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缺乏维生素 D 的表现:
宝宝缺乏维生素 D 早期症状:
宝宝缺乏维生素 D 的预防措施
最后建议:定期检测维生素 D 水平能够尽早发现维生素 D 缺乏的情况,协助医生给患者制定合理、个体化的维生素 D 补充方案,对诸多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个体健康管理水平的关键。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维生素D是我们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是钙代谢最重要的生物调节因子之一,所以如果出现维生素D的不足,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比较多见。
老年人因为生活习惯改变,生理代谢功能出现减退,营养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这种维生素D的缺乏的情况也是非常的重要。佝偻病发病比较缓慢,很不容易引起家长的重视,出现佝偻病,孩子的抵抗力比较低,并且容易合并肺炎或者是腹泻,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做好预防非常的关键。
体内的来源:
我们身体内的维生素D可以从两个途径,经过皮肤转化形成,也可以通过口中获得,前面属于内源性的维生素D,后者属于外源性的维生素D,内源性的维生素D是人体的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没有活性的维生素D3;外源性维生素D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D3 。
膳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协助下,在小肠当中形成乳糜微粒会被吸收到血浆里面,与内源性的维生素D3一起经维生素D3结合蛋白准运到肝脏,在肝内经25-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为25-(OH)2D3 ,这个时候,虽已具有抗佝偻病活性,但是作用并不强,再被转运至肾脏后,经1-羟化酶的催化进一步被氧化成具有较强抗佝偻病活性的1,25-(OH)2D3 ,最后经血循环输送到相关靶器官而发挥其生理作用。转运至小肠组织的1,25-(OH)2D3 先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与胞质中的特异性受体形成复合体,作用于核内染色质,诱发合成特异的钙结合蛋白,后者的作用是把肠腔表面的钙离子转运带入黏膜细胞,从而进入血液循环使血钙升高,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除此以外,1,25-(OH)2D3 对肾脏也具有直接作用,它促进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以减少钙和磷的丢失。
出现缺乏症的病因:
首先就是日光照射的不足。
日光照射之下的皮肤内的维生素D的合成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果日照不充足,比如是在冬季的时候,就需要定期通过膳食进行补充。另外。,空气污染也可以阻碍日光中的紫外线,人们进场穿的衣服,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生活在室内,使用人工合成的太阳屏障阻挡紫外线,住在日光不足的地区,都可以导致皮肤生物合成足够数量的维生素D。
其次,就是维生素D和钙、磷的摄入。
动物性的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深水鱼比如像沙丁鱼。动物肝脏和鱼肝油都是维生素D3的来源,尽管说从普通的食物来说,鸡蛋、牛肉、黄油和植物油中也可以获得少量的维生素D3,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维生素D的含量是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对于日吃光不足的人群,尤其是在冬季,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显得特别的重要。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阳光暴露不足,乳类食物所含的维生素D 也是不足的,但是又处在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所有在体内的维生素很容易出现缺乏,所以需要多晒太阳,补充鱼肝油。另外食物中的钙、磷含量不足以及比例不当均可影响钙、磷的吸收。人乳中钙、磷含量虽低,但比例(2∶1)适宜,容易被吸收;而牛乳钙、磷含量较高,但钙磷比例(1.2∶1)不是最佳比例,故牛乳中的钙吸收率没有人奶高。
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早产儿因为生长速度比较快,但是体内的钙储存不足,容易患佝偻病,婴幼儿生长发育比较快,对维生素D 和钙的需求量在增多,多以也容易引起佝偻病。在2岁之后,生长速度在减缓,户外活动增多,佝偻病的发病率就在逐渐减少。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通常情况下宝宝吃适量的益生菌是可以的,也是不会过敏的,但也不排除会出现过敏的情况,如果出现过敏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宝宝抵抗力太差,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个人体质的原因,所以,需要了解益生菌过敏的原因和症状才能及时处理。
一般情况下,其实适当的补充益生菌是可以缓解宝宝过敏的,当宝宝出现过敏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让孩子远离过敏源,并且及时做好隔离防护,保持个人卫生,一般的宝宝吃完益生菌,是不会出现过敏的,如果出现过敏的话,可能会出现红红的湿疹,以及排便情况不好,食欲也会受到影响。
宝宝吃益生菌通常是不会出现皮肤过敏的,因为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从理论上说吃了之后是有好处的。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尤其是宝宝的体质比较弱,体抗力也不能跟成人相比,而且人体也有自身的调节能力,所以吃了益生菌之后反应也会不一样,所以宝宝的益生菌摄入还是需要把控适量,不能过多食用,要根据宝宝的体质来合理摄入。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都不一样的,所以就家长个人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宝宝的身体状态来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最好先给宝宝吃一两颗,然后观察宝宝的身体状态,最后再根据宝宝的状况来做决定,如果没有不良反应的话就说明可以食用,反之,如果出现过敏等症状就要及时停用了,情况严重的话还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其实益生菌在肠道中是发挥调整免疫系统的作用,而且不会进入血液,也不会经过肝肾代谢,所以不会伤肝肾,益生菌食用之后是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例如合生元益生菌可以定植在肠道粘膜上面,可以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过敏源被肠道吸收,所以,如果食用合适的话对宝宝身体还是有好处的,只是在食用中要注意宝宝的反应。
所以说一般正常情况下食用益生菌是不会过敏,而如果出现过敏现象的话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要及时进行正确的调整和处理,如果确实过敏非常严重的话,还是建议要及时去医院就医,避免出现其他状况,最后希望家长们在给宝宝食用益生菌时要先少量,然后观察宝宝的反应来决定之后的用量。
很多妈妈都听说过这样的话:要给孩子补钙!要给孩子补锌!要给孩子补铁!要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B、C!
