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小孩的精力要比有些大人旺盛?看完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小孩的精力要比有些大人旺盛?看完你就明白了
发表人:每日健康说

每个家庭里都会有那么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这些精力比较充沛的孩子是处于三到六岁阶段。在三到六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探究世界最旺盛的时期,这时候他们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清理充沛活泼好动,总是让大人忙的不可开交,有的时候成人已经累瘫在地,但他们还是仍然蹦蹦跳跳,吵闹不止。为什么小孩子的精力要比大人旺盛呢?主要是由于他们身生理特征所导致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生理特征

 

小孩子精力旺盛的首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生理特征所导致的。儿童的身体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累的快,恢复的也快。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细胞代谢功能比较高,比成年人要活跃。而且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会让他们时刻停不下来。而且相比于成人的骨头来说,小儿的骨头无机盐和有机物各占1/2,这就会让他们的骨头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即使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摔了无数次,也不会出现骨折的现象。

  
遗传因素

 

除了生理特征所造成的宝宝精力旺盛之外,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儿童精力过剩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天生生下来就可能分泌过剩比普通孩子要高出几倍的肾上腺素,我们都知道肾上腺素是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度,使人们的精力充沛。那些天生肾上腺素就比较旺盛的儿童他们就会非常的活泼好动。这种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精力旺盛对于儿童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有科学的研究发现,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心理承受压力往往比较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很强的信心同时可以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他们健康的人格。

  


不排除一些病理原因

 

除了以上两种正常原因所导致的儿童精力旺盛以外,家长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病理性的原因。这种病理性的原因就是儿童有可能患了多动症。患多动症的儿童行为冲动,不分场合的捣乱。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都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面对学校的一些规定,他们不能很好的遵守,经常在课堂上扭动不停,擅自离开座位也是常事。同时多动症的孩子还容易惹是生非喧闹插嘴话多,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那些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好动的儿童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往往能控制住自己,他们做事有计划有安排,不会找乱无章。

  
活泼好动的小孩儿是让人非常喜欢,但也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一种类型。这类的小孩儿可能天生就情商比较高,招人喜欢。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挫折时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而且拥有聪明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不排除一些病理性多动症的儿童,这些儿童就需要家长能提早发现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及时的治疗疾病,千万不要用讽刺,辱骂和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育前检查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育前检查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我有个小患者同时有鼻窦炎、扁桃体与腺样体肥大,合并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我就对他采取,中药调理配合雾化的方式。一年后,这个小患者的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就完全治愈了,腺样体从堵塞90%缩小到50%,也不打呼噜了,呼吸非常通畅。治疗结果是挺不错的,但这个过程啊其实比较曲折反复,中间有段时间孩子父母以为症状消失了就不治疗巩固,结果又复发,找我复诊后,我反复叮咛才又坚持下来。消除症状其实用不了太久,但要真正解决病根、调理体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家长累孩子也受罪,所以家长不能看到孩子状况稍微好转就掉以轻心。

     

     

    很多家长可能想不到宝宝腺扁体肥大,还会导致听力下降。有的宝宝年龄小,当他听力下降的时候,不会说不会表达,可能只是表现在最近这段时间不认真听讲了,或者电视机的声音越开越大等。等家长发现的时候宝贝已经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了。那当孩子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了又该怎么办呢?

     

    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是有自愈倾向的,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是无症状,也就是没有感染、没有变应性疾病、也没有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话,大多数是可以在3个月内自行缓解的,即使是持续3个月以上也不需要过多干预,但是有30%~40%的儿童会复发,且5%~10%的患儿病程可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


    我们要以定期观察预防感染恶化为主。定期观察,是为了确保鼓膜的完整,因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时,可能会伴有鼓膜炎症。其实,对于没有语言或学习障碍风险的儿童来说,观察一段时间的潜在危害非常小,虽然在中耳积液消退前患儿可能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形,但这也都是正常现象,父母与孩子在对疾病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就不会过度担心了。

     

    分泌性中耳炎的日常注意事项,大家要注意听哦,日常的防护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哦。

     

    • 首先宝宝在患病初期会因听力障碍不愿意与人沟通,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应主动与宝宝耐心沟通,消除宝宝的心理障碍。
    • 其次是要宝宝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平时也要注意清洁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 平时宝妈宝爸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常开窗户通气,使宝宝保持鼻腔通畅。
    • 如果带孩子去游泳,孩子游泳的时候要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 妈妈要注意宝宝的饮食管理,减少肥甘饮食,忌食或少食辛辣烧烤油炸的食物。

     

    家长应该主动学会中耳炎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并治疗鼻及鼻咽部相关疾病。对于经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有鼻咽部相关疾病的宝宝,一定要定期进行耳鼻喉的体检,10岁以下的孩子要定期进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对于处于哺乳期的婴幼儿,如果家长采用母乳喂养婴儿的方式,那宝宝患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就会低一些,且喂养时间越长风险越低。

     

    ​​​​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小孩胃口特别好,感觉时刻都在找东西吃。三餐快到饭点的时候如果是做作业就开始会分心了,有时候还会找个借口问头题目跑过来看看煮什么,问快煮好了没。吃饭的时候也比较急,都要提醒他慢点吃,要细嚼慢咽。”但孩子总是不长个儿也不长肉,脸上、身上干巴巴的,走路没力气,总喊累,于是妈妈又担心是不是孩子吃不够,“这两天拿电子秤测量了下,一餐总量大概就能吃3两左右,再多就容易反酸。这量是不是要偏少点?想给他加量,又怕他反酸。”

     

    因为生理原因,大部分小孩子都有胃强脾弱的现象,中医理论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营养的消化吸收是需要脾与胃配合完成的。胃强脾弱的孩子,脾运化差,胃受纳水谷功能正常,但脾的运化功能不足。这就导致了孩子食量不小,但营养的吸收、转化率很低。

     

     

    因为胃强脾弱这个现象的存在,导致小孩子特别容易积食,吃的多,又消化不了,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肠胃的负担,小肚子一天到晚“闹情绪”。

     

    胃强脾弱主要表现是饭量很大,吃东西非常快,很少咀嚼,总觉得饿。伴随的情况可能有肚子比较大,肋骨外翻,体型偏瘦,身体的肌肉较少,吃的多,大便异常,有的大便硬,有的大便不成型夹杂胃消化食物。情绪上容易烦躁,容易哭闹。睡眠不好,入睡慢,入睡后翻来覆去,容易夜醒,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盗汗。

     

    所以,当觉得孩子不长个不长肉的时候,不要简单的以为孩子“没吃够”,给孩子一通胡吃海塞,可能根本解决不了孩子长个问题,还会让肠胃负担加重。

     

    那么从平常孩子的哪些表现,可以猜测出孩子有胃强脾弱的问题呢?

