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爱运动的人,警惕这个猝死原因

爱运动的人,警惕这个猝死原因
发表人:王闯

最近,“28 岁字节跳动员工在单位健身房内猝死”的新闻引发关注。熬夜、加班,如果再加上不恰当的运动,就可能成为可怕的“死亡”组合。

朋友们都知道,适当的运动是最低成本的预防疾病的方法。运动可以保持心脏活力,保持搏血量,长期运动的人心率慢,每搏量大。

但是,运动过头可不行。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和运动时间的延长,运动也会带来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副作用。运动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可以导致心跳加快,房颤发生概率增加 5 倍,还可以导致左心增大,心肌结构改变,猝死率增加。

有一门专业叫做运动心脏病学。这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早年发现运动员在竞赛和训练期间,心脏变得比正常人大,心电图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果停止高强度训练两个月,运动员的心脏还可以缩小,心电图回到正常。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运动时不注意把握好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容易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心脏的健康运转。

以前医院用于诊断冠心病的运动平板心电图,是通过运动刺激,了解心脏有没有缺血性心脏病,一旦运动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就可以怀疑冠心病的存在了。

有一个能反映脑血管病、冠心病、肿瘤、猝死发生风险的检查指标,被严重忽视了。这就是人体心肺耐力。

研究发现,心肺耐力差的人极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而心肺耐力好的人,则一定程度地抵御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评估心肺耐力需要做心肺运动试验,这个试验比运动平板心电图更能准确地预测冠心病风险。通过 10 分钟左右的心肺运动试验,可以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体能情况。心脏科医师用了一个词,叫做心肺耐力。近五六年来,国际心脏组织和商业保险机构在评定健康、准备手术和手术后运动治疗时,都会参照这个指标。心肺耐力过低的人,容易得心脏病。

2013 年 1 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出声明,要求医生要了解患者的心肺耐力,而商业保险公司在投保医疗保险时要求投保者提供自己的心肺耐力资料。近几年来,英国国家健康机构要求所有外科大手术之前,必须对每个接受大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的心肺耐力评估。

用心肺运动试验测定人体的心肺耐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医疗专家、健康管理专家、运动员训练专家、高原研究者的重视。目前拥有心肺运动试验的医院逐步增多,心肺耐力检测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的重视。

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可以了解人体心肺耐力,这样才可以制定精准、安全、适合心脏病人的运动治疗方案。对于没有心脏病的人群来说,了解到了自己的心肺耐力,才知道怎样保证心脏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这项检查中,可以发现肌肉的无氧阈值、通气阈值、有氧区间和无氧区间以及缺血阈时段。简单地说,氧气够用的运动对心脑血管无害,氧气不够用的运动,可能对心脑血管不利,不安全。就拿散步来说,开始步行时,感觉不到气喘和气短,当运动一段时间后,微微喘气,其实这是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在增加,以及身体累积产生的代谢物需要排出,这是呼吸的第一个点。如果拼命高速度跑起来,或者跑了一段时间,人体达到一个极限,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呼吸的极限点。前一个点叫做第一通气阈,极限点叫做第二通气阈。

如果日常的健身运动达不到稍稍喘气的状态,这样的运动作用不大,只能产生一种疲劳而已。

假若运动过头了,气喘吁吁时间太长,心脏很可能吃不消。因为运动达到气喘的极限时,除了换气不能满足身体的呼吸困难外,心脏的搏出血量也跟不上需求,也会导致呼吸困难。

肌肉到了极限,产生酸痛,这是肌肉的无氧阶段。呼吸频率和呼出吸入的气体到了极限,这是肺功能到了极限。如果运动到心脏不能承受的程度,那就是心脏的极限。我们主张的运动治疗和有益于心脏健康的运动,必须既保持心脏安全,也要给予心脏适宜的刺激。

如何能做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关注呼吸困难程度和心率。运动到微微喘气时,就减慢强度,既要刺激心脏和肺脏,又要合理即时降低强度,等心率慢下来,再次刺激。这种让自己反复在微微喘气和上气不接下气的中间状态的运动,叫做强度间歇训练。这是心衰病人、心梗病人的医学训练方法,对于正常人也适用。

如果要精准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具体数据,如安静呼吸和运动呼吸的各项参数,血压和运动心率、安静心率、血压数值,可以到医院检测心肺运动试验,测定心肺耐力。了解了,做到了,你就达到了运动治疗中的安全要求。

