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医生,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普通谈话的有什么区别呢?
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与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谈话和互动,来解决情感、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应对多种问题,如压力、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难、自尊问题以及重大生活变故等。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治疗认定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
-
- 明确的目的与目标:与普通谈话相比,心理治疗通常带有更明确的目的,这通常会和治疗目标相关联。比如实现个人成长,解决情绪问题,婚姻家庭。
- 专业性: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或治疗师进行,具备长期培训的专业知识,沟通技能,和干预技术。
- 方法和结构:心理咨询有特定的方法和步骤,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这些特定的步骤方法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而得出的高效方法,比起普通谈话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更有效。
问题二、我曾经参加过心理治疗,但是为什么在初次访谈中好像都是我一直滔滔不绝?
心理治疗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强调平等地尊重和接纳每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心理治疗师不希望用一套公式或社会的既定假设来评判来访者。因此,在初次访谈中,心理治疗师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来访者背景资料,了解他们寻求咨询的原因及其当前的看法和感受。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制定有效的治疗目标,并帮助咨询师设计合适的治疗计划。
每个人数十载的生命历程丰富而独特,相比之下,一小时的治疗时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心理治疗师花时间去深入了解来访者是非常必要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关键时刻。通过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故事,心理治疗师能够建立起一个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表达感受和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压力和减轻负担的方式。因此,你可以在治疗室中自由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治疗师不会带有任何批判或偏见。
问题三、在心理治疗中我能获得什么呢?
- 心理治疗将提供安全、无评判的环境,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困扰。
- 获得新的视角和洞察:治疗师通过专业的视角和经验,帮助来访者看清问题的本质,理解行为和情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获得新的洞察和解决方法。
- 获得情感支持和共情:咨询师通过倾听和共情,不带任何评价的给予来访者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和痛苦。
- 认知和行为的改变: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挑战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建立更加适应的思维方式,调整想改变的行为习惯。
- 技能学习和策略制定: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讨论并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如放松技巧、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技能,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问题四、为什么坚持做心理治疗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 深层次问题的探索需要时间: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深藏在潜意识中,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逐步探索和理解。这一过程通常不是一次或几次咨询就能完成的。
- 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改变需要反复练习:改变长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巩固。通过持续的心理治疗,来访者可以逐渐建立和保持新的、适应性更强的模式。
- 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学习和掌握新的应对技能需要时间。在持续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应用和调整这些技能,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 持续的支持和反馈:咨询师作为来访重要的支持系统,可以在长期过程中持续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陪伴,提供倾听和共情。
- 预防复发和维护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持续的心理咨询有助于来访者在面对新的压力或挑战时,能够迅速识别和应对,从而提到来访者的问题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
最糟糕的家庭教育,父母共勉
大家好!我是曾妍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成林虎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你如何去减轻你平时的心理压力 。用什么方法呢 ?这方法就是用轻疗愈的方法 ,就是敲击疗法 ,什么方法是敲击疗法呢 ?
首先我们要找到几个点 ,第一是眉毛的内侧 ,眼睛的外侧 ,眼睛下方,鼻子下方,下巴,锁骨,腋下, 头顶.这里几个地方呢是我们待会儿敲击的几个点 。
首先我们敲击的是眉毛 ,比如我最近的生活啊 ,工作的压力都很重 ,你怎么去缓解呢 ?首先我们先敲眉毛的内侧, 也就是我们印堂的位置 。每个点我们敲击 20 下 用指腹去轻敲 ,我们可以选择说:“我选择放松” ,这是一种话术 。
接下来敲眼睛的内侧 ,敲的时候我们可以边敲边说 :“我有办法完成他们 ”,下来 我们敲眼睛的下方 ,同时也是敲 20 下 ,边敲的时候 我们可以说:“我过去做到了, 现在也一样做到 ”,我们就可以重复的说几遍 。
下面的是鼻子下方人中穴的位置 敲 20 下 ,边敲边说 :“我要把这种受不了的感觉扔掉 ”,下面一个部位就是下巴 承浆穴的位置,也 是敲击 20 下 ,话术是:“我要做我该做的事情” 。接下来是锁骨 点,也就是锁骨下窝的地方 ,也是 轻敲 20 下 ,我们可以边敲边说:“压力大解决不了问题 ”。
然后接下来要敲的就是我们的腋下腋窝的地方 ,敲击 20 下 ,边敲我们边说:“我要把这种受不了的感觉扔掉”,接下来要敲的是头顶 ,他头顶这个位置的话 ,我们的手指的力度要轻 ,不要太重了 ,轻敲 20 下,这时的话术, 我们怎么说呢 ?可以说:“扔的远远儿的 ”,这套动作我们可以重复 2~3 遍 。做完这套动作以后, 我们可以配合我们的呼吸运动 ,用腹式呼吸 ,深深吸一口气 ,慢慢儿的吐出来 ,一边吐一边对自己说 :“把你扔的远远儿的 ”
做完这些动作以后你自己去感受一下 ,你会觉得,释放和轻松的感觉 。以上的方法是在我们的日常咨询和生活中可以结合着用 ,你的生活和工作也许有一定的帮助 。感谢大家 !
