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更多
做梦不代表睡眠质量差,很多人认为做梦属于浅睡眠,甚至把多梦作为失眠的症状之一。
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被一些来就诊病人询问:医生,这几天我怎么老是做梦,一个接一个做,会不会有什么疾病呀?能不能给我开点药让我不要做梦或者少做一点梦?
实际上,这里面犯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梦多了,自己睡觉时间肯定短了,这久了肯定会导致严重疾病,再听到好多有精神疾病的病人都多多少少存在睡眠不好的的特征,就担心自己以后也会。
其实这完全是对我们人体整个睡眠过程不了解。梦其实是我们人体正常独立的一种睡眠形式,它既不属于深睡眠,也不属于浅睡眠。正常人睡眠过程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从清醒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浅睡眠,90分钟左右后进入到深睡眠,然后大约90分钟后,又慢慢过渡到浅睡眠,再经过做梦,这才是一个完成的周期,我们正常人一晚上大概要经历4-5次。所以,你觉得自己没做梦,那是因为你忘了。
而 评价一个人睡眠质量好不好,看的是深睡眠。因为我们人在睡觉时候,不是说大脑就休息了,不工作了,这是不对的,如果是这样,为何会一直鼓励婴幼儿多睡觉,国家一直要鼓励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最大原因是我们人体大脑在我们睡觉时候在进行功能性调整。举个例子,像我们婴幼儿,他在睡觉时候,尤其是进入深睡眠时期,生长激素释放量是最大的,才能保证他的骨骼发育、身体发育不受影响,而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未成人神经恢复,记忆形成和强化记忆人,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
但有的人会说做噩梦呢?梦见自己呼吸不畅,被人掐了脖子呢?
可以很确定跟大家说,身体有某些疾病确实有一定几率反映在梦里,但是像有人被梦到被人掐脖子,呼吸不畅,就认为自己是得了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等,这些是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梦的内容与某些疾病是不能等同的,没有哪一个医生可以仅凭你做了哪些梦确诊你得了什么病。
注意: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做梦或者少梦,很可能是智商偏低,反而需要进行检查!
第一, 睡眠障碍
比如很难入睡,经常被吓醒,醒了后感觉不解乏,甚至感觉就是全身难受;
第二, 头痛
经常感觉自己头顶着石头一样特别沉,头顶有很强重压感,而且疼痛;
第三, 植物神经紊乱
就是有出汗、食欲不振,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
刚开始短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B1、谷维素、脑复康等药物调节,如果长期不得改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及时就诊,这种很容易导致重度失眠,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从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一间教室传出来,在这里,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正在接受康复训练。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语沟通技能受损,同时伴有一定的行为障碍和智能障碍。
他们内心丰富却回避与人交流,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些特定的物品,或者出现重复、单调的行为。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美丽可爱却行为特殊。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人沟通,就像天空中闪烁着却遥远的星星。
目前中国孤独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孤独症患者已超1000万,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300余万。虽然孤独症的原因至今是个谜,但通过及时、正确的康复教育,许多孤独症儿童能够具备参与社交生活的能力。而帮助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使他们逐渐进入社会步入正轨的康复师们,也在守护着这群星星的孩子。
在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名字并一一答到之后,90后康复师张晓玉与他们挨个击掌,夸奖那些顺利完成“任务”的孩子们。
今年25岁的张晓玉已经工作两年半,从特教专业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康复师。在她眼中,这些孩子们并不特殊。他们是天使,是遗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更是众多可爱的小朋友中普通的一员。这群孩子与普通孩子唯一的区别就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关爱他们。
美术手工课上,给孩子们播放完关于足球的动画后,张晓玉发给孩子们一张足球的简笔画,然后引导他们把白色的轻黏土贴进白色的方格内。
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儿童康复训练方面,张晓玉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她看来,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来自于家长的焦虑:如果一个技能教授了很长时间,孩子还是没有学会,家长便会担心孩子是否能够掌握这项技能,未来孩子是否能将学会的技能进行应用。而这也需要康复师有着专业的素养和足够的耐心。