一旦总量过大和强度过大,会促使心脏处于不健康状态,这是很危险的,严重者可发生猝死。提醒那些希望通过运动疗法达到健康目的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千万不要只顾健身,不考虑人体心脏的承受能力。简言之,运动虽好,也不能过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原性猝死疾病介绍:
心脏性猝死是指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心脏性猝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常由过度劳累、情绪急剧变化、精神刺激等引发。在心脏性猝死前可有胸痛、呼吸急促、疲乏、心慌等症状,发作时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然后突然呼吸心跳停止。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很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心脏复律可挽救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心原性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提起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运动减肥,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迈开腿消耗的热量更多,隔壁小姐姐为了减肥每天跑步1小时,一个月下来鞋子跑坏了两双,体重不降反而升了2斤!这是什么鬼?太不科学了,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呀!

    的确,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可以帮助减肥,但是运动减肥的前提是热量收支为负,也就是吃进去的热量要<(运动消耗的热量+基础代谢消耗的热量+食物热效应)的总和,才能减肥。基础代谢消耗的热量和食物热效应基本是稳定的,运动消耗的热量多、进食的热量小,就容易减肥。

    然而事实是,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运动消耗的热量,而低估了食物所含的热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运动消耗的热量和食物所含热量分别有多少吧?

    运动消耗的热量:跑步一小时消耗热量300千卡,连续跳绳30分钟消耗热量300千卡,快走一小时消耗热量200千卡,练瑜伽一小时消耗200千卡热量,徒手擦地板一小时消耗200千卡热量。

    食物所含的热量:1根100克的油条热量是423千卡,1袋100克的薯条热量是298千卡,一杯奶盖蜜桃冰沙的热量是384千卡,一块烤肉披萨的热量是470千卡,100克(1/4块)提拉米苏的热量是376克。

    也就是说,你起早贪黑跑步1小时消耗的热量,被早餐因为嘴馋吃掉的一根油条的热量给狠狠碾压了,你汗流浃背做一小时瑜伽所消耗的热量,却败在了一袋薯条上......你说冤不冤!

    仔细询问邻居小姐姐得知,她每天跑步很辛苦,抑制不住的想吃油条、油饼等油大的食物,偷偷吃过几次油条和手抓饼。她万万没想到,跑步减肥失败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偷嘴。

    更让人扎心的是,最新研究发现,对于肥胖的人,运动消耗的能量有49%被基础能量代谢下降“抵消”,而体型正常的人运动消耗的能量有大约28%被基础能量代谢“抵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样靠运动消耗100千卡,肥胖的人总能量消耗只增加了51%,而不胖的人总能量消耗增加了72千卡,结论就是肥胖者运动减肥的效果更差。

    运动减肥是一种很健康的减肥方式,前提是在控制好摄入热量的基础上。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长肉太容易而减脂真是太难了,盯住热量收支为负这件事重点还是在吃上,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双管齐下才行。

  • 冬季,天气转冷,加上各地疫情也偶有反复,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大街小巷的疫情防控宣传标语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增强免疫力」这样的字眼。那么,运动对我们的免疫力到底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了解我们的免疫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免疫力。

     

    众所周知,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主要由免疫细胞(B 细胞、T 细胞、吞噬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病原微生物,然而我们机体的免疫力通常都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因此足以抵抗一般的病原体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患上普通感冒、流感甚至乙肝、结核呢?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处于免疫力较低下的状态,使得病原体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能够突破我们的防御线,引发感染。要想有效防未病,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减少免疫力降低的情况。

     

    运动与机体免疫力的关系

     

    在我们的正常认知中,运动显然是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诸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比赛后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因此,科学家提出了训练强度与感染风险之间的「J 型曲线(J-shaped)」关系。

     

     

    从 J 曲线可以明确的看出,相比于久坐不动,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但是高强度/长时间锻炼则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强感染的风险。

     

    如何运动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1. 疫情当前,外出仍需佩戴口罩,众多运动场所也尚未开放,因此我们应多坚持居家锻炼,避免户外或健身房锻炼。

    2. 无论是已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还是尚未开始体育锻炼的朋友,都要留意体育锻炼后的短暂性免疫功能低下。选择适量、适度的科学锻炼方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训练。