这些营养是不是一定要补呢?不一定。准确的说,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买营养补充剂补充。缺了这些是有影响,但是记住,一般孩子如果保证日常饮食营养丰富,妈妈就不用过于担心宝宝会缺乏某种营养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很多花式谣言,妈妈们要做到不随波逐流,坚持科学的认识。
今天就来说说维生素A到底要不要补?维生素A是一组脂溶性类维生素A的总称。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皮肤和眼部疾病,婴幼儿发病率比较高。
宝宝缺维生素A的影响
开始患病时,宝宝的皮肤逐渐变得干燥,肩增多,然后出现毛囊角质化,如针尖大小,不红不痒,常分布于四肢的伸侧、肩部、腹部、部颈部和后背等处,用手触之如棘刺。头发比较干燥,没有光泽,有的还出现脱发。指甲失去正常的光泽,全身出汗较少。有的患儿在天黑时眼睛看不清东西,出现夜育症。有的眼泪浙渐减少,出现干眼症,白眼球上有肥皂沫样的银白色小粒,叫“结膜干燥斑”,严重时角膜软化、穿孔,最后失明。
预防上一般从饮食着手
在食物补充方面,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鸡肝、羊肝、牛肝、猪肝、蛋黄、牛奶、鱼油、胡萝ト、菠菜、韭菜、荠菜、番茄、雪里蕻、莴笋叶及水果等,还可以多给宝宝吃南瓜、哈密瓜和杏干,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β-胡萝ト素。
推荐两款补充维生素A的食谱
红薯饼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原料:红薯100克,面粉20克。
1.将红薯蒸熟后去皮,压成泥。
2.在红薯泥中一点一点地加入面粉,揉成面团。
3.将面团按成小饼。
4.预热烤箱到175℃,在该温度下烘焙20分钟,凉至室温后即可食用。
功效:红薯是含β-胡萝卜素最丰富的食物之一,100克红薯中含6000国际单位的β-胡萝ト素(β-胡萝卜素进入机体后有50%会变成维生素A)。
蛋黄南瓜浓汤
适合年龄:8个月以上。原料:南瓜100克,煮熟的蛋黄1个约30克。
1.将南瓜蒸熟后去皮,压成泥。
2.另一个碗中放适量开水,放入煮熟的蛋黄,压碎。
3.再放入南瓜泥,搅拌均匀。
4.放入蒸锅中蒸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蛋黄与南瓜都富含维生素A,强强联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宝宝皮肤和眼晴干燥的问题。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当然。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母乳喂养儿不能通过母乳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需要额外补充。虽然婴儿可以通过阳光照射获得足量维生素D,但阳光要充足,照得时间要长,皮肤照得部位要大,这样体内的维生素D原才能转化为维生素D。若遇到雾霾天,雨季等恶劣气象条件或者在北方,可能影响到光照。
当然过强烈的光照也会对宝宝的视网膜和娇嫩的皮肤产生影响。所以适量口服补充维生素D,方便,安全,可靠。附带一句,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骨骼生长对钙的需求,所以不需额外补钙。
小宝宝出生后2周左右,就可以补充维生素D,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 IU,可以在喂奶前,定量滴入宝宝口中,可以补充到2岁。配方粉喂养的宝宝,只要配方奶粉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里面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可以不再额外补充。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即便是食物中有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最终还是会引起缺钙。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而且在添加辅食前,也吃不到其他添加维生素D成分的食物。宝宝缺乏会导致佝偻病。适时适量补充维生素D也可以降低哮喘,儿童糖尿病,蛀牙等疾病的风险。
宝宝缺钙的表现
婴儿缺钙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各种钙剂广告也在宣传补钙的重要性,不少家长就自行购买一些钙剂给孩子服用,那么孩子缺钙会有哪些表现呢?
1.出牙晚、牙齿排列参差不齐。有的宝宝1岁半时仍未出牙,或者牙齿发育不良、咬合不正、牙齿排列参差不齐、松动或者过早脱落。
2.生长迟缓,学步晚,骨关节畸形。缺钙的小儿多数1岁左右学迈腿走路,或者会由于骨质软,表现为“X”形腿或者“O”形腿,肌肉,松软无力,腿骨疼痛。
3.前囱门闭合延迟。前囟一般1~1.5岁时闭合,缺钙的宝宝通常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形成方颅。不易入睡,睡觉不实。
4.夜惊、夜啼是宝宝缺钙的表现之一。通常新生儿缺钙就会常常在夜间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5.性情异常。宝宝缺钙会脾气怪,常会出现烦燥、爱哭闹、坐立不安等表现,不易照看。
6.夜间盗汗。入睡后头部大量出汗,哭后出汗更明显。枕秃圈。缺钙的宝宝易出汗,通常后脑勺处的头发被磨光,形成枕秃。枕秃可以反应缺钙的一部分情况,但不是绝对的情况。
7.串珠肋肋软骨增生。新生儿缺钙,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让新生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8.缺钙还会表现为精神状态不好、食欲不振、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抽搐、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等。
宝宝缺钙了怎么办?
