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药物性肌病

药物性肌病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内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药物性肌病介绍
  • 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肌肉病变
  • 表现为肌肉疼痛、肌无力、行走困难等
  • 一般停药后症状自动消失

简介

药物性肌病是由于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干扰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些药物包括他汀类降脂药、激素类药物等。主要的症状是肌肉疼痛、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等。肌痛和肌痉挛是药物影响骨骼肌正常功能和结构的一种早期症状,进而可发展成为肌病。一般无需处理,停药后症状自动消失,症状明显或疼痛不能忍受者可给予止痛处理,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本病常见症状有肌肉疼痛、肌肉无力、行走困难以及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在休息时出现小腿难以忍受的不适,伴烧灼感、刺痛)等。

诊断依据

依据患者有相关用药史,出现了肌肉疼痛、肌肉无力、行走困难以及不安腿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提示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提示肌病改变,通常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肌痛或者肌病后,即可确诊。

药物性肌病有哪些类型?

本病主要根据病理特点分为:

1.坏死性肌病。

2.横纹肌溶解。

3.线粒体功能障碍性肌病。

4.溶酶体性肌病。

5.微管性疾病。

6.肌原纤维性肌病。

7.Ⅱ型肌萎缩性肌病。

8.炎性疾病。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临床不常见,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1]。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能治愈,治愈后无后遗症。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药物性肌病相关科普内容

文章 替比夫定引起的药物性肌病:一例病例分享

在临床实践中,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有效的抗HBV药物被广泛应用。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肌病,从而导致停药。我们分享一例由替比夫定引起的药物性肌病的病例,以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替比夫定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该患者为49岁男性,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肝功正常。因发现氨基转移酶高及HBV DNA为10^7copies/ml,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加用国产阿德福韦酯,但HBV DNA仍未转阴,于是将国产阿德福韦酯换为进口的,并将拉米夫定换为替比夫定。3个月前开始出现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症状逐渐加重。入院检查显示CK明显升高,查体上半身肌肉有明显压痛,考虑存在肌肉损害。经分析,替比夫定可能与肌病有关。停用替比夫定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CK水平也逐渐降低。

此病例提醒我们,在使用替比夫定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CK水平和肌肉症状。如果出现肌肉症状伴有CK升高,应及时停用替比夫定,并嘱患者多休息以尽快缓解症状。对于肌肉症状严重或停药后恢复较慢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辅酶Q10治疗。

家庭医疗小助手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横纹肌溶解症误诊为多发性肌炎:一例分析

本文报告了一例横纹肌溶解症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病例。患者为42岁男性,主诉四肢肌肉疼痛伴无力1个月。患者在服用非诺贝特10天后出现双下肢近端肌肉疼痛和无力,随后逐渐扩展到双上肢。虽然在外院被诊断为多发性肌炎并接受治疗,但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检查显示肌酸激酶4920 U/L,尿蛋白和潜血阳性,肌电图显示神经受损。初步诊断为药物性肌病,给予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治疗,但病情继续恶化。最终,患者被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广泛横纹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剧烈肌痛、肌压痛、肌肿胀和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尿液可能呈现红褐色。这种疾病的病因多样,包括过量运动、肌肉挤压、缺血、药物毒物和感染等。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应该警惕各种药物,尤其是降脂药可能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紊乱等并发症,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弥漫性血管凝血(DIC)。

本例患者的病情之所以恶化,除了与其体质有关外,也与医务人员对横纹肌溶解症的了解不足有关。患者在入院前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干扰了诊断和治疗的思路。虽然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多发性肌炎,但它也可能加重横纹肌损伤,从而使得病情恶化。因此,在面对不明确的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诊断和治疗中走弯路,减少对患者的不必要伤害。

未来医疗领航员

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