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更多
最近Dr.京听朋友吐槽,她说她的父亲最近晚上总是失眠睡不着,搞得家人们都睡不好。由于晚上失眠,晚上他总是走来走去,白天无精打采的,还总是因为没精神把事情搞砸……以至于她的父亲不仅被失眠困扰,还很自责,觉得拖累家人工作,执意要回生活不是很方便的农村老家。
于是Dr.京给她提供了一些治疗失眠的建议,帮助她的父亲改善了睡眠。
其实,在我国有很多深受失眠困扰的朋友,他们深受其苦……
所以Dr.京决定今天和大家聊聊失眠那些事儿。
2021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今年的主题是“良好免疫源于优质睡眠”,旨在强调良好的睡眠对增强免疫力的重要作用。睡眠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它占据了大多数人一生中1/3的时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成人失眠率约29%,中国成人失眠率约为32%。
中老年是失眠的高发年龄段,但随着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失眠已逐渐向青年人群蔓延。
相对于中老年人的失眠,青年人的失眠有更多的“主动”成分,比如熬夜:辛苦工作一周后,双休日的夜晚显得那么的宝贵,积攒下来的剧集和综艺怎么也看不够,而次日不用早起的念头也支撑着你下垂的眼皮,让你把熬夜坚持到底;长此以往,睡眠质量下降、睡眠习惯紊乱,失眠在所难免。
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工作表现,还会出现躯体、精神方面的相关疾病。常见的失眠相关慢性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失眠带来的心理变化,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焦虑抑郁、自杀倾向、酒精或物质依赖等。
根据《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及《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的诊断需满足主诉、日间功能损害、排除睡眠环境与睡眠机会的干扰三点。
通俗的讲,失眠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有上述表现,且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教育、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受损,超过三个月且每周出现3次及以上,是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时间不满3个月,则称之为短期失眠。那么,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人无法入睡的原因,千奇百怪。一个未完成的工作内容,一件难以释怀的小事,一杯浓浓的下午茶,甚至是一次悠长的午后“小憩”,都有可能让你今夜无眠。除了生活事件外,陌生环境也会引起失眠;有焦虑特性和完美主义特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
从专业角度来讲,个体高觉醒状态使睡眠难以出现和维持。在易感因素(指遗传或性格原因)的基础上,诱发因素(例如经济压力、工作不顺、人际交往受阻、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等)就会导致急性失眠。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失眠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一两次,发生急性失眠时,人们往往会担心失眠的不良后果、想各种问题,这反而会加重失眠;在诱发因素结束后,急性失眠就会逐步改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慢性失眠。若诱发因素持续存在,或出现了持续因素(例如睡不着就一直躺在床上、失眠后刷手机助眠等),急性失眠就有可能转化为慢性失眠。
失眠,并不一定要服用安眠药物治疗。在国际与国内的失眠诊治指南中,认知和行为治疗均是一线治疗方案。那么失眠人群需要注意哪些认知和行为呢?又该如何展开治疗呢?
