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定期复诊让精神科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便对全程治疗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这对患者能否痊愈,将来是否复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医生反复嘱咐,但许多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在就诊一次后就不再复诊了,这极大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而阻碍患者复诊的常见误区如下: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尤其是这种精神科的药物,对大脑刺激性太大,听说能把人吃傻,所以是不能长期吃的。
其实,最伤大脑的是精神疾病本身,长期的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可以直接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这对大脑的“刺激”是毁灭性的,而药物可改善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误区二:吃了几天药后,出现恶心,头晕等,认为自己不适合吃药,还是不吃了。
实际上,少数抗抑郁药服药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会在服药后一至二周内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自觉副作用明显无法忍受,可基于原有医嘱的药量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然后缓慢逐渐加量,这样基本就可以避免明显的副作用了。
误区三:吃了几天精神科的药,感觉症状更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是医生诊断错了。
这常常发生在焦虑的患者的身上,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很正常的,像心悸、惊恐等感觉变得更明显,通常,缓慢加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药物起效最少需要二周,等两周后效果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也就自然消失了。
误区四: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所有症状都消失了,自己恢复正常了,就没必要再治疗了,也不用去医院了。
事实上,精神科的所有疾病都可能复发,而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防止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是不可取的,这样使得症状很快再次出现。
误区五:吃了药就好,不吃就犯,这药有依赖性,所以不能吃药。
在实际临床中,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复发,而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既定疗程后可逐渐减药、停药,这样再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误区六:认为西药治标不治本,没法儿去根儿。
上文提到,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即使这样,但总会有人复发。中药,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是有效的,但目前,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儿”了。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误区七:吃药后病情好转了,想尽早减少药量。
为预防复发,精神科中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当诊断为某种精神科疾病后,精神科医生对于此疾病的全程治疗是有一定规划的,所以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对服药的种种顾虑,也包括在上文提到的误区中。
误区八: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起效时间一般需要2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一到二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2/3左右,总有人会吃某些药无效,但这绝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一种药物无效,我们常常会合并用另外一种药或直接换其他药物,或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九: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很多精神科的患者或家属一直认为只要遵照医嘱,就能彻底治好精神疾病,但他们从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应激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也是精神科疾病有别于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就诊过程中,患者或家属常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认为医生只要给他们用开些药,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必须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误区十: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于急性期,即使及时地接受治疗,症状可能也不会立即好转,因为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为2~4周,此外,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躯体疾病等。每当这时,因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就会对医生产生怀疑、指责,甚至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的更换医生。当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效时,又会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此药。而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足剂量足疗程应用无效后,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详情请到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理门诊-咨询刘莎副教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心脏病固然可怕,如果发现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度的紧张,这样不但对我们的身体没好处,还会加重病情。
