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更多
春天来了,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但对有些倒霉蛋儿来说,春天意味着打喷嚏、流鼻涕、起红疹.....
说的就是花粉过敏。
花粉过敏症简称花粉症。致敏的花粉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而引起流行的往往是风媒花。
风媒花就是依靠风传粉的花,这种花很不起眼,花型小,质地轻、味道不强烈、颜色也不艳丽,但却数量极多,风一吹,就飘得到处都是。它们飘散在空气中引发敏感群体的花粉症,这就是为什么你没有见到花,但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它们的花粉。
而虫媒花却相反,只能依靠昆虫来传粉,比如春季常见的桃花、杏花就属于虫媒花,它们颜色鲜艳、花粉黏稠,虽然也会引起过敏,但由于比较重,飞不起来,很难大范围扩散。
在春季,最常见的风媒花的花粉就是树木的花粉,柏树、梧桐、桦树等等都在向空气中挥洒着它们的子孙,可偏偏这些树遍及大街小巷,只要你上街,就避免不了和花粉贴贴。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花粉,在一些国家, 花粉症已经成为季节性的流行病。是 我国北方最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
花粉症的临床表现在呼吸系统, 最开始的症状较轻,但是如果每年的花粉季都反复接触,就会逐渐加重。当花粉颗粒和雾霾颗粒结合在一起,还会更容易诱发和加重过敏,所以生活在雾霾重的城市人也就更容易出现花粉症。
患上花粉症后,鼻部、眼部、皮肤、气管和肺会出现一些症状: 鼻塞、流鼻涕、鼻痒、打喷嚏、咳嗽、哮喘,皮肤瘙痒、起皮疹、眼睛痒、眼睛红肿流泪等等。
足不出户是不可能的,毕竟还要打工。
有花粉过敏经历的小伙伴,要赶紧开始预防了:
● 出门戴口罩、防风镜,穿长袖长裤,尽量不要让鼻腔、眼结膜和皮肤暴露在外。
● 尽量选择 在早晨和晚上出门 。因为中午前后花粉浓度最高,尽量避免这个时间段外出活动并且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可以在家中放置一台空气过滤器,过滤掉偷偷溜进家中的花粉。
● 外出回家后 用生理盐水和鼻腔冲洗器冲洗鼻子,将鼻腔内可能存留的花粉冲洗干净。
● 使用 花粉阻隔剂。花粉阻隔剂涂在鼻黏膜上后,形成的保护膜可以起到一个隔离的作用,不让花粉直接接触到鼻腔黏膜。
● 有条件的话,远离自己现在居住的环境,逃到花粉浓度低的城市。
● 查看当地医院和气象台是否有发布花粉浓度地区分布的相关信息,根据信息有选择性地出行。
如果已经有过敏的症状,一定要抓紧到医院的变态反应科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哦。
首先医院会通过皮试、抽血检测一下过敏原,确定一下是对哪种花粉过敏。一方面方便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有助于过敏的人有针对性地减少与这种花粉的接触。
医生会用药来控制过敏的症状,针对不同部位会使用不同的药物,比如鼻部会使用鼻用激素。不要私自在网上买什么所谓的“神药”,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生。
过敏严重的宝子可以考虑一下 脱敏疗法。脱敏疗法就是让过敏人群渐渐适应这种过敏原,治疗是在花粉季结束之后,方式比较多样,滴剂、皮下注射等等。
但是 脱敏疗法的疗程时间较长,一般在3年以上,所以有条件的和已经下决心的小伙伴可以试一试,但要注意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都要谨遵医嘱,不要私自用药哦~
花粉过敏的某些症状和感冒很像,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花粉过敏的标志性症状时鼻子痒,要注意区分哦,以免错误治疗延误了病情~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样子,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春风拂面日,花粉过敏来”,花粉过敏症(花粉症)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
花粉过敏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花粉过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鼻痒、眼及外耳道奇痒,常被人误认为患了感冒,严重者会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 一般分为过敏性鼻炎(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过敏性结膜炎(以眼睛红肿,痒痛,流泪为主)和过敏性哮喘(以咳嗽,哮喘为主)三型。
中医认为,外有风热之邪,内有体虚之气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之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另一方面,精神压力大,情志不遂,素体积热,外加风热之邪侵袭鼻窍,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遂致喷嚏、流涕等症。
此时野菜踏青游玩,最是惬意不过,但是会花粉过敏的人,可就遭殃了,花粉过敏怎么办?可以尝试用食物来缓解。
三黑汁:取黑芝麻9克,黑枣9克,黑豆30克。将上述三种材料蒸熟后,打汁去渣。每日一剂,可常服。适合过敏体质缓解期常食。具有温肾健脾,增加免疫力的功效。
糖醋姜汤:取食醋半碗,生姜50克,红糖100克。将生姜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后加醋及红糖,小火煮沸后至红糖溶化,去渣服用。适合过敏体质者平日食之。对食鱼蟹等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有效。
辛夷花蛋:取辛夷花12克,鸡蛋两个。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去壳后再煮片刻。饮汤吃蛋。适合风寒头痛、春季花粉过敏性鼻塞、慢性鼻炎。具有祛风通窍、止痛作用。
三子芝核粥:取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芝麻20克,核桃仁20克,白米50克。前三种药水煎取汁,再加入后两种药及白米煮粥。适合过敏体质者时常服用,对过敏性喘症很有效果。
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莺飞草长,鸟语虫声,万物都到了苏醒的时刻。
杨柳絮洋洋洒洒,颇有几分梦回雪景的感觉,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却是个“美丽的烦恼”。
因为这些随风肆意飘舞杨柳絮,很多人开始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眼睛红肿、咳嗽、呼吸道水肿、鼻痒流涕等。
尤其是对有鼻炎困扰的人来说,杨柳絮的出现简直是给本就“不太平”的鼻子状态雪上加霜。严重的话需要去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就诊。
杨柳絮一飞我就开始打喷嚏,这是得了鼻炎吗?