     

    • 吃不够:孩子一天到晚找东西吃,还会把吃的藏起来
    • 吃太快:吃饭不咀嚼,埋头扒拉
    • 口唇发红
    •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睡着了易惊醒
    • 便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 早上起来嘴里有口气
    • 容易积食,手脚心热

     

    对于有胃强脾弱的宝宝,我们应该怎么去喂养呢?

     

    选择更容易消化的做菜方式:比如同样是土豆,蒸土豆泥就比炸薯条要好消化的多,我们家里做菜的时候可以多用蒸、煮的做法,少用炸、煎、炒。

     

    少吃高油高糖高脂的食物:月饼是高油高糖高热量难消化食物的典型,同样的“积食制造犯”还有饺子、包子、汤圆、粽子等等。我们在做腺样体肥大康复的宝宝,最好就不要吃了。吃到肚子里给原本就虚弱的脾胃制造更大的负担,积食返涌就会刺激扁桃体和腺样体。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中医一再提醒:肝一旦出了问题,全身上下都会发出“警报”。肝是全身的将军之官。肝若不好,全身都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1、脸:面部多黄斑、色斑,且爱出油。

    2、心:肝不好,人就容易情绪失控,经常烦躁、易怒、爱生气。

    3、眼: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常会干涩爱流泪,眼屎特别多。

    4、口:肝不好,解毒的功效就会下降,常会出现口苦口臭的症状。

    5、手:肝不好的人,血管经常异常舒张,掌心容易发红,指甲则易断。

    6、睡:肝火旺盛的人,容易失眠多梦,且经常早醒。醒了以后,很难再次入睡。

    7、便:肝不好的人,胃肠经常会受到影响,容易大便干结,尿尿发黄。

    8、腹:肝是身体的重要消化分泌器官,它所分泌的胆汁,是消化脂质、蛋白质必不可少的物质。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眼睛也炯炯有神,身体没有异味,更没有口臭,而你却整天无精打采,哈欠不断,还经常放屁,嘴巴臭烘烘,爱发脾气,眼睛容易干涩,浑身疲劳,失眠多梦,凌晨还容易自然醒。

     

    这其实就是肝火旺盛的表现,经常这样的话,可能你的肝出“问题”了,要赶紧去降降肝火了!

     

    肝功能不好的人群身体表现症状是多方面的,平时不要酗酒,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的素质。

     

    肝脏要富养,别让你的肝太辛苦!肝“怕”4件事,劝你少做:

     

    1、肝怕熬夜——熬夜会消耗肝血,影响肝细胞活性;

    2、肝怕生气——生气会伤害肝脏疏泄功能,致使肝气郁结;

    3、肝怕油腻——可能会让脂肪存积,增加脂肪肝出现;

    4、肝怕喝酒——加大肝脏代谢负担,有损伤肝脏的物质(乙醛)出现。

     

     

    春季养肝,谨记以下4点:

     

    1、 饭后要有运动时间,不要久坐;

    2、 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绿色蔬菜;

    3、 保持充足休息时间,23点以前入睡;

    4、 注意水分的补充。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今天,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她说她的女儿在我教的班级,让我多找孩子谈谈。

     

    这位妈妈有三位孩子,大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老二是儿子勉强考上高中,而现在高三了,逐渐成为了班级第一名;

     

    老三是女儿今年高一,就是我教的班级就读,是在实验班,学习成绩不错。(学校按成绩分层次分班教学)

     

    为什么他们家孩子比较懂事争气呢?

     

    我不太了解她家里的具体情况,但就这位妈妈和我联系的情况来看,给我感觉是她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位很负责人,而又比较智慧的好妈妈,比如大女儿高三有段时间学习成绩原地踏步,孩子比较着急紧张,这时这位妈妈给我打电话,咨询咨询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老二英语不好,学习了,努力了,但是成绩还是提升不了,孩子泄气了,该怎么办?这不,小女儿刚上高中,我才给他们上一节课,这位妈妈知道了就赶紧给我打电话。

     

    您觉得这位妈妈怎么样呢?她会和我主动联系,和别的老师肯定也会联系!她说:孩子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了都会告诉他,一放假孩子们回家了,都会给她说这说那,可以说滔滔不绝。而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有什么事从来不和他们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想想,孩子愿意和妈妈说,说明和妈妈说说是舒服的,值得信任,不总是被批评和指责的,这位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初中都没有上完,对高中的一些知识竟然还了解!

     

    说明她了解甚至熟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她有不知道的会及时向别人求助,这显然是一位爱学习的妈妈!而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之所以不愿意和妈妈说话,是因为他都能把妈妈的话背下来了,妈妈说了一句话,他都能接上妈妈将要说的下一句!

     

     

    妈妈经常重复一样的话,孩子听了好多年,还是那几句,难道不会觉得烦吗?还有的孩子说,他回家给妈妈说说学校的事就是说说而已,结果妈妈一顿教育,批评甚至指责;

     

    还有的父母非常担心。孩子很多道理都懂,他们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位倾听者,理解者,说说仅仅是说说而已,不是想让父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因为很多问题家长解决不了。但是家长很容易成为了教育者,批判者而不是倾听者。

     

    如果是这样,孩子连想说的欲望都没有了。有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只报喜不报忧,结果搞的在自己压力很大,很累。结果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出现了心理问题。

     

    孩子和家长由于沟通的少,导致家长无法掌握孩子思想状况。这样就不能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孩子独自一人在成长的路上摸索也许会多走很多的弯路,多碰很多壁。

     

    有次和一位领导一起吃饭,席间孩子打电话过来,看到他对孩子在工作上与人如何相处的指导,我真觉得很有用,这对孩子应该帮助很大。

     

    这位领导说他和孩子的关系很好,经常联系,孩子在工作中,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告诉他,他会给他们建议和指导。我觉得有句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很有道理的。

     

    父母比孩子生活阅历丰富,很多方面是可以给孩子更好的引导的。

     

    但是有的亲子关系却势如水火,非常紧张!

     

    父母的指导的再好,说的再正确,孩子就是不听,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各位家长您有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吗?