“把白色轻黏土揉成圆球,放到格子里面推开,把空白的地方填充上”。张晓玉耐心地指导着孩子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有所进步、成长。
张晓玉引导一个孩子把球踢进用彩旗和桌子搭成的“球门”。孤独症孩子们的课程,有的看起来跟普通孩子的课程差不多,但老师的行为大都带着干预目标,例如通过下一些指令,来训练孩子的听者反应。
让张晓玉难忘的,是一个叫小瑞(化名)的孩子。刚来的时候,小瑞很难安静坐在座位上,上课也会不停跑动。慢慢地,依照制定的个别教育计划(IEP),随着康复干预的进行,他的进步越来越大,可以安静坐在课堂上40分钟,甚至可以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
一次张晓玉不在课堂,小瑞就哭喊着要找晓玉老师。即使到后来,小瑞已经结束康复训练回到家中,也时常喊着要去学校找晓玉老师。“能感受到孩子对你的需要,这真的是一件很暖心的事情”。张晓玉说。
张晓玉觉得,比起同情心,孩子们更需要同理心,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包容。与张晓玉同龄的康复师于莹,也有着同样的想法。机缘巧合之下,于莹接触到了这群“星星的孩子”。
随着康复干预的推进,于莹开始走入孩子们的世界。让于莹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叫皮皮(化名)的小男孩。
初次见面,当于莹要去接近他时,对陌生人的抗拒使他本能地跑开了,皮皮的妈妈生气地打了他一巴掌,但他也并未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而只是轻轻抹去眼泪,继续玩手中的玩具小汽车。看着皮皮倔强的眼神,于莹开始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皮皮接纳自己。
结合针对皮皮的教学计划,于莹也开始试着去和皮皮进行互动,比如一起做游戏、玩玩具。起初皮皮也不愿配合,但突然有一天,皮皮把他的小汽车放到了于莹手中,当于莹从惊讶中缓过神,皮皮已经抱住了于莹。从那一刻起,于莹跟皮皮成为了好朋友。
通过深入的了解,于莹渐渐意识到,他们也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孩子,有着孩童的纯真和顽皮。“其实他们跟普通孩子一样有着爱玩的特性,但他们却只将所有的欢乐和不开心藏在自己心中。”于莹说。
除了跟孩子们朝夕相处,与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交流也是康复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今年已经64岁的曹芳是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专家顾问。目前曹芳主要担任专业咨询工作,也少不了与家长打交道。曹芳介绍,孩子完成康复训练回归社会之后,更艰辛的工作是由家长完成的。家长也要通过培训学会一些技能,来帮助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在儿童发展早期,很多家长容易将孤独症误认为普通的发育迟缓,可能会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在工作中,曹芳见到过很多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无法接受而痛哭流涕的家长。用一些成功的实例给予家长安慰和信心也成为了曹芳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曹芳曾在北医六院儿童病房从事20多年的护理工作,退休之后来到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从护理工作转入孤独症康复一线工作,对曹芳来说还有很多要学习,但多年的儿童护理工作经验也让她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
除了安慰家长,由于孤独症儿童通常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曹芳也会用一些小玩具来安抚孩子们,或者先冷处理,等孩子的情绪发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劝说和安慰,慢慢过渡到正常的交谈中。
在曹芳看来,孤独症康复师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不仅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如果在某个阶段孩子处于进步并不明显的平稳期,有的康复师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因此曹芳认为,康复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也必须要有着强大的抗压能力。
午休间隙,在康复师的办公室里正在进行一场简短的培训。康复师孙红播放孩子们上课的录像,然后通过具体的行为分析孩子们的意图。专业偏医学方向的孙红为了提升自己,参加了很多专业的培训和课程,还报考了行为分析师证书资格认证。
目前在我国,从事孤独症教育和康复职业的人员以女性为主,一半以上年龄小于30岁,从事特教工作的时间大部分都少于3年。截止到2016年,全国孤独症康复老师约6000名;孤独症康复老师只能覆盖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暂无法得到有效康复训练。
在一间教室的墙上,贴有“毕业快乐”的字样。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毕业意味着完成了康复课程,但他们的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内蒙古,有着15年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欣会在“代表通道”发言时表示,目前国家的特殊教育还未辐射到孤独症儿童的相关领域。儿童的入学和教育问题无法解决,成人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就会更多。现在来看可能是一个家庭的负担,但是未来就有可能是整个社会的负担。
