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康复
发表人:林佳丽
脑卒中运动障碍和感觉功能障碍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多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存在多功能障碍共存的特点,比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吞咽和精神心理等。尤其是感觉障碍,应引起重视。
 
感觉功能障碍分为:(1)浅感觉障碍;(2)深感觉;(3)复合感觉;(4)特殊感觉。
 
感觉障碍发病率:大约85%的患者遗留上肢瘫痪。55%到75%的患者存在不同范围的肢体功能受限,功能障碍导致感觉减退或丧失;慢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0%轻触觉障碍,常导致上肢及手的精细运动控制能力不足;69%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关节运动觉和关节位置觉障碍,造成患者上肢及手本体运动功能受损。
 
感觉障碍导致多方面问题:(1)关节位置觉紊乱引起运动轨迹混乱,无法完成既定方向的运动活动;触觉障碍限制手部的握持力量,使手随意操纵物体的能力下降。(2)触觉障碍导致运动控制减弱,影响手部最基本的”捏-抓-举-抱”功能性任务。(3)在手中的食物和饮料,需要正常的触觉、纹理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参与,才可以完成握持、举起、端盘等ADL。(4)由于感觉障碍,长期依赖他人进行作业活动和社会活动,患者会丧失尊严和自信心。
 
卒中后通常2人中有1人感觉减弱或者消失,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握手、使用餐具、手持物品而不将其压碎或掉落。但是,临床上多重视手运动功能的康复,对感觉功能康复重视不足。单纯干预运动功能,在某些特定群体的患者身上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反馈。功能性任务导向性作业治疗不能有效改善特定的感知觉障碍。因此,涉及感觉障碍康复范式对脑卒中持续存在感知异常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风病疾病介绍: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导致的急性脑损伤,并引起损伤或坏死脑组织所支配的躯体功能异常表现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因素、原发疾病因素等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面瘫偏盲、麻木、意识障碍等。临床上有药物和手术疗法,及早治疗非常关键。预后情况总体而言不容乐观,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卒中面积的增大,继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后部分轻症患者可治愈且无后遗症。重症患者不能完全治愈,且可能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完全康复有一定的难度。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视频简介

     

    作者:西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常明则

     

    脑卒中以后无法说话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失语,因为管理言语的这块的大脑的中枢出了问题;第二种、构音障碍,也就是管理发音的气管出了问题,所以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患者的一个言语功能的障碍,针对言语功能的障碍,急性期还是要积极治疗卒中,对于缺血的就是尽快的打通血管,对于出血的患者要促进血肿的吸收,而对于后期一般是要进行言语功能的康复,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很多患者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康复也属于神经康复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 视频简介

     

    作者:西安市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常明则

     

    对于脑卒中的特点就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其中致残率其实就是指的脑卒中的并发症,因为一旦卒中了以后,很多患者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出现了卧床、意识障碍等等,这一类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消化道的出血,甚至全身的一些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癫痫发作,后期有的人会出现认知功能上障碍,甚至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出现,所以这一类的并发症都意味着要早期规范的治疗卒中才能减少并发症。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汪凯

    脑卒中过以后通常会有严重的或者是明显的后遗症。

    后遗症要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通常包括:

    第一、运动治疗:运动医学是一门学问,要通过系统的运动医学治疗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第二、作业治疗:围绕生活常见的功能进行有目的的训练,称之为作业治疗。

    第三、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治疗,比如语言治疗、言语疗法,比如认知、康复疗法,针对记忆力下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

    第四、吞咽困难:现在也有一系列吞咽的康复治疗。除此以外,康复治疗还包括其他的物理治疗。

    现在最近几年,包括经颅磁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现在有证据出来,经颅磁的治疗无论是对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都有非常好的益处。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汪凯

    脑卒中和中风其实是一回事。

    脑卒中是西医的称呼,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脑梗死是有急性的血管的闭塞或者是血流的不畅而导致的缺血性中风或者是缺血性的卒中。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而引起的急性的神经功能的缺损。脑卒中包括缺血性的脑梗死以及出血性的脑血管病,称之为脑出血。脑梗死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脑出血,大概是70%和30%的关系。

    中风是指中医的称呼,是指风邪外侵导致的气质血瘀、神经功能缺损,通常描述的也是急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两个病体是一回事。

    脑卒中给患者带来的是严重的病残以及高死亡率。所以,脑卒中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

  • 视频简介

     

    作者:西安市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常明则 

     

    脑卒中以后的麻木首先还是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组织的一些结构破坏,导致一些感觉受损,从而引起的一些麻木的症状,而在临床上多见的是有一部分人是天生麻木,天生麻木和脑子里边有一个结构叫做丘脑,丘脑就在人体脑子结构的最中间,丘脑的病变有的人会引起天生的麻木,甚至有的人会引起疼痛,有的人感觉像火烧火燎这样的感觉,所以这一类的患者其实误诊率也是比较高的,有的人是会当做更年期或者是甚至精神分裂症。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伊志强

