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 主任医师 李一云
有件事让我的心一直很痛,历历在目,我决定用一个鲜活的案例来告诫天下所有的妈妈们,不要将心理疾病只当成心理问题,而单纯的寻求心理帮助,拒绝药物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她那清瘦的身影——记得那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她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我的诊室,她有张苍白的脸,低着头坐在我的对面的板凳上,没有说话,长长的流海及披肩的短发几乎遮住了她的整个脸颊。妈妈迫不及待的开始向我描述着女儿目前的状况。她首先强调女儿没有病,只是心情不好,最近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同学相处不好,学习压力大造成了她这几天没有去学校上学,至所以今天来这里就是向让医生做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尽快回学校读书。我示意她妈妈可以先出去,让我单独与她女儿单独聊一聊,但妈妈表示不愿意,对我说,“医生,我在这里没有问题,我对她很了解的,她没有什么病,就是心理压力特别大”,我将目光转向她女儿,问她是否介意她母亲留在诊室里,女儿没有任何反应,仍然低着头不语。在我再三恳求下,母亲不情愿的离开了诊室,当我再次将目光转向女孩时,我发现女孩已泪流满面,女孩告诉我,她情绪不好已经有半年多了,从小到大,她妈妈对她的学习都管的很严,平时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就周末休息与同学一起出去玩妈妈也不会同意,渐渐的同学外出也不再叫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慢慢疏远了,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近半年来,自己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变得怕动、怕说话、怕与人交往,上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了,自己感到很自卑,总想去死,心情也特别烦躁,也很痛苦,前几天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了争吵,事后自己也感到很后悔,觉得是自己心情不好才会这样乱发脾气的,现在自己不想上学并非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而是根本就学不进去,并称妈妈根本就不了解她。当我告诉她已经患上了抑郁症时,女孩一点都不惊讶,她说她自己也上网查过了。接下来,我对女孩进行了心理治疗,并告诉她,一定要住院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病才会好起来,女孩点点头,表示愿意接受治疗。随后,我请女孩的妈妈进来,告诉她女儿的病情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如果不治疗会导致自杀的可能,女孩的妈妈不以为然,称药物会有副作用及成瘾性,我女儿的情况我自己了解,根本就不需要吃药,更没有必要住院了,你们医生开导开导她就行了,无论我怎样解释,最终她还是带着女儿离开了我的诊室。两周后,女孩的妈妈独自来到了我的诊室,一见到我即嚎嚎大哭,告诉我她女儿自杀了,她也崩溃了……我的泪一下涌出了眼眶。
这个悲剧在我的生涯中不仅仅是个案,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大声向社会呼吁了:
1)目前的社会过多的夸大了心理的因素,过分的强调的心理作用,在他们的脑海里,心理疾病不是病,只是思想问题,从而忽略了疾病。不能清楚认识心理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药物治疗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疾病并非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或取代治疗的。
2)病人或家属因为个性偏差,往往会夸大了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因为在他们的思想理念里,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仅仅是心理问题,不需要服药,加上他们道听途说,从有些病人那里得知服药时间比较长,就误以为药物有依赖性了,故抗拒服药治疗。
3)精神类药物有依赖性吗?其实,有依赖性的药物的种类非常少,绝大多数药物没有依赖性及成瘾性,病人不能停药的原因是因为病情需要服药,而不是因为药物有依赖性,就像抗高血压药物一样,虽然抗高血压药物没有依赖性,但高血压患者必须终身服药。
4)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的话,那么痛苦的就会缠绕你,最终会导致社会功能减退,甚至自杀、自伤或伤人的严重后果。
在这里,我想对天下所有爱孩子的妈妈们说,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感冒,对普通人来说大概是最司空见惯的病了。
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它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病”——“感冒啊?扛几天自己就好了”。
确实,我们的身体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对付感冒的确不是什么大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
感冒好恢复,但有一种由感冒引起的并发症,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比如,有家长就曾发现:孩子感冒好了之后,晚上睡觉却还是不踏实,夜里常常醒来哭闹,还不停用手抓耳朵,或是用头蹭枕头。
在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这是因感冒而引起的急性中耳炎。
感冒为什么会引发中耳炎?中耳炎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生活中又应该如何正确预防中耳炎?