春季由于花粉引起的鼻炎,属于过敏性鼻炎。除了花粉,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致敏原还有室内尘螨、动物皮屑等。
受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抗原物质、鼻黏膜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鼻炎有不同的分类。
鼻炎在医学上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即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急性鼻炎,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急性鼻炎又包含急性病毒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急性病毒性鼻炎是由各种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后约在两周左右的时间恢复机体健康。
慢性鼻炎则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萎缩性鼻炎、特异性鼻炎四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一般持续三个月以上或者反复经常性发作,且没有明确的致病因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粘膜肿胀等。
从时间长短上来说,急性鼻炎持续时间较短,而慢性鼻炎则持续时间长,且有可能反复发作。
但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鼻炎患者,均会出现鼻塞、多涕、嗅觉下降、头痛等症状。
由于春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因此Dr.京今天重点跟大家讲一讲过敏性鼻炎的相关知识。
过敏性鼻炎可不是小事
据了解,变应性鼻炎(也就是大家平常说的“过敏性鼻炎”)是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亿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我国变应性鼻炎患者已超过3亿。
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有70%会影响睡眠,94%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且变应性鼻炎有可能合并中耳炎、鼻窦炎、鼻息肉、哮喘等多种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那么,过敏性鼻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过敏性鼻炎也被称为变应性鼻炎,是指人接触过敏原之后,免疫系统受到攻击而产生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简单来说,除了遗传因素,过敏性鼻炎主要受外界过敏原(变应原)的影响。
过敏原多来源于动物、植物、昆虫、真菌等物质,主要分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也就是说,过敏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呼吸和食用不当而产生的。
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成因,而春季多见的杨柳絮和花粉正是典型的吸入性过敏原之一。
避免“变态反应”,预防很重要
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在西方达到40%。据专家估计,在我国也接近3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性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流行呈增长状态”。
我们已经了解到,过敏性鼻炎其实是一种基因与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态反应”。
而医院的变态反应科中的“变态”则是指免疫机制失去常态。
这个科室专门治疗呼吸系统、皮肤、五官、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器官的过敏性疾病,涉及过敏性鼻炎、儿童哮喘、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花粉症等数十种疾病。
除了及时就诊,其实很多的“变态反应”都可以通过预防达到防护的效果,尤其是在杨柳絮满天飞的时刻,比如你可以这样做:
勿在室外久留
白天尽量少在户外久留,特别是春季风大,杨柳絮漂浮时间长,停留过久难免会沾到不少杨柳絮,增加过敏性鼻炎发作的风险,可选择清晨或夜晚出门,或是在雨后杨柳絮不多的时候为宜。
外部防护
对于每天要通勤的打工人和学生党来说,外出的频率和时间几乎是固定的。
那么想要避免和杨柳絮接触,戴好口罩、眼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吸入杨柳絮,降低过敏风险。
但值得注意的是,口罩要记得经常更换。严重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佩戴专业医疗口罩。
勿在室外晾衣
尽可能在室内晾干衣物,不然湿的衣服、床单被罩上更容易沾上杨柳絮,增加吸入风险。
及时清理
建议增加敏感人群学习使用洗鼻器,绝对的过敏性鼻炎神器。
饮食防护
多喝水保持口腔、咽喉的湿润,多吃些水果蔬菜,饮食最好以清淡易吸收为主,少吃葱、蒜、辣椒、酒类等刺激性食物。
家庭防护
白天要关好门窗,以防止柳絮飞入室内。