     

    我认为现在社会,有很多父母只负责生孩子,不养孩子!把养孩子的任务交个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这种情况下孩子从小没有和父母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再好,都是无法取代父母的。这个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它是以后抚养人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投入情感和时间比较少,孩子和父母之间就无法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父母就没有足够心理资本管孩子。

     

    有的孩子父母打了,骂了就没事,有的孩子,父母就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说就出事。和这个心理资本有很大的关系,心理资本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上面的那位领导说,他的爱人做事比较慢,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是他带大的,孩子现在长大了,还是和他关系更亲,这和他投入的心理资本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高质量的陪伴他的成长,为孩子投入比较多的心理资本,就没有资格管孩子。心理资本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青春期逆反的强度。

     

    其次,这些年社会发展很快,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教育不了现在的孩子。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思想远远落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没有及时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时代不同了,我们必须学习做智慧型父母。

     

    孩子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贝,但我们是怎么爱惜我们的宝贝呢?

     

    在生活中,我们的宝贝很多,比如汽车,花,草,首饰等等,我们怎么对待我们的宝贝的呢,为了保护好车,要学习驾驶考驾照,为了把花草养好,我们要学习怎么施肥浇水,对于珍贵的首饰,我们会学习怎么好好的保养,处处爱惜,小心,但是对于我们最大宝贝,孩子呢?

     

    很多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家长!有的家长很有学问,读书很多,但是从来没有读过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结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青春期本来就是叛逆期,孩子就容易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不改变、不学习和孩子建立新的沟通模式,是很难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时代不同了,我们必须学习做智慧型父母。

     

     

    然后,现在社会家庭矛盾比较多,尤其是夫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逐年上升,婆媳关系矛盾激化,给孩子形成了恶劣的心理环境,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

     

    其实,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和谐婆媳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有人说,父亲是孩子的天,母亲是孩子的地,如果父母吵架,对孩子来说是天昏地暗,父母打架是天摇地动,父母离婚是天崩地裂。

     

    还有人说家庭就像一颗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孩子是树叶花果。

     

    如何树根和树干不稳定,或者父母不孝顺老人,就相当于给孩子断根,缺乏了树根和树干,树叶花果怎么能长大,成熟呢!所以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和谐婆媳关系和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石。

     

    最后这些年由于西方思想的侵袭,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我国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孝道教育的缺失,使得我们的孩子们过于追求西方的自由平等,而没有西方孩子那么独立,还缺失了中国孩子的礼貌和孝道。

     

    以上种种以及一些没有提及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亲子矛盾和冲突。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更多的家长尽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尽快行动起来,学习做智慧的好父母,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和谐幸福!

     

    让我们做学习型和智慧型的好家长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顺利度过青春期。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孩子的成为国家栋梁,添砖加瓦!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姐姐最近常和我抱怨,说我的小外甥做事总是特别磨蹭,需要别人的监督和催促。可是如果你对他催促多了,他就会变得特别暴躁和不耐烦,甚至出现干脆不做的情况。

     

     

    “你别开小差,我已经说了第五遍了!”

     

    “你烦不烦啊,快走开!别打扰我!”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

     

    “你别管我!”

     

    相信以上发生在我姐家的对话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听从自己的安排,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往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会适得其反!

     

    那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和父母反着干呢?其实孩子死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在作祟!

     

    1. 什么是“超限效应”?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即指外界作用的刺激过多、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太久,从而引起被作用的对象产生不耐烦或是逆反等心理情绪。通俗一点来说,那就是“物极必反”。


    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卖艺的小孩正在唱歌,你觉得他唱得很好听而且也很可怜,所以你给了他十元钱。你往后走又看到一个小孩在卖艺,你突然感到有点不耐烦,但是因为孩子实在是可怜,你还是决定给他些钱,却减少了数量,只给了五元钱。你继续往后走,看到了第三个卖艺的小孩,这时你彻底不耐烦了,你决定不再给这个小孩钱,你甚至有点后悔给钱给了前面那两个小孩。

     

    这就是“超限效应”作祟的实例。刚开始出于对小孩的同情,让你萌生出了给予孩子金钱的想法,但是当卖艺的孩子过于多而频繁的时候,就产生了“超限效应”,你不再觉得孩子可怜而是对于太多的卖艺孩子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后悔给钱的想法。

     

     

    2.“超限效应”产生的原因

     

    把“超限效应”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上来,文章开头出现的情况便很好解释了!家长虽然是善意的管制,但对孩子来说过多、过强的刺激和管制,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出现和家长“对着干”的情况。那么产生“超限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便是家长频繁而重复的“唐僧式”批评。孩子犯了错误,确实需要父母的指出改正以及正确引导,但过于频繁和重复的批评指责,不仅不能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效果,反正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明明一个错误已经发生并且批评过了,但家长却还要在日后不断提醒孩子曾经的错误,这如何让孩子不感到厌烦呢?


    ●便是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多干涉。以孩子喜欢弹钢琴为例,这本来是孩子的一大兴趣爱好,但当家长强势介入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练琴的时候,父母必在旁边监督;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总是让孩子露几手;逢人便炫耀自己孩子特别会弹钢琴,还要和其他小孩比较。

     

    长此以往下来,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慢慢变成了任务,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就再也不弹钢琴了。这就是父母的过多干涉再次激发了孩子的“超限效应”而造成的。


    3. 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呢?方法其实很简单。

     

    (1)尊重孩子想法,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大人不同,其世界观的架构也和大人们不一样,因此其为人处世的能力必然也和大人们有所不同。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多理解自己小孩的想法和做法,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换个角度思考,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更进一步。

     

    (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循序渐进且不断变化的,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对待。换一种不那么强势的方式去提醒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说不定会比一味的强制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它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父母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学会放慢脚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你是否曾经希望自己能“睡得像婴儿一样”?如果你知道了婴儿真实的睡眠方式,就不会这样想了。当我们想到婴儿睡觉的样子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副宁静、安详的画面。但是真正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一:没有人会一觉到天亮

     

    在夜里,所有的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经历许多不同的睡眠阶段和循环。下面我们先来说说你是如何入睡的,然后是你的宝宝,通过对比来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当你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时,大脑开始休息,慢慢地停止大部分“工作”,使得你进入深层睡眠阶段,也叫做“非快速眼动阶段”,因为在此阶段眼球是不动的。

     

    你现在处于沉睡状态,身体静止不动,呼吸均匀,肌肉放松,没有知觉。一个半小时以后,你的大脑开始活动,你也进入了浅层睡眠阶段,或者称为“快速眼动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你的眼球会在紧闭的眼皮下活动。