对于以母乳和配方奶喂养为主的婴幼儿来说,只要每日保证500ml以上的奶和奶制品,就能满足机体对钙质的需求,宝宝在有缺钙症状时,应该及时补充,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绿叶蔬菜,豆制品,牡蛎等,如果严重缺钙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钙剂,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碳酸钙等。
但是宝宝缺钙大多由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的吸收不良引起。如果维生素D缺乏,即使食物中有充足的钙质,但是无法有效沉积骨骼中,从而出现钙代谢的紊乱,小儿会出现骨骼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如易激惹、烦躁、夜惊啼哭、睡眠不安、出汗多等,小儿常因睡眠不安、后脑勺出汗多而容易摇动头部,进而出现后脑勺的枕秃,医学上将以上症状归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如病情较重时会出现出牙晚、前囟增大、头颅变软或变形、胸骨变形(如鸡胸、肋缘外翻)、双腿变形(如O型腿、X型腿)等。
补充维生素D来源的两个途径
第一种是建议宝宝多晒太阳。但婴幼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同时大气污染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城市高大建筑会阻挡日光照射。因此,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产生维生素D,往往不足以满足小儿的需要,所以维生素D缺乏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秋冬季出生的婴幼儿。
另一途径是外源性的,即人们从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中获得,但婴幼儿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少,尤其婴幼儿胃容量有限或尚不能添加辅食,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因此,新生儿出生后2周就应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特别是早产儿更应重视。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缺钙症状
1、常表现为多汗,与温度无关,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磨 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2、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有时家长发现小儿不如以往活泼。
3、夜惊,夜间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4、1岁以后的小儿表现为出牙晚,有的小儿1岁半时仍未出牙,前囱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
5、前额高突,形成方颅。
6、常有串珠肋,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肋软骨增生,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小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小儿缺钙严重时,肌肉肌腱均松弛。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
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1岁以后小儿学走路,如果缺钙,可使骨质软化,站立时身体重量使下肢弯曲,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并且容易发生骨折。
缺钙原因
1、婴儿生长速度很快,钙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我国居民每天膳食中钙的摄入量往往达不到推荐的摄入量标准。
因此,现在多主张婴儿从出生后2周起,便应该额外补充1/3推荐量的钙剂,而且至少要一直补充到2岁,否则很容易缺钙。
2、首先,中国人传统的膳食结构虽有很多优点,但缺少含钙高的食物。
3、许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正确、有效的补钙方式。
有人会说,钙片里都是钙,补钙效果肯定最好。其实不尽然。钙片中的钙多为无机钙(碳酸钙)或有机钙(葡萄糖酸钙)等,这些人工合成钙制剂的吸收率并不如乳钙理想。
乳钙的吸收率可高达40%,而一些有机钙的吸收率只有20%左右。无机钙的吸收率虽说和乳钙相差无几,但对肠胃刺激较大。
因此,通过含钙量高的食物,如富含乳钙的配方奶粉等,是补钙最好的选择。
维生素D是钙被骨髓吸收的载体,钙之缘片内含维生素D,可使钙吸收成倍增加。再次,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3的帮忙,否则钙只会在体内“匆匆地来,匆匆地走”。
而维生素D3有利于钙在骨骼上的沉积,并减少流失。因此,强化了维生素D3的牛奶或奶粉补钙的效果会更胜一筹。
中国居民膳食钙参考摄入量:
年 龄 每日参考摄入量(mg)
0-6个月 300
1岁—4岁 400
4岁—7岁 600
7岁—11岁 800
11岁—18岁 1000
孕妇 中期 1000
孕妇 晚期 1200
乳母 1200
补钙方法
1、多食用钙质含量高的食物
如:牛奶、酸奶、奶酪、泥鳅、河蚌、螺、虾米、小虾皮、海带、酥炸鱼、牡蛎、花生、 芝麻酱、豆腐、松籽、甘蓝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等。
2、多做体育运动
运动可使肌肉互相牵拉,强烈的刺激骨骼,加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钙质丢失,推迟骨骼老化,同时有利于人体对饮食中钙的吸收。
3、多晒太阳
紫外线能够促进体内VD的合成利于钙的吸收。但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所以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或者使用ZZ-2紫外线治疗仪照射皮肤促进钙的吸收。
4、吃好早餐
5、对含草酸多的蔬菜先焯水破坏草酸(草酸能影响钙的吸收),然后再烹调。如:甘蓝菜、花椰菜、菠菜、苋菜、空心菜、芥菜、雪菜、竹笋。
6、单独补充
补钙和补充其他矿物质分开补充。
7、吃含有维生素D的钙片补充。
8、在临睡前食用,或午餐和晚餐之间食用更容易被吸收。
缺铁症状
孩子缺铁可致缺铁性贫血,3岁内的小儿最常见。多在3、4个月以后,胎储铁用完,母奶含铁少。
小儿面色变苍白(以唇、眼睑、指甲最明显),食欲不振,烦躁不安,活动后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还可有肝、脾肿大,异食癖,小婴儿大哭时可有呼吸暂停(背过气);幼儿及学龄儿童可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上课做小动作等。
还可致免疫功能降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轻症血红蛋白9—11克/百毫升,中度6—9克,重症6克以下。红细胞小,为小细胞性贫血。
补铁方法
1、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两种存在形式:非血红素铁及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由于受其它食物成分的干扰,吸收率极低,米面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 ~ 3%。血红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不受其它食物成分干扰,吸收率较高,如肝脏中铁的吸收率达10% ~20%,能让大家补铁补血更充分。