01 首先,要放松心态,心平气和的面对失眠:
没有了因失眠而出现的焦虑情绪,反而更容易入睡;短期的失眠并不会严重危害健康,而睡眠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只要在工作和生活时有充足的精力,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是失眠的表现。
02 其次,从外部环境因素改善睡眠卫生:
这包括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茶,午睡时间不宜过长,适当时间的适量运动等。
03 再次,建立“床=睡觉”的条件反射:
尽量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出现睡意时再躺在床上;如果躺下后20分钟内仍未睡着,要离开床,去做些别的事情,等再次出现睡意时再躺下;定时起床,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
04 最后,尝试放松训练:
包括躯体和心理放松,例如冥想等。
认知和行为治疗并不是万能的,对于多数慢性失眠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改善睡眠。失眠的诊断与治疗需经过专业医师的评估,服药应坚持“必要时间断给药”和“小剂量递增、逐步递减”的原则,减少药物副作用、依赖性及反弹;定期去医院复诊,切忌擅自加药、突然停药或更换药物。
Dr.京希望大家都能睡个好觉,快乐生活。
很多人觉得一到五十岁,就应该顺应天命,无论是事业还是寿命,都已成定数。这种想法非常消极,因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愿意去发掘,就很有可能改变现状,遇到“奇迹”。
其实到了五十岁左右,很多朋友都开始保养身体了,以前或许没有意识到,现在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有了质的飞跃,这主要还是因为身体开始有了一日不如一日的“迹象”。所以,对于年过半百的人来说,体质好、身体强健比什么都重要。
不论男女,过了50岁,若能轻松完成3项运动,说明你有长寿的潜质
深蹲
可能很多人觉得深蹲听起来很简单,其实,这个动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尝试过的人都知道,深蹲对身体素质和腰力、关节的要求都是比较大的,很多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年轻人可能都坚持不了多久。如果你还能完成比较标准的深蹲动作,说明你的腰部肌肉、关节都还很年轻。
游泳
有些老人喜欢在冬天“冬泳”,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体质极好,免疫力高,冬泳不仅需要强大的勇气,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支撑。其实,游泳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坚持游泳的人,体质一般都不错。而且游泳考验的是人的心肺功能,也需要体力作为支撑,如果你游泳时不觉得吃力的话,说明体质还不错。
慢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慢跑都是最简单易上手的运动项目,相比于其他运动,跑步所受到的限制更少,而且适用的年龄范围更广。我们经常在小区里看到很多中老年人绕着跑道在慢跑,这种方式对提高心肺功能、锻炼腿部肌肉、避免关节老化、促进血液循环都有帮助。若你还能轻松完成,说明身体还不错,长寿的希望很大。
想长寿的人,最好坚持4件事,能增强体质,有益健康
坚持泡脚
腿脚冰凉在冬天很容易发生,有些女性和老年人,一到了降温的时候,全身就开始发冷,腿脚冰凉,寒气入侵。平时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疏散体内的寒气,排出湿毒,还能温养血脉,让身体迅速回温。
很多人都喜欢在冬天泡脚,其实,泡脚不分季节,每天坚持才能巩固根本,养元气,疏郁气,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更有益身体健康。
坚持刷牙
牙口好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有些朋友在年轻时不在意,喜欢吃一些坚硬、不容易咀嚼的食物,加上抽烟、喝饮料等习惯,让牙齿早早地告别了健康。到了中老年,不仅吃东西费劲,还容易被牙疼折磨。所以,坚持饭后刷牙,是对口腔的负责,也是在为以后打基础。
坚持多欢笑
人的心情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很多人是上了年纪以后,会经历更年期甚至患老年痴呆,性格会变得古怪,不爱交谈,比较孤僻,这对身体健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人到中年,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平时多微笑,待人平和友善,对你也有好处。
坚持慢生活
其实,到了 50岁以后,“慢”字就应该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要慢,排便要慢、起床要慢、行走要慢等等,这些“慢”动作,都是避免血压飙升的方法,希望大家能重视。
总结: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身体健康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不妨劝诫一下,帮助他人,也是在帮自己。
每个正在减肥或想保持好身材的人都知道,要管住嘴、迈开腿,但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睡眠。
一项研究分析发现,睡眠会影响胖瘦:睡得晚、每晚睡不够的人,或更易变胖。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好睡眠的标准,并为5类睡不好的人给出专属睡眠建议。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科主任 郭兮恒
上海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 施明