作者、播音:心理咨询师林媛渊老师
编审:心理咨询师曾妍老师
随着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增加等原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正在影响着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已被确定为当今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通过《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采集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的健康体检人群数据显示,总体上仅有10.3%的人处于心理健康状态,16.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倾向,大部分人(73.6%)处于亚健康状态,虽无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已出现不适症状。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发现,30~39岁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是影响青少年和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肿瘤和肥胖等疾病也会伴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不仅影响我们的生 活,更引起家庭和政府双重的巨大经济压力,特别是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与其他专业医生相比,实体机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疾病专业医师更为短缺,平均每8.3万人才有一名精神科医师,心理疾病诊疗压力极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并把预防为主,以人为本作为首个基本原则。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的咨询和指导,特别是针对心理亚健康人群干预前移和预防为主,是治疗前移和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体现。心理问题的早期介入和疏导会减少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但每次面对面服务的人数极其有限,实体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巨大需求,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服务方式。
心理精神疾病在现今我国人民还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心理精神问题的人还顾虑重重,怕人知道,病耻感明显,通过网络医院/诊所就可实现首诊、复诊、心理测查、购药、康复指导、心理治疗等,即减轻了就诊者压力,又能很好地保护了患者隐私,还方便了患者,避免了舟車勞頓,也提高了心理精神疾病的就诊率、规律服药率。更适合疫情期间的诊疗。
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强化的消减和不相容性。
1、强化的消减是由于原来有强化作用的行为重复多次出现,使其强化作用减弱。例如,在恋爱关系的早期阶段,身体的魅力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温柔和愉快情绪,但是夫妻已经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以后,这种亲密行为的强化作用就会消失。以前被认为有吸引力的,能够引起爱恋之情或者令人愉快的行为,现在恰好成为了或加剧夫妻间问题的行为。
2、类似于这种强化作用的消减,当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时,不相融性也就产生了。在恋爱关系的早期,两人背景、目标、兴趣的差异,可能被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相容都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曾经被认为是新鲜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差异最终都会成为实现个人目标和兴趣的障碍。除了这种不相容性以外,新的社会经历如生育、职业的改变,也会带来未预期的不相融!
电影《神奇女侠 1984》去看了吗?