今天,就让Dr.京来带领大家一探究竟吧~
急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多样,可能由感冒、飞行或潜水时气压变化、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烟酒过度等引起。
其中,感冒之所以会引发中耳炎,多是因为鼻咽部的致病菌通过咽鼓管感染中耳,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更短、平、宽,且呈水平位,再加上孩子自身免疫力较差,因此婴幼儿往往更容易因感冒而引发中耳炎。
春季易感冒,自然也是急性中耳炎的高发期,通常在感染中耳炎之后的48小时内就会发病。
它的早期症状为耳朵疼(通常是晚上疼,白天会稍微减轻,但注意这不意味着病情好转)。
太小的婴儿可能不会表达,而是表现出烦躁、哭闹、食欲不佳、抓耳摇头等。
大点的孩子则可能会反映说“耳朵嗡嗡作响、肿胀”,或是听力下降,听不清旁人说话,看电视或视频也要把声音调大(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在得了急性中耳炎之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就可能导致患儿的听力不可逆地下降,严重者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首先,如前所述,中耳炎常常继发于感冒,所以在气温变化期间,一定要注意帮孩子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真的感冒了,就要及时医治。
一般来说,只要治疗及时,就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听力也能完全恢复。可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急性中耳炎就可能转变为慢性中耳炎,日后会影响听力,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中耳炎的恢复情况,是不能依靠“是否感到耳痛”来判断的。所以有些家长看孩子好像不疼了,就认为病情好转了,不再回医院复查了。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造成鼓膜破溃、耳朵流脓的话,这时孩子的疼痛感却往往是减轻的,所以孩子的感受不一定准确。具体的康复情况,还是需要医生来判别。
在生活中,也要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预防中耳炎——
● 不要吸烟,更不能让孩子吸二手烟。
●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但如果是游泳跳水等活动的话,一定要注意分辨水质,避免接触不干净的水。
● 对婴幼儿来说,尽量保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因为母乳含有抗体,可以保护婴儿耳部免受感染(当然喂养姿势要正确:不要让孩子仰面躺着喝奶,以防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那可能反倒会诱发病症)。
● 坐飞机时,起降阶段的气压变化也可能损伤中耳,这时可以多做吞咽动作,以平衡中耳内外压力。
●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擤鼻涕”——交叉单侧擤鼻,即压住一边擤另一边,擤的力度也不要太大。否则,鼻咽部压力增高,细菌就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另外,还要告诫孩子不要“吸鼻子”,大量的鼻涕堆积不光可能引起急性中耳炎,还可能形成鼻后滴漏,引发更多并发症。
总而言之,急性中耳炎本身并不可怕,但关键是它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常常会因感冒这种常见病引起,所以往往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特别是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一旦发现某些征兆,就尽快就医。
9岁的阿宝,是一个活泼帅气的小男孩,他这个年龄本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
而阿宝的表现似乎让父母很头疼,阿宝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上课不能安坐、喜欢招惹同学、好奇心重、喜欢翻拿物品、危险意识差等现象。
似乎特别好动,这种情形本来较前稍有改善,但现在仍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翻拿物品,学习障碍,学习成绩差。
鉴于阿宝的这种情况,父母无奈只得去医院问医生,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最终,阿宝被确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其实,儿童多动症是很常见的疾病,患病儿童会出现行动不受控制、小动作多且行动障碍等症状。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严重时还会让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损伤和疾病问题。
因此,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据实验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患多动症大多和这4点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
儿童的身体还非常不成熟,同样他们的心智也很不成熟。
有些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太和睦的家庭当中,或者在学校受到一些体罚和精神上的刺激,在精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较大的创伤,从而就有可能多动症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也可能导致自己的小孩患上多动症。可见,多动症的发生,不仅和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还和家长管教适合恰当有关。
2、孕期分娩因素
儿童多动症的发生和孕期及分娩过程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女性在孕期被病毒感染,或者不小心接触了有毒的物质,生出来的小孩更有可能出现多动症。
如果孕期女性不注意养护,饮食比较放纵,经常抽烟喝酒,那么生出来的小孩也很有可能患上多动症。此外,孕妇早产,过期产,剖腹产等方式也会加大多动症发生的概率。
3、铅中毒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一旦铅中毒,都会受到不小的危害。
如果铅中毒比较严重,小孩就有可能患上多动症,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脑病。
但是并不是小孩铅中毒之后就一定会患上多动症,而且如果铅中毒比较轻微,多动症发生的概率往往也不是很大。
4、遗传因素
儿童出现多动症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父母当中有一个曾经有过多动症,生下来的小孩也会比其他小孩更容易出现多动症。
如果父母双方曾经都有过多动症,孩子出现多动症的概率将会更大。所以那些曾经有过多动症的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自己小孩的言行。
如果发现自己小孩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行为,应当及时带去医院检查。
了解了多动症发生的相关原因,就能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多动症的危害还是相当大的,有可能对孩子自身及其周围的人群都带去不利影响。
家长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更要主动参与到治疗当中。一定要多和多动症小孩多沟通,并且用自己积极的一面影响他们,这样疾病才有可能更快速的好转。
孩子活泼好动,是让父母开心的事,活泼好动原本不是错,但是如果得了多动症,那家长就需要留神了。