6月30日,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子刊发表的PURE研究(前瞻性城市乡村研究,Prospective Urban and Rural Epidemiology)新分析表明,晚睡以及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容易肥胖,而且白天较长时间的补觉并不能抵消这种风险,反而会明显增加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的风险。
该研究从全球26个国家60个研究中心纳入近13.7万名35~70岁的成年人,其平均年龄51岁,59.8%为女士。近两成人肥胖,27.1%腹型肥胖。
这些人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7.8小时,14.4%的人有晚睡习惯,39.7%的人有白天睡觉习惯。
该研究中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30,(中国人采用体重指数≥28为肥胖);腹型肥胖定义为:腰围男士≥102 cm,女士≥88 cm。
校正各种潜在混淆因素后,分析显示:
与晚8点~10点上床睡觉的人相比,晚10点后睡觉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均增加20%;凌晨2点~6点睡的人,两种风险分别增加35%和38%。
与每晚睡7~8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5小时肥胖和腹型肥胖风险分别增加27%和16%。每晚睡眠时间≥6小时与肥胖和腹型肥胖均无关。
分析还显示,白天睡觉时间较长的人,肥胖风险也显著增加,白天睡觉≥1小时的人,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22%和39%;晚睡和夜晚睡眠不足对女士肥胖风险的影响更大。
目前有两个公认的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
要获得健康睡眠,一是不要睡得太晚,保证时间;二是睡眠要有规律,熬夜不应成为常态。
保证睡得规律
睡眠节律可以通过固定的上床、下床时间进行训练。
尽量固定入睡时间,建议不晚于11点,晚间11点至第二天凌晨3点被认为是进入深睡眠最好的时间段。起床时间可以在早上6~7点左右。
保证睡眠时长
一般来说,成人的睡眠时间要保证7~8小时,儿童需9小时,过长或过短都可能造成睡眠障碍。
睡眠不足或失眠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几类人可以对号入座,找到适合你的睡眠建议。
No.1 夜醒无法入睡型
晚上能正常入睡,但3~4个小时后就会醒,醒来后虽然躺在床上,脑子却转个不停,想东想西,为工作生活琐事而焦虑,无法重新入睡。每晚深睡时间不足,早上起床后头昏眼花。
建议:
No.2 深夜晚睡型
在夜间更兴奋更有精神,看电视、读书、上网,一直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早晨因为要上班,还得正常起床,但起来后会觉得昏昏沉沉。
建议:
No.3 晨起赖床型
夜晚入睡困难,可能需要1小时左右。而一旦入睡,早晨就怎么也不愿起床,经常睡懒觉。
建议:
No.4 慢性失眠型
入睡需要1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睡眠过程中醒来多次,每次清醒持续几分钟到1个小时,常说梦话。
建议:
No.5 过度刺激型
为了完成工作加班到午夜或凌晨两三点,想倒头大睡时,却发现由于过度兴奋无法入眠。
建议:
需要提醒的是,当调整了生活习惯后,依然被睡眠问题困扰,则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对症治疗。
神经衰弱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什么会发生神经衰弱呢?由于大脑长期受到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的表现,这时候人们的精神易兴奋,但是脑力也容易易疲劳,直接出现睡眠障碍、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的情况,当然神经衰弱病程持续的话,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衰弱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器官病变性的疾病,但是神经衰弱对身体的影响还是特别严重的,因为神经衰弱大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不但失眠多梦,还总是精神紧张呢,长时间的失眠多梦还会诱发一些疾病,像高血压或者是心脑血管疾病都会因失眠而发生或者是加重。并且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或者是压力大的话就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那对神经衰弱多梦的情况怎么样调理效果才好啊。
1.神经衰弱大多是因为人们长时间的受到精神创伤或者精神刺激而造成的一种神经性的疾病,神经衰弱出现之后呢,主要症状就是表现为失眠、心悸、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头痛、特别容易烦躁,还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呢,神经衰弱如果还气血不足的话呢,那就不但会有心悸失眠的睡眠障碍了,还会引起多梦易醒的症状,因此对神经衰弱就得好好的调理才行。
2.神经衰弱发病的原因大多都与精神刺激和精神压力有关系,因此想要缓解神经衰弱多梦的症状,那就先得找到引起疾病的病因才行,不过大多神经衰弱都与心理因素有关系,因此想缓解神经衰弱问题,那就得先放下心理压力,让患者的思想不要有太重的包袱,这样神经衰弱的症状自然会有所好转,再就是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平时不能让神经衰弱患者的身体过于劳累,当然也不能过于闲散,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缓解神经衰弱的疾病。