为了大家能更好地做好保健工作,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心脏病的保健误区。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
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
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
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
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
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您对它的误区有所了解了吧,预防很重要,但是也不能自己吓自己,总的来说还是对心脏病了解的不透彻。
一次的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你是安全、没有糖尿病,首先如果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也属于糖尿病。其次这次血糖正常,可能就是你胰岛拼命努力分泌胰岛素的结果,而且很有可能,在努力出这么个健康结果之后,胰岛就进入虚弱甚至衰竭状态,从此开始血糖升高了,之前的一次血糖正常不能代表之后也正常,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常了,尤其是当你具备肥胖、三多一少症状时候。而且大部分中国人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看是否为糖尿病需要做糖耐量实验结合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发病早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大多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早些年治疗指南中鼓励采用生活改变来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达到标准体重来控制血糖。一般观察3-6个月,血糖不达标后才开始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人不能达标,而且可能延误胰岛细胞恢复时机。
新版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积极药物治疗,以防糖尿病病情快速发展,针对药物控制血糖无效的病例,推荐加用基础胰岛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医药保健市场关于糖尿病的药品、保健品种类繁多,抓住患者怕得病、怕终生用药的心理,打着特效、根治幌子的各种虚假广告铺天盖地,抓住患者想试一试、大不了再到医院治疗心态,导致患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血糖大幅波动,甚至病情加重。正规的药物、医院是不让做广告的。
还有部分人或是利益驱使、或是心态作祟,到处宣传自己或谁谁就是糖尿病,吃了某个药物病救治好了,也许他当时就不是糖尿病,只是一过性血糖异常;或者他根本就没有糖尿病,只是误导患者。糖尿病根据每个人分型不同、阶段不同,治疗不一样的。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在不发生显性、隐性低血糖情况下,血糖控制越低越好,为防治远期并发症。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升高是渐进的过程。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发现时,血糖持续在很高水平,有些人可能数年都没有正规治疗,对于现阶段高血糖水平有一定耐受性,部分患者会误认为自身的血糖的升高是短时间出现,急于在短时间内将至正常血糖水平,而应用过量降糖药,导致自身无法耐受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甚至带来生命威胁。
针对糖尿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治疗主要依据静脉血糖水平,症状只是疾病一种表现,很多患者明确诊断糖尿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认为只要自身无不适症状,就意味着血糖控制良好,全凭着感觉自行停药或加减剂量,不做血糖监测。
实际上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部分患者即使血糖水平很高,也无明显症状。这种凭借症状、自我感觉、自我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危害甚至大于持续性的高血糖,同事带来发生冠心病、蛋白尿、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药物的联合应用是临床常用方法,目的是达到治疗目标,减少大剂量单一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相同作用的降糖药合用相当于单一品种药物超剂量应用,会造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增强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胰岛素是人体内存在的正常激素,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病人是需要外源性的补充,血糖控制稳定后据病情可以减量,甚至有的病人可改服口服药物。一旦确认为缺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病人,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其目的是防止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那种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会“成瘾”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乙肝的治疗会有哪些常见误区呢?乙肝这种疾病在我国非常的常见,在生活中,大家一说到乙肝这种疾病,很多人就会很害怕,在很多人的眼中,乙肝就是一种不治之症,如果患上的话,大家就不能恢复健康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乙肝的治疗会有哪些常见误区呢?
1、肝功能正常者无需治疗:
因为肝功正常的病人,虽然DNA比较高,在治疗时机上不太合适。我们讲抗病毒治疗强调契机和时机,比如有轻度转氨酶升高有轻度的炎症,转氨酶在两倍到四倍,病毒高的,当然是治疗时机。像这样转氨酶升高而且DNA阳性,我们的治疗可能看到效果比较明显,肝功达到正常,DNA转阴的概率比较高。
2、病急乱投医:
很多患者治疗乙肝时迷信一些所谓的“家传秘方”。然而那些“几个月消灭乙肝”的秘方其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乙肝是慢性病,慢病不能“急治”。
3、乙肝为不治之症:
乙肝是可以治疗的,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药物,但是还是有有效的药物。对它的治疗大家还是有信心的。另外,长期慢性肝炎的病人来自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压力特别大,甚至有人就产生一些轻生的想法,当然全社会都给他们关注,现在乙肝患者也受到政府和医务工作者关注,关爱每个乙肝患者,给他更多的支持,心理支持,包括治疗上的支持,都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4、乙肝治疗保肝药用得越多越好:
乙肝患者常常吃很多所谓的“保肝药”,或者还要吃各种保健品或偏方。其实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的根本病因,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对因治疗,犹如釜底抽薪,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很多“保肝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过多服用只会加重乙肝患者本就脆弱的肝脏负担。
大家如果对乙肝的治疗存在误区的话,很容易影响疾病的治疗,所以各位患者一定要重视上述的内容,希望那些已经走入乙肝治疗误区的患者,可以早日的走向正确的治疗之路,平时患者还要注意个人物品的卫生,避免把乙肝传染给亲人。
很多媒体都把冠心病写为“第一健康杀手”。确实,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而且80%的猝死都是冠心病所致。
但是如果进行规范的治疗,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万一有突发状况也指导如何正确的应对,是可以享受健康生活的。
以下这几个误区请大家注意避免哦。
误区一:急救药有用就不用就医
案例:赵女士经常出现心口疼等冠心病发作的症状,吃“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有效。她认为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不用去医院看病。
疑似冠心病发作应立即就医。如果忽视冠心病发作症状,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心肌梗死患者服用急救药“速效救心丸”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但服药后,也应该及时送到医院救治,以免耽误治疗,危及生命。
误区二:尽量不吃药经常吃会有抗药性
案例:钱先生最近心绞痛经常发作,只要自己能忍受,就尽量不吃药。他认为,药吃多了,会有耐药性,时间长了可能药对他就没效了。
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次数很多时,才有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心绞痛发作时应该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误区三:做了支架手术就不用再吃药了
案例:老孙平日里劳累、用力和情绪激动时会有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两天前,老王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大发雷霆,随后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大汗、面色苍白的情况。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为老王进行了介入治疗,放置了支架。老王阻塞的血管已被支架撑开,症状消失了。老王觉得疾病已经治愈,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吃药了。
介入手术只是将局部血管撑开,不代表疾病治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并没有消失。不坚持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心梗有可能再发,支架有可能一放再放。因此,支架手术后,患者仍需继续治疗。
另外,支架治疗疏通了狭窄血管,但并未改变导致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因,即高血脂、高血压等,仍可能再次出现冠脉狭窄,乃至冠心病。很多患者存在多处冠脉狭窄,相对不太重要的狭窄部位通常没有放支架。
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同高血压一样,冠心病也是一种慢性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造成的动脉狭窄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患者症状减轻或消除并不表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根除,如果此时未经医生建议擅自停药的话,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就会加速,使冠心病病情更加严重。
所以 支架手术后,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误区四:血脂不高就可以不吃降血脂药
案例:李女士体检后,看到自己的血脂化验单发现血脂一点都不高,她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
血脂化验单通常检查以下四项。
总胆固醇(TC):血液中胆固醇总和,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甘油三酯(TG):轻、中度升高会使冠心病风险增加,极度升高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心血管疾病防治首要目标。
看化验单,可不能只看标准参考值,因为那个正常范围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坏”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应小于1.8mmol/L。
另外,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基线LDL-C水平高低,都应服用降血脂药物,降低“坏”胆固醇,进而稳定逆转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所以即使血脂达标了,也要继续服用降血脂药物。因为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通过自身合成和通过进食吸收胆固醇。停用药物后,“坏”胆固醇还会升高。中断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已经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进展,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2007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指出,降血脂治疗要长期坚持,直至终生。也许有些人担心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其实有些好的药物已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即使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通常短期即可恢复正常,无需停药。
点击医生卡片即可问诊
张涓主任是医学博士,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25年
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
"医生让我晨起服药“
根据以往医生经常的建议或过去指南建议,很多患者习惯于晨起后服药。但很多患者都有凌晨的血压“晨峰”,即一早5~6点出现血压高峰。也有些患者夜间血压也高。这些患者的正确服药时间应该是晚饭后睡觉前。
-2-
“哪种降血压药能降低压”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常出现高压(收缩压)不高,低压(舒张压)高,脉压小的情况,因此他们希望找到一种降低压特别有效的药物。