另外,由于空气中的螨与变应原浓度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存在一定联系,以人的皮屑为食的屋内螨无处不在。这些螨主要生活在床垫、床底、枕头、地毯、家具及绒毛玩具中,并且在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80%,热且潮湿的环境中繁殖最快。
因此,保持屋内干燥、清洁,定期除螨也有一定的必要。
Dr. 京在此提醒大家,春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但是有效的预防可以大大降低发病风险。
李女士最近非常困扰,宝宝得了非常严重的湿疹,看着哭闹不停的宝宝,李女士来到我这里咨询。
经过询问,原来李女士本人就是过敏体质,一直有非常严重的过敏性鼻炎,这样小宝宝就是高风险人群,而且她选择了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以及出生后没有进行母乳喂养,这样她的宝宝就面临着过敏风险。
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
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而婴儿最常见的过敏原就是“牛奶蛋白”。由于婴儿最初接触的食物是母乳或奶粉,奶粉中的大分子牛乳蛋白可能会造成宝宝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进而发生过敏。
小儿的过敏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常在小儿接触过敏原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出现。
1.一般症状:
小儿面颊、鼻头及耳垂潮红,耳道湿润,耳痛,鼻塞,打喷嚏,黑眼圈,眼睑肿胀、下垂,头痛,唇干,皮肤干燥或多汗,眼角或手掌出现皱纹,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臂、腿或关节处有湿疹,反复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呼吸浅而快或不规则,脉搏紊乱,血压升高,关节发紧等。
2.行为改变:不同年龄组的小儿,行为表现各异。
0~1岁婴儿组:持续哭喊或尖叫,不能进食或需要不停地进食,烦躁或极度萎靡,入睡困难或嗜睡,不愿被抱,摇头,等等。
1~3岁幼儿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过分活跃,乱蹦乱跳,撞床,疲劳,蜷缩在桌椅下、床底下或家具内等黑暗的角落里,拒绝被接触,不愿穿衣、脱衣,等等。
3~6岁儿童组:情绪和行为突然改变,多动,不能安静地坐着吃饭、听故事或看电视节目,烦躁,疲劳,违拗,沮丧,有攻击行为,摇晃腿,嗜睡或梦魇,写字或画画时不能在一水平线上进行,或字越写越大并往上翘(兴奋型),或字越写越小并往下降(抑郁型),间歇性讲话困难,5岁后还尿床等等。
引起过敏一般有3种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性遗传,无家族性遗传。父母双方都过敏,孩子过敏性发生率高,占60—80%;父母单方过敏,孩子过敏发生率占20—40%;父母双方都不过敏,孩子过敏发生率占5—15%。
环境因素:城市卫生条件太好太干净容易过敏,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容易过敏,免疫接种由于致敏原容易过敏,抽烟和空气污染都容易过敏。反而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就不容易过敏。
食物因素:牛乳是婴儿最常接触和致敏的抗原,牛奶蛋白过敏占2.5%。大豆,小麦,花生,坚果,鸡蛋等也易致过敏。宝宝出生半年内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生一月左右发生奶癣,宝宝半岁到一岁为湿疹,半岁以后发生哮喘,6-7岁以后哮喘发生率高,过敏性鼻炎发生高峰是8-10岁。
1.从怀孕开始预防
过敏的预防越早,效果也就越好,因此预防孩子过敏要从怀孕开始。有过敏的孕妇尽量不要吃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类、坚果类等食物,从而降低胎儿发展成过敏体质的机率。
其次孕妇不要吸烟,也要避免吸入二手烟,不要乱吃不必要的补品。
另外,分娩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质。调查发现:在相同的遗传条件下,自然产的新生儿日后患过敏疾病的机率要比剖腹产的新生儿低。
选择添加菊粉等益生元的妈妈奶粉也有助于提升准妈妈的免疫力,预防过敏。
2.喂养母乳
在婴儿出生的4个月内,尽量采用纯母乳喂养;
4~6个月后再添加副食品,有过敏家族史的婴儿,尤其要强调早期的纯母乳喂养,而且应坚持喂母乳10~12个月。
因为纯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儿对食物过敏的方法。在婴儿肠道不成熟期,母乳喂养还可以减少婴儿接触异体蛋白质的机会。母乳喂养可透过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达到抗感染及抗过敏的作用。母乳中特异性抗体可帮助肠黏膜提高适应力,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建议过敏体质的妈妈在哺乳期间,不要吃已被证实会引起过敏的食物。
如果母乳不足或不能喂哺母乳,在婴儿出生的至少头六个月应选择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作为替代。
3.调配低过敏的配方奶粉
如果孩子对母乳过敏,家长需要配合医生调整孩子的饮食,尽可能用母乳喂养4至6个月。但是如果孩子仍然对母乳过敏,那么让孩子喝深度水解配方奶粉。
临床证实了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可有效缓解孩子对母奶过敏的症状,如湿疹、婴儿肠绞痛、啼哭不止和呕吐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过敏症状会减轻,再来过渡到正常饮食。