3.科学调理饮食对缓解神经衰弱多梦的症状也有好处。还有晚上吃饭太晚还吃的太多的话,那是会严重的影响睡眠质量的,会加重失眠的情况,因此神经衰弱患者晚上不能吃饭太晚,再就是神经衰弱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这些食物是有助于快速进入睡眠状态的,得尽量避免晚上摄入太多油腻、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像晚上睡觉之前就不要再喝浓茶或者是浓咖啡了。
多梦只是神经衰弱其中的一种表现而已,因此针对这样的症状要进行合理的调理才行,因此平时要注意缓解自己的压力,有一个轻松的入睡环境,睡前不要做影响睡眠的事情,尤其不能看一些刺激大脑的电视节目,再就是不要喝茶、咖啡这样的刺激饮料,对睡眠都是不利的。心理压力缓解了,再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那神经衰弱多梦的症状也会慢慢缓解了。
前几天门诊来了一位女士要调理睡眠问题。王女士自述失眠已经很久了,而失眠的缘由则和她的老母亲有关。去年王女士的母亲被查出老年痴呆症,为了照顾母亲,她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来住。
开始母亲只是经常性忘事,后来自理能力也出现问题,如穿衣服忘记步骤,有一次母亲下厨做饭,结果把牙刷放进了锅里。王女士劝她母亲,不用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我来做就行。结果母亲认为她嫌弃自己,哭喊着说“儿女不孝顺”。
还有一次,母亲做家务,结果把水龙头打开没关,水流了一地,还影响到了楼下住户。后来王女士一顿好言,才平息了邻居的愤怒。
最让人心急地是,有一次母亲趁她没注意一个人外出,王女士找寻未果,最后无奈报案。三天后,派出所民警在一个街头角落发现母亲。虽然看着母亲平安回来很开心,但照顾母亲也让她很是心累,为了找寻母亲,几乎三天三夜没怎么睡觉。
其实关于老年痴呆,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延缓发展也是相当有限,因此预防就变得很关键。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研究发现,经常从事一些智力活动或者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这里介绍两个简单易操作的小动作:金鸡独立和鸣天鼓。对于金鸡独立,具体做法是双臂平举,单腿着地,然后闭目。动作虽然简单,但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坚持两分钟时间,有的人可能一闭目就摔倒,因此老年朋友开始做的时候,最好有人在旁边照看,避免摔倒,待慢慢练习日久后,坚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长期做,该方法可醒脑并提高记忆力,同时还有一定改善睡眠的作用。而关于鸣天鼓,最早记载可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书中这样描述做法:“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此外,对于鸣天鼓,在后世的《养生十六宜》、《圣济总录》中也都有记载。
以上就是防治老年痴呆的小方法。此外,练钢琴、下棋等也都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好措施。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距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美国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Neurology》上。这项研究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项调查持续了六年,调查了≥60岁的204,468名来自意大利北方的民众。最后结果论是,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癌症罹患风险降低了一半,而对于癌症患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也下降了35%。
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概率会大大减少呢?
有媒体戏称为“王不见王”,或“一山不容二虎”。可是,真相不会那么简单。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医的病因学说。诚然,中医并没有癌症的说法,因为癌症的最终确诊必须依赖于病理学检测,必须要活检,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古老的中医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只是那时中医是用“整体”、“系统”的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中医从宏观的角度把与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叫“症瘕、积聚”。症瘕是积聚的异名, 宋徽宗赵佶派人编过一本书,叫《圣济总录》,这本书就说过:“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但是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它们关系密切,病因相近,所以中医经典喜欢将两者一起论述。中医对积聚的定义,从宏观上深刻地揭示了这类病证,既会“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又会“聚散无常”、“四处转移”的性质。
那么“积聚”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论述。《黄帝内经》认为,积聚最开始,是因为身体受到寒邪的侵犯,寒气上逆,气机不畅,逐渐形成积。这个寒邪有可能来源于外部,也有可能来源于人体内。
人体内部怎么产生寒邪的呢?
