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武汉市武东医院

武汉市武东医院

简称: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武汉市武东医院(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创建于1958年,座落在武汉市青山区严西湖畔,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急救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精神专科医院,现拥有编制床位499张,实际开放床位785张。截止目前,全院在职在岗职工5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57人,高级技术职称44人,博士3人,硕士25人。医院是武汉市首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之一,为医保信用等级AAA级医院,湖北省自愿戒毒定点医院。医院是武汉市文明单位,连续四年被武汉市卫生健康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多次被评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从严治党”优秀单位、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医院荣获省级抗疫先进集体,院党委被评为市级抗疫先进集体、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医院主要设有精神科门诊、药物依赖门诊、睡眠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儿少心理门诊、急诊;住院部设有精神一科、精神二科、精神三科、精神四科(社会救助科)、精神五科(药物依赖科)、精神六科、精神重症一科、精神重症二科、心理科、康复科、老年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老年认知)等,医技科室有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科等。医院承担着急重精神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健康促进工作,逐步形成了精神科急诊、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依赖、中医精神康复、睡眠康复、儿少精神康复、老年精神康复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诊疗学科和项目。医院始终秉承“精诚从医、安康惠民”院训,精神科获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药物依赖科获批中部医疗省级重点专科,心理科获评第二批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医院为湖北省精神科住院医师规培协同基地,武汉市精神障碍康复师培训基地。医院始终坚持“您的身心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与追求”核心理念,充分彰显公益性担当,不断完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扎实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加强精神卫生科普宣教。医院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青山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青山区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队,指导各街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针对各类人群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心理讲座、心理培训、筛查评估、危机干预等服务,为维护公众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未来,医院全体职工将以“团结拼搏、严谨求实”的武东医院精神为指引,以创建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为目标,以精神卫生康复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以特色专科品牌能力提升为抓手,迈向精神康复医院建设新征程!

武汉市青山区武东街安康巷46号
027-51850576;027-50528368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张昌勇
张昌勇

主任医师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专业: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和康复 方向:性心理疏导,睡眠障碍综合治疗
刘连忠
刘连忠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
刘毅
刘毅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常见、多发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廖丹丹
廖丹丹

主治医师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精神心理方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癫痫、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疑病症,神经官能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癔症、器质性精神病、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性身份识别障碍,酒精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情绪的调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心理治疗、青少年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管理,用药指导,家庭康复指导都有丰富的经验。
陈婷婷
陈婷婷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
尹超
尹超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赵孟
赵孟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心理疾病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熊华朝
熊华朝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卫生,精神疾病的诊治。
刘冰
刘冰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双相情感障碍,各类神经症
吴春喜
吴春喜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各类常见精神疾病
蒋丽美
蒋丽美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精神心理疾病
患者评价
  • *承辉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承辉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俊龙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一直在张主任的指导下服药,我们一家人信任张主任,也满意张主任的服务质量。谢谢啦!在网上问诊,跟面诊效果是一样的,像我们外地人,节约了路费和节省了在途时间。非常满意京东提供的平台和张主任的服务。
    图文问诊
  • *虎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俊龙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筱静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有时明明睡了七八个小时,你以为睡好了,可早上依然爬不起床,头昏脑胀,四肢疲软使不上力气 ......  有时明明感觉自己的睡眠很沉,但是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热闹”了一宿,早上醒来时仿佛没有睡过……  其实,这些都是失眠的症状,若不及时调整,伤害慢慢积累。

    若是有上述症状,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

    1、体育锻炼。

    运动期间能减少所思所想,运动后,胃口也会得到回升,有助于身体的消化吸收,长期坚持下来,多梦的症状就会得到改善。

    2、睡前泡脚。

    每天晚上睡前泡脚、泡澡或到户外散步一会,都可以使精神放松,有助于睡眠。

    3、睡前不要玩手机、电脑。

    多梦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人机不离手,睡前有看新闻的习惯,手机可传播的信息非常多,一些人梦前所见到的一些景象,都会在人脑当中形成片段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入睡前,早些安定自己的内心,控制好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避免在失眠,以及减少多梦的发生。

  • 优先照顾身体健康。

    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抑郁会因为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以及营养不良而加重。不幸的是,青少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是普遍存在的:熬夜、喜欢垃圾食品、长时间使用手机和电子设备。作为家长,你应该通过建立一个健康的、充满支持的家庭环境来消除这些不良习惯。

    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于精神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你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运动起来。理想状况下,青少年应该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但锻炼并不一定是无聊或是不愉快的。跳出来思考一下:遛狗、跳舞、投篮、爬山、骑自行车、滑滑板——只要他们在运动,就可以从中获益。

  • 抑郁情绪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之一,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时刻保持心情愉悦,烦躁、焦虑、抑郁的时候,这是生活中所裹挟的抑郁情绪,也是一种合理的情绪体验。

    那什么是抑郁症呢?抑郁症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上述列举的抑郁症状,抑郁症要求上述抑郁症状达到一定的数量、持续一定的时间并造成人们的苦恼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才可以诊断。抑郁症需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师做出诊断,并与患者协商治疗方案。因此,有抑郁症状并不代表你一定得了抑郁症。若是您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 你是否遇到过一种人,因为全身不适而到处求医,路遍各大医院,做遍各种检查。花光所有积蓄,尽管所有医生都告诉他没病,但仍不能打消她心中的疑虑,家人也觉得病人是在“无病呻吟”,但病人却因为查不到病因而苦恼不已。