    对于脑胶质瘤术后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的问题、吞咽的问题、神志的问题或者出现记忆力、认知高级皮层功能障碍,针对这些功能障碍,需要做规范的康复训练。

    对于做完手术之后的患者,建议到规范的康复医院找规范的专科医生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训练,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患者的神志恢复,进行吞咽、语言的功能训练,进行相应肢体的针灸、按摩、推拿训练,针对病人进行步行的训练,还可以辅助器械操作的训练,从而通过这些方式恢复患者的功能,尽量的减少患者的功能损伤,减少残疾的程度,这是在医院层面能做的训练。

    对于家庭观护,可以通过练习憋气提高肺活量,练习走路,练习规范的如何下床避免跌倒,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时候,通过改变排便的习惯,避免尿路感染、避免便秘,同时也要考虑生活中的饮食、作息等,通过综合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的预后。

  • 视频简介

     

    作者:西安市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常明则

     

    脑卒中的症状是非常的多见,和患者的轻和重有关系,轻型的脑卒中有时候只是头晕手脚麻木或者是行走不稳,严重的脑卒中的患者可以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癫痫发作等等,并且脑卒中的症状在后遗症期的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性格脾气的变化,以及记忆力的下降等都可以出现。 

  • 视频简介

     

    作者:西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常明则

     

    很多卒中的患者出现了后遗症,其中关节挛缩主要是因为卒中了以后肢体的功能障碍,长期不活动导致关节挛缩,所以要避免关节挛缩还是要早期进行一个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这样子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肢体的挛缩,除了平常规律服药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生活方式,因为脑卒中的患者饮食情绪,包括是否进行适当的运动都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饮食会直接影响脑卒中是否会复发这一块,所以在卒中的预防中应该有一个对患者经常进行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些指导。

  • 视频简介:脑梗塞会导致那些后遗症

     

    作者:北京军区总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刘楠

     

    主要内容: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要与脑梗塞累及的脑组织部位有关系,比如会遗留有构音障碍,说话不清楚,饮水呛咳。

     

    会累及到椎体束,出现肢体功能的障碍,偏身或单肢无力,累及到感觉功能。还会出现肢体的麻木,颜面的麻木,甚至还会累及到一些皮层,影响到认知,我们叫血管性的痴呆,这些都可以成为脑卒中后留下的功能障碍。

  •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刘明勇

    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也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运动功能障碍。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脑部与运动功能相关的区域功能失常,常见的表现像突然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声音嘶哑、词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突然摔跤,有的人会出现突然的肢体痉挛、跳动。

    第二、感觉功能障碍。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感觉中枢或者感觉神经纤维,可以出现面部麻木、舌头麻木、口唇麻木、一侧肢体发麻、异物感。有的人可以出现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的失明,有的人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人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第三、眩晕。如果大脑、小脑或者脑干当中与处理位置信息的功能区域出现缺血、缺氧,可以出现眩晕,眩晕大多发生于后循环区域。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工作压力成为许多人无法避免的问题。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不仅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文将从压力的来源、危害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压力管理的科普知识。

    一、压力的来源

    1. 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等都是导致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

    2. 生活压力: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经济负担等生活压力也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 环境压力: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压力的危害

    1. 心理问题: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

    2. 生理问题: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免疫力下降等生理问题,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3. 皮肤问题: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痘痘、粉刺、皮肤干燥等问题。

    三、压力管理方法

    1. 调整心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2.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3. 锻炼身体: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压能力。

    4. 学会放松: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学会放松身心。

    5.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同事等沟通交流,寻求支持和帮助。

  •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血压的波动常常让患者感到困扰。事实上,血压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与人体的生物钟和昼夜节律性密切相关。

    在一天之中,人体的血压会随着时间、生理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例如,在兴奋、恐惧和运动时血压会升高,而在睡眠时血压则会降低。此外,环境温度、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影响血压的波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医学界根据血压昼夜波动不同,将血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杓型血压:白天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觉醒前后血压迅速升高,随后逐渐下降,至深夜最低。

    2. 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无明显下降,即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

    3. 反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比白天还要高5%。

    4. 深杓型或超杓型血压:夜间血压明显降低,比白天下降超过20%。

    血压波动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甚至比白天高,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血压波动,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在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以减少晨峰高血压的发生。对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在晚餐后服用降压药,以控制夜间血压升高。对于深杓型或超杓型高血压患者,建议早上服用降压药,避免夜间血压过度降低。

    总之,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并定期监测血压,以控制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   血压,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儿童到老人,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血压,定期测量血压。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约有900万人死于高血压并发症,如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

      高血压是一种“沉默的杀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对于预防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测量血压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血压计有电子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其中,电子血压计操作简便,准确度高,是家庭测量血压的理想选择。