4.孩子6个月大后,再添加辅食
给一岁以内的孩子添加辅食时应避免鸡蛋、海鲜、黄豆和花生等常见的致敏食物。在给孩子添加副食品时,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细到稠。
首先给婴儿添加的应是易于消化而又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米麦可作首选食物,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然后再试着添加肉、鱼、蛋类。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有蛋清、花生、海产品等,应在孩子1岁以后再开始提供。
每次添入的新食物,应为单一食物,从少量开始,以便观察婴儿胃肠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对这种食物过敏。如果一次添加多种食物,就不容易发现孩子对哪些食物过敏。
如果给孩子添加一种新的副食品后,孩子反复拒绝,或者吃了以后有哭闹。恶心或不舒服等症状,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对这种食物过敏。
外出戴口罩,减少孩子与灰尘、宠物、二手烟的接触,勤洗手,少去公共场所,去医院要戴口罩等。
基本上,过敏体质的孩子在受到种诱发因素的刺激后,才会引发过敏疾病,因此妈妈在怀孕时(胎儿期)就要开始预防。出生后一岁内母乳喂养与副食品的添加是特别要注意的事情,避免诱发因素与提前预防是减少婴儿过敏的重要措施。
以上就是我给各位妈妈和准妈妈的建议,另外还有一类症状要与过敏区分开,就是蛋白质和乳糖的不耐受,也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甚至比过敏还要常见,我们有机会再讲。
夏末秋初本是怡人的时节,可一些人却出现了诸多不适:眼睛痒、流鼻涕、咳嗽、打喷嚏……
有不少人将这些症状当作感冒来医治。其实,这不一定是感冒,也有可能是花粉过敏。
为什么秋季也会花粉过敏?防疫期间花粉过敏者如何防治?《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为大家解读。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科副主任 汪慧英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 关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城市林业研究室研究员 王成
很多人认为花粉过敏只有春天会发作,其实秋季也是花粉过敏的高发季。从7月底、8月初,一直到9月底、10月初都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
秋天的花粉过敏,时间更长,症状也更重。春季花粉过敏出现哮喘的概率大约只有5%。而夏秋季症状更重,可能有50%的病人会出现哮喘。
提到花粉过敏,就要提到过敏原,你认为下面哪种植物是引起花粉过敏的罪魁祸首?
大多数人认为花粉过敏,顾名思义是花引起的。事实上,花粉过敏的人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鲜花过敏,而是对长得平平无奇的树、草产生的花粉过敏。
春季引起过敏的主要是树木类花粉,而秋季引起过敏的主要是杂草类花粉。所以正确答案是底下那两张看起来“不会开花”的树(C:柏树)以及杂草(D:葎草)的花粉。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据花粉传播方式的不同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两大类。
风媒花的花粉数量特别多,表面光滑、干燥、轻,可以飞得很高。
常见的风媒花有春季的树木,如白蜡、梧桐、柏树、桦树,和夏秋季的杂草,如蒿属植物、葎草等。
虽然相比春季花粉数量较少,但致敏性却更强,因此秋季更易花粉过敏。
虫媒花的花粉颗粒比较大,产量相对较少,经常粘成块,不容易被风散,也不可能吹得高。
虫媒花多为观赏花,因此虫媒花很难引起花粉过敏。那些看起来不像会开花的树类、杂草类植物,才是引起人过敏的主要元凶。
2011年,《美国科学院院报》上曾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化使美国和加拿大的花粉季越来越长,花粉数量、花粉浓度也有所增加。
2012年,美国《科学》杂志曾发布的观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每年的开花时间提前5~6天。这意味着花粉会出现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近些年,中国也出现这一趋势,随着花粉期提前、时间延长、花粉浓度增加,过敏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花粉过敏者的“苦日子”越来越长。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预报,大部分地区在今年8月初陆续进入始期,其中最早的藜科花粉起始日为8月2日,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花粉持续时间在56~58天之间,最短的为53天。
! 别把花粉过敏当感冒
花粉过敏和感冒确实有症状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可以引起流鼻涕、打喷嚏、鼻子堵,但是有以下区别:
专家建议:花粉过敏一定要早期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出现,如过敏性鼻炎症状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过敏性哮喘、慢性鼻炎和鼻窦炎。需要避免过敏原,进行药物治疗和脱敏治疗。
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戴了口罩仍会有过敏症状?