    其实,这是一种精神类的疾病——躯体化障碍,由于这种疾病具有隐匿性,症状可类似于其他多种疾病,即使患者一遍遍的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常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症状为主,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以免走入治疗区。

    在下列 4 组症状之中,至少有 2 组:

    •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没有饥饿感,而且还会感觉到口干,口苦,总是感觉胃胀,打嗝后的话就会好一点,也会感觉到反酸烧心,除此之外还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患者也会感觉到心慌、心悸,总觉的心里害怕,好像都会有什么不好的情发生;
    • 泌尿生殖系症状: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小便频等;
    • 皮肤症状: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
    • 神经系统的症状:比如头昏、头晕、头发胀、头麻木、头发蒙发沉等。患者有时会感到头疼,甚至会感到头部有约束感,有时还会出现头昏眼花的情况。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以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结果往往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上述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是心脏病,胃肠病而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或无效。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尽早发现,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 很多人可能曾听过“双相”一词,但却不知什么是“双相”,顾名思义,“双相”有两个极端的意思。而我们所说的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于从躁狂到抑郁的极度情绪波动之中,这是一类精神疾病。

    当躁狂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活动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当抑郁发作时,则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症状。

    若是您身边的亲朋有类似这些症状的出现时,请及时就医排查及明确。

  •   抑郁症的青少年,有时候食欲睡眠情况都不好,那么作为家长的您,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提供有营养的均衡膳食。确保孩子能够摄取足够的营养以维持心情和最好的大脑状态:健康脂肪、高质量蛋白质以及新鲜的农产品。大量的高糖高淀粉食物可能是很多抑郁青少年用来快速提神的选择,但它们只会对青少年的情绪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充足睡眠。青少年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睡眠——大约每晚 9~10 个小时——来保证良好的日常生活。确保你的孩子没有过度的熬夜,牺牲了对于维持情绪十分必要的休息时间。

  • 1、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周末不要睡的太晚,如果你周六睡的晚周日起的晚,那么周日晚上就可能会失眠。

    2、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觉前大约两个小时吃少量的晚餐,可以喝一杯温牛奶,但别吃太多别喝太多了。因为晚上不断上厕所就会影响睡眠质量,晚上不要食富含油脂或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也会影响睡眠。

    3、睡前远离尼古丁和咖啡,建议睡前八小时不要喝咖啡。

    4、选择锻炼时间。下午锻炼是帮助睡眠的最佳时间,而且规律的身体锻炼能够提高夜间的失眠质量。

    5、大睡要放在晚间。白天打盹可能会导致晚间的睡眠时间被剥夺。白天的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小是以内。且不能在下午三点后还睡觉。白天卧床休息时间也不宜过长。

    6、保持安静。关掉电视收音机手机,因为安静对提高睡眠质量非常有益。

    有睡眠问题的朋友可以结合调整看看,若是持续失眠三月以上,请及时去专科就诊。

  • 1、当处于躁狂发作时,主要表现为:

    • 情感高涨,感觉非常快乐或非常易怒
    • 兴趣与动力增加,比平常更活跃
    • 思维奔逸,言语行为增多,内容夸大
    • 注意力不集中,有太多想法
    • 做事冲动或鲁莽
    • 睡眠不好,睡眠需求时间变少
    • 食欲过好,经常会有饥饿感

    2、当处于抑郁发作时,则会出现:

    • 情绪低落、疲乏
    • 兴趣缺乏,沉默寡言
    • 难以集中精力、记忆或作出决策
    • 性欲低下
    • 存在自杀想法

    若是你身边有亲朋出现类似症状,且症状持续存在,请及时就医。

  •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抑郁的症状,帮助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

    据了解,很多人对抑郁症的理解是“心情不好”、“难过”“爱哭”等等。但抑郁症不仅仅有这些表现。他们可能会无精打采、不起床、不想动,内在的原因是对一切失去兴趣以及严重的精力体力不足,他们可能反复提到与死有关的话题,或干脆谈及自杀,内心是生无可恋,认为前途一片灰暗。抑郁症还有其他的表现,比如他们可能变得反应很慢;他们可能吃不下睡不着,或者刚好相反;他们可能会变得容易心烦(青少年和孩子尤为明显);他们可能频繁地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比如头痛背痛(老人尤为明显)……

    这些都是抑郁的症状,当身边的人有这些症状时,请理解,这是抑郁来敲门了,并不是行为或品质的问题,他们不该因为这些被指责。

  • 你听过“微笑抑郁”吗?或许比较疑惑吧?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笑抑郁”呢?其实“微笑抑郁”是抑郁症的一种,是多发生在都市白领或者服务行业身上的一种新型抑郁倾向。

    很多人由于工作、面子、礼节等的需要,部分白领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但有时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维护形象,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强颜欢笑。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

    “习惯性微笑表情”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烦恼、忧愁,只让他们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他们都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职业、文化程度、生活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始发病季节及兴趣爱好等有关。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