孩子们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这也是北大医疗脑健康副总经理何春梅一直关注的问题。何春梅介绍,一方面,孤独症的孩子们难以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有的孤独症孩子康复完成后进入了幼儿园普通的班级,结果遭到了其他孩子家长的反对,这也需要对大众有进一步的知识普及。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2019年“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是消除误区、倡导全纳,而这也是康复师们共同的梦想。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的孩子融入到正常的环境中,顺利进入幼儿园、小学,甚至回归到正常社会,帮助孩子建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实现他们人生的价值。
这个夏天,我们终于等来了《乐队的夏天》。今年的大波浪乐队火了一把,火的是《No Such Disease》这首直击灵魂的歌,火的更是乐队主唱李剑作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身份。舞台上的李剑就像是一个疯狂的天才在表达自我,引起了乐迷们的强烈崇拜。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也因此进入了很多人的视野。
同样,数学家、诺奖得主纳什也是一名精神分裂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他曾被人问道:“怎么会相信有外星人招募了他去拯救世界呢?”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对于超自然存在的想法和我的数学想法是以同样的方式浮现于脑海的,所以当然得严肃对待了”。
双相情感障碍显露出来的种种正面效应,让它又被称为“天才病”。
“天才病”有什么好?
把双相情感障碍叫做天才病,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名人太多了。
除了纳什,画家中的梵高和马克·罗斯科,小说家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海明威,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的典型例子。当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注意到蓝色霉菌在杀死培养皿中的细菌时,他并没有把培养皿往高压灭菌锅里一扔了事,相反却从中发现了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虽然天才们的精神状态受到了影响,但他们聪颖睿智,天赋异禀。他们或是音乐神童,或者具有超人的感知力。在这些名人的影响下,以至于当我们说起天才,“疯子” 这个词在很多人脑海中也会一闪而过。
到底是什么让“天才病”赋予天才们别样的智慧呢?
我们生活中可能常听到很多艺术天才们漫不经心地说,他们的灵感源于不小心听到的一段对话或者看到的小事。2014年迪恩·基思·西蒙顿在《The Wiley Handbook of Genius Wiley-Blackwell》的一项研究中表明基因上具有更高精神分裂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更有可能从事创造性较高的职业,比如音乐家、画家、舞蹈家和作家等文艺工作。这种倾向于去关注一些看上去不相干的东西的能力,被称为“认知抑制解除”。
那是不是任何人拥有这种能力都能成为天才呢?别高兴太早哦。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就表示:高智商和“认知抑制接触”需要结合出现,才能出现天才般的创造力。
一言不合就割耳朵的“天才病”
“天才病”看起来就像是一种让人无比羡慕的超能力,但是现实却很残酷。
双相情感障碍可怕的地方在于,患者展现出来的联想加快和创造力只是躁狂或轻躁狂的一种发病表现,但更多时候它带来的却是精神机能障碍。依据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的定义,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形式十分多样: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 + 抑郁发作。
也就是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兼具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而且两种状况还会反复交替出现,像是大脑中两个极端的小人在拉扯自己。在抑郁时,他们感情麻木、心情低落、思维迟缓,任何人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靠近;躁狂发作时,他们情绪高昂、易怒、随时准备大发雷霆,或出现明显的精力旺盛的情况,行为鲁莽冲动不计后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
比如画家梵高一直都是疯疯癫癫的,他总是歇斯底里地咆哮、怒吼,吃颜料,喝松节油,还切下了自己的耳朵。在冷静的时候,他却好像无比清醒,表示:“我好像病入膏肓了”;作家凯鲁亚克则是酗酒成瘾,长期饮酒让他的大脑一直处在混沌、幻想和情绪激动之间,但他却把纠结、疯狂的内心活动写进了小说里,虽然带来了饱满的创作激情,却让他在47岁时早早离世了。
而轻躁狂作为表现较轻的症状,因为一般不会出现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以很容易就会被忽略了,最多可能以为患者只是在闹脾气。但事实上,76%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轻躁狂的表现,并且在我们身体里埋下了精神障碍的种子。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下,不仅患者本人十分痛苦,周围的亲人、朋友的正常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患上天才病,还有救吗?
