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性脊髓炎的治疗需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用药,在对抗感染和恢复神经功能的同时,预防并发症,开始康复训练。一般来说,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会在3~6个月内基本恢复[2]。
治疗目标
加强护理、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防治各种并发症,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基础。
(1)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的患者及时排痰;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及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吸氧;
(2)改善排尿障碍:无法自行排尿的患者可借助导尿管,当膀胱功能逐渐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即可拔除导尿管,开始自主排尿,以防发生膀胱挛缩(即膀胱肌肉失去伸缩的能力,容量缩小);
(3)日常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按时给患者翻身、拍背、吸痰,避免发生褥疮及肺部感染。
药物治疗
- 皮质类固醇激素:早期为了尽可能控制横贯性脊髓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可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来消除脊髓水肿,缩短导尿、住院时间,提高疗效,例如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后期改用口服的方式维持用药4~6周,再逐渐减量停药。该类药物会造成肥胖、浮肿、内分泌失调、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遵照医嘱规范用药。患有全身性真菌感染,或者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 免疫球蛋白: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进展,并提高免疫力,适用于急性期患者。接种免疫球蛋白后通常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对免疫球蛋白过敏或者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禁用;
- 营养神经类药物:可以营养神经,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族(B1、B12)、甲钴胺、辅酶a等,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通常也比较轻微,常见的有过敏(皮疹)、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表现。患有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抗感染药:急性期患者可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克肟等)、阿昔洛韦。这些药物在发挥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阿昔洛韦使用后偶有头晕、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青霉素、头孢菌素或阿昔洛韦等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 其他:烟酸、尼莫地平等血管扩张药可在急性期使用,能软化血管,延缓血管硬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血压下降等;双下肢痉挛的患者可服用巴氯芬,缓解骨骼肌痉挛,常见不良反应有白天嗜睡、恶心、便秘、腹泻等。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心理治疗
患者由于突然发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现沮丧、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恢复,所以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中医治疗
通过针灸理疗、推拿按摩、中药、中成药等中医手段,促进患者肌力恢复,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其它治疗
1.康复治疗:
应尽早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康复训练,防止肢体痉挛和关节挛缩,加快康复速度,减少后遗症。患者在早期活动困难时,宜进行被动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局部按摩等,促进肌力恢复。后期部分肌力恢复后,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康复训练(比如独立完成生活活动、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训练)、膀胱功能训练(比如自行排尿训练)等。训练时要注意防护,防止摔伤。
2.血浆置换:
目的是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适用于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
治疗周期
在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患者一般3~6个月即可基本恢复,达到生活自理[2]。
治疗后效果如何?
若无严重并发症,多数患者可治愈,达到生活自理;少数病情严重或未及时规范治疗的患者,会致残甚至死亡。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治疗后3~6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每年做1~2次核磁共振。
张东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医院
陈功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华文彬
副主任医师
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