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ADHD。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生。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活动过度
部分在婴儿早期就开始,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走。
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
注意力集中困难
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玩游戏时往往也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暂,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听不清,以致做作业时常出现遗漏,倒置和解释错误。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
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做出过分反应,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要求非得立刻满足,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哭闹,又无耐心。
学习困难
多动症的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的情况下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的症状可减轻。
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要求要合理
家长对于多动症的了解一定要充分,对于这些小孩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的要求,要适当的降低你的标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就是很不错的进步了,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出来
对于有多动症的小孩,要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通过运动来发挥出来,这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的,在日常可以让小孩多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以经常跑步打球等,这些运动都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精力。
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这类患儿来说,应该要在生活中逐渐去培养他们注意力几种的习惯。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逐渐的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让小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不要太过迁就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长时间看电影看动画片到深夜,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消除孩子存在的紧张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可以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更加有信心。
孩子有多动症,家长要及时发现,不要过分苛责孩子,慢慢把孩子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习惯。
孩子得了感冒有时不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儿童心肌炎!并且有一定的几率发展为持久的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1]!千万不能忽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儿童心肌炎?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护理它呢?
一. 三大病因
1. 感染
大部分婴儿由于发育不完全、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更易被病毒、细菌、真菌入侵;这些病毒等再从感染部位进入血液,顺着血流侵及心脏,就会引发心肌炎。
在各种感染性因素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性感染,包括埃可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2]。
2. 变态反应
正常免疫系统主要“攻击”外来病原体,但有时候也会过度反应,对一些无害的物质发起攻击,甚至“误伤友军”,伤及自身组织和器官,我们就把这一过程叫做变态反应。这一变态反应如果发生在心脏,就会造成心肌炎。
3. 中毒
很多毒力因素,如生物毒素、药物、重金属、辐射等,也会造成心肌炎。
二. 三大预防措施
1. 阻断病原传播
呼吸道感染是病毒、细菌入侵人体的最常见的方式。它们可以通过飞沫,“冲进”我们的呼吸道,也可以飘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我们吸入体内。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病毒飞沫四溅,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更易受到感染。所以,特别是在流感的高发季节,就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地方。良好的通风则有助于“冲淡”室内气溶胶的浓度,进而减少小孩被病毒感染、患上心肌炎的几率。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熏蒸食醋、艾叶的方法给空气消毒,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3]。
2. 提供人工免疫
病毒感染是儿童心肌炎的“祸首”。然而,针对病毒感染却没有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以“人工”免疫的方式,抵抗病毒的入侵和扩散。针对细菌感染,则可以预防性地服用抗生素。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已然大大降低[3]。
3. 提高自身免疫
说一千,道一万,抵御感染的核心还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要想预防心肌炎的发生,提高儿童自身的天然免疫才是关键。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愉快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都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帮助,我们要注意长期保持。
三. 家庭护理三大要点
1. 关注病情
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诉说身体的不适,家长要密切关注病情,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如果发现异常增高,要尽早送往医院[4]。
2. 督促休息
家长要提醒孩子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按时睡觉。心肌炎急性发作的患儿,即有发热、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的患儿更要严格卧床休息,以降低心脏负荷,家长要注意监督[4]。
3. 补充营养
给患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健康。要尽量减少盐分的添加,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做好一级预防和家庭护理,小儿心肌炎不用怕!这几招你学会了吗?