     

    浅层睡眠阶段,我们会有思维活动,大脑并没有真正地休息。你可能会做几个梦,翻身,拉拉被子,甚至会醒来去洗手间,然后回来继续睡觉,重新进入深层睡眠阶段。

     

    深层睡眠与浅层睡眠的循环几个小时就会有一次,一般情况下,一夜之中,成人会有6个小时深层睡眠,2个小时浅层睡眠。所以,尽管有时候你认为你整夜都睡得很熟,但实际上不是的。

     

     

    二:宝宝不同的睡眠方式

     

    成人可以很快地从清醒状态直接进入深层睡眠,但是宝宝不行。他们首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浅层睡眠,才会进入深层睡眠。

     

    三:宝宝不同的入睡方式

     

    宝宝该睡觉了,他的眼皮慢慢开始往下垂,在你怀里打哈欠,最后眼睛完全闭上了,但是眼皮还在跳动,呼吸仍然不均匀,手和四肢是弯曲的。

     

    这个时候他可能会突然抽动一下,或者露出一丝笑容——我们称之为睡眠笑容,有时他的嘴甚至会做吮吸的动作。但是当你弯下身去把这个“睡着”的宝宝放在摇篮中,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开时,他醒了。

     

    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宝宝并没有完全熟睡,当你把他放下时他仍处在浅层睡眠状态。

     

    接下来,再试一次。用你平时哄宝宝睡觉的办法,摇晃、喂奶、踱步都可以,但是要持续时间长一点。不久,宝宝的微笑和抽动消失了,呼吸再也越来越均匀,肌肉完全放松,之前握着的拳头也松开了,四肢自然下垂。

     

    此时你可以安心地把他放下,走开,长吁一口气:宝宝终于睡着了。

     

    四:睡着的宝宝为什么一放下就会醒呢

     

    这是婴儿在熟睡之前要经过一个长达20分钟左右的浅层睡眠期,然后才开始慢慢进入不会轻易醒来的深层睡眠。

     

    如果你想在浅层睡眠时把他放下,他一般会醒来。婴儿的这种睡眠方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会有“一放下就醒”的麻烦宝宝。

     

    等到他们大一些时,就可以不经过浅层睡眠而较快地直接进人深层睡眠。你应该学会分辨宝宝的各种睡眠阶段,这样才可以在他熟睡时将他从汽车里抱到床上而不惊醒他。

     

     

    五:宝宝易醒的生存优势

     

    如果宝宝能像成人一样睡觉,夜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深层睡眠,那该有多好!这样对你来说可能很好,对宝宝来说可不是。想象一下,宝宝冷了,但他不会醒来“告诉”你,他需要暖和;他饿了,但不会醒来“告诉”你,他需要吃奶;他的鼻子堵住了,呼吸不顺畅,但不会醒来“告诉”你他需要你的帮助。

     

    我们相信婴儿在前几个月比较容易醒来的睡眠模式与他们这一阶段的特点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在夜里的需要是最集中的,但表达需要的能力却是最有限的。

     

    睡眠研究人员认为,浅层睡眠对宝宝是有好处的,因为浅层睡眠时仍然可以进行思维活动。在浅层睡眠时做梦,可以为宝宝的大脑发育提供影像,这种内在的刺激增强了大脑的发育。

     

    曾经有一次,我们正在解释浅层睡眠可以帮助宝宝大脑发育的理论时,一位疲倦的妈妈突然笑了,她说:“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儿子将来一定超级聪明。”

     

     

    六:究竟什么时候宝宝才可以一觉到天亮呢

     

    具体年龄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有些宝宝很容易入睡,但是他们睡得不沉,很容易醒:有些宝宝不容易睡着,但一旦睡着了就不会轻易地醒来,还有一些淘气鬼宝宝既不轻易入睡,也不会沉睡。

     

    在前3个月,宝宝的睡眠习惯与他们的吃奶习惯很像,吃奶是少吃多餐,睡觉也是频繁的小睡。宝宝很少会一觉睡上4个多小时而不用中途醒来吃奶。他们并没有什么白天和黑夜的概念,通常一天需要睡上14一18 个小时。

     

    3-6个月期间,大部分宝宝开始形成睡眠规律,白天醒的时间更长。有些宝宝在夜里可以一觉睡上5个多小时,但还是会醒来一两次。

     

    随着宝宝的成长,沉睡时间会越来越长,浅层睡眠会减少,易醒期也随之减少,宝宝可以很快地进入深层睡眠。我们称之为“睡眠成熟”。但婴儿睡眠成熟的年龄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婴儿成熟年龄不同。

     

    这理论听起来挺好,但为什么宝宝夜里还是经常醒昵?因为当宝宝的大脑开始好好休息时,身体却会叫醒它。

     

    许多会唤醒宝宝大脑的因素,例如冷或者牙疼,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随着宝宝经历一个又一个“生长里程碑”(例如学会了坐、爬、走)时,他们经常会醒来练习这些刚刚学会的新技能。

     

    而当宝宝停止晚上的“热身运动”,准备开始好好睡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与妈妈分开的焦虑,又会让宝宝醒来,再次提醒你育儿是一个全天候的工作。虽然你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夜间呼唤”,但随着宝宝长大,夜醒的次数总会减少。随后,家里的第二胎来到了,紧张的“夜间育儿”又重新开始了。

     

    下面是关于宝宝睡眠模式的基本知识,爸爸妈妈可以迅速浏览一下:

     

    1、宝宝一般都需要经过浅层睡眠才可以真正睡着,他们需要大人照顾才能入睡。

     

    2、宝宝的睡眠周期比成人的短,而且浅层睡眠时间较长。

     

    3、夜间宝宝有较多的易醒期,并且很难再睡着。

     

    4、“一觉到天亮”在医学上的定义是“连续睡5小时”。

     

    5、在6个月之前,宝宝一般一夜醒两三次;6-12个月大时,醒来一两次;1-2岁时,一夜醒一次。

     

    6、在6个月之前,宝宝每天睡眠时间一般是14-18个小时;3 - 6个月时,一般是14-16个小时;6个月到2岁时,一般是12-14个小时。

     

    7、睡觉前用固体食物把宝宝塞得饱饱的,并不能让宝宝睡得更久。

     

    8、可以让宝宝和你一起睡。事实上,对很多家庭来说,和宝宝一起睡比别的安排更好,更能帮助他睡觉,也比让他自己一个人睡在摇篮里更“正常”。

     

    9、不能强迫宝宝睡觉。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睡觉环境是使宝宝养成长期的良好睡眠态度的最好方法,频繁的哄睡不是长久之计。​​​​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周风云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孔令凯 

     

    「您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啊!」

     

    最近很多幼儿园都开学了,孩子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在这个时期,当父母领孩子去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的时候,必定有一些孩子会躲在妈妈身后,不愿意与前面这位陌生的老师见面,有时还会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不愿意松开。

     

    这时候,如果被其他人看见了,就免不了一些人会对孩子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说的最多的,通常就是「缺乏安全感」。

     

    到底「安全感」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胆小」的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吗?