实际上,所有降血压药都既降高压也降低压。不存在哪种药比哪种药降低压更有效。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我们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往往肥胖,很少运动,吃的过多,有的大量喝酒,睡觉打鼾,过度娱乐熬夜等。
因此改变的关键不是药物,而是要管住嘴,迈开腿,限酒,控制好体重,保证充足睡眠,才能更好发挥降血压药物的降低压效果,甚至可能减停药物,拉开脉压,保持血压正常。
-3-
“高压高、低压正常,怕低血压不敢吃药”
高压(收缩压)高,低压(舒张压)不高,甚至低,脉压大,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我们要知道,降血压药物对血压下降的幅度取决于用药前基础血压升高的程度。用药前血压越高,降压药对血压降得越明显。
因此,对老年人单纯的收缩压升高,降血压药对收缩压下降明显,对舒张压影响较小或很小。所以我们不用太顾虑舒张压下降。而收缩压增高是卒中最大的危险,必须要控制好。
-4-
“常年血压90/60mmHg,甚至有时80/50mmHg,当成低血压治疗”
如能常年保持这种血压水平,是正常的。不是低血压。这种血压水平的人卒中风险更小。不需用药,无需治疗。至于这些人群中的一部分出现的乏力、头晕、心悸……症状,容易归因于“血压低”,实际与血压关系不大,很可能与睡眠不足,焦虑/抑郁有关。
-5-
“高血压不严重,先不吃药,先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
一些中青年发现血压高,对服降血压药有顾虑,怕吃上了,停不下来。尤其无明显症状时,更对用药有抵触情绪。实际上,现在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药,安全有效,副作用可控。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坚持用药。
如果初次发现高血压,血压增高程度不重,收缩压介于140-150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90-100mmHg之间,又有肥胖,缺少有氧运动,大量饮酒,有意愿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吃动两平衡,控制体重,能使体重先从原有基础上减10%。可先不用药,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如六个月后血压仍高,应开始用药。
改变生活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我建议这些中青年患者不要抵触用药,可一边用药,一边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效果出来了,再尝试可否把药物减量。停药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我己有这种经治的病例。
如初诊时血压已达到或超过160/100mmHg,应及早用药,同时改变生活方式。
-6-
“一年四季认真吃药就好”
有些高血压患者冬季寒冷时血压更高,夏季血压会低一些。可根据血压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种类的多少或剂量,夏季可适当减量或减少种类。
而且,高血压的控制不能仅限于药物,运动处方、心理睡眠处方、营养处方和戒烟限酒处方也要齐头并进才行。
本文得到授权,采编自微信公众号@胡大一大夫
更多诊疗信息请点击: https://pro.m.jd.com/mall/active/3NiZAeXmQsmDMPZEcKh8Lg5PLuqj/index.html
痛风这个病,自古有之。古时候哪些生活条件好的王公贵族容易得这个病。但是近年来,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嘌呤的食物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导致痛风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得了痛风之后,除了需要注意生活习惯之外,在适当的时候服用药物控制疾病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
但是现在人无论是得病时间长的,还是得病时间短的。都对于痛风的用药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里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1、没有明确诊断就用抗生素
很多人在第一次痛风发作的时候,往往会被误诊为关节扭伤。再加上痛风发病的时候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会在没有详细询问病史,检查血尿酸的情况下误诊为局部感染。这时候常规用药是青霉素,这种误诊误治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因为痛风这个病,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即便我们不用药物治疗,在一周左右患者的红、肿、热、痛症状也会自行缓解。这种缓解往往反过来会让医生或者患者更加确信这些症状是由于感染、炎症引起来的。
但是,在临床上,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类药物,对于痛风的急性发作非但没有效果,还有可能加重病情。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抗生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尿酸一样,都需要经过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在尿液中被人体排泄出去。而抗生素的代谢产物显然与肾脏有更强的亲和力,这就导致肾脏会有限排泄抗生素的代谢产物,导致尿酸在体内的蓄积。进而出现血清尿酸升高,加重病情。所以一旦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服用抗生素时需慎重。
2、急性发作期单用降酸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楚各种痛风治疗药物的作用。简单归纳一下,痛风急性期用药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抗炎药,这里的抗炎药物指的是以秋水仙碱为代表的,针对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有特异性治疗效果的药物。第二类是止痛药,这类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除了止疼效果好之外,还能缓解痛风急性期的炎症。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也经常给痛风患者开这个药。第三类是降酸药,这类药物以别嘌醇、苯溴马隆和非布司他为代表,主要用来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很多人不清楚各类药物的疗效,误认为非布司他、别嘌醇和苯溴马隆都是痛风治疗药,所以在痛风发作期,有的患者只是服用降酸药物,这也是不对的。
因为降尿酸的药物会让体内的尿酸指标骤然降低,尿酸忽高忽低会诱发痛风急性关节炎的发作。所以,降酸药物在急性发作期可以小剂量使用,配合中药和特异性抗炎药物一起使用,能有效的减少尿酸盐结晶对肾脏的影响,但如果单独使用则弊端大于益处。
作者:胡大一大夫
本文首发于: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是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多数患者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血脂可能需用药物,以下这些用药误区,一定要注意!