我已经去电影院欣赏完了。故事本身比较规整,符合爆米花和幻想鸡血的预期。
难得一见的好莱坞超英大女主,盖尔加朵一身讨人喜欢的英气,让人觉得她就是神奇女侠本侠。
正如外媒早先的点映 review,反派的刻画也是亮点——两个邪恶但矛盾、令人心碎的恶棍,芭芭拉和洛德。他们拥有人性,而不是扁平的、不由分说的恶。
他们之所以成为恶棍,不过是觉得“一个普通的、籍籍无名的自己”难以忍受。
梗概
故事背景发生在 80 年代。研究员芭芭拉得到了一块“许愿石”,但它是有毒的,实现愿望的同时会剥夺你最珍贵的东西。
芭芭拉是个无名之辈,她非常羡慕戴安娜强大、性感、受人欢迎。于是向石头许愿成为了“顶级掠食者”,放弃了自己宝贵的人性和同情心。
而洛德许愿让自己变成了“许愿石”,用无穷的欲望把世界搅乱。
因为他觉得,“变强大、变成功”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尺度。只有富可敌国,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让儿子觉得骄傲。
这两名反派,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刷屏的刘瑜演讲,“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在里面说: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说起来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大致意思是,不要抵制普通,而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与一个心理学的底层概念有关:“无条件的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你可能会误解这个概念,认为自我接纳= 软弱/安于现状/不知进取。
学术上,“自我接纳”的准确意思是:
个人完全无条件地接受自己,不管 ta 是否明智、正确地行事,无论别人是否赞同、尊重或爱 ta(Ellis,1976)。
它是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的,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有能力之人”所需的、最重要的东西。
芭芭拉和洛德,都像极了今天“成功学的受害者”。他们拥有单一的成功标准、不能忍受普通、不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最近看到大连某理工大学通报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自缢身亡的事件,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新闻,毕竟曾经也是一个很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有美好的前途、有鲜活的人生。但现在都已化为乌有。可惜呀!
在我的门诊中,也诊治过一些研究生同学,有硕士、有博士,有男有女。当然他们的困惑主要还是来自于学业压力,尤其是毕业论文的发表,感觉难度非常大。还有的同学对未来的前途很是迷茫,有的是情感上的困扰,有的是经济压力,还有来自家庭的一些压力等等。之前看过一篇研究,显示的是随着学生层次的递增,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随着增大。现在高校对研究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学习本身的难度也在增加,对学生本人来讲,也必须面对很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一些事情。可能短期能承受,但若压力持续存在,或强度过大,超出本人承受力,就会导致个体出现一系列心身反应,严重者甚至有自杀风险。这个理论就是“一般适应综合征”的一些观点。
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学子们该怎样去积极应对呢?简单提供一些小方法。
1、积极认知。告诉自己,压力随时都会有,每个人都会有。作为个体不应该逃避压力,而要积极去面对。学习本身是很辛苦的,会遇到一些阻力与困难。但告诉自己,遇到困难也不要怕,应鼓起勇气去面对,去解决困难。记住“有志者,事竟成。”
2、勇于接受现实。社会大环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体只能去适应环境,调节自我。首先,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其次,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与导师、同学等的人际关系。真诚待人,不得罪人,学会说话,尽量世故一些。再次,遇到较大的外界压力时,要学会迂回前行,而不是硬碰硬或者退缩。必要时求助于朋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畏惧失败,在哪跌倒,在哪爬起。
3、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当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精力下降、心不在焉、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压力过大所致的心身障碍的表现了。应及时去看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做出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千万不要走极端或钻牛角尖,那是最不可取的。
4、必要时的自我放松。在闲暇时,唱唱歌、打打牌、打球、游泳、旅游等都是较好的自我放松方式。
记住,学习可以放弃,但生命决不能轻言放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手机已经十分普及,大学生已成为智能手机使用的主力军。作为智能手机本身无可厚非,它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时代产物,但是使用者在对它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好与坏的不同结果。
