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方面,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心理疗法(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和认知疗法)。
药物治疗:
- 氯米帕明:是一种高效的、具有5-HT再摄取阻断作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大多数患者可耐受治疗,但使用大剂量时,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故临床上较为少用。与暴露疗法相结合时,复发率降低[1]。
-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疗效没有氯米帕明显著,但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较少。
- 抗焦虑药:可使症状短期缓解,但一次不应处方超过3周的药物。如果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抗焦虑治疗,那么应给予小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或一种抗精神药物。
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强迫症时,一般需要大脑深部刺激或消融神经外科手术(如囊切开术和扣带回切开术)。手术多为开颅手术,手术风险极大,一般不建议。
其他治疗:
1.暴露—反应预防疗法:
(1)是使患者反复或长时间暴露于恐惧环境中,这种环境可能是患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害怕遇见的。通过这种环境情景的刺激,来达到戒除强迫行为的目的。比如对东西事物摆放有强迫的患者,处于杂乱的环境内,但是阻止他进行整理。
(2)需要从合适的痛苦恐惧开始,以免刺激太重反而加重了患者的强迫症状。以一种分层的方式呈现恐惧引发的刺激或情境,从适度的能承受的痛苦开始,逐渐发展到更痛苦的程度。然后指示患者放弃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维,让患者认识到放弃之后不会发生设想的严重后果。这样做可以阻止恐惧的结果或者减轻痛苦,比如从稍微杂乱的环境逐渐过度到很杂乱的环境。
(3)在实施疗法时,要求患者不要回避和忽视,要直接关注那些会加剧焦虑和强迫念头的情景。
(4)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暴露的效果,患者必须坚持治疗,直到患者自然减轻焦虑、痛苦、恐惧等负面情绪。要求患者每天进行暴露疗法,并自己记录每天暴露的维持时间和次数,暴露后的行为和观念情绪等。
2.认知—行为治疗:
(1)反应阻止:阻止患者不自觉进行的行为,如减少、推迟甚至放弃等。必须重复洗手的患者,阻止他下意识洗手的动作,或者减少洗手的次数[2]。
(2)认知疗法:
①强迫症的认知疗法侧重于教会患者识别和纠正其对恐惧的不正常信念。
②认知疗法通过识别这些无意识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改变其理解,从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和强迫症状。
3.穴位刺激调控法:是一种穴位刺激+行为疗法(包括暴露—反应预防疗法)的方法。可提高强迫症患者对行为疗法(包括暴露—反应预防疗法)的依从性、增强疗效、加快治疗进程[1]。
治疗周期:
强迫症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较长,观察期就要视严重程度而定,年份不等。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轻症患者经过治疗后效果较好,不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而重症患者还需要长期的监测来观察治疗效果。
未经规范治疗,强迫症状会越来越严重。
多长时间复诊?
- 轻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遵医嘱进行复诊,每次进行测评来判定强迫障碍是否有好转。
- 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进行复诊,复诊的时间、周期根据病情及医生治疗意见而定。
- 无论轻重症患者都需要与自己的治疗医生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反馈与沟通。
汤珺
主任医师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张家瑞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天津市人民医院
高学正
主治医师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