    3. 坚持有规律的每日持续运动锻炼,每周锻炼次数在 3-5 次。

    4. 训练量要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模式。幼儿主要是加强身体活动与户外活动,青壮年则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增强体能、减脂、塑形、增加柔韧性)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则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量。

     

    当然,除了我们已经阐述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外,免疫力的增强还需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必然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多吃蔬菜水果、谷类作物,补充优质蛋白都有助于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 规律作息,健康心态

     

    研究表明,无论是低于 6-7 小时或是多于 9 小时的每日睡眠时间均会增加机体患病几率,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生理疲劳从而给免疫系统带来负面影响,而心理压力则会导致心理疲劳从而降低免疫力,因此学会自我减压也是增强免疫力的良方。

     

    3 拒绝烟酒,健康生活

     

    吸烟与酗酒都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时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拒绝不良习惯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增强免疫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运动锻炼的效果也绝非朝夕可见,但是坚持体育锻炼却能让我们获益终生。因此尽管疫情当前,我们也应该合理开展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也是全民抗疫!

  • 秋季的清晨,当很多年轻人因天气转冷而放弃运动时,很多大爷大妈们却依旧热火朝天地奔跑在公园的“晨练赛道”上。的确有健康之处,但是“晨练猝死”“公园倒地”等报道却也屡见不鲜,因此,秋季晨练需谨慎。

     

     

    气温的降低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风险

     

    首先,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如夏季快,随着天气的变冷,血液流速变缓;此外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人体呼吸消耗大量水分,进而血液粘度变高,更易形成血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诱发心肌梗塞。

     

    同时,对于高血脂人群,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由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变得更细,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用药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用药,用于预防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据研究,阿司匹林可以使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34%。

     

    阿司匹林总体上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但服用阿司匹林服的患者中,约有5%-6%的人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是既往有溃疡的患者是高危人群,需要每年对肠胃道进行体检,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在我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用药情况并不乐观,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服用药物预防疾病进展。比如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华法林等,都有对应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服用这些药物减少心梗、猝死等急症的发生,不要因为“讳疾忌医”的心态而加重病程,另一方面但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服用,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及时体检 发现“隐疾”

     

    大部分人是不会突然出现猝死的情况,因为血管的病变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情况,血管内会逐步形成斑块,在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下,斑块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发生破裂,突然把血管堵死,就像发动机突然断了油压,这样会造成心脏失速,进而发生猝死。

     

     

    但由于很多人没有体检的习惯,在疾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而放松警惕,任疾病“自由发展”,当天气转凉并且超量运动时,心功能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引起危险的发生。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在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对于它的警惕更应放在心头,这样才能让我们做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心安”。

     

    秋季开始,晨练一定要多加注意,尽量等太阳升起,气温升高后,慢慢活动身体,不宜剧烈,不宜过早,还要注意头部的保暖哟。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根据统计,不少人因为心血管病而死亡,更困惑的是,为什么在明明正值壮年,也注意了身材保养,怎么还会在运动之后,突然发生心血管病猝死?维持人类的心血管功能,并非大家所想象的“多运动多健康”。不管是突然脑出血的陈升玮,还是之前综艺节目中突然发生心肌梗塞猝死的高以翔,都属于这类心脑血管病突然发作的年轻人。

     

     

    有一种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会导致中风、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血液凝结成“血栓”,阻塞血管,形成不健康状态。尽管脑卒中好发于60-70岁人群,但50岁以下人群也占了2成。此外,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高血压,没有对其进行治疗、控制,从而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建议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血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也许不需要每天的量,但对自己的血压高低,需要有一个小概念。

     

    在进行这三项运动之前,我们首先评估了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有专家曾指出,0-39岁人群中,跑步、游泳和足球是猝死的最多的运动项目;60岁以上人群中,门球、高尔夫和跑步也是最危险的运动项目。总之,马拉松跑是运动中猝死最多的一项,其次是高尔夫。每个人都对马拉松赛跑比较谨慎,但对那些看起来“只走不挥”的高尔夫球,就不那么重视了。但是,近年来却有不少棒兄弟、棒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发生意外。原因在于,运动主要是在高温下,容易血液粘稠,而高温却使全身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增加,代谢超负荷,从而发生意外。

     

    青少年运动后最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死亡!这几项运动是最危险的。

     