经常会听说到这样的场景:在大学课堂上,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听课,而在专注玩手机游戏、在聊天、在看抖音、在听音乐等;在自习室里,有大学生也不认真看书,一直在玩手机、听音乐;在寝室里,更是大学生玩手机的最佳场所,不管白天黑夜,可以一直玩个通宵,第二天就在寝室继续睡大觉,旷课成为家常便饭……笔者在之前的一次心理咨询门诊诊疗中,就遇到过一位大三的女生,因为痴迷于手机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也没告诉父母,面临着被退学的风险。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利的一面是:(1)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学习知识、阅读最新的资讯等;(2)可以通过手机内的通讯软件,如手机微信、QQ等进行实时沟通与对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在闲暇时,可以打打手机游戏,看看小视频,休闲放松等。
但凡事均有利有弊。在手机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1)长时间玩手机可导致手机依赖。手机依赖也称为“手机成瘾”,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是指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其中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索成瘾三种类型。(2)长时间玩手机可导致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孤独等心身问题的发生。(3)长时间玩手机可造成颈椎骨质增生、眼睛的视疲劳、失眠等。
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
(一) 客观因素:
1、手机自身的特点。如手机功能的多样化、软件的丰富、手机通讯的便捷性等因素,使手机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久而久之,让人爱不释手。
2、人际沟通方式的改变。以前人们沟通主要是以面对面交谈、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等来进行,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软件,来进行语音、留言甚至视频通话来操作,并且是免费的,不论距离多远都可以实施沟通,非常的便捷。
3、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多数都是住校,已经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学习上也更多地依靠自觉。但是对于自控力较差、独立性较差的同学来讲,易受到手机的诱惑,从而导致其不思进取、玩物丧志。
(二 ) 主观因素:
1、大学生心身发展的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快,尤其对智能手机的学习与使用可能产生痴迷心理。
2、从众心理的影响。人总是生活在的群体之中,每个群体的成员与成员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大学生这个群体也不例外。如果大学生群体里有 95%的人在玩手机游戏,那么余下5%的不玩游戏的大学生就很有可能被边缘化。为了避免自己被边缘化,加上在群体的无形压力下,这5%的同学也被迫玩起了手机游戏。这就是从众心理。
手机依赖的矫治
1、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起点,不应有混日子的心理,而是要继续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2、大学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大学生积极展示自我,加强人际交往,提倡正能量。使大学生在校园里有集体荣誉感、归属感。
3、大学生自身应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而不是仅仅在游戏中娱乐自我。如跑步、打球、唱歌、跳舞、下棋、美术、武术、瑜伽等都是较好的兴趣爱好。
4、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管理,自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合理使用手机,培养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要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摆正手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位置,自觉抵制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尽可能降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5、大学应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已达到严重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必要时可转介到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诊治。
梦并不是一个故事大王,拍着小板凳说:“来,孩子,坐下来,我告诉你所有关于你自己的真相。”所以你需要一些技巧,才能穿过梦为你编制的迷宫,看到潜意识的真面目。
自我、超我和本我。平时我们醒着的时候都是用自我来面对外界,并用我们的意识控制着这个自我。在自我之下是我们的超我和本我,超我如同一个警察,本我如同一个孩子。本我整天哇哇叫着各种欲望的需求,超我让它该闭嘴的时候要闭嘴。自我是个和事佬,努力去平衡两个吵的不可开交的“我”。在这里我只是将这三个“我”做了拟人化处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并没有如此简单。
在梦里除了你自己,压根没别人。
梦之所以是潜意识最好的呈现方式也是因为它让意识睡着了,超我放松警惕了,潜意识们开始快乐的跳舞了
大脑在编制梦境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参考当下的躯体感受。
打算和他断裂关系的人,对他其实没那么重要,他的恐惧源自于早年。
因为,你只能叫醒睡着的人,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催眠就是利用人进入似睡非睡的恍惚状态,意识放松警惕的时候,在潜意识里植入一个念头。比如,一个屡次戒烟失败的人,通过催眠植入了“你不能抽烟”的念头后,当他醒来就不再想去抽烟了,因为他觉得他“不能”抽烟。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其实他也说不上来原因。
就算在一个人的梦里有许多超我和本我的变形而产生的人,案主的潜意识还是能一秒分清哪些人是不该出现的,是不属于自己的。