今时今日,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年高血压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烦恼和无奈。老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也一直困扰着无数的家庭.更有甚者,因为治疗和防治的不及时,留下了无穷的遗憾,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
高血压不是增龄过程中的自然生理改变,通俗来讲就是说高血压是完全可以避免和预防的。而大多数人的高血压都是因为社会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环境因素、膳食、精神紧张、吸烟、肥胖、过量饮酒等因素引发的病症。而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防治高血压非常重要,保持健康的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戒骄戒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非高血压患者应尽量保持每周五天的身体锻炼。例如:慢跑,骑行,游泳,散步等。
相信一些摆脱了高血压烦恼的患者听说过,没错,今天我们讲的就是治疗了无数患者的霍山野生石斛。
霍山野生石斛富含多糖及几十种微量元素,素有“千金草”、“神仙草”之称,对降压降脂各方面都非常好。但是市面上有很多石斛都是假的,有很多患者也是被这些假石斛搞得很头疼,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认准霍山石斛,只有这一种才是唯一被认可的。为了家人的健康,希望大家在购买时能够更认真仔细的筛选,以免徒劳无功。
高血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一种病症,目前我国有9500万高血压病人。而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发现率一直非常低,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高血压的不了解以及不重视,直到悲剧发生之后才去后悔,因此为了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显著作用,首先要控制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其次要控制体重,戒烟戒酒,每天保持适当强度的运动,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最后要注意日常的病情监测,每日用电子血压计检查血压,另外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复诊,以保证血压的正常。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今天和大家聊聊儿科中成药,给大家说说儿童用药指导原则。
很多人认为中药起效慢、副作用小,这真是“千古奇冤”。中药如果对证,疗效立竿见影,反之如果用药与证型不符,则危害甚大。
中药有汤药、药丸、药散、药膏、中药饮片等等。
汤药消化吸收快,荡涤五脏六腑,治疗急症更加高效,中成药以丸药为主,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时间,治疗急症不如汤药起效快。
小儿体质娇弱,用药更是要慎之又慎,如果各位家长想要把中成药作为孩子生病时的解决办法,平时就要对《辨体质、选药膳》和舌诊等内容好好系统的学习。
1、儿科用药原则第一条:治疗要及时、正确、审慎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患病,且病情变化快,要根据患儿发病时的身体状态,同时参考平时的体质,进行准确的辨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有效的控制疾病发展变化,避免延误病情,比如小儿普通感冒病情轻浅,只有发热、怕冷、咳嗽等症状。
但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调护不当,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可逐渐发展为小儿肺炎,当然,准确的辨证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本应是中医儿科医师的职责,但是各位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辨体质选药膳》这套音频知识,了解辨别自家孩子体质,这对预防和调理孩子体质是大有好处的,在家通过符合孩子体质的药膳和食疗,让孩子边享用美味的食物,边调理好身体,比起让孩子吃药,药膳食疗是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是对身体好的。
但是辩证需要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琐碎零散的碎片化学习,很容易认知不全,而辨错体质,选错药膳,没调理好孩子的身体反而加重病情。
2、儿科用药原则第二条:力求精简,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小儿脏腑轻灵,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的多,再加上个头小、体重轻、新陈代谢旺盛,用药上一定要精简,不可杂药乱投,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服药难易等情况灵活掌握。
另外,要注意“中病即止”,意思是:用药一段时间后,如病情已明显好转,相关症状已比较轻浅时,应及时减少药量或停药,以免过度用药损伤正气。
例如:患儿实热体质,平时容易“上火”,使用清热泻火类中药本属正确的治疗,但如果没能中病即止,过度服用此类苦寒药物,很有可能损伤脾肾阳气,导致孩子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频数等虚寒表现。