这是因为任何款式的口罩都无法100%拦截空气中所有花粉。花粉会随着空气进入室内,患者在室内取下口罩仍能吸入花粉。除了通过呼吸道吸入途径,花粉还可以通过面部、颈部、手部等皮肤接触引起过敏反应。
除了要忍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痛苦,花粉过敏者还要兼顾防疫,如果频繁揉眼、抠鼻,在疫情期间会进一步增加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风险,专家建议花粉过敏的人居家外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外出戴眼镜
有实验表明,与不戴眼镜的情况相比,进入眼睛的花粉量减少约40%,更有专门的防花粉眼镜能减少约65%的花粉量。
佩戴活性炭口罩
花粉过敏者应尽量佩戴有活性炭滤芯的口罩,这类口罩能有效吸附、过滤花粉,对过敏者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勤洗手
因花粉过敏者发作需要不停摘下口罩擦鼻涕或揉眼睛时,必须要反复洗手。双手每次触碰到口罩外层也要洗一次手。每次洗手花20~30秒的时间,手指缝处也要认真打肥皂,用流水冲洗干净。
关紧门窗
居家时关紧门窗,以防花粉飞入,同时避免将花粉带入卧室等生活空间。同时,不要在室外晾衣服,避免衣服、被单、床单等沾染花粉。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入伏后濡湿闷热,耳朵奇痒。无论挖耳勺、棉签,还是请别人照明仔细观看,都没发现耳朵里面有什么“异常”。
一般情况下,医生查体后也也往往没有阳性发现。这让耳痒愈发难耐,连原因都查不到,怎么治疗?何时能好?
其实分析一下最近的生活情况,也许你能找到耳痒罪犯的“蛛丝马迹”。
case1
最近用过挖耳勺,之后愈发痒得厉害,还有流水,有豆渣样的东西流出来。并且天气潮湿,脚癣正在发作(或者用过耳挖勺的人正在脚痒难耐)。那么很可能,外耳道感染了真菌。
case2
耳朵一直痒一直挖,找不来挖耳勺就用指甲,讲究一点的用棉棒。有时候流点透明黄水,也不疼。估计有可能湿疹呢,让医生看看耳朵里面吧。
case3
之前就有“耳底子”。最近发炎控制以后就老流水,弄得耳朵里特别湿,有奇痒无比。十有八九是中耳炎的脓液刺激耳道引起的湿疹样反应。
case1
过敏。简单的说就是过敏,专业的说是免疫反应。总之跟身体状况和外界刺激有关系。自己想想有没海鲜过敏?有没鼻子痒痒,眼睛痒痒。
case2
别挖耳朵啦,耳朵眼就那么小,挖来挖去,保护作用的那层物质都被搞丢了。能不痒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生病似乎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过程,人这一生,可能会生很多场病,有的人已经习惯了类似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不同的人,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病菌,对一部分人起作用,对有些人却完全不奏效。
这也说明了有的人天生就属于"易生病体质",他们的一生中,要不断地与病魔打交道,生病也成了"家常便饭",其实这类人可能都有相似的特征。
"易生病体质"通常有5个特征,若全都符合,劝你早做预防
容易感冒
相信大家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一到换季就感冒,吹了凉风就感冒、喝了凉水也感冒,只要身边有人咳嗽,想都不用想就是他。这类人一般体质比较虚弱,免疫力低下,对于一些流行疾病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建议:
平时多加强锻炼,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一开始可以先从慢跑、瑜伽等运动项目做起,再慢慢增加一些力量训练。同时,饮食上也要注意滋补,多吃一些能补血益气的食物,像桂圆、红枣、蜂蜜、牛肉等。
经常发高烧
有的人一生病就会发烧,平时也不注意忌口,觉得气温回升了,就乱吃冰冷寒凉食物,平时经常待在空调房里。这种人长期"糟蹋"身体,导致自身免疫力薄弱,遇到病菌时只能"缴械投降"。而且长期食用生冷食物,胃也会受到刺激,除了容易腹泻之外,还会引发胃病。
建议:
这种人通常属于体寒体质,因为长期贪凉,体内的寒气湿气都比别人重,所以更容易生病。建议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天气,都尽量避免冷饮、冰水,多吃温性的食物,平时也要坚持泡脚,注意保暖。
容易生气、急躁
有的人经常火急火燎,不论是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总是容易生气发火,只要有什么事不如他的意,就立马翻脸,这种人通常有心火、肺火旺盛的问题,容易出虚汗,常常便秘,口干舌燥。
建议:
我们常常说这种容易生气的人属于“上火体质”,这类人群就是心里的“火气”过于旺盛,平时在饮食上就需要注意避免像羊肉这类的“发物”,多吃能降火的苦瓜、冬瓜、绿豆等。
体内湿气重
虽然说“十人九湿”,看似很普遍,但有的人体内湿气格外重,就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自测一下,如果舌头肥大、舌苔厚重、黑眼圈明显、面色暗黄,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已经严重危害健康了,如果平时还爱喝酒、吃生冷食物的话,无疑是在“雪上加霜”。
建议:
平时少吃寒性食物,多喝热水,吃热食,避免重口味食物。饮食上做到合理搭配,运动也不可忽略,没事多跑步出汗,排出湿气一身轻松。
嘴唇颜色暗淡发紫
有些人常年嘴唇颜色较深,呈暗紫色,虽然他们会调侃自己像“中毒了”一样,但这并不是可供闲谈的症状,可能是肝病的征兆。
建议:
如果平时经常吃油腻、重口味食物的话,首先就要把这类食物从餐桌上撤走,其次是要戒酒,不论酒精对你的诱惑多大,为了健康,趁早远离,最后,注意休息,平时不要劳累过度,按时睡觉,让身体也能好好休息一下。
总结:有的人常常被疾病困扰,刚从上一场疾病中恢复,又陷入另一场疾病,这种生活确实会让人感到绝望,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达到预防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症状,对症下药了。
偶尔一两天缺觉,有些人就会感觉大脑迟钝、注意力不易集中。长期睡眠不足,后果就更严重,不仅会导致神经衰弱、记忆力和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会增加老痴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指出10种增加认知障碍风险的睡眠特征,并给出应对办法。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郁金泰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 邢 颖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25年随访研究: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与患痴呆症风险增加三分之一有关。