     

    体育锻炼后预防心血管异常!根据统计,这4项指标中,运动猝死最常见于四种情况,应谨记要避免。一、无暖身立即运动;二、剧烈运动后无缓冲立即停止运动;三、不利运动环境,如高温、缺氧四、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运动。可记住“临微不乱”口诀,包括“临”时手脚软:单侧手脚无力或单侧抬不起手脚;“微”笑也困难:面部表情不对称或嘴角歪斜;说话“不”清晰:口齿不清或表达不清楚;别“乱”快送医:看到上面这些症状之一,立即记下发作时间,紧急送医,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 平时普通人运动,可能会由于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等原因导致损伤。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平时运动应注意预防损伤。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系统的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为了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项目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准备活动要充分

     

    不少运动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特别是在这种天气转凉的阶段,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地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运动时的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的内容和强度。如果你是不经常运动(因沉迷于学习)的童鞋,千万不能一上场就立刻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因为这时你的肌肉和关节因长期没有进行活动而十分脆弱更易发生运动损伤。

     

    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且过重而引起运动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可以学习身体多个部位的不同锻炼方法。

     

     

    运动损伤如何急救

     

    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从而止血、止痛、减轻局部肿胀。常用于闭合性组织损伤。

     

    抬高伤肢法:抬高伤肢,可使伤肢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以达到减少出血作用。

     

    压迫法:可以用手指直接敷上消毒纱巾压出血部位,或用指腹压出血动脉近心端搏动的血管处,如能压在相应的骨头上更好,以阻断血液,达到止血目的。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使患者仰卧、头部后仰、托起下颌、捏住患者鼻孔,压住食道管,防止空气吹入胃中,急救者深吸一口气,两口相对,将大口气吹入患者口中,吹气后将捏住鼻子的手放开,如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每分钟约16-18次,直到患者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胸外心脏按压"使伤者仰卧,急救者两手上下重叠,将掌根置于患者的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借助于体重和肩臂力量,均匀而有节奏地向下施压,将胸壁下压3-4cm,然后迅速地将手松开,胸壁自然弹回,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以60-80次的节律进行,直到恢复心脏跳动为止。

  • 8月12日,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ITA)官网称,东京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赛银牌得主之一——英国队成员乌贾,尿样A瓶兴奋剂检测呈阳性。

     

    根据规则,他有权要求对B瓶尿样进行检测,但如果结果仍呈阳性,英国队的银牌可能被取消。

     

     

    在该项目中,中国队以37秒79排名第四,追平了中国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

     

    若英国选手申诉失败,意味着中国队的苏炳添、谢震业、汤星强和吴智强将获得铜牌。

     

    很多人可能认为,兴奋剂只与运动员相关,离普通人很远。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药里,可能也含“兴奋剂”。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带你看看哪些常见药物中藏了“兴奋剂”。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 张征

     

    兴奋剂,本是医生手中治病的药

     

    在医学中,兴奋剂原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

     

    后在体育界泛指可作用于人体机能,有助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这类药物会影响体育精神、比赛公平,所以是不允许运动员服用的。

     

     

    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以尿检为主,血检为辅——

     

    尿检的原理很简单,人体服用或注射药物后,其代谢产物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在尿液中。通过对尿液进行检测,就能知        晓运动员是否使用过兴奋剂。

     

    但有的违禁药物难以在尿检中查出,如某些激素,而血检就可以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抽样检测时,一般采用事先无通知的方式,运动员是第一个接到通知,知道自己被选中接受样本采集的人。

     

    在接受通知后,运动员应尽快到检查站报道。特殊情况下,可请求延迟报道,前提是在检查官/陪护员的陪护下。

     

    随后,运动员会在同性别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去厕所提供不少于90毫升的尿液样本,然后装入两个密封器中,一般用A瓶和B瓶来称呼。

     

    图片来源:中国反兴奋剂中心

     

    有些药里也藏着“兴奋剂

     

    很多临床常用药,由于都能提高运动员成绩,被收录在国际禁用目录之中。

     

    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布的2021版《禁用清单国际标准》,兴奋剂包括了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利尿剂、刺激剂、麻醉剂等几个大类。

     

     

    “禁用清单”至少每年更新一次,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接触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药物:

     

    1   利尿类的降压药

     