2、多吃促进铁吸收的食物
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 是一个强还原剂,能使食物中的铁转变为能吸收的亚铁,猕猴桃、柑橘、橙子、西红柿等果蔬都富含维生素C。
饭前饭后喝茶会抑制铁的吸收。
3、吃强化食物
在奶粉、米粉、豆浆中,有很多都是特别添加了铁的,“铁”的强化食物中食物标签上都有特别注明,选择合适的购买就可以。
目前市面上有两种强化食品,一类是按婴儿食品国家标准强化的,每100 克含铁6~10 毫克;
另一种属于特殊的铁强化食品,每100 克含铁高达40 毫克。后者不适合给宝宝食用。建议补铁同时补点维生素。
“铁锅补铁”是误传 在中国传统膳食烹饪中,使用最多的炊具是铁锅、铁铲,有报道称,使用铁锅烹饪,可增加铁的摄入量。
对此,在营养界,标准的说法是用铁锅烹饪食物可能增加饮食中铁的含量,这只是可能,并非一定。
有的市民认为吃含铁量高的食物时搭配牛奶,更有利于铁的吸收,尤娅利提醒,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因为各种食物中所含的铁须在人的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胃肠吸收,在转化过程中,牛奶中的磷、钙易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不易溶化的含铁化合物,反而不利于人体吸收,因此,喝牛奶后2小时再吃补铁食物比较适宜。
缺锌原因
锌缺乏症状在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缺锌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导致锌元素的摄入量不足。
锌从生理功能上来说主要是促进生长发育。如果宝宝缺锌就会使得宝宝的机体生理功能产生紊乱。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少年儿童的缺锌率高达60%,这60%的儿童每日锌摄入量不足世卫组织推荐量的一半,也就是说每2个孩子中就有1个缺锌!
补锌方法
多吃含锌多食物:瘦牛肉、猪肉、羊肉、鸡心、鱼、牡蛎、蛋黄、脱脂奶粉、小麦胚芽、芝麻、核桃、牡蛎豆类、花生、小米、萝卜
缺锌宝宝的补锌营养餐:
油淋莴笋
原料:
嫩莴笋、葱丝、花生油、盐、味道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2019年底,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参与出版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E缺乏与呼吸道感染》,公布了中国儿童维生素A水平的最新情况,有三个事实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一、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的比例高达47.98%
年龄越小缺乏率越高,1岁内小婴儿的缺乏率超过60%。这项调查中的数据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从数据中也发现,即便是东部、中部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缺乏率也超过了40%,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缺乏率更高。也就是说,维生素A缺乏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各种喂养方式都存在较高的维生素A缺乏风险
研究发现,6月龄-2岁婴幼儿中,纯母乳喂养儿维生素A缺乏的比例最低,为59.26%。混合喂养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比例最高,为66.18%。另外,2-6岁主要食物来源为肉、蛋的儿童,维生素A缺乏47.82%,而主要食物来源为蔬果或主食的,维生素A缺乏率则接近60%。
这部分数据再次验证了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不足,分析其主要原因大致如下:中国妈妈母乳维生素A含量不充足;配方奶粉中添加的维生素A稳定性较差,容易被空气、光照和高温氧化而失效;蔬菜、水果中的类胡萝卜素存在转化率低、吸收差、烹饪损失等问题。因此,儿童难以通过日常膳食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加上感染期间维生素A会被大量消耗从而加重缺乏程度,所以婴幼儿、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较为普遍。
三、维生素A缺乏影响儿童免疫功能
《中国儿童维生素A、E缺乏与呼吸道感染》的数据也证实了:血清维生素A缺乏儿童罹患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高于健康者25%。
最近受疫情影响,家长们都很关注宝宝的免疫力,专家也一再强调了营养对于儿童免疫功能的重要性,而维生素A就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素。
维生素A可以保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健康的黏膜上皮细胞不但可拦截病毒、细菌入侵,还可分泌黏液和抗菌肽,用以快速捕获病原体;黏膜表面覆盖的纤毛,更能直接扫除病原体。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黏膜结构不完整,黏液分泌能力下降,纤毛数量减少,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减少,造成防护“漏洞”。
细胞免疫过程,也离不开维生素A。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更强,淋巴细胞活性更强,这意味着免疫细胞在面对病原体时,准备时间更短,作战能力更强。
维生素A还可以促进抗体的合成和分泌,犹如无形中给机体注射了一支“疫苗”,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可以说维生素A作用于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维生素A缺乏的宝宝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发生率增加。
多项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A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是健康儿童的2倍,患腹泻的概率是健康儿童的3倍,咳嗽和发热持续的时间是健康儿童的2.4倍。
从最新的大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多样化饮食的情况下,我国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依然非常普遍,应引起广泛重视。除了维生素A,我国儿童维生素D也存在普遍缺乏的情况,家长应该从宝宝出生起就开始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
考虑到补充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我建议:新生儿从出生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A1500-2000IU,维生素D400-800IU,最好选择AD比例为3:1的产品,坚持补充到宝宝至少3岁,可以补充到青春期。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每到秋冬季节,孩子的手上总是爱长倒刺,一根一根细小的小皮在指甲上方浮动,严重的可能出现一大块皮肤脱落。有些孩子还特别爱“拔倒刺”,常常一边玩耍,一边啃手指头,稍不注意,手指上便是鲜血淋漓,孩子也痛得啼哭不止。更有甚者,由于常常拔倒刺,导致细菌感染,出现甲沟炎等。
碰到这种情况,常常有宝妈就会说,这是缺维生素了啊,赶紧多吃蔬菜水果,补一补就好!