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但已经可以限定在遗传、后天消极环境以及自我反刍几大因素之中。因此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预防:
1. 关注直系亲属确诊患者
事实上,如果父母当中,有一个人有双相情感障碍,子女的患病率就会高达25%。因此,一旦发现这类高危人群有相应的症状出现就应该及时规范治疗。
2. 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生活中碰到让自己无法走出来或郁闷的事情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协助,帮助自己进行心理疏导,不要在低落的情绪里越陷越深。
双相情感障碍也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
1. 服药治疗
不少患者经过药物后能拥有和维持幸福完整的人生。但研究显示,即使在最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下,患者的复发率也高达40%以上。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有精神病患者因为不按时服药而导致复发的情况。
2. 辅助治疗
除了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还应联合多种治疗策略促进患者的康复,比如需要患者、家属、其他社会关系人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多方参与,才有可能保证有效和持续的治疗,争取更好的康复。
无论是音乐家、作家还是画家,他们看起来患上了赋予超能力的“天才病”,但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疾病,背后隐藏的痛苦和酸楚只有患者本人最清楚。
如果你最近感觉到了比较严重的情绪波动或情绪压抑,可以通过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向专业医生获取调整心态的有效建议。未来的路还很长,Dr.京一直在这里,伴你走过健康的人生。
颈椎病患者睡觉的时候,应该顺应颈椎、腰椎的自然曲度,平躺着睡,保证头、肩、背三点都要有支撑。而且,颈椎病患者不仅睡姿很重要,枕头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枕头的高低、软硬都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说枕头太高,睡觉的时候就会不停的牵拉颈椎后方的肌肉组织,而枕头太低,翻身的时候会拉伤颈椎的韧带间盘。枕头如果太软,对颈椎起不到支撑的作用,而枕头太硬,不仅睡起来不舒服,颈椎的肌肉也得不到放松。
胃溃疡一般在餐后1小时最为明显,2小时后症状会明显患者。胃溃疡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腹胀、恶心、反酸、呕吐、烧心等不适。而且,胃溃疡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正确的医治,还可能转变为胃癌。
所以,患有胃溃疡的人一定要积极治疗,注意饮食。另外,睡觉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要右侧卧,试着左侧卧。因为如果右侧卧,更方便胃酸反流,不仅影响睡眠,还会加重胃病。
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目前,冠心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控制,延缓血管堵塞的进程。
冠心病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早睡早起。因为如果睡眠时间不足,很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冠心病患者在睡觉时应注意右侧卧,头高脚低。这种睡姿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压迫心脏,顺便还能放松全身的肌肉,保证呼吸顺畅,最大程度上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哮喘是因气管狭窄和炎症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和呼吸急促。很多哮喘患者发现,哮喘常常在凌晨发作,搞得一整晚都休息不好。
这其实是因为当然人体快进入睡眠状态时,气道平滑肌的张力增强,更容易引起哮喘。因此,哮喘患者一定要注意睡眠姿势。仰着头睡会增加呼吸道阻力,相比之下,侧卧时可增加呼吸道通气量,减少哮喘发作;也可以把头枕部抬高20cm,采用半斜躺位的睡姿。
当然,这些睡姿不是绝对的,具体还要根据大家各自的身体状况来权衡。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关注我,下期更精彩。
真真的女儿从半岁就由奶奶开始带,由于真真夫妻俩都在外地打工,很少时间陪孩子。而孩子的奶奶可能年龄大了,很少和孩子沟通,也不经常带孩子和外界人打交道。每次真真回家看孩子,也只是短暂的住一天,加上孩子还很小,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可是等到孩子2岁的时候,真真发现孩子和同龄人不一样,不但反应慢,而且在喊孩子名字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回应。夫妻俩赶忙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经过一些列的排查,医生告知孩子是社会适应能力差。
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呢?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讲,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出生后,由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所有经过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能力。
左启华认为“儿童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适应环境的有效性”,如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智商并不成正比。它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学业,甚至是医生健康幸福、未来事业。
0-6岁是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家庭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哪些因素?