    利尿剂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衰的药物,本身不具有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但此类药物会加大尿液排出量,可以在赛前减轻体重,而一些比赛是按体重量级进行的,运动员在赛前使用利尿剂,可快速减轻体重,参加低体重量级的比赛,获得优势。

     

    利尿剂还可以稀释尿液,如果运动员服用了违禁药物,再服用利尿剂,就可以降低尿液中的违禁药物含量,骗过尿检。

     

     

    普通人在服用利尿剂后,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必要时可喝点淡盐水

     

    有些利尿剂,比如噻嗪类,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

     

    2   含“麻”感冒药

     

    伪麻黄碱可收缩血管,减轻鼻部充血、鼻塞症状,是复方感冒药中很常见的成分。

     

    但由于它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防止被运动员滥用以提高成绩,因此被禁用。

     

    此药服用剂量越大,中枢兴奋作用也越强,可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要遵医嘱服用。

     

    而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最好别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以免因收缩血管、加快心率,造成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

     

    3   合成类固醇

     

    类固醇类兴奋剂,往往是雄激素及其衍生物:

     

    • 女运动员用后会出现体毛增生、嗓音低沉、脱发、乳房扁平和月经不调;
    • 儿童或青少年运动员服后,会影响身高;
    • 男运动员服后可出现丘疹、前列腺增生等。

     

    大家使用激素类药时,应注意不可随意调整用量,停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4   心脏病药物

     

    比如曲美他嗪,此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提高心肌细胞能量储备,改善心脏功能。

     

    2014年被列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禁用清单,属于赛内禁用药物。该药不良反应较少且轻,遵医嘱使用一般较安全。

     

    5   糖皮质激素

     

    值得注意的是,2021版《禁用清单国际标准》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在赛内期间,运动员将禁止使用所有注射类糖皮质激素。这类药有助提高人体中枢神经节系统的兴奋性。

     

    药物中的“兴奋剂”主要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我们普通人千万不能因噎废食。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它们能改善病情,且不良反应少见或较为轻微。如果服用后出现明显异常,应及时就诊。

  • 中老年人要注意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对此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保证自己充足的睡眠质量非常的重要,同时也应该重视体检,哪怕患有了心律失常,也可以获得尽快的治疗,以免产生并发症。


    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出现心慌或者是胸闷等这一些典型的症状,往往在体检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患有了心律失常,所以说,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我们一定不可以忽视体检,那么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怎么样才能够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

     


    1,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并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检。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很有可能会引起猝死,特别是在严重疲劳的状态下更加会引起心律失常。


    2,在发现心律失常之后,我们必须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可以随意的服用药物,或者是在看到自己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也不可以停止药物服用。


    3,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运动一定要适量运动量越大,其实对于身体也并不是拥有一定的好处,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最好是选择散步或者是打太极拳,着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


    4,要想减少猝死的几率,那么一定要避免冷热的刺激,同时也应该小心感冒的出现,洗澡的时候不可以水温过高或者是过低。


    5,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喝咖啡或者是浓茶,同时也不可以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

     


    6,要想预防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猝死几率,那么一定要减少过量的喝酒,同时也应该戒烟,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让我们因此而出现心脏异常。


    7,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长期的劳累就可能会增加心率失常出现的几率。


    8,和人接触的时候一定要宽容的对待,避免自己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如果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出现。


    9,要想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那么首先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疾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完全文,我们对于如何预防心律失常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并没有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重视体检,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这是对于我们人体的生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必须要及时接受治疗。

  • 10个心肌梗死9个都能预防!可是为什么每年还是有那么多心肌梗死发生?

     

    心肌梗死是导致猝死最多的一个原因,心肌梗死如果不能及时就诊会导致心衰,会导致猝死;如果我们在心肌梗死前就及时就诊,得到正规治疗,自然能有效地预防心肌梗死,挽救更多生命。绝大部分心肌梗死发生前,都会有提醒,都会有警报,可是往往被大家忽视,最终直至发生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心衰,最严重的导致死亡。

     

    心肌梗死的报警------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肌梗死来临前最常见的一种报警,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更是和心肌梗死并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足见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旗鼓相当。

     

    一、心绞痛都有哪些表现

     

    为什么都心绞痛了,还有人不去医院呢?