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当因为各种原因手指端接近指甲根部的皮肤裂开,会形成三角形的肉刺,就是我们俗称的倒刺。
倒刺是一种皮肤损伤,并不是严重的皮肤问题,但是孩子会觉得难受,因此用手去撕扯,或者用嘴巴啃,反而会导致皮肤真皮层暴露,甚至引发细菌感染。小孩子们皮肤娇嫩,为什么会长倒刺呢?
建议补充维生素的宝妈并没有错,维生素的缺乏确实会导致倒刺出现,但是,现在生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孩子手上长倒刺,缺乏维生素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1.频繁使用洗护用品洗手
我们常常强调病从口入,因此很多家庭特别注重卫生,尤其是孩子,经常给孩子洗手。本身洗手并没有错,但是家长们迷信各种洗手液、洗手皂,频繁给孩子使用。
其实,我们的皮肤是拥有自我防护机制的,过多使用这类产品进行清洁,反而会清理掉保护皮肤的油脂,破坏皮肤本身的防御功能,导致手部皮肤干燥缺水,纤维弹性减弱,易发生干裂现象。
2. 皮肤干燥,呵护不当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使用护肤用品,认为这些都是化学用品,会刺激到宝宝幼嫩的肌肤。实际上,在干燥的秋冬季节,宝宝由于肌肤幼嫩,更容易出现缺水症状,宝妈们也应该细心呵护,但是应该选用温和的,幼儿专用的品牌,做好皮肤的滋润和补水,这样才能呵护宝宝细嫩的肌肤,尽量减少倒刺出现。
3. 孩子贪玩好动
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孩子们的手是一刻也闲不住,不是抓起这个玩具,就是碰碰那个物件。
这样,手指一直处在和坚硬物件的不停碰触和摩擦之中,不知不觉就造成了皮肤损伤,倒刺也就随之而来了。
孩子手上长了倒刺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多给孩子吃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另外一方面,也要做好防护工作,平常洗手后要涂上护肤品进行保护,并轻轻按摩促进吸收。
如果已经长了倒刺,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也不要用嘴巴去啃,要用温水侵泡后再用剪刀修剪,再涂上橄榄油等护肤品,促进肌肤再生,防止倒刺再出现。
关于孩子饮食和营养
只要孩子选择的食物不是过甜,过咸或过分油腻的,就由着孩子。
家长平时可以通过建议态度,给孩子尝试一些新种类的食物,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一次吃太多没吃过的食物,很容易把孩子吃“伤”,以后孩子会抗拒这种食物。
针对这个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的职责就是确保孩子每顿饭摄入均衡的营养,只要孩子的选择是健康的,你可以放心地让他们自己选择吃什么。
如果碰到挑食的孩子,如孩子不愿意是蔬菜,家长不要任由发展,也不要沮丧,每次都坚持给孩子吃这种食物,久而久之,孩子的观点就会被改变,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这些曾经讨厌吃的食物。
注意:3岁的孩子正是建立一些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时期,所以请家长要耐心地引导。
一些研究表明,每周看电视时间超过22个小时,平均每天看3个小时,孩子可能过度肥胖。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被电视广告的糖果、油炸食品、垃圾食品所诱惑。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点也不假,多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维生素K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可以合成体内的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等),如果缺乏,血液不能正常凝固,是引起新生儿、婴儿出血症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在未接受维生素K预防的婴儿中,发病率可能为0.25%~1.70%。
哪些情况容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的问题呢?