再如:过量或过久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一些平时存在于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二次感染。
所以要根据患儿病情、体质针对性用药。
3、儿科用药原则第三条:不可乱投“补药”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虚则补之”这一概念,意思是:人体感受病邪开始发病后,由于身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表现,这时需要使用补益类的药品来扶助人体正气以驱邪外出,虽然补益类的药物对体质虚弱的孩子非常有帮助,可以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但如果孩子不属虚证,生病是因为外感风寒、风热实邪,或内有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型实邪,这种情况下再投补益药非但不能祛除病邪,反而会起到“助纣为虐”负面效果。而且长期使用某些补药还可能导致性早熟。
4、最后一个原则是掌握药量
儿童用药剂量常常随年龄大小、发育状况、病情轻重而不同。切记不可自行判断用药量,药量需咨询医师或药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滴鼻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因此,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高血压患者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就应合理、安全、有效地服药治疗。现介绍其用药五忌:
(1)忌突然停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减量或停药,可使血压反跳而引起一系列反应,称为降压药停药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昏、头痛、乏力、出汗等;有的因血压骤升而并发心血管痉挛、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这是由于长期服药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而出现反射现象,血压反跳升高所致。(2)忌快速降压。血压降得太快太低,使脑、心、肾的供血减少,可诱发心绞痛、肾功能衰竭、缺血性中风等。因此服药时要严遵医嘱,不得擅自增加药量。(3)忌不择时服药。高血压患者以每天上午9-11时,下午3-6时血压最高,午夜最低。因此,研究发现把传统的一天三次服药法,改为在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前半小时用药,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轻度高血压病人忌睡前服药;中、重度患者入睡前只能服白天用量的1/3,而且应在睡前3-4小时服。(4)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血脂浓度是反映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程序。有人认为,若治疗6周未见血脂升高,说明所用降压药安全、合理、有效,可继续服用,否则就应改用其它药治疗。(5)忌胡乱用药。降压药品种较多,作用的部位、效果各异,副作用、适应症、禁忌各不相同。因此,用哪种药好,应遵医嘱,忌个人不加选择的乱用药。
肝功能不好的患者用药应注意什么?
许多药物能引起或加重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常用的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有巴比妥类镇静药、氯丙嗪、苯妥英钠、消炎痛、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甲基睾丸酮及某些抗肿瘤药等。肝功能不好的患者要避免服用能加重肝损害的药物,服用其他药物也要严格遵守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用药过程中还要定期作肝功能化验,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马上停止用药或改用别的药。详细情况要向医师咨询。
晚上睡得香香的,突然感觉身边一阵潮湿还伴随着哭声。惊醒后发现,原来是身边的孩子尿床了。这样的场景各位宝妈宝爸们有没有觉得非常熟悉呢?
孩子尿床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会尿床,是因为白天的时候玩得太疯了,或是睡前喝了太多的水所导致的。但如果孩子到了4、5岁,甚至10岁还在尿床,你还认为这是小事儿?
事实上,尿床是由于孩子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不健全,以及对相关神经支配不灵敏所导致的。从医学角度来说,尿床属于一种病症。
遗尿症
遗尿症,也就是我们说的尿床,指在熟睡时会不自主地排尿。一般来说,有20%的4岁宝宝有遗尿现象、5%的10岁孩子有遗尿现象,还有少数患者会持续至成年期。
而遗尿症主要分为两类,比较常见的一类称为原发性遗尿,这类遗尿症没有明显尿路或者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一般小儿尿床情况就是属于这一类遗尿症。而另一类称为继发性遗尿,像是下尿路梗阻、膀胱炎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都属于这类。患者除了夜间不自主排尿之外,还会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等症状。
那么,小儿为什么会出现尿床的症状呢?