      测量血压时,应保持安静,放松心情,取坐位,将袖带绑在上臂,袖带下缘与肘窝处平齐。测量时,保持呼吸均匀,等待血压计显示数值稳定后,即可读取血压值。

      对于高血压患者,除了定期测量血压外,还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钙等矿物质摄入;

      2. 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3. 戒烟限酒;

      4.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时服药。

      王继光教授强调,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产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产妇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产后中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坐月子期间,中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按摩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拔罐和汗蒸等传统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帮助缓解症状。

    保暖是坐月子期间中风患者需要注意的重点,避免受凉导致病情加重。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服用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可以帮助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对于由中风引起的头痛,可以服用止痛药物,如天麻止痛片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产后中风患者还需要通过食疗进行调理,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猪蹄、鱼虾、瘦肉等,以及多喝红糖水,有助于保暖和促进排汗。

    产后中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脑中风的病因复杂多样,医生会根据不同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脑中风的治疗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和预防复发。患者每餐应保持八分饱,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戒烟限酒。

    脑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漫长的康复治疗,科学的日常护理必不可少。

  •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急救,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掌握的知识。

    中风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其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属于缺血性中风。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其他脑血管病的前驱症状之一。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久坐不动、血液黏稠、心房颤动等。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中风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昏、耳鸣、半身麻木、恶心、昏迷、呕吐、偏瘫、失语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中风的急救原则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尽量减少头部和上身移动、拨打急救电话、给予吸氧、控制血压、进行人工呼吸等。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杜作义教授提醒,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戒烟限酒、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资料显示,我国房颤人群患病率在0.7%至1%之间,40岁以上人群中,近1/4的人可能会在一生中患上房颤。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脑卒中。据统计,20%至25%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的心房收缩功能失调,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至脑部就会引发脑卒中。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指出,控制房颤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建议房颤患者保持低盐清淡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情绪激动等因素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房颤患者还需关注肾功能。解放军总医院心一科郭豫涛副主任医师表示,肾功能下降可能增加血栓风险。研究发现,肾功能下降的女性房颤患者比男性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和死亡。因此,房颤患者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房颤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1.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慢性病。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3. 饮食要低盐清淡,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4.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中抑郁和焦虑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据统计,约39.5%的情感障碍和59.3%的焦虑障碍与脑卒中相伴而生,形成了焦虑抑郁共病(CAD)这一最常见的共病模式。

    脑卒中后抑郁(PSD)作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PSD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甚至威胁生命。据相关研究报道,PSD的发病率高达30%~40%,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也成为国际卒中研究和干预的热点。PSCI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如何更好地诊治PSCI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PSD、CAD和PSCI等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为了探究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在《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招募了437名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在卒中后6个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6%的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30%的患者被诊断为焦虑症。研究还发现,卒中后6个月的抑郁状态与整体认知损伤和OCS评估的具体领域损伤均相关,而焦虑则主要与整体认知损伤和空间注意力障碍相关。

    由此可见,脑卒中后整体及具体认知领域障碍与卒中后抑郁高度相关。因此,提前识别焦虑状态,对保护卒中后患者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 卒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为了探讨卒中防治领域的最新热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第七届盘古会议暨华人卒中精英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卒中领域的众多顶级专家,共同就卒中防治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在会上表示,宣武医院在卒中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国自然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项目主任郭艳苏指出,盘古会议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卒中的研究与转化工作。

    会议期间,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卒中后治疗、全基因组学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型治疗靶标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介绍了颅外脑动脉顿性损伤的研究进展,顾东风院士分享了关于中国和东亚人群血脂紊乱的研究成果。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王玉田教授、美国Loma Linda大学张和教授、美国Pittsburgh大学医学中心陈俊教授等专家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卒中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我国卒中防治事业的发展。

  •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脑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出血性脑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引起的。

    针对不同的脑中风类型,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动脉硬化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动脉硬化药物有他汀类、ACEI类等。

    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则需要服用改善脑代谢药物,如茴拉西坦、吡拉西坦等,以促进脑功能恢复。此外,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要坚持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稳定。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脑中风的治疗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常见的脑中风治疗科室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

    脑中风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敏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鸡蛋,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长期以来一直被冠以‘胆固醇炸弹’的称号。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适量食用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营养来源。尽管鸡蛋中含有胆固醇,但适量食用并不会对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一项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天食用一个鸡蛋并不会导致血液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也不会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鸡蛋中的卵磷脂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因此,适量食用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食用鸡蛋呢?以下是一些食用鸡蛋的建议:

    1. 适量食用:每天食用一个鸡蛋即可,过多食用可能会导致胆固醇摄入过多。

    2. 选择优质鸡蛋: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鸡蛋,以保证食用安全。

    3.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煮、蒸、炖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煎等高脂肪的烹饪方式。

    4. 结合个人情况: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在食用鸡蛋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