(1)孕妇产前使用某些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抗惊厥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
(2)胎盘对维生素K的透过率较低。另外,胎儿维生素K合成不足,导致新生儿的维生素K储存有限。
(3)乳母进食绿色食品不够。母乳的维生素K主要是从蔬菜、水果中摄取,如果进食少,可造成缺乏。
(4)新生儿肠道内菌群缺乏,维生素K合成不足。慢性腹泻、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干扰肠道菌群的建立和繁殖,会加剧维生素K的缺乏。
(5)存在先天性疾病。如:肝炎综合征、胆汁淤积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胆疾病。
(6)感染。
该患儿的维生素K缺乏,原来是坐月子不当惹的祸
妈妈说:自己初次做母亲,没有经验,于是向家里的老人讨教了很多坐月子方式。
其中一个就是:在孕后期和出生后,不吃蔬菜和水果,因为那些东西都太寒凉,对孩子不好,尤其是生后发现是个男孩子,更加如此,怕“寒凉”过甚,阳气不足,影响男孩子的形象。
因此生后至今,妈妈几乎从来不吃水果和蔬菜,没想到留下了这么大的健康隐患。
而我们知道,维生素K多存于绿色食品中,进食不够,维生素K很容易缺乏,就容易导致出血和出血倾向,孩子稍微一点外伤,就会流血不止,该患儿在入院前半月抓挠后出血难止住,就是维生素K缺乏的表现,只因当时症状不重,未引起家长重视,如今孩子出血加重,颅内出血,才来就诊。
其实,蔬菜、水果从理论上而言,根本不存在是否寒凉一说,冰棍都可以吃,为什么水果、蔬菜不可以吃?
一吃进去,经过消化、代谢,再“寒凉”的东西,也是热气腾腾。
文中,这种坐月子方式是绝对错误的,要注重动物蛋白的摄入的同时,也要摄入绿色食品,做到雨露均沾。
治疗
这个病治疗,主要是使用维生素K,英国国家药典(BNF)建议维生素K 250~300 μg/kg静脉注射,总量1~2 mg;我国采用维生素K1静脉注射,10~20 mg/d,3~5 d。
其它的就是对症处理,如果有脏器出血,如颅内出血,则按相应的原则处理,止血,镇静,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预防
对于这个病而言,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
关于最佳的预防方案和口服与肌肉注射维生素K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的争论已有很多,目前各国尚无统一的方案。
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继续推荐所有新生儿预防性肌肉注射维生素K1mg肌肉注射或2 mg口服。
我国推荐预防方案不一,有出生时注射维生素K,而后小剂量多次口服预防,也有多次小剂量注射以及完全口服预防至出生后3个月。
而对于孕妇而言,特别是服用抗癫痫药物等抗凝药物的孕妇,在分娩前2~4周开始服用维生素K 10 mg/d,直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 1 mg;或在妊娠最后3个月内肌肉注射维生素K10 mg/次,共3~5次,临产前1~4 h再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10 mg,以预防早发型维生素K缺乏。
如果是正在喂奶的乳母,目前建议乳母口服维生素K 5 mg/d,同时乳母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水果的摄入,以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
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或者是被惊吓之后,身上就会大量的出汗,不过这些汗液都是凉凉的,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冒冷汗了。小孩子的身体出汗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小孩子的身体正不断适应外界环境。也有家长会发现两个月的小宝宝莫名其妙出冷汗,就让家长极为担心是不是宝宝体虚。婴儿出冷汗是怎么回事?
1、正常原因:
宝宝多汗大多是正常的,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多汗。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温度过高,使得宝宝过热而出汗多。有的宝宝出汗仅限于头部、额部,俗称“蒸笼头”,亦是生理性出汗,父母不必担心。
2、非正常原因:
宝宝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出汗过多,表现为安静时或晚上一入睡后就出很多汗,汗多可弄湿枕头、衣服,称之为“病理性出汗”。如婴幼儿活动性佝偻病、小儿活动性结核病、小儿低血糖、吃退热药过量及精神因素,如过度兴奋、恐惧等。有的宝宝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病理性出汗。每种疾病除了出汗多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父母需带宝宝去医院就医,进一步做有关的检查。
3、活动性佝偻病。一岁以下的婴儿多汗,若缺少户外活动不晒太阳,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钙粉,父母则应观察宝宝除了多汗外,是否伴有佝偻病其他表现,如夜间哭闹、睡在枕头上边哭边摇头而导致后脑勺枕部出现脱发圈(又见枕秃)、乒乓头(枕骨处骨质变软,扪之似摸乒乓球的感觉)、方颅(前额部突起头型呈方盒状)、前囟门大且闭合晚等表现。父母应带宝宝去医院请医生检验,以明确诊断。
一、婴儿囟门测量的重要性
婴儿囟门是婴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结构,了解囟门的大小和发育情况对于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囟门的大小可以反映婴儿颅骨的发育情况,对于早期发现颅脑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囟门测量方法详解
1. 前囟门测量:前囟门呈菱形,测量时需分别测量菱形两对角线的长度,并以厘米为单位表示。例如,如果一垂直线长为2厘米,另一垂直线长为1.5厘米,那么宝宝的前囟数值就是2厘米×1.5厘米。
2. 后囟门测量:后囟门呈三角形,测量时需分别测量三角形底边的长度和底边上垂直线的长度,并以厘米为单位表示。例如,如果底边长为2厘米,另一垂直线为1.5厘米,那么宝宝的后囟门数值就是0.5×(2厘米×1.5厘米)。
三、囟门发育规律及注意事项
1. 囟门发育规律:婴儿出生后,囟门的大小会随着颅骨的发育而逐渐减小,一般在1周岁左右闭合。如果囟门闭合过早或过晚,可能存在颅骨发育异常的风险。
2. 囟门注意事项:在测量囟门时,应注意保持婴儿头部平稳,避免对婴儿造成不适。同时,要定期观察囟门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四、囟门异常情况及应对措施
1. 囟门早闭:囟门早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小头畸形、佝偻病等。如发现囟门早闭,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囟门晚闭:囟门晚闭可能与遗传、营养等因素有关。如发现囟门晚闭,无需过于担心,但应定期观察囟门的发育情况。
五、囟门护理及注意事项
1. 保持囟门清洁:每天用温水轻轻擦拭囟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 避免对囟门施加压力:在护理婴儿时,要注意避免对囟门施加压力,以免影响囟门的正常发育。
总之,了解囟门的测量方法、发育规律及注意事项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定期关注囟门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小儿夜惊,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症,表现为儿童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伴随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精神紧张、手脚乱动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后自行消失,孩子随后安然入睡。然而,若夜惊现象频繁发生,家长们应引起重视,及早查明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那么,小儿夜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的分析:
1. 梦境因素
梦境中的恐怖场景可能是引起小儿夜惊的重要原因。孩子白天接触到一些惊悚、恐怖的画面,如恐怖电影、恐怖故事等,晚上可能在梦中重现这些场景,从而引发夜惊。