     

     

    一 不一定!因为还有其他可能性呢!

     

    在临床中,我们不能单单因为患者说胸闷就立马诊断为心肌梗塞,我们也不能单单因为听到有人说肚子痛就诊断为阑尾炎。

     

    同样的,在心理学里,我们也不能单单因为有粘人、胆小、暴力等表现就直接判断孩子缺乏安全感。

     

    这是因为,有很多其他原因可以让孩子做出同样的表现,比方说,这可能是因为母子的分离焦虑,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慢热型气质,甚至可能是因为老师看起来不友好。

     

    安全感,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性而已。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而感到焦虑、自责或者愧疚。不论是谁,只通过几分钟的接触就做出「安全感缺乏」的评价肯定是不正确的。

     

     

    二 当然,这里不得不说什么是「安全感」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当宝宝出生后,医生们都会尽量让新生儿与妈妈进行肌肤接触并鼓励妈妈们进行母乳喂养。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内会比较清醒,因此可以保证新生儿能够吸吮到足够的母乳;另外一方面就是,这样做可以增加母子双方的情感联结。

     

    而这个情感联结,恰恰就是建立安全感所需要的基础。

     

    第一次提出这个观念的,就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师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他认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的回应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这个观点,正是目前在心理学界内很流行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根据目前已经被其他研究者优化修改过的「依恋理论」,通过长期观察孩子的主要行为表现,孩子们可以被分成 4 类:

     

    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避风港(Safe Haven)」,所以当父母在场的时候,孩子会自由地探索陌生的环境,也能自信地与陌生人说话或者玩耍;而当父母离开了,孩子就会感到有一些沮丧,但是只要等父母回来后抱一抱,孩子就能很容易地被安抚。

     

    毕竟,这些孩子们知道,只要父母在附近,自己有需求、遇到危险了或者害怕了的时候就能随时回到父母身边。

     

    通常来说,这类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当这类有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更好的自立能力,而且他们比较不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此这些孩子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建立社会关系。

     

    2. 焦虑-抵抗非安全型依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会特别粘父母,因此即使父母在场,他们也不太愿意去探索陌生的环境,更不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

     

    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绝对的安全」,因此一旦父母离开了他们就会哭闹不止,而当父母回来的时候,他们会希望在父母身边但是会拒绝父母的安抚,甚至会「下手」打父母。

     

    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也叫做「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 attachment)」,因为他们太矛盾了,都不知道要不要父母的安抚。

     

    3. 焦虑-回避非安全型依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反而不怎么会去粘父母,也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感到焦虑,更不会因为父母的回来而感到不同。

     

    所以,这些孩子对所有人都是同一种表现——冷漠。他们不单单会对任何人表现出冷漠,还会对陌生的环境也感到冷漠,都不会怎么去探索,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感情。

     

    而且,如果这些孩子哭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安抚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并不需要通过特定的人来得到安慰。

     

    因此,这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很我行我素,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并没有任何安全感。他们只是屏蔽了自己的感觉而已。

     

    4. 紊乱/迷失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最后这一种是后来才加上的。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缺乏一种固定的反应方式,有时会像抵抗型那样特别粘父母,有时却会像回避型那样冷漠。

     

    这种类型是所有类型当中最不理想的,因为虽然前面两种非安全型依恋并不是理想的依恋,但是那都是孩子应对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因此如果说父母是孩子为了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种类型里,孩子看到的镜子是支离破碎的。

     

    这些就是依恋理论里的 4 种类型。通过了解这 4 种依恋类型我们就可以悟出,只有当父母给孩子建立起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够放开地去了解这个世界。

    三那父母的回应会怎么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呢?

     

    其实,鲍比不仅仅把孩子们归类到了这 4 中依恋类型中的一种,他的团队和后续的研究人员也试图找出父母的育儿行为与每种类型的联系。

     

    他们成功了!研究人员发现,要让孩子能够真正地独立,必须先给孩子建立起一个安全的依恋。而这,靠的就是父母是否能够及时地、适当地满足孩子早期的需求。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及时、适当。单单快速地回应是不能够给孩子建立起一个安全的依恋的,孩子还需要父母提供正确的回应。

     

    那什么是及时适当的回应呢?举个例子,如果父母听到自己的宝宝哭了,自己应该做的就是立马去照顾宝宝并解决掉宝宝的烦恼,而不是努力地、一味地安抚宝宝。

     

    毕竟,如果宝宝是因为饿了而哭闹,或者说是因为拉粑粑了所以不舒服,虽然父母可以通过抱、摇、轻拍等方式使得孩子停止哭闹,但是这只是回避了问题,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解决。

     

    父母的这种不适当的,或者不及时地回应,反而会让孩子得不到安全感,长期这样就会形成焦虑-抵抗非安全型依恋。毕竟,孩子会逐渐发现,只有当自己的哭闹足够强,才能引起你的重视。

     

    而如果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父母一直坚持「哭了不抱, 不哭才抱」的态度,这就可能会让孩子形成焦虑-回避非安全型依恋。这是因为,孩子已经绝望了,孩子知道无论如何跟父母沟通都无法得到父母的回应的。

     

    他们最终会发现,只要自己不表现出任何期望,自己就不会失望难过。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流露出任何感情。

     

    最后,如果父母在婴幼儿出生前后因为受到过极大的创伤所以极度地抑郁,比如刚好遇到亲朋好友的离世,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应对能力,因此孩子会表现出紊乱/迷失型依恋。

    四我看我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呢?