当人长期处于忧愁或愤怒的状态时,就会气机上逆,气机紊乱导致经络不通,阳气的流通也受到了阻碍,血液得不到温暖出现寒凝血淤,津液也开始凝滞而不能流动,如同太阳不暖会出现冰山一样,积聚诞生了。
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秉持的也是这种看法,积聚产生于阳气受损,或受阻。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失常,影响脏腑气机,甚至直接伤及内脏,最终导致阳气输布受阻,人体阴云密布。
那么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风险会降低呢?
因为老年痴呆症患者,会出现以记忆力障碍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全面衰退,甚至会完全遗忘自己的家人,从某意义上,处于了“无忧、无惧”的状态。
我忽然想到了几句经文:“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出生,就在七情六欲的海洋中挣扎,一直拼搏到生命的尽头,最终把一切忘记。我们会因为狂喜而伤心,愤怒而伤肝,悲伤而伤肺,思虑而伤脾,恐惧而伤肾,可是当我们没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癫痫病的饮食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癫痫病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癫痫病的发展,得了癫痫病,我们一定要保持合理的饮食,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那么癫痫病患者应该怎么吃。
癫痫病可以吃什么呀?癫痫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合理的饮食,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治疗,下面为您介绍一下:
患者每天每顿的饮食都要遵守早餐吃的好,午餐吃的饱,晚餐吃的少的原则,癫痫病人切忌过饥或过饱,勿暴饮暴食。过度饥饿使血糖水平降低,而低血糖往往诱发癫痫发作,而过饱后血糖水平会快速升高,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速葡萄糖代谢,血糖水平先高后低,波动很大,也会诱发癫痫;暴饮暴食,过度饮水使胃部过度牵张,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当病人腹泄、呕吐,大量失液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避免诱发癫痫。一旦诱发,应及时去正规的大型的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某些西药会对消化系统带来影响,导致病人营养物质的缺乏或代谢障碍,如维生素B6、维生素K、叶酸、钙、镁等元素的缺乏。所以癫痫病人及其家人都应该清楚病人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在合理饮食外,病人应该注意补充上述物质,并多食蔬菜水果。米糠、麦麸含有维生素B6,所以应多食粗粮。鱼、蛋、虾、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并能促进钙质吸收,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叶酸、维生素K。所以癫痫病人不能偏食、挑食,必须全面均衡营养,合理饮食。除此之外,有空多到户外,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以便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相信上面我站为您带来的介绍,可以让您意识到癫痫病饮食的重要性,得了癫痫病我们不光要及时的接受治疗,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正确良好的饮食一样可以很好地控制癫痫的发展。
很多朋友在身体抱恙或大病初愈的时候,才想起跑步这颗“救命稻草”,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却比较抵触跑步。社会飞速发展,让现代人每天背负着更多的生活压力,相比于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跑步,大多数人更愿意躺在家里好好休息。
但是,跑步对身体的好处是无限的,放弃跑步,其实也是放弃了让健康状况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虽然我们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觉得体质增强的效果不明显,但运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只有跨过了重重阻碍,才能收获更多的意外之喜!
长期有跑步习惯的人,心肺功能也会有所增强,比起普通人,他们的心脏功能更全面,肺活量更大,面对疾病的侵扰时,机体的防御能力更强。
坚持跑步与不跑步的人,有什么区别?