家长们普遍认为的白天玩得太疯、睡前过多饮水等因素,其实都不是导致孩子尿床的真实原因。
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
一是孩子大脑皮层发育迟缓,无法控制脊髓排尿中枢,导致孩子在熟睡情况下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从而将尿液排出;
二是深度睡眠,孩子熟睡过程中,难以感知膀胱膨胀,无法因此醒过来;
三是心理原因,如果父母对孩子关心较少,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性格古怪、孤独、胆小等,夜晚也有可能尿床;
四是遗传,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遗尿症患者,那么孩子也属于遗尿症的高危人群。
所以,当孩子频繁尿床,甚至到了10岁还有这种情况,同时还伴有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的话,家长们就要格外引起注意了。
不过,遗尿症不算什么大病,提早预防的话问题不大。这里教各位宝妈宝爸一些关于治疗儿童尿床的办法。
(1)忍尿
白天当孩子有尿意时,让其尝试忍住尿,但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每日训练1-2次。这样可以锻炼膀胱,使其增加容量,减少夜间排尿的需要。
(2)排尿中断
在孩子排尿期间,鼓励其中断排尿,让孩子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将尿液排尽。这样可以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3)夜晚定时排尿
如果你家孩子夜晚频繁尿床,可以在其经常尿床的时间节点前半个小时定闹钟将孩子叫醒,让他在室内走动一下,尽量在清醒状态下去排尿,有助于培养孩子在清醒时排尿的习惯。
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很有可能是某些病症的表现,父母一定要多留意,多增长相关健康知识,愿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一、全球近视患者正在逐年上升
全球近视人数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化不断攀升,2010年近视患者人数约占全球人口比例28.3%,预测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接近一半人口占比,其中包括9.38亿的高度近视人口。
二、我国近视患者的现状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患有近视?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为50.2%。
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比例为35.2%-39.2%,甚至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
受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线上课堂等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有小幅上升。另外,除了发病率高,国内儿童青少年中的高度近视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近视在600度以上就属于高度近视。而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三年级学生高度近视占比达到21.9%。
这背后的一个巨大隐患就是,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今后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甚至失明的风险。
三、近视防控的有效方法
下面我们就和各位家长们谈谈近视的防控方法。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读写姿势要注意,时刻不忘三个一。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握笔一寸。同时要采用“20-20-20”法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应向20英尺(>6m)的地方远眺至少20秒。
2、适度使用电子产品
使用电子产品时遵循“宁大勿小,宁远勿近”原则,尽量使用较大的屏幕,间隔距离越远越好,且开启柔和的背景灯,光源不要有强烈的对比差。
即使在护眼模式下,也应避免长时间电子产品。
3、多做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证明,阳光有利于多巴胺的合成,而多巴胺对控制近视有一定的效果,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这对视力的保护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已经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当通过科学宣教和规范的诊疗,采用个性化的矫正、干预等综合措施来延缓近视进展。
1、单光框架眼镜:
目前,单光眼镜是矫正近视最常用的方法。但配戴单光眼镜仅能矫正近视,对延缓近视进展作用甚微。
2、角膜塑形镜:
也称为ok镜,夜晚睡觉时配戴,次日晨起后摘镜可对近视进行控制和矫正。经过国内外专家反复验证,ok镜目前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控制及矫正近视,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成分主要为洋地黄苷和七叶亭苷,双苷治疗可以改善虹膜睫状肌调节功能和保护视网膜,从而明显改善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疲劳症状和眼调节灵敏度,进而改善青少年近视视疲劳。
四、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危害
许多儿童在学龄前或早期就开始出现近视。这不仅影响美观、学习、生活和运动,更制约了青少年个人特长及爱好的发展。多年来,各大院校尤其是科研领域对近视群体高考填志愿、选择专业设定了许多限制,从而影响了该群体将来的择业。
五、近视防控的主要意义
对待孩子近视,防控与不防控的结果将截然不同。如果家长能让孩子在学龄前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对孩子看电视、电脑、手机等进行适当控制,则可避免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近视。
而对于已经存在近视的孩子来说,对近视加深的发展势头进行有效防控更有必要。因为任何少儿一旦患上近视,就会面临近视度数不断增长的问题,少则一年增长100度以内,多则一年增长两三百度,而这种近视增长的发展势头需要持续到18岁至20岁眼球发育成熟阶段。
也就是说,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的必然趋势。而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立即对孩子近视加深的发展势头进行科学防控,则可避免孩子由低度近视变成中度近视,再由中度近视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创伤,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2.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过大、成绩不理想、升学压力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3. 社交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社交能力差、网络欺凌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自杀念头。
4. 心理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杀念头。
二、青少年自杀的心理问题
1. 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自责、自杀意念等。
2. 焦虑症: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恐惧、担忧、坐立不安等。
3. 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既有抑郁又有躁狂症状。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
