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致命性化脓性脑膜炎
-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 治疗上可采用抗菌治疗、激素治疗、对症治疗等
简介
脑脊髓膜炎是一种急性致命性化脓性脑膜炎,其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脊髓膜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需经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及细菌学检查来确诊,在治疗时可通过抗菌治疗、激素治疗、对症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脑脊髓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诊断依据:
依据突然发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表现,结合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发现脑膜炎双球菌生长,可诊断。
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类型?
脑脊髓膜炎按病情可分为
1.普通型:较常见,约占发病者的90%,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2.暴发型:较少见,常见于小儿,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若不积极治疗可于24h内危及生命。
3.轻型:病情较轻,临床表现不突出,多数预后较好。
是否具有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1]。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脑膜炎双球菌可存在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患者说话、咳痰时带菌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如何预防?
1.就地治疗隔离患者,做好呼吸道防护,如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可预防感染。
2.普通人日常应避免大型集会,勤洗手,外出佩戴好口罩。
是否常见?
本病不常见,为临床少见病,无明确发病率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本病部分可治愈,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普通型、轻型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暴发型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是否遗传?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文章 带您认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issera 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冬、春季节发病(2~4 月为流行高峰),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人群感染后仅约 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抗体很少发病,在 6 个月
2 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力,因此,以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
如何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管理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 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 3 天,一般不少于病后 7 天
-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预防以 15 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对象,新兵入伍及免疫缺陷者均应注射。国内应用脑膜炎球菌 A 群流脑多糖疫苗,保护率达 90%以上。近年由于 C 群流行,已开始接种 A 七 C 群流脑多糖疫苗,也有很高的保护率。
住院医师黄凯裕
文章 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
流脑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颈项强直和败血症以及脑膜刺激等。AC多糖疫苗则可以同时预防A群和C群流脑菌。
常见问答:
1、流脑疫苗的作用是什么?
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哪些人群需要接种?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流脑疫苗的接种对象及剂次为:MPSV-A接种2剂次,6月龄、9月龄各接种1剂。MPSV-AC接种2剂次,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
3、是否免费?
A群及A+C群流脑多糖疫苗已纳入免疫规划,免费接种。
京东健康-儿科中心
文章 A群流脑多糖疫苗
本疫苗接种之后,可以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自流脑疫苗使用后,对控制、降低流脑的流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基本控制了流行。
京东健康-儿科中心
刘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东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医院
周波
主治医师
中医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