其实很多人不愿跑步锻炼身体的原因,就是觉得跑步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都太多了,而收获的效益却不明显。确实,如果想要通过跑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是不太现实的,但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坚持跑步,比躺在床上玩手机,对身体有意义得多。
一般来说,坚持跑步的人和不运动的人,在两三年后差距就比较明显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肺功能更强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也就是说,我们的肺脏一直在工作,而心脏也在不停地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功能也会有所退化,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器官缺氧、胸闷气短、心跳过快、血压飙升等方面。而有跑步习惯的人,他们一直在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代谢能力较高,肺活量较大,相比于不锻炼的人,心肺功能更强。
大脑更年轻
中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老年痴呆,没有什么比忘记自己的家人、老伴更痛苦的事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也会慢慢萎缩、退化,记忆力、反应力、创造力、理解力都有所下降。但长期坚持跑步的人,他们的代谢能力较好,体内垃圾少,血液循环顺畅,大脑所受到的滋养更多,衰老迹象并不明显。
心胸更开阔
相信很多朋友都常常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烦恼,其实一个人的心情,除了受外界的事物支配以外,也受我们体内内啡肽的影响。而这种能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是在我们跑步的时候大脑自动分泌的,所以说坚持跑步的人,更容易获得愉悦的心情。如果你总是为一些小事忧愁、压力太大的话,不妨出门跑跑步。
一直以来,我们都小看了跑步的好处,其实坚持跑步这个习惯,给我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除了生理上的影响之外,喜欢跑步的人,还会收获以下好处:
收获友情
虽然很多人在跑步的时候,习惯了自己一个人跑,但有时候,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跑步伙伴,比单纯的跑步更重要。在跑步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为了一件运动装备而窃喜,为了相似的感受而攀谈,这不仅让我们有了更多与人沟通的机会,也会让跑步这个有些枯燥的项目,变得更有吸引力。
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
很多人都常常被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压力击溃,平衡不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既想要面包,又想要放松一刻。其实在我们跑步的时候,大脑是在高速运转的,我们的脑子里想的不止是跑步,还会思考更多的事情。而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专注度更高,注意力更集中,这个时候能更好地做出一些平时无法抉择的决定。
均衡饮食和营养
其实有跑步习惯的人,他们比普通人更重视饮食的营养均衡,因为跑步就是一个为身体健康而努力的过程,如果不控制饮食,大吃大喝的话,那跑半年、五年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在均衡饮食上,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物,更愿意吃那些味道可能一般,却对身体有益的“健康食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锻炼的效果。
总结: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长期跑步可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只要你开始行动,无论是跑三天,还是半个月,甚至是五年、十年,都比不做出任何努力更有用。坚持下来,其实你会发现,本来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竟然就这么轻松完成了,过程也让人感到愉悦,这种“好事”,谁会拒绝呢?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往往都要接受这个年龄段的“挑战”,过了五十岁以后,人们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些慢性疾病,还有老年痴呆。众所周知,老年痴呆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虽然在早期没什么威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大脑高度衰退,老年痴呆就会显露出它的“真面目”。
很多朋友都不相信老年痴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总觉得自己不容易被“盯上”。这种想法非常乐观,但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们疏于防范,最终导致老年痴呆找上门。
其实老年痴呆这种疾病,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大家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重视起来,总觉得像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等症状,是老年人的“专属”,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你知道吗?一个人大脑衰退的速度是有限的,当你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甚至沟通能力也开始下降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
多数老年人坚持的4个坏习惯,可能正在损伤大脑
不爱说话
说话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通过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更了解对方的想法,也能维系感情。语言是把人与人紧密相连的方法,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喜好与厌恶,也能通过组织语言、倾听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非毫无用处,是锻炼大脑的一种形式,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不爱说话的老人,他们往往都比较孤僻、沉默寡言,不爱交朋友,也不喜欢表达自我。这类人并非少数,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不如更年期的老人,性格突变,行动不便,让他们越来越懒得出门,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缺乏表达的机会,也会让我们的大脑逐渐退化。
睡得太少
上了年纪以后,我们身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觉变少了。以前怎么睡都睡不够,现在经常天不亮就醒,晚上也翻来覆去睡不着。很多人都把这种状态称为“中老年综合征”,但这种调侃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人在步入老年期的时候,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引起各种不适。