该研究分析了7959名参与者的长达25年的随访数据,报告了长期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中老年人与30%的痴呆风险增加有关,虽然这一发现不能建立绝对的因果联系,但至少表明睡眠时长与痴呆风险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此外,美国《睡眠》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也发现,入睡困难可能是晚年认知障碍的一大预警信号。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小组对2486名参试者(年龄至少为51岁)数据展开梳理分析,这些参试者于2002年报告了各自失眠症状及发生频率,并于2016年接受了情景记忆、执行能力、语言能力、视觉结构和处理速度等一系列认知能力评估。
对比结果显示,2002年存在入睡困难的参试者,14年后更可能发生认知损害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失眠相比,入睡困难是预测晚年认知障碍的主要失眠症状。
国际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曾刊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与认知障碍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10种睡眠特征(障碍)会加大其风险。
睡眠不足 影响脑内代谢废物清理
在图谱总结的10种睡眠问题中,有3种都与睡眠不足相关。
1. 失眠:指持续1个月以上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以及早醒,主要表现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醒后再难入睡,天没亮就醒且无法再睡。
2. 睡眠效率低:睡眠效率是指实际睡眠时长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所用时长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3. 睡眠潜伏期延长:潜伏期指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睡眠潜伏期延长多表现为上床后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
郁金泰解释说,睡眠时,大脑内的淋巴系统比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任何其他时间都更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代谢废物,如淀粉样β蛋白等,主要就是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运转的这套“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
失眠、睡眠效率变低等均会引起睡眠不足,导致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睡眠不足,可通过第二天的适量午睡进行弥补,时长最好不超过30分钟。
节律改变 干扰记忆生成存储
睡眠节律改变可直接影响与记忆相关的脑内海马区,干扰记忆的生成和储存。
此外,睡眠节律会参与代谢废物的清除过程,其正常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一旦被打破,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4. 睡眠分裂:即睡眠片段化,主要表现为睡着后反复醒,虽然每次时间很短,不影响总睡眠时长,但会破坏睡眠的完整性。
5. 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白天频繁出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等,可表现为嗜睡犯困、工作效率低下、容易生气或焦虑,甚至暴发攻击性行为等。
6. 在床上时间过多:主要指因犯困、打盹或提不起精神总想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却又未能入睡的时间过长,常见于退休或失业人群。
7. 没有午睡:对没有午睡意愿且仍能保持下午精力旺盛的人来说,不午睡通常不会对认知产生太大影响;但若是有午睡意愿却没条件午睡,大脑就可能出现代谢废物堆积。
德国精神病研究所研究人员曾指出,下午1点是白天一个明显的睡眠高峰,这个时段午睡可有效增强体内免疫细胞活跃性,有助于清除代谢废物。
8. 睡眠时间过长: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被认定为时间过长。一方面,这会改变正常的睡眠节律;另一方面,睡太多也会使大脑的炎症反应增加,造成神经毒性物质异常堆积,加大老痴风险。
睡眠障碍疾病 造成器质损伤
对大脑损害有最直接影响的是睡眠障碍相关疾病,有些典型表现甚至可以作为部分认知障碍疾病的预测因素。
9.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可表现为晚上爱做梦,并在梦中出现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床上翻滚等,有时还会伴有愤怒言语或大喊大叫。
这被认为是大脑早期衰老性退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可帮助医生预测帕金森病等的发生与进展。存在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非常高。
1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经常打鼾,甚至因呼吸暂停出现窒息感,频繁翻身或惊醒坐起。这类疾病可引起大脑的长期慢性缺氧,导致脑神经元死亡、脑内毒素沉积增多,使认知障碍风险大幅上升。
入睡困难,越着急越睡不着,烦躁不安;入睡很快,但半夜醒来再难睡着,一整天无精打采……可以说,这些情况下的睡眠都不合格。测评自己的睡眠质量,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吗?