●母子依恋关系
孩子在婴儿时期,对所处的环境的安全感和对人的信赖感非常重要。孩子在出生的前几个月或前几年里都能感受到他们多出的环境是安全舒适的,还是痛过、由于的。通过父母的情感和自己需求是否立即满足,慢慢地培养对父母的基本信任感,随着年龄增大,再逐渐培养对社会人的信任感,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育儿内容。
如果孩子表现不信任感和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其中根源很可能源于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的疏忽造成的。如果父母对婴儿有排斥、漫不经心等,孩子就可能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缺乏爱、温暖、不安全的环境。
当婴儿和母亲接触时,如有微小、拥抱、亲吻、发生、凝视等行为,当被称之为亲子依恋标志。
孩子和父母关系一般分为四种:独立型、依恋型、焦虑回避型、情绪矛盾型。后两者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这两种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对人无法建立基本信任感、最终影响社会性的发展。
●父亲对陪伴
父亲是除了母亲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由于社会分工和文化的影响,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但是父亲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父亲作为男孩的道德传输者的重要性。相关研究发现,没有父亲家庭的男孩比有父亲家庭的男孩社会综合评分要低。
因为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抚养和情感上;孩子和父亲关系更多建立在游戏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在受挫、委屈时,经常会找母亲寻求安慰,而当自己想玩时,就更多愿意找父亲陪伴。
父亲和孩子的游戏不但能帮助孩子脱离母亲依恋,变得更加独立,更能诱发孩子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心,从探索中获取信心和勇气。
●祖父母的陪伴
现在中国家庭中,很多是祖父母参与孩子的抚养过程,虽然祖父母的参与孩子父母轻松很多,但是祖父母参与孩子养育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便。
积极面:祖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中,使家庭环境更加温暖、安全。同时对孩子摆脱母亲依恋起着积极作用。
消极面:由于父母和祖父母对孙辈的养育目标、方式、态度不同,祖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健康、安全,对于教育没有父母那么明确,往往容易溺爱娇惯孩子。所以祖父母和父母容易产生矛盾。
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牢记培养儿童的目标是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父母要十分注意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发展。基本宗旨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安全、健康和积极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睡眠良好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根据中国睡眠协会最新的调查结果:中国有3亿人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如睡不着、早醒、睡眠时间短、多梦等。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医学上将病程小于4周的睡眠障碍称为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的睡眠障碍称为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称为慢性失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其中与精神因素关系最为密切,此外,环境因素、躯体因素、工作、生活等也是其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能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要特点。
失眠非小事,硬抗要不得。
失眠病人常常伴随醒后不能恢复精力和体力,从而使生活和社交出现障碍。失眠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失眠还会伴发多种躯体和精神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焦虑以及抑郁症等。
此外,失眠更是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的重要表现,而失眠又往往加重疾病,从而导致陷入失眠-抑郁-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因而,在临床上,合理治疗失眠具有重要意义。
失眠属于祖国医学“不寐”的范畴,中医认为,失眠即为“不寐”,又称为“目不暝”、“目不眠”、“不得卧”等。古代诸多医家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有详尽的描述。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 ,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虽然失眠的病因很多,但其主要的病机还是与心脾肾和阴血的亏失有关。
研究人员曾经对60例中老年失眠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将人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对照组使用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口服安神补脑液,两组均以15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33%,两组总有效率具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证实,安神补脑液能够明显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服药期间要牢记这几个注意事项:
1、该药在服药期间应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同时要保持乐观情绪,切忌生气恼怒;
3、感冒发热病人不宜使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过敏体质者应慎重服用。失眠严重患者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距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症)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美国神经病学会医学杂志《Neurology》上。这项研究的含金量很高,因为这项调查持续了六年,调查了≥60岁的204,468名来自意大利北方的民众。最后结果论是,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癌症罹患风险降低了一半,而对于癌症患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也下降了35%。
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概率会大大减少呢?