睡眠本身的作用就是“安抚”工作了一整天的各个器官,让体内的脏器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但睡眠时间减少,跟熬夜晚睡的危害性是一样的,全身上下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包括大脑都无法休息好,加速细胞的老化,导致大脑提前衰老。所以,如果你有入睡困难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别再拖延。
爱胡思乱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有人为了工作烦恼,有的人为了家庭忧愁,有的人为了子女的生活担心。其实过度忧虑是最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想,都于事无补,对解决问题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长期陷入不良情绪当中,则会影响我们大脑的休息,产生烦躁、抑郁情绪,影响睡眠质量。
我们总劝告大家不要胡思乱想,因为烦恼越多的人,老得也越快。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那些心态平和、活得自由自在的人,看起来是不是更有活力?而那些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的人,往往都把疲劳、悲观“刻”在了脸上,长期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也会损害大脑及各个脏器的健康。
不喜欢锻炼
对于有些朋友来说,锻炼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选择,当看到电视里的人都有着苗条的身材时,看到隔壁邻居因为锻炼精气神十足时,很多朋友都会下定决心锻炼,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被自己内心的“懒虫”打败。其实大多数人之所以在锻炼上屡战屡败,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想好自己锻炼是为了什么。
长期不运动,除了会让我们的肌肉消失之外,还会导致新陈代谢变慢,体内毒素淤积,血液循环减缓。而这些都会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加速脑细胞的衰亡。坚持锻炼身体,能极大限度地提高细胞的活性,让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希望你别犯懒。
总结:50岁以后,我们面临着很多考验,这些考验有的来自于疾病,有的来源于生活压力,但无论如何,积极面对、及时解决问题,都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老年痴呆症,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有时候我们会听到,某某的父母年纪大了,得了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记忆力障碍,丧失完成有目的复杂活动的功能,失语,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视空间能力损害,不能通过特定的感觉辨识以往熟悉的事物,人格行为改变等。
目前尚未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老年痴呆也很难预防。老年痴呆目前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改善生活质量。老年痴呆人群的疾病进展以及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的护理,专业的护理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十分重要。
那么,老年痴呆症人群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呢?
1.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人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对待老年痴呆患者应该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理解他们因为疾病而记忆力减退,语无伦次,重复地说一件事,经常性的忘记某些事物,他们可能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认识了,变得烦躁易怒,不爱清洁。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
可以让老年痴呆患者看一些熟悉的照片或一些其他物品来回忆过往,多与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聊天沟通,和患者讲一些以往美好的事情。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注意自身心理健康,可以选择听听音乐,多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学习,交流心得,来缓解压力。
2.饮食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益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少吃多餐,建议老年痴呆患者吃七分饱。
多摄入高蛋白饮食:多吃一些蛋类、鱼类、奶类等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给机体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多吃一些胆碱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鱼类、燕麦、花生、核桃等。减少脂肪的摄入,如糕点、油炸食品等。
同时用餐的环境应该温馨舒适,选择暖色光,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要保持吃饭环境的安静。
3.病情观察与复诊。
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认知功能,用药后症状是否改善,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应该及时复诊。
4.运动。
护理人员每天可以陪老年痴呆患者做适当的运动,可以陪同患者打太极拳或慢跑。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坚持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的运动。
5.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白天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患者睡觉,每天让患者按时起床。同时睡眠的环境应该温馨舒适,安静,灯光适宜。要防止患者跌倒,在家里安装合适的扶手,或者给患者准备拐杖等支持物。
由于患者记忆减退,独自出门后,可能记不得回家的路线,患者外出时要有人员陪同,防止患者走失。患者可能会有大小便失禁,要帮助患者及时清理,帮助患者养成每天定时如厕的习惯。
总而言之,日常护理对于老年痴呆患者十分重要,关系着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进展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该有充足的耐心和热心,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安享晚年。
已认证
山西省汾阳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