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出现出血、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及时进行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
治疗目标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目标为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药物治疗
1. 抑制胃酸分泌 药物
( 1 )组胺 H 2 受体拮抗剂 : 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药物之一。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降低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的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该类药物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
( 2 )质子泵抑制剂( PPI ):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药物。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但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药物前,应首选排除溃疡型胃癌的可能,避免用药后减轻症状,掩盖病情。长期使用可引起上腹饱胀、腹痛、便秘、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或诱发胃肠道菌群紊乱。
2. 根除幽门螺杆菌( Hp )药物:不论溃疡活动与否,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均应根除幽门螺杆菌(Hp)。
( 1 ) 治疗方案:目前倡导的幽门螺杆菌(Hp)根治联合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2种抗生素(如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等)+1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连续用药10~14天。
( 2 ) 治疗复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等因素,幽门螺杆菌(Hp)难以根除。一般应在治疗疗程结束后至少4周后复检幽门螺杆菌(Hp),避免在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抗生素期间复检幽门螺杆菌(Hp)出现假阴性结果(阴性结果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根治)。
3. 保护胃黏膜药物
( 1 )铋剂:不推荐单独用药,常推荐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四联药物治疗方案的主要组成之一。铋剂服药后常见舌苔和粪便变黑。肾功能不良者忌用铋剂。
( 2 )弱酸性抗酸剂:常用药物有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可中和胃酸、起效快,可短暂缓解疼痛,但很难治愈溃疡,已不作为治疗溃疡的主要或单独药物,目前更多被视为黏膜保护剂。
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通过手术,可以永久地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能力。十二指肠溃疡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手术治疗:
- 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
- 并发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性溃疡时。
- 并发瘢痕性幽门梗阻(表现为突发大量呕吐,常在下午和晚上发生,呕吐物多以食物为主)、内镜治疗无效时。
警惕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餐后出现饱胀、恶心、呕吐、腹泻、出汗、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吻合口溃疡、缺铁性贫血等。
其它治疗
1. 内镜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反复发作导致梗阻时,可首选内镜下治疗,常用方法是内镜下可变气囊扩张术,有的需要反复多次扩张,解除梗阻。结合质子泵抑制剂持续静脉滴注对十二指溃疡活动性出血止血成功率达95%以上。[1]
治疗周期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通常需要4~6周,对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在去除诱因后,进一步查找有无其他病因,并予以维持治疗。疗程因人而异,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
治疗后效果如何?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经过规范而有效的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可达95%以上[1],死亡率接近于零,但要预防溃疡的反复发作。
多长时间复诊?
服用根除幽门螺杆菌(Hp)药物时,建议应在用药结束后至少4周复查1次幽门螺杆菌(Hp),避免在用药期间复检幽门螺杆菌(Hp),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
裴书飞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南阳市中心医院
李博
主任医师
中医消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方霖
主治医师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