     

     

    其一,很多心绞痛并不典型,以至于很多人即使发生了心绞痛,也不知道自己发生了心绞痛;其二,心绞痛都是发作性,也就是每次持续几分钟,过了几分钟就完全缓解,发作时患者很难受,想去医院,可是一旦缓解后,大部分人就觉得好了,就不愿去医院就诊了。

     

    心绞痛并非只是很多人想的心脏疼痛,心绞痛包括心前区疼痛,胸痛,呈闷痛;但也会表现为后背疼痛、肩膀疼痛、上腹疼痛、头疼、牙疼;也会表现为咽部不适、胸闷憋气、大汗淋漓等等表现。

     

    心绞痛共有的特点就是,活动、运动、劳动等等用力后,就会加重,或就会诱发。休息几分钟就能缓解,缓解后如健康人。之所以很多人发生心绞痛,没有引起重视,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生了心绞痛。

     

    二、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稳定型心绞痛,也叫劳力性心绞痛,一般来说病情相对稳定,相对安全,不容易发生心肌梗死;一般都是在活动、运动、劳累后才会发生心绞痛,休息的时候,一般不会发生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不稳定性心绞痛很容易发展到心肌梗死,所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危险程度基本是一模一样,都叫急性冠脉综合征。一般来说,休息的时候就会发生心绞痛,我们称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在活动、运动、劳累后会明显加重。

     

     

    当然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当劳力性心绞痛加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恶化劳力性心绞痛,也即是原本是劳力性心绞痛,上到5楼才会心绞痛,现在逐渐加重,上3楼就会发生心绞痛,那么这时候也需要按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对待,以免发生心肌梗死。

     

    三、心绞痛发作应该怎么办

     

    当发生心绞痛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停下手里的一切活动,保持最省力的体位;如果有硝酸甘油,可以舌下含服,也可以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大部分心绞痛经过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3分钟左右明显缓解,症状消失。

     

    但这时候症状消失了,不代表这个病好了,心绞痛发作,就是心脏再给自己的主人报警,提醒主人赶紧去医院看病,心脏血管狭窄了,如果不及时就诊,就可能会导致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肌梗死。所以当心绞痛症状缓解后,必须马上去医院,经过正规治疗后,才能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有人问了,如果心绞痛不缓解怎么办?如果心绞痛持续15分钟还不缓解,说明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必须拨打120!切莫耽误!总之,大部分心肌梗死发生前,都有心绞痛的警示,关键看心脏的主人能不能及时发现,能不能及时就诊。重视心绞痛,及时就诊,才能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的兴起,可谓是全民参与其中,不管男女老少,全民参与跑步的热情异常高涨,但随之而来引发的猝死事件也层出不穷。据统计,近三年来,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中已有14人发生猝死,这些参赛者均是在跑步中出现心脏骤停,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经现场抢救无效而死亡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呢?

     

    以下人群要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中有心脏病史的,有长期吸烟习惯的,或者平时很少参加锻炼,突然来报名参赛的,以及有高血压病史的,这些都是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所以,有必要在赛前做运动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跑步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锻炼方式,长期坚持跑步对人们的健康有许多的益处,它不仅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肺活量及心脏活力,还能降低乳腺癌、白内障、胃癌、抑郁症、严重心脏病发作等疾病的风险,还有研究表明跑步可以增加最多三年的寿命。适量的跑步有益身心健康,但是过度的跑步会引发各种运动伤害,甚至引起死亡。

     

    除了会引发心脏病之外,不当的运动还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呢?

     

    1、大量出汗容易引起脱水,在跑步过程中容易流失大量的汗液。如果流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造成新陈代谢障碍,严重时就会造成虚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一定要及时的补充水分,这样就可以避免脱水的发生。

     

    2、除了脱水,还应防范低钠血症。随着身体大量的出汗,还会使得体内钠、钾流失过多,之后因为口渴的驱使,一次性喝了太多的水,导致血液中盐浓度降低,这就导致了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可能导致诸多问题,轻微的可能造成不舒服、头脑混乱、头痛嗜睡、烦躁不安、肌肉无力、抽筋、恶心和呕吐,严重的还会造成昏迷、惊厥甚至死亡。因此我们要多次少量的喝水,在补水的同时,可以服用盐丸,补充钠、钾等盐分,可以很好地防止低钠血症的出现。

     

     