     

    之前说过,不同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原因可能不尽相同,而且如果这样的行为表现只是偶尔出现的话,那就更不能因此归因到安全感上。

     

    但是如果父母通过上面的描述,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有改进的空间,那我是赞成父母去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而且这样也许还能改变孩子的应对方式。

     

    要做到及时、适当的回应,这意味着父母应该做到两点:

     

        调整自己的敏感性,以此能够更早地接收到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

     

        调整自己的回应方式,去思考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怎么做。

     

    一个很好的调整方式就是多跟孩子玩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比方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把孩子的一条腿与自己的一条腿绑在一起,与另外一个团队比赛谁先到目的地;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在同一个团队里玩大富翁,或者踢足球、打双人羽毛球。

     

    这些团队游戏都需要父母变得更加敏感并做出正确的回应。通过多次地这样玩,不仅能够让父母的回应变得更好,而且也能够逐渐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因此会有更好的默契。

    总 结

     

    虽然我们不能单单通过孩子的某一种行为就判断为安全感的缺乏,但是早期的依恋关系对安全感的建立相当的重要。

     

    而这,跟父母对孩子的回应速度和质量都有关系。所以,父母是否能够及时地、适当地进行回应,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行为举动。

     

    不过,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一次两次地没有及时地回应而感到内疚,因为只有长期地、持续地保持同一种回应才可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可以改进,一个调节自己的回应方式很好的办法就是,多跟孩子玩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

     

    这样做,父母不仅会变得更加敏感并做出适当的回应,还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也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 Attachment.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1. ISBN 9780140212761.

    [2]Bowlby J. Separation anxiety. Int J Psychoanal. 1960;41:89-113.

    [3]Aronoff J. Parental Nurturance in the Standard Cross-Cultural Sample: Theory, Coding, and Scor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012;46(4):315–347. doi:10.1177/1069397112450851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童年的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家长要如何给孩子一个治愈的童年?

     

    京东健康特邀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汪瞻为您解答↓

     

    问题一:讲讲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为什么有“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样的说法?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童年影响人生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和“童年可以治愈一生”2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成年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关注或回忆童年的诸多事件。只是当我们习惯把注意力放置在童年上,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童年时,集中冗思这些不可改变的过往,痛苦就会激增,情感会无力。这些实际上是源于对童年错误的认知。

     

    讲个形象的故事吧,一只幼年的大象,小时候被一个绳子捆住不能挣脱,而当大象长大后,明明可以轻松挣脱绳索,但由于童年的误解,仍旧以为绳索的束缚不可挣脱,突破的行为也不会去尝试。这其实是因为童年的错误认知,延续到了成年,而未做出适应或功能良好的纠偏,最终跌入了思维的陷阱中。

     

    专家观点2:心理学全新的认知,是全民需要关注的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号召大家对心理学提升认知水平,也应该通过正确的科普,进行知识的更新。错误的信息存在误导的作用,也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问题二:作为家长,如何能给予孩子健康的童年陪伴?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每5名青少年,就有1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最近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焦虑抑郁的指数,已经增长到23%左右,换言之,每5名孩子就可能有1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历史数据认为“成年早期为抑郁症高发期”,但现在青少年抑郁问题更值得关注,目前抑郁症年轻化的确已是一个大趋势了。

     

    专家观点2:中国孩子创新力弱、抑郁率高,引发了对教育与思维模式的思考

     

    大家通过很多报道能了解到:中国孩子普遍成绩优秀,但是创造力缺乏,同时抑郁焦虑的发病率也会比较高,这都与填鸭式教育、思维固化相关。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有1项著名的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分为2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中国的教育领域对思维模式的培养反而是缺乏的。

     

    如果一个孩子数学成绩比较差,中国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其排除对于数学的恐惧”,而是直接给孩子安排数学补习班,这种处理往往会让孩子出现对于学科的厌恶。“哪里不会,补哪里”的思维模式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也会造成孩子的固化思维。更灵活的思维,可以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要记住,每一场失败都值得纪念,每一次的教训,都是为了找到正确的路。固定型思维使孩子无法“胆大妄为”的去想象,也不能“肆意妄为”的去生活,更不能“兴致勃勃”的去失败。孩子害怕失败的出现,强化了对自我的不认可,最后可能终日郁郁寡欢。

     

    专家观点3:家长的鼓励式教育和正向引导很重要

     

    其实,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侧重,家长要明白,结果并没有过程更重要。比如,某一个学科的成绩,家长应该在不同阶段给到不同的奖励,帮助孩子回顾失败、总结经验、突破问题,要让孩子认识到失败不可怕,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过程,这也是家长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式,避免思维僵化、生活内耗的发生。

     

    问题三:孩子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后天可以改变吗?做父母的,应该顺其自然,还是应该积极的纠正?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汪瞻:

     

    专家观点1:性格组成有3部分:50%基因、15%父母与社会环境、35%自主意识的选择

     

    基因与外在因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值得关注的是自主意识这一部分,很多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一旦去塑造新的习惯之后,大脑就会发生改变。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自主意识选择的优秀案例,她生下来存在先天残疾,性格是急躁且自卑的,外界的环境影响了她的认知,但她逐渐通过自主意识的提升,慢慢塑造了性格,这也是可以突破先天问题的。

     

    所以,先天与后天因素同样重要,我们不能极端的判断“先天”和“后天”的重要性,也不能片面理解性格的影响占比,这两项对整个人生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改变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专家观点2:强势输出的父母,可能会扼杀孩子独立面对的能力

     

    虎妈狼爸的教育角色,的确会一定程度地纠正孩子的成长“弯路”,但同时也间接扼杀了孩子试错的机会,孩子未来一旦脱离了强势引导,可能就会不知所措,甚至出现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受到挑战。强势的过程,往往会忽略孩子情感的表达,帮助孩子的先决条件是尊重孩子的反馈,不要单方面的强加,这样也能避免孩子叛逆的发生。

  • 前些日子,偶然看到这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

     

    让我陷入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人称得上正确,从这十种教育方式中,我找到了答案。

     

    01 关于鼓励

     

    @匿名用户:我从小学习能力就弱,理解能力差。可每一次考试回家,母亲从不批评我。

     

    她只是鼓励我说:“没事儿,下次尽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虽然你现在不如别人,但只要努力,将来一定会更好!”

     

    结论:多鼓励、多认同,可以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随意地辱骂和攻击只会让孩子的心灵千疮百孔,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他成长的模样取决于你的期望。让孩子在爱和鼓励中成长!