误区一:糖尿病用降糖药,血糖控制住了,就OK了
降血糖是必要的,实际上,同时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而并非所有能降血糖的药物都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
因此,目前首先应大力推荐的药物是老药二甲双胍,疗效确切,成本低。最近也建议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R)受体激动剂。但这两类新型药成本高。
糖尿病患者除了选对降糖药,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血化验结果,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的水平,应同时用小剂量他汀或血脂康/脂必泰,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mmol/L以下。
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靶器官的损害,如视网膜病变或肾脏病变时,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的更低些。可用中等剂量的他汀,必要时可加用依折麦布(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半片至1片(5-10mg)。
中等强度剂量他汀指各种他汀的常规剂量的1片,即瑞舒伐他汀10mg,阿托伐他汀20mg,匹伐他汀2mg,普伐他汀40mg,氟伐他汀80mg等。各种他汀的每片药上述剂量不等,但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能力与效果大同小异。辛伐他汀20mg的效果略低,但用至40mg在中国患者不安全,可考虑与依折麦布合用。血脂康/脂必泰也可与依折麦布合用。
误区2:被不科学的健康信息误导,担心常用的降压药有致癌风险而停药
从去年以来,网络不断传播抹黑一些常用的降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等)和钙通道阻滞剂(“地平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宣称这些药物有致癌风险,在广大患者中引起恐慌与不安。这是完全无科学证据的谎言。正在服用上述药物,血压控制平稳的高血压患者,应安心放心服用。
误区3:防治“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即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有人说中风男性高血压患者中91%都是“H”型高血压,需服用叶酸和依那普利联合制剂,即“依叶片”。为什么选降压程度一般,又易引起干咳的依那普利呢?有研究汇总分析,只有依那普利与叶酸配合在一起才有效减少卒中。后因依那普利上述弱点,又推出我国患者广泛用的“氨氯地平”和叶酸合二为一,称“氨叶片”。
高血压是卒中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生产“依叶”“氨叶”相关的“研究”之外,没有任何国家以及国内研究团队或机构能够重复出同样结果。
防卒中,降血压是硬道理。如果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应注意多吃多种新鲜蔬菜水果,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价廉的叶酸或功能食品(保健品)。不要被误导服用高价的“依叶”“氨叶”片。
卫健委疾控局、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华医学杂志社下属所有杂志与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致抵制将“H”型高血压和“依叶”“氨叶”片写入新的高血压指南。
误区4:放心吃阿司匹林,却担心他汀药是毒药
多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很多患者包括70岁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颈动脉超声发现有“斑块”的患者,都在“放心安心”服用阿司匹林。
最新的研究证据显示,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可能轻度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更多增加了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的致残致死后果,可谓得不偿失。阿司匹林并不象人们较普遍认为的是可放心用的安全性药物。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防发病)方面的风险与获益很难把握,尤其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宜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的药物。
但是,如已明确诊断过冠心病(放过支架,做过搭桥,患过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阿司匹林仍功大于过,获益超过风险。在老年患者,特别应注意预防严重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与脑出血)的风险。阿司匹林可选择有效的更小剂量,如75mg或81mg,注意消化道反应,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用氯吡格雷75mg替代。
在不少人安心放心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却很担心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网络也在传播胆固醇升高无害有益信息,想从根本上否定动脉硬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百年胆固醇学说(定律),同时散布他汀是不能用的毒药,没有根据地讲他汀可使人提早衰老,引发心力衰竭。借用一副洋面孔,把谎言说的头头是道。
和所有药物一样,他汀类药物也有副作用。但不是网络上无中生有的那些。
他汀的副作用主要有:
一过性肝酶增高,但很少引起不可逆转的器质性肝损害。肝脏是体内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器官。他汀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
服用他汀2-3个月复查化验时,如发现肝酶轻度升高,如仅增加几个单位,可不必减量,继续服用;2-3个月后复查肝酶,如服药后肝酶增高,但未达到正常值上限的3倍,可将剂量减半;3个月后复查肝酶,如肝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可暂停他汀。停药后大多患者的肝酶恢复正常。肝酶恢复正常后,可改用更小剂量的其他他汀,血脂康或脂必泰是很安全的“天然他汀”。
有脂肪肝伴肝酶增高或慢性肝病,有肝病稳定如需用他汀,可从小剂量开始或用血脂康,脂必泰。
他汀不伤肾。慢性肾病患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后者也是这些患者致残致命的常见原因。除非终末期肾病,肾病患者服用他汀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
他汀可导致肌痛,肌炎,但导致严重后果的横纹肌溶解症极罕见。