    3、跑步,还可能会对关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跑步是一项有冲击性的运动,对踝关节、膝关节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关节出现疼痛而又不加理会,很有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导致永久性的损伤。因此,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要倾听身体的声音,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放慢速度,如果关节出现了疼痛,必须要停下来恢复,甚至放弃比赛,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在追求健康和体验运动快乐的道路上,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当的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希望广大跑步爱好者们平时能够正确锻炼,比赛时量力而行,让跑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健康而非伤害。

  • 你知道“难过”、“生气”、“焦虑”也可能会造成心肌梗塞吗?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心脏血流,导致缺血的状况,而出现心肌梗死。在情绪过度激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内分泌都会受到影响,出现心肌梗死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猝死,或是留下心脏衰竭的后遗症。

     

    动脉没阻塞也可能心肌梗死!

    失恋的时候,我们常说自己“心痛得要死”,太感动的时候,也会觉得“开心得要死”,其实这种话并不是开玩笑,因为在情绪有大量波动的时候,交感神经会特别的活跃,而交感神经又同时负责我们的心跳频率、内分泌的分泌,所以情绪激动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胸口闷的。

     

    而因为交感神经过度活跃造成的心肌梗死,就叫做“章鱼壶心肌症”,又称为心碎症候群。

     

    这些人在心脏病发作,胸痛、喘不过气的时候就医,会被判断为是“心肌梗死”,但在血管检查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动脉阻塞的问题”,却看到左心室的心肌不正常的扩大,堵住了血流的出路。

     

    交感神经的活化会造成过多的“儿茶酚胺”,像是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释放,导致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而左心室又有许多“儿茶酚胺”的受体,所以影响特别大,就容易因为刺激而扩张,引起阻塞。

    章鱼壶心肌症

    1990年代初期,一名日本心脏医师检查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时,发现病人的心脏像一个“章鱼壶”,又像是一颗被吹饱的气球一样被吹起来,血液流不出去,但冠状动脉并没有阻塞。

     

    后来才知道,情绪是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尤其是波动特别大的情绪。

     

    而虽然血管没有阻塞的现象,却因为有这么一次“衰竭”的症状,未来真的发生心脏衰竭的几率就会增加。治疗上不困难,通常只要支持生命迹象、让过多的激素下降,病人都可以在1~2个月中慢慢恢复;但重点是要“发现问题、及早就医”。

     

    医师提醒大喜、大悲、大怒后8小时要注意心脏状况

    曾有一名35岁女性病人,因为发现男朋友劈腿,大吵一架后出现极度胸痛、喘不过气的情况,紧急到急诊就医也发现这样的状况;而这种不舒服可能不会马上出现,需要过一小段时间内分泌的量才会影响到心脏,所以建议在情绪激动,大喜、大悲、大怒之后8小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心脏状况,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赶紧就医:胸闷胸痛、冒冷汗、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来、血压飙高、头晕头痛、恶心想吐。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作为基础治疗手段,在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延缓或减轻冠状动脉硬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治疗方面,冠心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冠心病药物类型及其作用:

    1. 硝酸酯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

    2. 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物可以阻断钙离子通道,减轻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3.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阻断β受体,降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绞痛。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延缓冠状动脉硬化进程。常用的ACEI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 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6. 降脂药物: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冠状动脉硬化进程。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3.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时按量服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总之,冠心病患者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等综合措施,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近年来,猝死事件频发,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定义为猝死。多数猝死事件并无明显征兆,令人防不胜防。

    猝死的病因涉及多个系统,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病变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病变中,冠心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成为心源性猝死的诱因。

    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

    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或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和血管需要承受巨大压力以保证血液循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伤,导致心力衰竭,最终可能引发猝死。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

    现代生活中,由于工作原因,人们长时间保持坐姿,缺乏锻炼,导致下肢血液流动变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阻塞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导致猝死。

    用力排便

    便秘时用力排便,屏气过度会使心房压力升高,回心血量减少。对于冠状动脉存在病变的人来说,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甚至休克。

    暴饮暴食

    进食过快过猛会导致胃肠道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心电不稳定,诱发缓慢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猝死。同时,胃肠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加剧心肌缺血。

    猝死并非遥不可及,预防猝死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 夏季高温多湿,人体为散热而扩张毛细血管,导致血容量不足,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