     

     

    02 关于责任

     

    @黄牛:早餐时间,一个小男孩将喝不完的豆浆带回房间时,不小心将豆浆泼在楼梯上,他的父亲带他去向服务员道了歉,并带着孩子清理了楼梯。

     

    服务员表示:没关系,自己可以整理,但是爸爸仍坚持让孩子清理,并再次道歉。

     

    结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教育过程中,勇于与孩子一同承担错误,言传身教,端正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敢于认错、改正,并对其后果进行弥补,学会反思。


    03 关于早恋

     

    @软苏:我情窦初开的早,一年级时,就痴迷班里的班长,母亲知道后,非但没指责,反而说:那是你们班考第一的男娃吧,女儿眼光不错!

     

    有时我偷懒不爱学习时,母亲就会说班长一定不怕辛苦,才会这么优秀。我瞬间就像打鸡血一样努力,我的奖状越来越多,甚至还当上了副班长。

     

    结论:学生时代的暗恋让人欢喜又害怕。既感受着情窦初开的美好,又担忧着父母的撞破。小心翼翼却又心生欢喜。

     

    但却不是每一位妈妈都有这样的智慧,将女儿的暗恋转化为进步的动力,这样大概才是最美的爱的教育。

     

     

    04关于尊重

     

    @匿名用户:初中时流行写日记,我将关于初恋的一切记在日记本里,偷偷藏进抽屉。母亲收拾我的房间看到了那本日记,我十分紧张,可母亲却说:这是你的隐私,我不会看的。

     

    结论:尊重,是最好的教育。一味的打压与控制,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先学会尊重孩子。

     

    05 关于胸怀

     

    @学长:小的时候走在街上,看到乞丐,别的家长会对小孩说:“不好好学习就要像他们一样。”我以为会在父亲这听到同样的答案,可父亲却说:“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建成家。”

     

    结论:父母的格局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命运。这种充满爱和善意的回答,展现了父亲的胸怀,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价值。


    06 关于选择

     

    @yabu:儿子哭丧着脸回来,向我抱怨:今日班干部竞选,他总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充分,犹犹豫豫不敢上台竞选,等他准备好的时候,班干部的人选已经定下了。

     

    结论:机遇转瞬即逝,只有当机立断作出选择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07 关于坚持

     

    @闻言:小时候,我很喜欢古诗词。但背诵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母亲严厉的批评了我,并陪我一起背诵古诗,使它成为我了我每日必需的习惯。

     

    一次学校举行古诗词大赛,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比赛时,我突然发现这些竟都是我平时背过的古诗,一路过关斩将,我拿下来冠军。

     

    结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持点滴积累,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原来成功已经水到渠成。


    08关于习惯

     

    @轩轩:小侄女小时候总是牙疼,还很抗拒刷牙,于是嫂子只好强迫她每天坚持刷牙。嫂子也会以身作则,陪小侄女一起坚持。如今,小侄女已经养成早晚一次刷牙的习惯,牙也再也没有疼过。

     

    结论:习惯决定人生,细节决定成败。日常的细节形成习惯,习惯又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未来道路。

     

    09关于诚信

     

    @晓欧:在收银台前,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结账时偶然发现了儿子偷偷藏起的东西,母亲暂停结账,耐心询问儿子为何不付账就拿东西。可儿子却说谎,不是自己拿的。母亲为儿子撒谎的行为感到伤心,并要求他说实话,儿子害怕,只好说出了自己偷偷拿的。

     

    母亲让孩子向售货员道了歉,并付了钱。对孩子说:不问自取是为偷,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犯,也不要在说谎了。

     

    结论:教育的本源是诚信,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只有坦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10关于保护

     

    @吱吱:我曾看过这样一张图片,爸爸:如果有男生欺负你,你就用铲子打他脸…女儿:可我是女孩呀,爸爸…爸爸:那就用粉色的铲子…

     

    结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除了注重能力与素质的教育,也千万不要忘记教会孩子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在以上的10个教育方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与平等。

     

    在爱的滋养下,春风化雨,才能让孩子绽放最闪亮的光彩!

  • 我今天去了医院做了一个关于怀孕的检查,感觉到医生非常耐心和细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一开始,医生提醒我,为了确保诊疗行为的准确性,需要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才能开始诊疗,同时也告诉我,对于6岁以下儿童的诊疗,需要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在医生的引导下,我了解到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些提醒让我对医院的规范和专业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医生接诊后,我向医生咨询了关于怀孕检查的必要性,医生耐心地为我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做这个检查,还询问了我是否曾怀孕过或患过盆腔炎等情况。当我提到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时,医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并告诉我可以暂时不急着做检查。医生建议我先去当地妇幼保健院孕前优生科做孕前优生健康体检评估一下是否有影响怀孕的不利因素,这个评估是免费的,让我对医疗服务的贴心和周到印象深刻。

    在咨询过程中,我还向医生提到了自己购买的团购套餐涉及的生育体检,对于医生的解释,我感到非常满意。医生还表达了对我年龄和生育情况的理解,并建议先查男方精液,以及如果子宫大小不够,可以考虑激素治疗等。整个问诊过程让我感受到医生的专业和关怀,对医疗服务的信心得到了增强。

    总的来说,这次问诊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细心关怀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医疗服务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 我最近在网上咨询了一位医生,因为末次月经9月2日后一直没有来月经,我很担心这个指标是否正常。医生很耐心地询问了我的情况,并建议我进行B超检查。经过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医生建议我一周后再进行复查,如果仍然没有胚芽,就要终止妊娠,并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医生的耐心和细致让我感到很安心,他给予了我明确的治疗建议,并提供了专业的医疗知识支持。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敲开了互联网医院的大门。我的女儿,一个2014年出生的小女孩,最近出现了早熟的现象,骨龄检查显示已经提前发育到了10.2岁。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措手不及,我急需专业人士的帮助。

    经过一番搜索,我选择了这位来自小儿内科的医生进行咨询。通过线上平台,我详细描述了女儿的症状和之前的检查结果。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没有一丝不耐烦,她详细询问了女儿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几天后,我收到了医生的回复。她首先肯定了我的担忧,并告诉我,根据女儿的症状和检查结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激素六项和子宫卵巢超声。医生还提醒我,去年8月份的检查报告已经足够参考,不需要重复检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带着女儿去做了医生建议的检查。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时刻关注着女儿的动向,生怕她因为早熟而出现其他问题。幸运的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医生告诉我,女儿的情况在正常范围内,不需要过度担心。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专业。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倍感安心,她的建议也让我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女儿一定会健康成长。

  •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咨询产前基因筛查的相关问题。医生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患者怀孕情况,并要求患者提供相关检查报告。医生还建议患者去儿科或遗传咨询门诊进一步明确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并推荐了产前基因筛查的最佳时机。患者提出了对检查医院的疑问,医生给出了专业建议并解释了产前基因筛查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医生还向患者介绍了产前基因筛查的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去医院预约检查。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充分展现了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关怀和专业性。

  •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一段特别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与高效。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家中,心情有些沉重。我的大哥,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为孩子的智力问题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的大哥,4个姐姐,无一智力问题。然而,他和前妻的儿子,智力发育迟缓,让人心疼。现任妻子生育的男孩,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智力发育仍然存在障碍。看着这些,我深感忧虑。我的夫人怀孕5个月,如果是个男孩,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呢?