他汀可能增加新发生的糖尿病。主要见于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前期,老年等。而且新发糖尿病主要见于服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的患者。中国患者很少需要也不耐受高强度大剂量他汀。已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的患者,如上所述,除选好降糖药,应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虽可能有上述副作用,但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极少见。而且通过降胆固醇,促使斑块稳定,发展延缓,甚至逆转,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上游。而阿司匹林预防作用是减少下游的血栓。
如果能用他汀在上游稳定了斑块,斑块不破裂,就不会有血栓形成。上游兴修好水利,防住了洪水,下游就无需抗洪救灾。
冠心病是因为长期心肌供血供氧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受损。此疾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发病后往往很难治愈,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三种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外科搭桥手术,其中的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 不妨说下常用冠心病药物用药禁忌。
1、不可擅自停药:
不要擅自停药。有一些冠心病病人可能会长期服用盐酸普萘洛尔片,那么就千万不要突然停药,否则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还有可能会发生心肌梗塞。有一些病人在感觉自己的症状已经有明显好转之后有可能会停掉,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冠心病人应该长期服药,并且还要遵从医生的嘱咐,不能够随意的增减药物的剂量。
2、不要站着吃药:
冠心病人如果要服药,那么千万不要站着吃药,特别是在心绞痛发作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口服含下一片硝酸甘油或者是几粒药丸,吃药的时候不要站着,要坐在宽大的椅子上,以免发生昏厥。
3、切勿随意服用中成药:
冠心病患者有时候医生会开具中成药来辅助治疗。但是中成药用药切忌重复、杂乱。同类型的药只选用一至两种,自己千万不能随意增加药物品种,不可“大包围”,否则,有害无利。
3、慎用心得安:
伴有低血压、心动过缓、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哮喘的冠心病病人,忌用或禁用心得安。由于心得安兼有降血压和抗心律变态的作用,只适合伴有高血压或心动过速的冠心病病人。
4、慎用心得舒、心得平:
伴有肝病的冠心病病人,忌用心得舒、心得平等。
5、慎用心宝丸和活心丸:
心跳过速者忌用心宝丸,心跳过缓者忌服活心丸。
6、合理使用硝酸甘油:
冠心病人如果伴有青光眼,那么就千万不要服用硝酸甘油,不然有可能会导致失明。
7、不能随意联合用药:
冠心病人一定不要随便联合用药,临床上发现,心得安伴随异搏定,可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心衰,重症者甚至心脏骤停;而洋地黄和异搏定适用,则可发生猝死。
8、切勿随意增减药量:
出现冠心病之后,药物的服用剂量需要合理控制,部分人出现冠心病之后,药物的服用剂量没有明确。总是过量或者服用剂量过少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到损伤,甚至发挥不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在冠心病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剂量。
有些冠心病人发觉自己的病情有些好转的,之后就会自行停药或者是自己增减药物的剂量,其实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好的,因为有些病人可能会有一点儿治病心切,所以就会自己加大药物的剂量,结果适得其反,没有控制住病情反而加重了病情。比如说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速效药,有一些人在发生心绞痛时含一片药不见效就含十几片,甚至是更多,疗效不佳,反而延误病情。
痛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的用药相对比较明确,中药主要以清热、祛湿、止痛为主,西药则分为3大类,主要有特异性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降酸药。
在缓解期,痛风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自身代谢为主,这时候用药也分为3大类,第1类是降低血清尿酸的的药物,第2类是清理关节肿尿酸盐结晶的药物,第3类是恢复自身代谢功能的药物。在临床用药中,很多人在使用上述药物的时候,也存在一些误区。这里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1、 误用降酸药
很多患者都知道自己的血尿酸高是导致痛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很多人将降尿酸等同于治疗痛风,这显然是不对的。尿酸高导致了尿酸盐结晶在肾脏的沉积,这点没错。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尿酸高呢?尿酸产生的过多或者尿酸排泄不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不被察觉,导致体内的尿酸代谢出现紊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尿酸增高是结果而非原因。
很多人一看到尿酸升高,就服用降酸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还没有出现痛风症状。这里边区别对待,如果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值高于9mg/dl,需要服用降酸药物。但是如果尿酸高于正常值上限,低于9mg/dl,这时候治疗应该以恢复脏腑代谢和清理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为主。
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已经痛风过,但是经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尿酸虽然超过正常值但并不太高。这种情况也应该以恢复自身脏腑功能为主,而不是一味的降尿酸。
对于患者而言,如果每年发作的次数≥2次,或有痛风,或有肾脏损害,或经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的话,则需要积极的降酸治疗。
2、忽略自身代谢功能
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对于痛风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如果忽略自身尿酸代谢功能,而一味的靠药物去降酸来维持血清尿酸的稳定和平衡,对于患者的远期疗效并不是特别理想。