    夏季是心血管意外,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多发季节。心源性猝死是心脏因素导致的突然死亡,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

    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血容量相对不足,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

    预防心脏性猝死,首先要控制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时,注意预防清晨起床、排便、饮食不节、情绪波动等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发生疑似心脏病的胸痛时,应立即静卧并含服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并拨打急救电话。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大动脉波动消失时,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夏季养生,注意饮食、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意外和猝死。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预防和症状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临床上,冠心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一、心绞痛型

    心绞痛型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闷胀感,并伴随明显的焦虑情绪。疼痛通常持续3-5分钟,可放射至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等部位。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根据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需要及时就医。

    二、心肌梗塞型

    心肌梗塞型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胸痛、压迫感、闷塞感,并可放射至左侧臂部、肩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冠心病是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冠状动脉存在狭窄。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或心肌梗塞,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等检查。

    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纤维化,引起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出现气短、水肿、乏力、心悸等症状,需要积极治疗。

    五、猝死型

    猝死型冠心病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主要由于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疾病,患者往往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倒地,导致心跳骤停。

    为了有效应对心源性猝死,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急救措施:

    1. 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在发现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2. 现场心肺复苏(CPR):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应立即对患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患者置于平坦、硬实的地面上,解开衣领,确保呼吸道通畅。

    (2)用一只手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处,另一只手重叠在上方,用身体力量垂直向下按压30次。

    (3)按压后,立即放开,让胸廓自然回弹,进行2次人工呼吸,即吹气。

    (4)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患者恢复心跳或救护人员到达。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异物阻塞呼吸道而加重病情。

    4. 保持患者体温:在寒冷环境下,要尽量为患者保暖,避免体温过低加重病情。

    5. 等待救护车到来:在急救过程中,要耐心等待救护车到来,并协助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往医院。

    除了急救措施外,以下是一些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3. 遵医嘱服药:按照医生指导,规范使用抗高血压、降血糖等药物。

    4.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5.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 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这种情况下,患者会立即失去意识,停止呼吸,并最终导致死亡。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

    哪些情况会导致心脏病突发?

    心脏病突发的常见原因包括:

    • 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脏疾病。
    • 高血脂: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疾病风险。
    • 糖尿病:糖尿病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增加心脏疾病风险。
    • 吸烟:吸烟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增加心脏疾病风险。

    面对心脏病突发,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心脏病突发,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呼叫急救电话。
    •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 寻求专业医疗救治。

    如何保护心脏免受疾病突袭?

    为了保护心脏免受疾病突袭,应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 遵医嘱进行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 关注心脏健康,了解心脏疾病知识。

    医院和科室介绍

    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以下是一些与心脏骤停相关的医院和科室:

    • 急诊科:负责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包括心脏骤停。
    • 心血管内科:负责治疗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 重症监护室(ICU):负责监护和治疗重症患者,包括心脏骤停患者。

  •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近年来,中青年成为心脏病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等。预防冠心病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加强运动、保持心态平和,以及定期进行心脏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专科方面的体检。

  • 心源性猝死,这一听起来就令人恐惧的词汇,其实是指由心脏原因引发的突然死亡。它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与心脏病密切相关。那么,心源性猝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然而,当心脏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心源性猝死。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停止跳动,从而引发猝死。

    那么,心源性猝死有哪些典型症状呢?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先兆,这使得它更加危险和难以预防。

    为了预防和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和高热量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还需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如服用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

    总之,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并非不可预防。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超过80%的冠心病患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壁沉积过多的胆固醇和脂质,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供血。

    那么,过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是如何导致冠心病的呢?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食物主要包括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蛋黄等。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多摄入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引发冠心病。

    除了高胆固醇食物,其他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增加冠心病风险。例如,过多摄入盐分、糖分、饱和脂肪酸等,都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预防冠心病呢?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其次,要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预防和治疗。如果出现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突然发生的心跳停止,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冠心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患者可能会在几天前出现乏力感,并经常感到心衰和心律失常。由于心源性猝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并不清楚,直到出现晕厥等症状时才意识到,但此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缺氧。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时,可能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此时,患者需要进行电除颤治疗。如果患者没有发生室颤,而是直接出现心脏停滞的情况,则需要进行心脏按压和心脏起搏治疗。

    为了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冠心病患者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2. 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

    3.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 遇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5. 学习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