2. 习惯因素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小儿夜惊。例如,孩子睡前过度兴奋、饮食不当、睡眠环境不佳等,都可能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发夜惊。
3. 营养缺乏
营养缺乏,尤其是钙、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夜惊症状。因此,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确保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
4. 健康问题
一些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小儿夜惊,如佝偻病、贫血、呼吸系统疾病等。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针对小儿夜惊的原因,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舒适;
2.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兴奋;
3. 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确保营养均衡;
4. 如有疑虑,可咨询专业医生,寻求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小儿夜惊的原因,有助于家长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幼儿时期。佝偻病的起因是缺乏维生素D和钙。钙是造骨头的主要养料,维生素D是帮助钙消化吸收的。缺少维生素D,钙就吸收不了。因此,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必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佝偻病的防治方法。隋代巢元方在《养小儿候》中就指出:“广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日光照射对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性。
佝偻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一般治疗
主要包括喂养、护理和加强体格锻炼。如果饮食中缺钙,可以适当补充乳酸钙或葡萄糖钙,但每日摄入量不得超过1克。如果同时缺乏钙和磷,可以使用磷酸钙与维生素D同服,并多摄入蔬菜、水果和蛋黄等食物。此外,加强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维生素D治疗
维生素D治疗是佝偻病治疗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
① 普通疗法
口服维生素D浓缩制剂(包括浓缩鱼肝油)每日0.5万一2万国际单位。持续一个月后改投预防剂量。夏天口服鱼肝油可以减量,但不宜完全停止。剂量和疗程可以根据地区和病情适当调整。
② 突击疗法
对于晚期或重症患儿,或者有长期腹泻、黄疸等疾病的患儿,必要时可以使用浓缩维生素D制剂进行大剂量突击治疗。口服或注射均可,剂量可以根据病情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突击疗法只是一种应急措施,不可长期使用。治疗前后应给予钙剂,以防止钙缺乏。
3. 钙剂治疗
在给予维生素D的同时,可以服用适量的钙剂或骨粉。例如,葡萄糖酸钙每天1一3克,口服;或元素钙每天500一600毫克。钙剂需要长期服用,一般持续数月或数年。中药龙牡壮骨冲剂也可以配合使用。
4. 人工紫外线疗法
天然日光是维生素D最经济的来源,但受季节气候的限制。必要时可以使用人工紫外线(如水银石英灯)治疗。每周照射3次,每次5一20分钟。一个疗程为4一6周。如果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可以暂停治疗。
5. 矫形疗法
经过上述治疗后,病情较轻的患儿,骨骼畸形多能自行恢复,无需矫形。晚期佝偻病较重的畸形不一定能完全恢复,需要在佝偻病停止进展后考虑手术矫形。为了预防胸部畸形,可以将患儿置于俯卧位,使其头部抬起,每天2一3次。
我还记得那天,带着4岁的儿子去看医生,医生一番检查后,告诉我他的肋骨突出,可能是单纯性佝偻病,恢复的可能性不大。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仿佛世界都崩塌了。从那天起,我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四处寻找治疗方法,希望能让儿子恢复健康。每次看到他在玩耍时的不便和疼痛,我都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无助。然而,医生们的回答总是那么无奈,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试一试线上问诊。经过几次视频咨询,医生给出了详细的调理方案,包括增加户外活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虽然恢复的可能性依然不大,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方向,可以为儿子的健康做些什么。现在,儿子已经6岁了,虽然肋骨依然突出,但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有所改善。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专业性,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帮助。
佝偻病,这一常见于儿童缺钙的疾病,对骨骼发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早期发现并治疗是最佳选择,但即便发现较晚,经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依然有望恢复健康。
佝偻病的成因主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钙和维生素D,导致骨骼无法正常钙化,从而出现方颅、鸡胸等畸形。除了骨骼畸形,佝偻病还会导致夜哭不止、枕后斑秃等症状。因此,对于婴幼儿,尤其是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及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发现佝偻病的儿童,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如遗传性维生素D缺乏症或肝肾疾病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户外活动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饮食方面,家长应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剂等营养物质。鱼肉、蛋类、瘦肉和坚果类食物都是钙的良好来源。此外,坚持饮用牛奶也有助于钙的吸收。深海鱼类和海藻类食物富含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跳跃等,有助于促进骨骼的钙沉积。此外,坚持进行太阳浴,有助于促进皮肤对维生素D的吸收。
总之,佝偻病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治愈。只要家长能够及时发现、科学治疗,并注重日常护理,孩子依然可以拥有健康的骨骼和美好的未来。
X型腿,又称膝外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腿部畸形。这种畸形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还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本文将为您介绍X型腿的成因、矫正方法以及日常护理要点,帮助家长正确应对孩子的X型腿问题。
一、X型腿的成因
1. 先天性因素:部分孩子出生时即存在X型腿,可能与遗传有关。
2. 后天性因素:佝偻病、营养不良、长期不良坐姿等可能导致X型腿。
二、X型腿的矫正方法
1.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X型腿,包括:
2.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X型腿。手术方法包括:
三、X型腿的日常护理
1. 营养均衡: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促进骨骼发育。
