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常见症状为黄疸、皮肤瘙痒、腹泻、发育迟缓等
- 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简介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期起病。根据致病基因不同,PFIC可分为3型。临床多表现为持续性黄疸伴皮肤瘙痒、身材矮小、青春期及性征发育延迟、腹泻等。该病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肝移植等,及时规范治疗,可改善症状,延缓病变进展,如患儿得不到及时干预,多在儿童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十分重要。
症状表现: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黄疸与瘙痒,并且有波动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数月至数年间歇发作,每次持续3~4个月。
诊断依据: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靠于临床表现、血生化血清胆汁酸和转氨酶升高,多数伴有血清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PFIC-1 型常发现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 γ-GT 表达缺失,PFIC-2型可发现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BSEP表达缺失,PFIC-3型中常可发现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MDR3表达缺失等的综合判断确诊,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胆汁淤积性肝病。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有哪些类型?
根据致病基因不同将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分为
1.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1型
通常在1岁之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月龄,少数患儿在新生儿期起病,部分可到青春期才出现胆汁淤积。
2.PFIC-2型
通常在新生儿期起病,病情呈进行性进展,多在10岁前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
3.PFIC-3型
发病早晚不一,从1个月~20岁不等,以婴幼儿发病多见,婴儿多以白陶土样便等为首发症状,且常在儿童期就进展为肝硬化,须接受肝移植;而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常以肝脾肿大、胃肠道出血等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首发症状,多经药物治后病情得到改善。
是否具有传染性?
否
是否常见?
临床较为罕见,PFIC-1和PFIC-2型发病率1/100000~1/50000,发病与性别无关。文献报道10%~15%儿童胆汁淤积性疾病归因于本病,10%~15%儿童肝移植归因于本病[1]。
是否可以治愈?
无法治愈,确诊后应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展,如果不经治疗,在儿童时期预后通常不佳。
是否遗传?
是
是否医保范围?
是
蔡强
主治医师
肝胆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颜昕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漳州市医院
赵轩
主治医师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