    这时,我了解到互联网医疗的存在。我通过线上问诊,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咨询了这个问题。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家族病史,耐心地为我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智力发育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先排查是否有相关遗传因素。他建议我们先进行染色体核型+CMA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再进一步检查基因。他还提醒我,高龄产妇有产前诊断的指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决定采集血样进行基因检测。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想到可能为孩子带来健康,我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但也提醒我们,孩子的健康需要我们时刻关注。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健康问题,而互联网医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解决方案。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我是一名准备备孕的患者,最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线上医院进行了咨询。医生助理很快就向我介绍了医生的情况,并告诉我问诊会持续两天,让我有了一个期待。当我开始问诊时,医生很快就回复了我的消息,询问我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

    我向医生咨询了备孕需要做精液检查和是否需要补充叶酸的问题。医生详细地告诉我备孕前应该进行精液检查,并建议男女双方都应该补充叶酸。医生还提醒我去当地的妇幼医院免费领取叶酸,让我感到很贴心。

    我又询问了精液质量不好是否会影响备孕,医生告诉我确实会影响成功率,需要进行调理。医生还建议我做一些孕前检查,包括支原体检查和性激素6项检查,让我对备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后来我又问及了包皮过长的问题,医生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虑,并建议我做包皮手术。医生告诉我这是一个门诊小手术,不需要住院,让我放心了很多。

    最后,医生告诉我做完手术后要静养1~2个月才能进行同房,让我对术后恢复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医生还提醒我关注他的头像,方便下次找到他,并希望我能给他好评。

    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耐心的解答,让我感到很满意。我对这次线上问诊的体验非常满意,也让我对备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线上问诊的温暖守护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手握着鼠标,心情有些沉重。屏幕那头,是那位始终温和的医生***,他耐心地倾听着我的述说。

    “我们头胎是健康的女孩”,我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要二胎的时候,两次都是引产,胎儿心脏发育不好。”

    医生没有打断我,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同情和理解。我接着说:“年后我们夫妻双方都做了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基因筛查结果,我觉得我有问题。”我有些沮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理解你的担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你的基因确实有问题,但是遗传概率需要进一步评估。”

    我问他:“那现在的孩子做了没有?”他回答:“还没有,我建议给你孩子做一下基因筛查。”

    我又问:“现在如果采用试管得话,成功率大吗?”医生说:“检测公司给出的答复是遗传概率是百分之五十。”

    我感到一阵失落,问道:“那现在就是去咨询专业的遗传科给出的答复,还有就是给我家孩子也做一个这基因筛查是吗?”

    医生回答:“是的,那我一连出现了两次心脏发育问题,如果说这个自然受孕前期能采取什么措施呢?”

    医生说:“现在还没确定那个基因是否存在遗传,说再去化验我父母的,但是我父亲已经去世了。”

    我感到非常无助,医生则给了我两个方案:“一个是检查你家孩子看看她是否存在这个遗传问题,如果存在也是健康的,就建议自然受孕;第二是试管,这个复杂,费用高。”

    我问他:“查这个治病点,需要什么检查啊,怎样确定是这个基因导致的?”医生回答:“现在就是必须要先把这个问题确定好了,才能在进行下一步打算。”

    我感到非常迷茫,医生则给了我鼓励:“目前这个问题还真是特别含糊,没有得到真正的一个解释。但是,我们会在技术上尽力,给你和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我非常感动,对医生说:“今天给孩子做了个心脏彩超是正常的,下一步就是查基因吗?”医生回答:“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在医生的耐心和关爱下,我感到一丝希望。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将勇敢面对,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他们愿意倾听我的痛苦,愿意给我希望。

  • 服务已开始。

    医生提醒注意事项,包括病例查看、儿童监护、特殊药品管理等。

    医生与我打招呼,询问是否为备孕或孩子检测。

    我表示是备孕,并提到妈妈是聋哑人。

    医生建议做一些检查,我提到已经做过染色体检查,结果正常。

    医生从优生优育的角度建议进行耳聋基因检测。

    我询问是否可以自己单独做检测,医生建议夫妻双方都做。

    我询问耳聋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必要性,医生解释了个体差异和检测的重要性。

    医生提到耳聋基因检测比较复杂,建议在遗传咨询科或耳鼻喉科进行。

    医生再次建议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并提到这是遗传咨询科医生负责的项目。

    医生告诉我,我国最常见的耳聋基因包括GJB2、SLC26A4、MT-RNR1和GJB3等。

    医生提醒,我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问诊已结束。

    服务已结束,医生提醒如有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咨询或就诊。

  • 我是一名年轻的妈妈,最近发现我的3岁女儿左侧乳房下有硬块,让我非常担心。我在网上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我先做个彩超,必要时再进行完善性激素检查。医生告诉我要注意避免接触女性避孕药,忌黄豆,并定期复查彩超和完善性激素检查。我收到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放心,知道了正确的处理方式。虽然只是线上问诊,但医生的专业建议让我信任并感激。

  •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紧张又期待地打开了我的线上问诊窗口。屏幕那头,是那位温柔可亲的医生***。我向他讲述了我的困扰,我的孩子大概在5月20号左右出生,而我们的同房时间是7月10号和16号。

    医生耐心地倾听着我的描述,没有打断我,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他问我是否知道女方的末次月经,我回答是6月末。医生微笑着说,这样我们可以推算出孩子的出生日期。

    医生告诉我,如果同房时间是7月中旬,那么推算末次月经应该是6月底或7月初,孩子的出生时间应该为3-4月份。他还特别提醒我,精子在女方体内存活最多七天,卵子最多等两天,这样最晚最晚的出生日期应该是4月底5月初。

    我听了医生的话,心中踏实了许多。虽然医生的建议不能完全确定孩子的出生日期,但至少给了我一个大致的参考。我感激地向医生道谢,医生也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解答了疑问,还提醒我及时去医院就诊。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