如果晚上躺半小时仍无法入睡,说明生理、心理还未做好睡觉准备,也可能是睡前做了刺激性太强的活动。
夜间容易醒吗?
如果夜里醒来几次,但能马上入睡,就没问题。如果超过5次,则需考虑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疼痛等不适,建议去医院专科就诊。
醒后超过20分钟才能重新入睡吗?
夜间醒后10~15分钟,身体仍处于放松状态,容易重新入睡。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身体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让人越来越清醒。
这时,可下床做些放松活动,比如看书,但不要玩手机、电脑等。如果醒来后经常无法快速入睡,建议就诊。
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吗?
健康睡眠不完全取决于时间长短,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好了,白天精神状态不错,就算是健康睡眠。
睡眠质量差、总做噩梦吗?
有些人甚至因噩梦惊醒,醒后仍心有余悸。
日间功能受损吗?
比如次日头昏、乏力、困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警觉性降低等。
如果上述某一睡眠问题持续超过3个月,影响到工作、生活、社交等,且不存在药物影响,也非其他精神及躯体疾病引起,则可考虑失眠症。
不妨试试以下10个方法,有助改善睡眠:
规律生活
尽量每天同一时刻起床,包括休息日,有助于建立“生物钟”。建议7:30前起床,22:30前入睡。
减少白天休息时间
午休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增加体力活动
如做操、跳舞、打太极拳、练瑜伽等,有助于减轻入睡困难、加深睡眠,但睡前两小时不要剧烈运动。
控制视屏时间
减少看电视、电脑、手机等屏幕的时间。
控制饮食
不要空腹或饱腹上床,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饮料,比如茶、咖啡、巧克力,尽量戒烟限酒。
睡前做好准备
睡前可洗个热水澡或热水泡脚;穿宽松睡衣;枕头高低、软硬合适,被子薄厚适当;关灯、关好门窗,拉上窗帘,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有睡意后再上床
不要过早在床上酝酿睡意。
控制夜尿次数
睡前两小时避免进食及大量饮水,以免频繁起夜。如果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考虑药物治疗。
不赖床
过多赖床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睡眠。
提防心理问题
如有心理问题,经专科医生评估后,可加用抗焦虑药物。
此外,学会放松训练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腹式呼吸放松法:保持坐位或平卧位,肩膀放松,闭上眼睛;双手可放在腹部,缓慢深吸气,暂停1~2秒;缓慢呼气,再暂停1~2秒,如此循环往复。
渐进式肌肉放松:以手臂为例,先紧紧握拳,收缩前臂,体会肌肉紧张后胀、酸、麻的感觉,再逐渐放松打开,体会放松舒适、血流灌注后温暖的感觉。按头面、手臂、躯干、下肢的顺序进行训练。
长期失眠不利于身体健康,更不利于情绪管理。如果经过上述调节,仍存在失眠问题,建议到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一些特殊人群,如长期失眠的老年人和经常需要加班、昼夜颠倒的人,客观上较难达到最佳睡眠状态,建议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C、定期检查并管理好血压、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本期编辑:邓玉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以弥漫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伴发丘疹、脓疱为表现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中年人。
一、酒渣鼻的临床表现
1、红斑期--表现为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下颌等部位发生红斑,尤其是在刺激性饮食后、外界温度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红斑初期为暂时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成持久性的毛细血管扩张,常常以鼻尖部及两侧鼻翼处最为明显。
2、丘疹脓疱期--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或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