有媒体戏称为“王不见王”,或“一山不容二虎”。可是,真相不会那么简单。这些现象,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医的病因学说。诚然,中医并没有癌症的说法,因为癌症的最终确诊必须依赖于病理学检测,必须要活检,这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古老的中医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只是那时中医是用“整体”、“系统”的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中医从宏观的角度把与癌症相关的症候群叫“症瘕、积聚”。症瘕是积聚的异名, 宋徽宗赵佶派人编过一本书,叫《圣济总录》,这本书就说过:“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但是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它们关系密切,病因相近,所以中医经典喜欢将两者一起论述。中医对积聚的定义,从宏观上深刻地揭示了这类病证,既会“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又会“聚散无常”、“四处转移”的性质。
那么“积聚”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论述。《黄帝内经》认为,积聚最开始,是因为身体受到寒邪的侵犯,寒气上逆,气机不畅,逐渐形成积。这个寒邪有可能来源于外部,也有可能来源于人体内。
人体内部怎么产生寒邪的呢?
当人长期处于忧愁或愤怒的状态时,就会气机上逆,气机紊乱导致经络不通,阳气的流通也受到了阻碍,血液得不到温暖出现寒凝血淤,津液也开始凝滞而不能流动,如同太阳不暖会出现冰山一样,积聚诞生了。
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秉持的也是这种看法,积聚产生于阳气受损,或受阻。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失常,影响脏腑气机,甚至直接伤及内脏,最终导致阳气输布受阻,人体阴云密布。
那么为什么老年痴呆症患者患癌的风险会降低呢?
因为老年痴呆症患者,会出现以记忆力障碍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全面衰退,甚至会完全遗忘自己的家人,从某意义上,处于了“无忧、无惧”的状态。
我忽然想到了几句经文:“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出生,就在七情六欲的海洋中挣扎,一直拼搏到生命的尽头,最终把一切忘记。我们会因为狂喜而伤心,愤怒而伤肝,悲伤而伤肺,思虑而伤脾,恐惧而伤肾,可是当我们没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又遇到鬼压床了”。“本来睡得好好的,不知怎的醒过来,脑袋很清楚,但身体却动不了,感觉被重物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想说话说不出,想睁眼睁不开,灵魂像是出窍了一样”。
你怕了吗?有没有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什么是“鬼压床”?
所谓的“鬼压床”现象,在医学上是有解释的,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睡眠障碍,被称为睡眠瘫痪症(也叫睡眠麻痹症),一般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动期”,通常几分钟内会慢慢地或突然地恢复。
在快速眼动期感觉功能明显减退,全身肌肉松弛;这个时期容易做梦,为了避免做梦太入戏而动起来误伤自己或床伴,大脑一边在造梦,一边会向身体释放一种效果类似麻醉剂的神经递质,让身体动不了。
如果这时候意识清醒过来,但身体还在睡着,这就会造成身体不听意识指挥的情形(鬼压床),比如:肢体、躯干及头部的任何微小运动都不能进行;不能讲话、发声或呼救;尽管可以呼吸,但会觉得有窘迫感或窒息感。
为什么会听到或看到异样的东西?
有时候会看到鬼怪神灵,听到脚步声,感觉有人在摸自己等,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感觉实在太强烈太逼真,难免觉得恐怖焦虑。但其实,那都是幻觉。
睡眠瘫痪时,大脑意识操控不了身体,很无助害怕,但又无法找到这种感觉的根源,只好尝试提取记忆中那些恐怖片段,编造出具体的害怕对象,让我们以为真的发生过一样。还有这种操作,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全是进化带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鬼压床”?
生活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过度疲劳,失眠以及焦虑,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睡眠瘫痪症。像学生和上班族,学习、搬砖压力大,熬夜多,更容易碰上“鬼压床”。体弱多病也容易“鬼压床”,特殊疾病患者比如发作性睡病患者也容易碰上这种情况。
还有睡姿不良,睡觉时手压着胸口、蒙头大睡、趴着睡,呼吸和血液循环不顺畅,也易中招。一直平躺着睡,肌肉放松麻痹得很彻底,一旦这时醒来,“鬼压床”没商量。
遇到“鬼压床怎么办”?