究其根源,主要有2点。第1点是如果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因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的影响比较大,虽然最新版的欧美痛风治疗指南建议小剂量用药,但是这仍然不能忽视长期服药对于脏腑的影响。
第2点是从痛风发病的整体来看,尿酸并非导致痛风的最终原因,这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关节中尿酸盐结晶的沉积和恢复自身肾脏尿酸代谢功能。
从目前医学对于痛风治疗的认识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当为首选。通过西药来降低患者血清尿酸,通过中药来清理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和恢复肾脏代谢功能,保肝护肾,做到标本同治,是为上策。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人,直到分裂症的到来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每天都在与父母的不理解和压力中挣扎,想要换药减药,想要逃避这个病魔带来的痛苦。他们总是说我懒、不想结婚生孩子,甚至在我最需要他们支持和理解的时候,反而加剧了我的精神负担。这种无助和孤独感让我感到窒息。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医生不仅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还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建议和支持。从那以后,我开始定期在线上复诊,调整药物,慢慢地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生活也变得有了规律和希望。
然而,父母的压力依然存在。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吃药,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每次我去拿药,他们都会跟我争吵,甚至动手打我。这种情况让我非常痛苦和无助,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无法飞翔,无法逃脱。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尝试与父母沟通,向他们解释我的病情和治疗需要。虽然一开始他们并不理解,但我坚持不懈地向他们传递信息,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这个事实。现在,虽然他们偶尔还会说些不太中听的话,但总的来说已经比以前好多了。
我也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多社交,尽量让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被病魔所困扰,但我知道我不再孤单,有医生和其他病友的支持和陪伴。
如果你也在与精神疾病作斗争,不要放弃,寻找专业的帮助,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相信你也能像我一样,重获生活的控制权和希望。
我曾经是一个快乐的人,直到我被诊断出患有分裂症。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摧毁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西医的治疗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让我难以忍受。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控制病情又不会带来太多副作用的方式。
在网上搜索中,我了解到中医对于精神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抱着一丝希望,我决定尝试中医治疗。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在与中医师的交流中,我得知中医并不是简单地将西医的疾病名称直接对应到中医的病名上,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辩证论治。中医师告诉我,我的情况可能属于中医的“癫狂症”,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分裂症。
中医师为我开了一份益气养血安神的方子,并建议我每天吃一定数量的干桂圆。虽然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但还是决定试一试。毕竟,任何可能的帮助我都愿意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症状有所改善。虽然我仍然需要继续服用西药,但中医的调理确实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现在,我每个月都会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与中医师进行复诊和调整方子。
如果你也在寻找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不妨考虑一下中医。当然,记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尝试。
我曾经是一个快乐、自信的年轻人,直到那一天,我的世界被打破了。头疼、想打人,这些症状开始困扰我。起初,我以为只是普通的压力或疲劳,但情况越来越糟。每天下午,我都会感到一股无法控制的愤怒和焦虑,甚至有时候会有伤人行为的冲动。我变得越来越孤立,害怕与人交往,担心他们会发现我的秘密。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包括运动、冥想和改变饮食习惯,但都没有效果。最终,我鼓起勇气去看医生,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旅。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和服用药物,我的症状逐渐得到控制。然而,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仍然存在,我开始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我,是否会认为我是一个危险的人。
在与医生的深入交流中,我意识到我需要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停止在意别人的评价。医生告诉我,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之事,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可以选择放下过去的阴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做好自己。这个建议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会接受和爱护自己。