1. 家庭关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社会支持: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 自我调适:青少年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是一位来自天津河西区的患者,最近情绪不稳定,食欲下降,经常失控暴躁,甚至有过自杀倾向。我通过互联网医院向心理科医生咨询,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情况,并建议我去医院进行详细评估。医生提到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但强调面诊更能准确分析。我感到医生非常关心我的情况,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我从小就是一个敏感的孩子,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丧和无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绪并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初二那年,我开始出现了自杀和自残的倾向,情绪起伏波动大,晚上睡不着,记忆力明显下降,思考能力和反应力也变慢了。这些问题让我感到非常困扰和无助,甚至连最喜欢的运动和游戏也提不起兴趣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出于尝试的心态,我决定在线上寻求专业的帮助。通过与医生的对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是青少年情绪障碍引起的。医生建议我尽快告诉家人,去精神科就诊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虽然我现在是初二学生,时间很紧张,但我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再拖延了。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虽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我愿意改变,我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好。现在,我已经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趣。
我从未想过,八旬的外婆会突然陷入深深的抑郁。两个星期前,她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起初,我们以为是因为天气炎热,田里干农活的时间减少了,导致她无所事事,心情低落。但很快,我们发现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外婆开始出现自杀倾向,前天晚上甚至跑到河边,幸亏被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我们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给她开了盐酸杜洛胶囊和五味子。然而,外婆服药后感到全身无力,于是停掉了药。结果,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外婆不仅失眠,还出现了幻觉,认为家里人要把她送走,甚至想要跳车自杀。她的食欲也大不如前,整天都在床上躺着,精神状态极差。
我和家人都非常担心,决定再次带她去医院。医生建议我们继续给她服用药物,并且需要坚持足够的疗程。同时,医生也提醒我们,如果外婆的自伤自杀倾向很严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我们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继续给外婆服药,并且每天陪伴她,尽量让她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希望通过我们的经历,能够提醒更多的人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少年,但自从那次意外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的心情开始低落,总是感到疲惫和无助。最糟糕的是,我开始有自杀的念头,甚至尝试过自残。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我鼓起勇气寻求帮助。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互联网医院,决定试试看。通过视频咨询,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和耐心的医生。起初,我很难开口谈论我的问题,但医生用温暖的语气和理解的眼神让我逐渐放下了防备。我们讨论了我的症状,包括心情低落、自杀倾向、自残、记忆力减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感。医生告诉我,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并建议我去线下医院进行面对面治疗。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了一家心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和测试,确诊了我患有中度抑郁症。治疗过程并不容易,但我坚持了下来。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并安排了定期的心理咨询。慢慢地,我的心情开始好转,自杀的念头也消失了。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目标,开始积极地面对未来。
在大众眼中,那些历经艰辛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本应享受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然而,部分学子却因心理问题而陷入困境。近期,北京某知名高校研究生和武汉等地多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心理疾病正悄悄“入侵”象牙塔。
“郁闷”成为大学生口头禅
“郁闷”一词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词汇。心理疾病在校园中逐渐蔓延,原因复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梁宁建指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习成绩与高中时期差距过大,进而产生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问题。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另一方面,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难,难以与人沟通,长期下去容易导致性格孤僻或患上抑郁症。
大学生心理困境亟待关注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自杀已成为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已在高校中启动“危机干预”措施,包括推广心理辅导课、提供心理咨询、提高辅导员心理科学常识等。目前,上海高校已有80%以上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营造一个关爱、理解、包容的氛围,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感到焦虑不安,有时候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白天我能听歌,感觉自己有才华,甚至想成为一个歌星,或者和网红做情侣。但到了晚上,我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比如想不尊重女性,想辱骂朋友圈的人,甚至想乱删除好友。我也经常感到孤独无助,觉得所有人都在笑话我,产生了无助绝望的感觉,甚至觉得亲戚都是虚情假意。我知道这些想法和感觉不正常,但我无法控制它们。
我也经常感到自己被遗忘了,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在看我笑话,甚至产生了嫉妒心理。这些想法让我感到很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