3、鼻赘期--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致使鼻尖部肿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其表面不平,皮脂腺口明显扩大,挤压有白色粘稠皮脂分泌物溢出,毛细血管显著扩张。
二、酒渣鼻的临床分型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面中部潮红,伴烧灼或刺痛感。发红,通常不累及眼周皮肤。皮肤通常细腻,不像其他亚型的酒渣鼻。红斑区域有时出现粗糙鳞屑,可能与慢性、低度皮炎有关。常见的引起面红的刺激因素包括急性情感性压力、热饮、酒精、辛辣食物、运动、寒冷或热天、热水洗浴。外涂药物后可加重灼热或刺痛感。
丘疹脓疱性酒渣鼻:经典的酒渣鼻,特征性表现有通常见于中年女性。面中部红斑,其中可见红色丘疹,上有针尖大小脓疱。既往有面部潮红病史。毛细血管扩张可能出现,但可能与红斑难以区分。
鼻赘型酒渣鼻:显著的皮肤增厚和鼻子、下巴、前额、或眼睑等部位表面出现结节。
眼周型酒渣鼻:眼睑炎;结膜炎;眼睑和睑板腺炎症;眼睑内结膜充血;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尽管眼周表现可以在皮肤表现之前出现,但多数患者与皮肤表现同时发生。
肉芽肿性变体:酒渣鼻的一种罕见肉芽肿性变天(簇集性痤疮/颜面粟粒性狼疮),表现为炎性红斑或皮色丘疹,对称分布于面上部,特别是眼周和鼻子。皮色常孤立,周围红斑有,但可能不明显。这些患者通常没有面部潮红病史。
三、酒渣鼻的治疗
激光治疗:血管性激光,酒渣鼻的主要治疗,使用氧化血红蛋白吸收的脉宽,导致血管降解,引起周围组织轻度的疤痕或损伤。
手术:持久性的毛细血管扩张可以采用电灼或585-nm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然而,面部红斑不能改善,新的毛细血管扩张随着时间会再次出现。赘型酒渣鼻可以通过皮肤磨削、二氧化碳激光剥脱,手术削除等技术改善。
避免诱发因素:在开始治疗前,应该找到和避免导致酒渣鼻较重的刺激因素,比如:热或冷天;风;热饮;咖啡因;运动;辛辣食物;酒精;情绪;刺激性和破坏皮肤屏障的外用产品;引起面红的药物。此外,每天外用广谱的防晒霜。
咱就是说,颜值再高的人打喷嚏也无法保持美丽,自制力再强的人也不能控制自己不打喷嚏、不咳嗽,如果强行把它们憋回去,那么后果......
比如这位小姐姐,在图书馆学习时想要憋回一个喷嚏,没想到喷嚏变成了一声大叫,引得所有人都对她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妥妥的社死现场。
小小喷嚏,这么大威力,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当你闻到某些气味、或者微小异物进了鼻腔时,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向呼吸肌肉发出指令。为了排出这些刺激物,你会先深吸一口气,然后肺部猛地收缩,肺部的压力就会转化为一股气流,从口鼻腔猛然冲出来——一声阿嚏就这么形成了。(打喷嚏不是有人想你,也不是有人骂你,别再自恋啦。)打喷嚏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是鼻粘膜受到刺激后的一种正常反应。
这股气流的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最远可达9米,伴随着气流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细菌或者病菌。
所以啊,你想想,如果把这么猛地气流憋回去,那么就需要身体内部自行消化,可你的小身板根本消化不了啊,最后的结果就不仅仅是大叫一声,而是会冲向身体的各个部位。
由于鼻子、嘴巴、喉咙都是相通的,喷嚏就近可达鼻腔,向上可达眼睛、脑部,向两边可达耳朵,向下可达喉咙和肺部,如果你比较倒霉,体内气压过高很有可能会冲破你的脑血管、刺破你的鼓膜、穿破你的喉咙......细菌、病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容易引发感冒、流感等。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可都是真人真事。
那有没有既不伤身体又优雅的打喷嚏方法呢?
别做梦了!
打喷嚏注定和优雅无缘,不论你怎么小心翼翼,都会发出声音。咱还是不要太有负担,全当是“鼻子在唱歌”(就是唱的太难听了),所以就痛痛快快直接打,重要的是保证打出一个“礼貌”的喷嚏。
一个礼貌的喷嚏最最最基础就是不对着人和食物,毕竟谁也不愿意吃你的口水!况且,这些口水里面可能还含有未知的细菌和病菌,细思极恐!
当你想打喷嚏时,请优雅拿出一张纸巾掩住口鼻,注意是轻轻掩住而不是紧紧捂住。如果没有纸巾,用你坚实有力的臂膀挡住就好啦。总之千万不要用手去遮掩,因为手会接触到很多地方,当你揉眼睛、抠鼻子或者触摸公共物品的时候,细菌和病菌会悄悄传播,害人害己不可取哦。普通的感冒病毒在室温下,可在皮肤存活两个小时,打过喷嚏后,有条件的一定要及时洗手。
感冒或者鼻子敏感的小伙伴出门最好还是戴上口罩,既可以避免传播病毒,也可以防止鼻子受到刺激打喷嚏。
如果频繁打喷嚏,很有可能是过敏或者感冒,要及时看医生哦。
已认证
山东省立医院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