2. 适当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3. 保持良好坐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4. 定期复查: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监测腿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X型腿的预防
1. 孕期营养:孕妇应保证充足的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预防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2. 适当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
3. 健康饮食: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预防佝偻病。
4. 定期体检:定期为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X型腿问题。
龙牡壮骨颗粒作为一种常用的补钙药物,在儿童和成人中都有广泛应用。它主要通过促进骨矿化作用,增加钙的吸收,降低尿钙排泄,减少钙丢失,从而有利于新骨的形成。研究表明,龙牡壮骨颗粒能够显著提高血液中的钙、磷、骨钙素含量,从而促进骨骼健康。
龙牡壮骨颗粒的健脾和胃功能,能够调节人体机能,明显提高人体的吸收功能,促进钙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使得龙牡壮骨颗粒成为预防和治疗儿童佝偻病、软骨病、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病症的常用药物。
然而,关于龙牡壮骨颗粒是否会引起上火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上火是指人体内热气过盛,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口干、咽痛、便秘等。龙牡壮骨颗粒本身含有钙、磷等矿物质,过量摄入可能导致体内矿物质比例失衡,从而引起上火症状。因此,在使用龙牡壮骨颗粒时,应按照推荐剂量服用,避免超量。
胆维丁乳是一种维生素D补充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肌肉无力等症状。胆维丁乳与龙牡壮骨颗粒在作用机制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含有钙、磷等矿物质,不建议同时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在选择龙牡壮骨颗粒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选择国产或进口药物。国产龙牡壮骨颗粒价格相对较低,但质量可靠;进口药物可能价格较高,但质量更可靠。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确保药品质量。
总之,龙牡壮骨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钙药物,但需按照推荐剂量服用,避免超量。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正常人体的双下肢力线是直的,然而,有些人会出现双膝内翻或外翻的畸形状态。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起关节疼痛和行走困难。那么,膝内翻和膝外翻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呢?
膝内翻和膝外翻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佝偻病、孕期不良因素等。其中,佝偻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代谢障碍导致的骨骼疾病,会导致骨骼软化、变形,从而引起膝内翻或膝外翻。
为了预防膝内翻和膝外翻,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孕期保健: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佝偻病等疾病。
2. 优生优育: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进行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降低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对于已经患有佝偻病或其他骨骼疾病的人群,应避免生育。
3. 避免X射线辐射:孕期妇女应避免接触X射线辐射,如CT、X光等,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 谨慎用药:孕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某些抗生素等。
5. 适当补充维生素D:对于有佝偻病风险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总之,膝内翻和膝外翻的预防需要从孕期保健、优生优育、避免X射线辐射、谨慎用药等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膝内翻和膝外翻的发病率,保障母婴健康。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尤其在秋冬季节,骨骼生长更为旺盛。然而,钙、磷代谢的增加也使得维生素D的需求量增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其根本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阳光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每天晒太阳1小时即可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
秋冬季晒太阳,应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式。上午6-9时,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对人体起到温热作用;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紫外线中的A光束成分较多,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但需注意避免紫外线最强时段(上午10时-下午4时)的长时间直射。晒太阳时,可适当暴露皮肤,戴帽沿小帽子保护头部和眼睛。晒太阳前后不宜空腹,不宜洗澡,以免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除了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的食物和药品也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途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肝油、蛋黄、奶制品等。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广医三院儿科崔其亮教授提醒,家长应关注婴幼儿的骨骼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预防佝偻病,从晒太阳开始。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病,尤其在孕妇、围生期和乳儿期,预防佝偻病尤为重要。
为了普及佝偻病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佝偻病的认识。通过社区宣传、孕妇学校、儿童保健门诊等多种渠道,向孕妇、围生期和乳儿期的家庭普及佝偻病的危害、预防和治疗知识。
2. 推广维生素D强化食品。例如,北京儿科研究所研制的维生素AD强化牛奶(AD奶),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3. 重视母乳喂养,延长母乳喂养时间至8个月以上,并按时添加辅食,保证婴幼儿的营养摄入。
4. 鼓励户外活动,增加婴幼儿接触日光的机会,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5. 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定期对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佝偻病。
6. 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日照因素,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日照环境。
7. 在有条件的保托机构中引入人工紫外线装置,为儿童提供额外的紫外线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