稳住。深呼吸,提醒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快就会过去。
首先,这个时候眼皮和舌头还是相对比较灵活的,可以先试试:快速转动眼球,让眼球做上下左右的运动,试着眨眼;收缩嘴周围的肌肉,动舌头,同时尽量喊出声音,咳嗽也可以。其次,继续试着动动手指、脚趾等身体末端部位,让身体慢慢从麻痹状态苏醒过来。如果有床伴,可以平时先告诉他们,发现自己身体有轻微异动或发出模糊声音时,帮忙叫醒自己。
平时如何预防“鬼压床”?
保持作息规律,少熬夜,要睡够;及时放松和释放压力,听听舒缓的音乐,洗个热水澡;可以选择侧卧睡,相比平躺碰上“鬼压床”的概率低一些;保持卧室空气流通;适量运动,睡前不要剧烈运动。
总的来说,鬼压床是有科学解释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幻听也几乎都是自己吓自己。如果哪天遇到了,大可不必惊慌。
老年痴呆症医学上又可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患老年痴呆的老年人数量也逐年增加。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癌症之后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能力减退,进一步加重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生活不能自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能有效防止大脑皮质的退变,增加记忆能力,防止老年人认知障碍,因此运动能预防老年痴呆症。那么老年人可以多做哪些运动来预防老年痴呆症?下面介绍如下。
体力运动
适合老年人做的体力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优点。有氧运动可对老年人的身心进行全面的良性刺激,减慢四肢和大脑的衰退速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进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把握好运动时间和强度,建议运动强度达到50%-70%的最大运动心率,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钟为宜。
脑部运动
除了体力运动外,脑部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平常可进行阅读、听音乐、下棋、打牌等活动,常思考,多动脑。脑力运动可以提高记忆力,让脑细胞得到充分锻炼,避免脑细胞过快衰退和老化。
除了运动以外,饮食同样能预防老年痴呆症,老年人平常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防止脑动脉硬化,因研究表明老年痴呆与脑动脉硬化有很大关系。饮食中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铝摄入过多可对脑部神经造成损伤,所以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铝制餐具或含铝食物,因铝制餐具遇热或遇酸碱均可能会游离出铝离子,铝离子可在人体的大脑中蓄积。另外,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酒。
我国已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除了上述方面以外,年轻一辈对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应该是预防老年痴呆最有效的“良药”。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有抑郁、焦虑、过度激动等情绪,更容易患老年痴呆,所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本文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大家都知道,阳痿分为心理性、器质性和混合性三种,前者一般需要通过男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疏导,并用药物辅助。
而后两种,多以药物、冲击波等治疗手段为主,同时辅助心理疏导。
可心理医生太过稀少,那么,有没有一种可针对心理性阳痿的自我锻炼方法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首先要选择安静、独立的空间,然后按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一、与伴侣拥抱、亲吻和抚摸。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穿暴露服装,抑制发生实质性啪啪啪的想法,不接触对方的私密和敏感区域。
训练周期:每天半小时左右,持续2—3周时间。
二、由伴侣刺激“丁丁”正常“站”起来。
1、双方脱去身上衣物,但不要接触对方的私密和敏感区域。
训练周期:每天半小时,持续1周时间。
2、以私密和敏感区域为重点,采用适当刺激方法让“丁丁”正常起立。
训练周期:每次5到10分钟,持续2—3周。
三、运用挤捏法模拟“丁丁”的“实战”。
由伴侣用拇指和食指放在起立后的“丁丁”头部,稍用力挤压并持续3、4秒钟并放开,稍停顿后重新开始。
训练周期:每次不超过10分钟,持续2—3周。
四、真正“实战”。
1、采取女上位并采取舒缓动作,男性将注意力集中在“丁丁”状态上。
训练周期:2周。
2、正常“实战”。
警告,警告,严重警告!
在本训练未完成前,千万不要因为“丁丁”突然能站起来了就着急“实战”!!!
因为一次次的失败,只能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这时,失败只能是失败之母!!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已认证
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精神科