创伤点往往意味着有巨大的情绪集团,满足这个情绪集团就可以利用这个人。
如果一个人从小是被父母抛弃的,他对被抛弃这件事就会特别害怕。当他谈恋爱后,一旦在恋爱中对方表达出任何一点类似要离开他的言语或行为,都会激发他的创伤,引发他对早年被抛弃的巨大痛苦感受。这些感受,就是情绪集团。如果有人知道这些,并利用它的话,就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控制这个人。比如可以靠近这个人,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关心着的。然后,以断绝关系威胁这个人,这个人就不得不一次次妥协。因为他有这个创伤,他不能接受任何关系的断裂,哪怕委屈、牺牲自己也会努力去维持关系。
写在前面
深层心理防御模式:指的是,为了保护深层的自我,你是否会启用婴儿期使用的保护方式。最初的婴儿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无法区分自我和外界,所以这一类方式通常是原始且简单的,而这里的“自我”是最柔软的,最真实的。
全能感:在潜意识深处,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的评价都要更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上的事情都应该如你所愿。因此,你不必面对自己的缺陷,甚至你会觉得自己是没有缺陷的,完美的。
01
你的深层心理防御模式
在意识层面,你会计划好自己的事情,甚至会在脑海中想好要做的每一步。有时,你还会幻想自己很厉害,什么都会,又或者是觉得自己一学就会。
你期望能够控制所有事情的发展,期望自己能做到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然后在心里面告诉自己:看看我多棒。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你鲜活的生命力。你能够抛开头脑层面的理性计算,不顾代价地追求心中所想所愿。你感到自己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这样一来,你可以把真我包裹在“我很棒,我很好”的密闭空间中,从而在心理层面上给自己持续且稳定的安慰和价值感。
所以,即使遭遇沉重的打击,当下你的内心依然是怀抱希望的。你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抱持着这种强大的信念,你能创造更好的成就。
02
深层心理防御模式的形成
这种全能感源自婴儿早期的原始心理状态。那个时候的你只照顾自己,只关注自己,认为外部世界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
这是一种原始且简单的深层心理防御模式,从心理上构建一个全能的、完美的自己去抵御外界的风暴。但这是一种理想的幻梦,因为客观世界里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世界也不会围绕着你转。
当现实不符合想象,事情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全能是个幻觉,你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全能,然后你会从全能感跌落,体验到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了,随即陷入彻底无助感。你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表现得非常糟糕。
所以,越是觉得自己是全能的,就越容易痛苦。物极必反,越是强大,实际也越是脆弱。
从最深层次上讲,这是对死亡的惧怕。因为自我破碎的感觉让你体验到了死的力量,你感觉自我正在慢慢逝去,你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
当你无法承接住现实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滋生出摧毁欲,恨不得把那些破坏你全能感的人或物全都毁掉。
于是表现出暴力的行为,如怪罪别人、贬低别人等。也可能你会向内攻击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是差劲的,不好的,没用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全能感得到了完全的满足,父母对你有求必应,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但也可能是因为全能感严重没有得到满足,即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以致无法形成一种整体的掌控感,那么你会滞留在全能感的原始心理中。
03
深层心理防御模式的影响
总的来说,全能感让你更能将内在原始的野性能量展示出来,但长期以往,你会逐渐形成虚假的、空的自我。
每一次的打击都会引起情绪的惊涛骇浪,都会把你的内心拍翻或掏空。在某个时刻,你就会被击垮而一蹶不振。
如何适度使用深层心理防御模式:
1、正反两面看自己
保持对自己的积极看法,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功,但同时你需要看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用“足够好”的标准替代不切实际的“全能标准”,在面对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多看到自己背后付出的努力,试着为“足够好”而庆祝。
2、全身心投入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全能感,展现自己的生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对全能的幻想中。
3、诚实地对待自己
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承认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看见自己的内在。你可以试着自我催眠,这是与你的内心、与你的身体建立连接,所以这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
首先,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关掉所有点子设备,找到一个坐着的舒适的姿势,脊背挺直,把注意力带到你的身体,跟自己说:到我返回内在意识的时候了,到我回家的时间了。