现在,我已经走出了那段黑暗的时期,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虽然我仍然需要定期服药和接受治疗,但我已经不再为此感到羞耻或恐惧。我明白,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而我有权利和能力去追求它。通过这次经历,我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我是一名长期依赖舍曲林的患者,四年来,这种药物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最近我开始担心自己的肾脏健康。通过搜索长尾词“肾虚可以吃他拉达菲治疗吗”,我找到了这家互联网医院,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医生建议。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和用药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建议。他们告诉我,舍曲林是一种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虽然它可能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按照医嘱正确使用,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医生还建议我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确保我的肾脏健康。同时,他们也提醒我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嗜好,这对肾脏健康同样重要。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我都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简直是一种福音。
我舅舅的病情已经持续了15年之久。起初,他因为某种刺激而开始出现精神不正常的症状。夜晚失眠,白天情绪不稳定,甚至会失控打人骂人。家人只能将他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并长期服用药物。每次病情发作,都需要住院治疗。最近一次住院是在三月份,回家后他说医生给他换了药,但服用后出现了腿软无力的情况,于是他想来北京的医院看看。
我替舅舅联系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张大夫。张大夫告诉我们,舅舅的病情属于精神科疾病,具体是哪种病需要当面就诊评估才能确定。我们需要挂精神科,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关于舅舅现在服用的药物,张大夫建议我们带着舅舅来医院评估是否合适,并提醒我们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腿软无力等症状。
张大夫还给我们提供了挂号的详细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挂号,提前两天放号,早上9点开始。张大夫的出诊时间是周四和周五上午,提前两天上午9点开始挂号。第一次就诊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检查,但不需要预约。北京市医保可以直接使用,外地的医保情况则需要咨询当地医院。张大夫建议我们定期复诊,通常一个月一次。
在与张大夫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通过线上问诊,我们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希望舅舅的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我曾经是一名充满斗志的年轻人,然而双相十年和抽动障碍的折磨让我变得脆弱不堪。每天都在与药物和病魔抗争,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最近,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戒烟。刚开始我信心满满,但随着时间推移,烟瘾的诱惑变得越来越强烈。我开始感到焦虑和无助,仿佛自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选择了在线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联系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生不仅关心我的戒烟问题,还详细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和学习状态。他的专业知识和同情心让我感到安慰和支持。
医生建议我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帮助自己戒烟。他推荐我听红歌,感受那种气势恢弘的感觉;晒太阳,接收点能量。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动力和乐趣。同时,医生也调整了我的药物用量,帮助我更好地控制抽搐和情绪波动。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不仅解决了戒烟问题,还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爱。现在,我已经成功戒烟,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状态。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医生,他们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被诊断出伴随精神病性状态的双相情感障碍的重度抑郁发作。这种疾病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脏,让我喘不过气来。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仿佛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了我的肩膀上。我试图寻求帮助,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社会的压力,我一直没有勇气去看医生。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服务。我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通过视频通话,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了我的症状,并给出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这个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安慰和放心,因为我不再孤单地面对这个问题了。
医生开具了一份处方,包括一些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建议。我按照医生的指导开始了治疗,并定期与医生进行在线复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生活也变得更加有序和美好。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服务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它们为像我这样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隐私和高效的治疗途径,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