路,还有心烦,容易紧张,害怕,时常还感到身上忽冷忽热的,变的比以前敏感,就连吃饭也要放凉了再吃,怕烫。睡眠差,入睡困难,时常吃“安眠药”,但仍有睡不好的时候。睡不着就心烦的在家里走来走去。当时我诧异,怎么在家能走呢?王大爷说睡不着的时候就躺不住,就想下地走,走一会儿累了就歇会。在我的鼓励下,王大爷延着墙边走了几步,小碎步,让我想到了“帕金森综合征”的“慌张步态”。可在我查体时未感到肌张力增高,加上患者已经看了多次“神经内科”,所以最后我排除了“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时间较长,伴睡眠差,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

            一周后,患者诉服药第一天,感觉走路改善,非常开心,但第二天就又感觉无力,不敢走。自觉心情略有改善,但仍感紧张,放松不下来。发现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鼓励患者继续服药,并要自己加强锻炼。第三周时,患者夜眠改善,不再有晚上坐立不安,走来走去的现象,心情也进一步改善,但仍困扰双腿无力问题。第四周时,患者自觉紧张,害怕的感觉已基本缓解,睡眠如常,仍有时感忽冷忽热,但一周只出现2次,每次持续时间不长。仍感双腿无力,但程度减轻,也可出家门,在家门口附近与邻居聊天。第五周时,不服用“安眠药”睡眠也正常,心烦,紧张,害怕,忽冷忽热,吃东西怕烫等症状均已缓解。双腿虽略感无力,但程度已大大减轻,可至户外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与周围邻居聊天,下棋,心情很好。王大爷与王大娘对我十分感谢,三年没怎么出门,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终于知道这个“怪病”原来是“心病”,心情好了,有一点点不舒服也可忽略不计。

            在临床中,我们时常看到很多伴有躯体不适的心身疾病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除了身体出现问题,其实心理也出现问题。一味的注重寻求身体不适的原因,而忽略了心理调整,致使“病”越来越重,却找不到根源,总也好不起来,之后更加丧失信心,心情跌入谷底,变的绝望。对于这类患者首先鼓励其“带着症状”生活,因为躯体症状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消失,如果不让其“带着症状”,往往患者会因没有在就诊后症状就消失而变得对心理治疗丧失信心,从而放弃治疗。当患者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时,往往可以从“沉浸在症状”中除了看病什么都不做,变为“带着症状”照常去生活,工作,从而转移注意力。有的患者发现干其他事情时原来的症状就消失了;有的患者虽然症状没有消失,但却恢复了正常工作与生活,扭转了生活状态。对于一些有躯体症状的患者,从心理学上来讲,在“潜意识”当中有很多内心冲突无法解决,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有的患者沉浸于“病人”的角色获得更多的他人关心与关注,从而无法自拔,但这种“躯体不适”也是患者确切能感受到的,这又形成了新的冲突。所以这些内心冲突就需要在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慢慢解决。

  • 随着张国荣,崔永元,乔任梁等明星罹患“抑郁症”的爆炸性新闻,“抑郁症”的相关信息也越来越多的闯入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对“抑郁症”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却未曾真正的了解它,更多的是谈“抑郁症”而色变,不知如何应对与处理,致使真正患上“抑郁症”的人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我的患者当中,A 同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这次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带她来的,所以从家长到她自己都不是自愿的。家长并没认为 A 同学有什么心理问题,A 同学也跟家长说,自己挺好的,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一家三口来到我的门诊。老师让 A 同学来心理咨询门诊,是因为发现她手臂上有很多用刀割过的伤痕,虽然不深,但老师发现已经很多次了,担心其出问题,所以通知家长带她看医生。A 同学的妈妈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说这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A 同学看起来乐呵呵的,也不发表什么言论。

    了解完基本情况后,请家长回避,我与 A 同学正式开始心理咨询。家长出去后,我明显的观察到 A 同学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低着头,双肩下沉,躬着背,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A 同学直接表达,“医生,我知道我得了抑郁症,只是怕父母担心,而且他们不会相信我得抑郁症的,所以我在他们面前总是一副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她向我表述,他在学校的几次情绪失控,有时用一杯凉水直接从头上浇下来,有时生气的时候会用眉刀割自己的手臂,还给我展示了她的伤痕,有的是最近刚刚结痂的,有的是看起来很久的疤痕。还有一次在班级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跳楼,但因纱窗太紧,在开纱窗的过程中被同学叫住才停了下来。她还不避讳的说,其实计划自杀已经很久了,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并跟父母开玩笑的说,让他们再生一个,其目的是认为如果她真的离开,至少她们还有一个孩子。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原则是,当患者有明显的自杀观念及计划时是一定要向家属交代的,建议他们去有病房的医院住院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可其父母不以为然,说那不可能,小孩子只是说说唬人的。无奈下,我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如果不想去住院,目前不想服药,也要坚持心理治疗。

    一周后,A 同学又在父母的陪伴下复诊,她说跟我聊完后感觉好一些,终于有一个人了解她的处境。她说听同学们谈论乔任梁的自杀事件,内心非常气愤,气愤为什么世人这样不理解抑郁症病人,她想为抑郁症患者说几句话,又害怕被同学们看成异类。A 同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子,她喜欢画漫画,喜欢写作,她说她自己正在画一本患了抑郁症女孩的漫画,这个女孩最后是好,还是自杀的结局她还没有想好。我鼓励他坚持写作,坚持画漫画,用这样的方式升华她自己的情感。咨询过后,我又是百般解释抑郁症,以达到其父母认识抑郁症,正视孩子的病情,其母亲也落下了懊悔的眼泪。随着一次次咨询,A 同学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她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活着度过这次期末考试,现在我想通了,我想听您的建议,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继续写作,继续画漫画,等我有一天成功了,出名了,我要为抑郁症代言,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抑郁症,正视抑郁症”。后来,因为 A 同学马上要高考,学习忙,就没再来复诊。其后,我随访了几次孩子的母亲,其母亲说孩子状态很好,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患上抑郁症的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能很好的通过网络,书籍获得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的家长却存在滞后性,很难准确的理解抑郁症的相关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难以置信或不愿意相信,孩子会患上抑郁症。然而学生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在经济基础上都尚未独立,尤其是每日都去上学,时间更加不自由,这就导致即使学生自身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却没有时间跟金钱去医院就诊,向家长求助,家长却不理解,不重视,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病情。在学校,学生不敢向同学透露,怕被同学排斥看不起,不敢跟老师透露,怕被劝退学。这样的两难境界,让这些患上抑郁症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国家要求各学校必须设置心理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校内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宣教,筛选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定期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如有自杀风险,精神异常等需进一步治疗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至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少一个抑郁症患者,少一个不幸家庭。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