接着,呼气,吸气,感受所有的紧张,然后呼——释放,放松。接着,张开双臂,你感觉自己回到了过去,感觉到自己从许许多多的存在那里获得滋养,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微风轻轻,阳光正好,爱你的人在你的身旁,他们爱你,他们保护你,他们关心你。温柔地收回双臂,给自己一个好好的拥抱,让自己感受那个感觉:我看到了你,我感受到了你,我接纳你,我支持你,我爱你。
做完这个练习之后,你会平静许多,也能够更好地看见自己的内在,并从中获得力量,更好地面对深埋在心中的“秘密”。
写在前面
深层心理防御模式:指的是,为了保护深层的自我,你是否会启用婴儿期使用的保护方式。最初的婴儿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无法区分自我和外界,所以这一类方式通常是原始且简单的,而这里的“自我”是最柔软的,最真实的。
全能感:在潜意识深处,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任何一个人对你的评价都要更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上的事情都应该如你所愿。因此,你不必面对自己的缺陷,甚至你会觉得自己是没有缺陷的,完美的。
在意识层面,你会计划好自己的事情,甚至会在脑海中想好要做的每一步。有时,你还会幻想自己很厉害,什么都会,又或者是觉得自己一学就会。
你期望能够控制所有事情的发展,期望自己能做到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然后在心里面告诉自己:看看我多棒。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你鲜活的生命力。你能够抛开头脑层面的理性计算,不顾代价地追求心中所想所愿。你感到自己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这样一来,你可以把真我包裹在“我很棒,我很好”的密闭空间中,从而在心理层面上给自己持续且稳定的安慰和价值感。
所以,即使遭遇沉重的打击,当下你的内心依然是怀抱希望的。你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抱持着这种强大的信念,你能创造更好的成就。
这种全能感源自婴儿早期的原始心理状态。那个时候的你只照顾自己,只关注自己,认为外部世界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回应。
这是一种原始且简单的深层心理防御模式,从心理上构建一个全能的、完美的自己去抵御外界的风暴。但这是一种理想的幻梦,因为客观世界里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世界也不会围绕着你转。
当现实不符合想象,事情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全能是个幻觉,你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全能,然后你会从全能感跌落,体验到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了,随即陷入彻底无助感。你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表现得非常糟糕。
所以,越是觉得自己是全能的,就越容易痛苦。物极必反,越是强大,实际也越是脆弱。
从最深层次上讲,这是对死亡的惧怕。因为自我破碎的感觉让你体验到了死的力量,你感觉自我正在慢慢逝去,你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
当你无法承接住现实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滋生出摧毁欲,恨不得把那些破坏你全能感的人或物全都毁掉。
于是表现出暴力的行为,如怪罪别人、贬低别人等。也可能你会向内攻击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是差劲的,不好的,没用的。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全能感得到了完全的满足,父母对你有求必应,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但也可能是因为全能感严重没有得到满足,即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以致无法形成一种整体的掌控感,那么你会滞留在全能感的原始心理中。
总的来说,全能感让你更能将内在原始的野性能量展示出来,但长期以往,你会逐渐形成虚假的、空的自我。
每一次的打击都会引起情绪的惊涛骇浪,都会把你的内心拍翻或掏空。在某个时刻,你就会被击垮而一蹶不振。
如何适度使用深层心理防御模式:
1、正反两面看自己
保持对自己的积极看法,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功,但同时你需要看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用“足够好”的标准替代不切实际的“全能标准”,在面对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多看到自己背后付出的努力,试着为“足够好”而庆祝。
2、全身心投入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全能感,展现自己的生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而不是停留在对全能的幻想中。
3、诚实地对待自己
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承认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看见自己的内在。你可以试着自我催眠,这是与你的内心、与你的身体建立连接,所以这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
首先,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关掉所有点子设备,找到一个坐着的舒适的姿势,脊背挺直,把注意力带到你的身体,跟自己说:到我返回内在意识的时候了,到我回家的时间了。
接着,呼气,吸气,感受所有的紧张,然后呼——释放,放松。接着,张开双臂,你感觉自己回到了过去,感觉到自己从许许多多的存在那里获得滋养,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微风轻轻,阳光正好,爱你的人在你的身旁,他们爱你,他们保护你,他们关心你。温柔地收回双臂,给自己一个好好的拥抱,让自己感受那个感觉:我看到了你,我感受到了你,我接纳你,我支持你,我爱你。
做完这个练习之后,你会平静许多,也能够更好地看见自己的内在,并从中获得力量,更好地面对深埋在心中的“秘密”。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